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古代记时的方法不同于今天,一般来说,采用以下方法:特定称谓记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时;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昔食在日昳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天亮的时候,称为平旦或平明。

这样,一昼夜的十二段,便有了相对应的说法。

十二地支记时法从汉代开始,分一天为十二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示,今天的半夜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为子时,所以今天有“子夜”一词,如茅盾的小说《子夜》,即以此取名。

一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

五更记时法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两小时,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五更。

如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五更”便为例证。

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

刻漏记时法除了采用上述的记时方法外,古人还采用刻漏的记时方法。

古人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刻的名称来自测定刻的仪器—刻漏。

历代刻漏的种类很多,比如有一种是用四个铜壶由上而下叠置构成的,上边的三只铜壶底部都有小孔,这样,当最上边一只铜壶装满水后,水就通过底部的小孔逐渐地流入下边的各个铜壶。

在最下一个铜壶中,装有一个直立的浮标,上边有刻度,浮标随水位的升高而逐渐上升,每一刻上升一个刻度,所以一个刻度所表示的时间就叫一刻。

也有的刻漏不是用水,而是用沙子,因此称“沙漏”。

日晷记时法古代另一种测定时刻的仪器是日晷,日晷是由一只斜放的有刻度的巨大“表盘”和位于“表盘”中心的一根垂直竖立的“表针”构成的,在有太阳的时候,随着太阳的移动,“表针”在“表盘”不同的刻度上留下阴影,这样就可以知道时刻了。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张玥在原始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概念比较淡薄。

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生活中的各项事务都脱离不开时间的约束,有上下班时间,开会时间,汽车飞机出发时间,竞技体育的比赛时间等等。

时间对现代人很重要,对于已经习惯时刻掌握时间的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秒的时间是这样一个长短呢?古人又是怎样来计时的呢?最古老的计时器古时计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起源于“土圭”。

三干多年前,我们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

土圭,也称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

表是直立的标竿,圭是在表下端南北方向放置的水平尺,多为铜或石制造。

土圭作为一种古老的天文仪器,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

当太阳在最北面而且位置最高的时候,表的影子最短,这时就是夏至;当太阳在最南面而且位置最低的时候,表的影子最长,这时就是冬至。

因此,测量相邻两次日影最长或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即可推算一年的日数,以确定回归年的长度,并用它来推定24节气。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懂得使用铅垂来校正表的垂直,使它的观测结果更准确。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的移动所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然而日晷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漏刻一般由四只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盛水的铜壶组合而成。

上三只铜壶底下有小孔,最下面一只竖放着一个箭形浮标。

随着不断的滴水,铜壶的水面逐渐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此为标记的时间。

为了提高精准性,漏刻中间还可以多加几级水壶。

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一刻钟等于15分钟吗?就是源于漏刻。

中华历朝历代年历表详细

中华历朝历代年历表详细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历史长河汇聚了无数朝代和时期。

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梳理中华历朝历代的年历表。

一、先秦时期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4. 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二、秦汉时期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2.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3.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4.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3.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4.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四、隋唐五代时期1.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2.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3.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五、宋辽金元时期1.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2.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3.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4.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5.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六、明清时期1.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2.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七、近现代时期1.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至今以上即为中华历朝历代的年历表。

下面我们将详细说明各个朝代的特点和影响。

一、先秦时期——文明起源与思想奠基夏、商、西周和东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奠基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诞生了儒、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为后世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秦汉时期——统一帝国的建立与巩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伟大壮举。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原始社会(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5000年:中国迈入农业时代,开始形成聚落和部落社会。

•公元前3000年:黄河流域出现最早的王朝–夏朝,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公元前2070年:夏朝被商朝推翻,中国进入了商朝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被周朝推翻,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国共存的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秦朝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公元前221年:秦朝被西汉推翻,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公元AD25年:东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结束了西汉时期。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分裂的政权同时存在。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重新统一。

•公元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分裂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中国进入宋朝时期。

•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结束了南宋时期,中国进入元朝时期。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时期,中国进入明朝时期。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中国进入清朝时期。

近代史(1839年-1949年)•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清朝时期。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现代史(1949年至今)•公元1949年至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以来的初期,中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公元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开始经济改革。

•公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

•公元202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1.引言1.1 概述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种,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记事内容。

中华万年历以天干地支纪年和十二地支纪月为主要方式,结合节气、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事件、农历、天文气象等信息。

中华万年历的特点之一是其独有的天干地支纪年系统。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纪录方法,将时间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而成。

这种纪年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仍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此外,中华万年历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记事内容和分类。

其中包括历史事件、政治演变、文化传承、人物事迹等方面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事内容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华万年历还将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纳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历、天文气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的记录和分类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万年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的起源和发展、记事内容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华万年历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阐明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介绍中华万年历的全部记事,强调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古代时间的顺序表

古代时间的顺序表

古代时间的顺序表: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总计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共15年。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和新朝(公元9年至23年),以及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包括魏、蜀、吴三个国家。

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分为西晋(公元265年至317年)和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

南北朝:公元304年至589年,包括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79年,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以及十国。

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

辽朝:公元916年至1125年。

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

金朝:公元1115年至1234年。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2年。

中国历史年表10分钟文字版

中国历史年表10分钟文字版

中国历史年表文字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以下是一个简要的中国历史年表,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重要事件和朝代:1.远古时代(公元前2070 年以前):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来了解的。

2.夏朝(公元前2070 年-公元前1600 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由禹建立,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

3.商朝(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046 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由商汤建立,它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西周(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771 年):西周是由周武王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5.东周(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56 年):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

6.秦朝(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6 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建立,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货币。

7.西汉(公元前202 年-公元8 年):西汉是由刘邦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盛世”。

8.新朝(公元8 年-公元23 年):新朝是由王莽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只存在了15 年。

9.东汉(公元25 年-公元220 年):东汉是由刘秀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

10.三国(公元220 年-公元280 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11.西晋(公元266 年-公元316 年):西晋是由司马炎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12.东晋十六国(公元317 年-公元420 年):东晋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方是东晋政权,北方是十六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以下是一个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朝代。

该年表涵盖了各个朝代的名称和时间范围,并提供了一些关键事件的简要描述。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16世纪)- 建立者:禹- 重要事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以农业和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展而闻名。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 - 公元前11世纪)- 建立者:汤- 重要事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以青铜文明的繁荣和商业发展而著名。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 - 公元前25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重要事件: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长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以周文王和周武王为代表,东周以春秋和战国时期为代表。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建立者:秦始皇- 重要事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六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建立者:刘邦- 重要事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和东汉时期的光武帝都是这个朝代的重要统治者。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 重要事件: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乱世时期,以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分立和争战为特点。

隋朝(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 建立者:隋文帝- 重要事件: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 建立者:李渊- 重要事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以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宋朝(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 建立者:赵匡胤- 重要事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之一,其时期逐渐由北宋和南宋两个政权所统治。

元朝(公元1271年 - 公元1368年)- 建立者:成吉思汗- 重要事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政权,其统治下中国实行了帝国制度和多元文化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现代“一刻钟”时间概念的由来
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
-
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

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
-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
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
-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
-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
-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

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

又如《隋书·律历志》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阳亏……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

”即
说明日食在五至六点之间。

-
-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

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

-
-
例如《隋书·律历志》记载“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就是凌晨2点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间。

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则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即晚间8点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间。

-
-
漏刻制-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

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

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

”这段话是描述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

漏刻,是古中国的水钟,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自周朝以来,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与开发,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时器。

-
-
漏刻的计时单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制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于对应一个昼夜升降的长度内分划为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就是1刻。

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随水面升降,利用箭壶水位的等速变化,观测箭壶上箭尺显示的刻度来计量时间。

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权衡型)。

主要的发展顺序是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单级受水型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三级补偿式浮箭漏、秤漏、四级补偿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
-
因漏刻制早就与夜间的更点制结合,古人把漏刻分昼漏和夜漏两种。

因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间,昼夜漏都随节气的变化而有增损,所以全年不能仅以单一箭尺来测量时间。

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为多,而使用箭尺数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确度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因此,漏刻计时制度主要在解决昼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与箭尺的更换问题。

-
-
在实用上,不同季节昼夜时刻的分界点是经过具体测量日出与日落时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没后二刻半乃昏”,以昏为入夜,旦是昼的开始。

因此从昏至旦的刻数是夜漏刻数,百刻减夜漏刻数就是昼漏刻数,一般都以正午为起漏之时。

例如在北纬36.5度地区,若1年用48支箭,则冬至时昼漏是四十刻。

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增损,并需每半个节气(约7.7日)换一次箭尺,直到夏至,这时昼漏是六十刻。

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
-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
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

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

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见,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

有实践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国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实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监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实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陈文帝天嘉年间(544年~560年代),实施一百零八制约有20年,但是时间都不长。

-
-
实践证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径不易行得通,只能从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调合方面寻求配合。

在实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细分成较小的刻度,自汉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时制与百刻制调合的条件。

-
-
隋《大业历》(597年~618年)以来,十二时制与百刻制二者配合运用日益明显,每刻细分的数目必是12的倍数,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采用一刻是六十分。

又因隋唐漏刻发展上已使用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观条件。

-
-
两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

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

这是古法。

”用法如隋《大业历》在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时刻的记载,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

-
-
今人“一刻钟”称呼的由来-
到了北宋中期,一时辰已普遍划分为时初、时正两个时段,每小时得四大刻又一小刻,即《宋史·律历志》:“每时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六分之二则交次时。

”到清初《时宪历》(1645年~1911年)施行后,就改百刻为九十六刻,每时辰就得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5分钟,也称“一刻钟”,沿用至今。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