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气象科学与气候变化科学教案

气象科学与气候变化-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气象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掌握气象观测和预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2.1.气象学基础气象学研究的是大气现象和过程,包括气象要素、气候、气象灾害等方面。
大气是地球表面和太空之间的气体层,在大气中有各种气体、水汽、悬浮颗粒物等组成。
气象学研究的是大气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地理过程和规律。
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
2.2.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或地方长期平均天气状态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氯碳化合物等。
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消退、风暴潮、干旱、洪涝等。
2.3.气象观测和预测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的系统、连续、定量、准确的测量和记录。
气象预测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数学物理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天气状况、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预报。
气象观测和预测是气象科学的基础,也是预防灾害和保护人类社会的重要手段。
3.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实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讲授时,重点解释气象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气象观测和预测的方法;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气候变化、观测天气等活动,了解各种气象要素的测量和预测方法;在展示环节中,介绍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方法等。
4.教学重点难点4.1.教学重点(1)气象学基础;(2)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气象观测和预测的方法。
4.2.教学难点(1)气象观测和预测的方法;(2)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5.教学设备(1)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风向仪等);(2)实验材料(如水、食盐、冰块、烟雾机等);(3)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计算机等)。
6.教学过程6.1.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资料、课外阅读等渠道了解气象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气象观测和预测等方面的知识。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3、云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各种凝结现象的状态、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地表面的各种凝结现象的特征、形成条件。
2、比较霜与霜冻,云与雾的区别。
题后记
20年月日
教学
目的
掌握云和降水的形成,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
学
内
容
三、降水
1、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2、雨雪的形成
3、降水的分布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比较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直减率
2、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判据)
题后记
20年月日
教学
目的
掌握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
学
内
容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1、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2、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气温的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运用挂图并绘示意图)
作业
思考题
讲述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气压随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有何规律?原因是什么?
题后记
20年月日
教学
目的
掌握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学
时
分
配
章次
章名
学时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实验
绪论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大气中的水分
大气的运动
天气系统
气候的形成
气候带和气候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贺山峰一、课程简介《气象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气象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气的一般特征,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解释大气现象,研究气候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规律,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1)认识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2)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和气候资源的分布;(4)掌握气候变化的成因、基本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途径和基本效应。
三、教学方法1、由热门话题引入将全球变暖、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等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注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气象与气候学》中涉及的大气物理原理较多,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时,应注意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些大气物理的规律和天气系统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授课时,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意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和天气、气候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注意对常见的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幻灯片结合板书,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视频教学讲解难以理解的内容。
4、加强教学的三性加强教学的多样性、科学性、灵活性:①多样性——讲课、讨论、实习相结合;②科学性——精选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特别重视对基本理论的全面讲解和定义概念的严谨叙述;③灵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特点,突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内容。
5、改革考核方式变期末整体性考试为分解式和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撰写主题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地理课教案气候与气象学

地理课教案气候与气象学教案主题:地理课教案——气候与气象学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的话题。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气候与气象学是研究和解释地球大气的运动、能量转换以及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的科学。
本次教案将以气候与气象学为主题,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气候与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的能力和科学思维,并激发他们对地球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小节一:气候与气象的概念及区别(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气候和气象是讨论天气的两个不同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通常是30年或更长时间)的天气条件的统计数据,而气象是关于短期天气变化的学科。
请学生以自己的话简洁地解释气候与气象,并找出气候与气象的区别。
小节二: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的运动、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等规律的学科。
请学生思考气象学究竟研究什么内容,以及为了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小节三:气候要素与全球气候带(通过实例理解)气候要素是衡量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重要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结合具体地理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气候要素对地球表面密度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讨论全球气候带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
小节四: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启发学生深思)气象预报是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预测未来天气状况的一种手段。
而气候变化是指地球的气候长期变化,如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
请学生思考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应对手段。
小节五: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砍伐等因素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并引导他们寻找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小节六:实地观察与气象活动(提倡实践与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和实践,组织一次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观测、记录天气要素的变化,感受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环境变化。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1.1 气象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气候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3 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性质与结构2.1 大气的组成与成分2.2 大气的压力与温度2.3 大气的湿度与气压2.4 大气的层结与稳定性第三章:气象要素及其变化3.1 气温3.2 降水3.3 风3.4 湿度3.5 气压3.6 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4.1 高压与低压系统4.2 冷锋与暖锋4.3 台风与龙卷风4.4 沙尘暴与雷暴4.5 天气现象的预报与分析第五章: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5.1 气候类型的划分与特征5.2 气候带的分布与季节变化5.3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5.4 气候变化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第六章: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6.1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与原则6.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6.3 气象卫星与气象雷达的应用6.4 气象仪器的种类与功能第七章:气象预报方法与天气预报7.1 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7.2 数值天气预报7.3 统计天气预报7.4 主观预报方法7.5 天气预报的应用与准确度评估第八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8.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8.2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8.3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8.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政策第九章:气候资源与气候灾害9.1 气候资源的分类与评价9.2 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9.3 气候灾害的类型与影响9.4 气候灾害预警与应对措施第十章: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气候适应性规划10.1 气候适应性规划的概念与方法10.2 气候变化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评估10.3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10.4 气候适应性规划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大气的基本性质与结构大气的组成与成分: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的压力与温度:掌握大气层的压力和温度分布规律,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教学目的:该部分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以此为基础讨论气温变化的实质及引起气温变化的两种情况——绝热过程和非绝热过程,掌握气温变化的原因与规律。
大气稳定度是影响或决定空气垂直运动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质是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大气稳定度及其有关的概念及判断也是大气热力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重点和难点:重点:气温的绝热变化及大气稳定度难点:泊松方程作业: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释气温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教学内容:第四节空气的增温和冷却【复习】复习本章前三节内容: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认识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来源、传输及其分配情况。
【引入新课】在认识了地球表层系统能量来源、传输及转换的基础上,学习空气增温和冷却。
介绍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及其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介绍本节主要内容】首先,讲述下垫面性质对空气增温和冷却的影响,而下垫面性质差异的最突出表现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第一部分内容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其增温和冷却的特性;在其基础上,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为理论基础,讨论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特别重点的是学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
【学习新课】:一、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1.海陆热力特性的差异1)比热不同2)透射能力不同3)传递热的方式不同4)用于水相变的热量不同5)反射率不同2.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与海陆增温和冷却差异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以及内容上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其增温和冷却特点的影响。
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海洋(陆地)升、降温的速度慢(快)、幅度小(大)——冬季,海洋与同纬度大陆相比是热源。
而陆地是冷源;夏季,海洋是冷源,陆地为热源。
举例说明上述结论,并加深认识和记忆。
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1.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容内容:dW dU dQ +=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得出内能的变化量表现为气温的变化或气温的变化实质上是内能的变化;在掌握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明确了其中各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得出气温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与外界存在热量交换而使其发生变化;另一是由于做功而使其内能发生改变,温度发生变化。
最新《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最新《⽓象学与⽓候学》教案解析《⽓象学与⽓候学》教案第⼀章绪论⽓候学历经经典、天⽓⽓候到现代⽓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法的根本变⾰,启⽰我们从系统中学习⽓候,学习⽓候⼜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现代⾃然地理学与⽓象⽓候学1、⼈类赖以⽣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的整体任何⼦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系统2、⽓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个⼦系统4、其中,⼤⽓圈与⾃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中,⼤⽓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系统相互作⽤的重要纽带,是形成⾃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圈1、⽓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动⼒过程2、⽓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候的影响3、⽓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1、主要及微量成分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温室⽓体__ —平流层与臭氧层--⽣命保护层,■7—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过程四、重⼒场对⼤⽓层的约束及影响:—在重⼒的作⽤下,以地⾯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垂直层结的形成——⼤⽓分层:⽔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是深受下边界(热⼒及动⼒)影响的⼤⽓最底层,集中了80%的⼤⽓质量,也是⼤⽓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的主要场所。
六、⽔汽对⼤⽓状态影响之------ 湿空⽓状态⽅程七、微量⽓体:在⽓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常敏感,因⽽对⼤⽓热状态影响很⼤,⼈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可造成对⼤⽓⾏为有意或⽆意的⼲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问题:地⾯条件如何影响⼤⽓活动(热⼒及动⼒)⼀相互作⽤第⼆章⼤⽓的热能和温度⽓候系统物理过程之太阳能启动⽓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周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二、大气圈一一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1、主要及微量成分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一温室气体__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7—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 湿空气状态方程七、微量气体: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一相互作用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一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
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一》地面一》大气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地面与大气热交换J -匚-丄—:长波辐射热交换一地面有效辐射一感热输送(传导;对流乱流)一「潜热输送一:伫意义:地气热交换一一气圈和其它圈层相互耦合的重要过程2、热交换过程不同,控制因子也不同(天文条件、地面性质、干湿条件),地面对大气的供热状况,物理过程差异也就很大。
有:地带性一一纬度差异非地带性一一海陆等差异3、模型化:辐射差额方程及热量平衡方程4、大气中几种微量成分的又一影响一一大气的温室效应二、大气中“气块’的温度变化一一受制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大气中表现为:1、外界(地面)供热可引起气块温度非绝热变化2、气块垂直运动中气压变化可引起气块温度的绝热变化,变化率为-或-+(水气参与时)3、个别气块变温过程匸厂、“局地”气温变化由气块水平及垂直运动中引起的气块置换引起1、包含有水平平流,垂直运动及气块非绝热变化三部分,各部分控制因子及作用各不相同2、模型化局地变温方程四、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气块垂直运动时的温度变化(」)1、气温垂直分布与气层静力稳定度——重力场对大气行为的又一影响2、大气静力稳定度对大气垂直运动、垂直热输送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3、整层气层抬升时,可能发生变化——气层的位势稳定度五、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深受地面条件影响具有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六、结论由太阳——地面——大气的供热过程,大气最终获得的加热,加热率各处各时各不相同,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及周期性、非周期性差异。
问题:大气圈中各处受热不同形成了气温分布不均,它对气候系统的进一步影响的物理过程。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气候系统中水圈与大气圈水交换的实现与影响的物理过程水是地球上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三态并存的物体,在相变中伴随有能量、天气、水循环等过程一、水出入大气的物理过程1 、基本判据 E -e>02、地面蒸发快慢与气象条件——温度与水汽扩散的快慢(风及稳定度)3、凝结——地表与大气中凝结的基本条件:降温大气中:绝热上升冷却过程——云地表层:非绝热冷却过程——雾等二、由水汽——云——降水1、水滴凝结与增大过程一一人工干预的可能性2、上升运动形式云形降水性质3、全球降水分布与垂直运动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二――加热不均及地球旋转对大气运动状态的影响、大气中气压分布不均并随时间而变化丄二-:.U气压差是推动空气块运动的基本动力1、分布不均的量度——气压梯度,因大气层结性又可分为:垂直气压梯度(很大):意义:在重力场下形成,因此与重力有关,基本上与重力相平衡模式化:静力方程应用:压高公式一一气压随高度降低快慢与温度关系最密切。
水平气压梯度(很小):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为气块水平运动基本动力2、分布不均的总体效应------ 形成了空间气压系统气压系统的直观表示------ 等压面或等高面(基本等效)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各处均需满足静力学条件,因此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主要与温度分布有关。
分析结构的要点是系统的温度场配置一一可分成对称(浅薄、深厚):不对称(大多数)系统二、大气中气压不断变化PQ——大气质量的重分配一一大气运动不息垂直气压差异的形成一一重力水平气压差异的形成一一大气加热率不同以及空气的运动1 、因子分析一一为什么会重新分配热力因子:大气水平局地受热不均一一水平密度差一一水平气压差动力因子:空气运动中形成质量辐合辐散:密度平流(冷暖平流);垂直运动。
(仅影响空中气压变化)2、过程: 热力因子绝热,平流.过程(UMW ) 修改T; P 分布3.每个环节控制因子各不相同一形成气压分布丁^地带性非地带性气压变化周期性。
非周期性三、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一一旋转地球对运动特征的影响1 、基本规律: 牛顿定律但描述运动与坐标选取有关旋转坐标系(地球上的观察者)中的惯性力一一正确认识地转偏向力、离 心力(扩展的牛顿定律)2 、旋转坐标系中的几个平衡运动一一气压场与运动场关系的建立 也T (地}AT (气) 水平气温差 AP 水平气压差 V 空气水平运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际大气十分接近------- 大气运动处于准动态平衡中3 、在静力平衡条件下,水平气压场结构随高度因温度分布不均而变地转风关系也随之变化——热成风四、 大气环流1 、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处于气候系统的动态平衡之中——经历各种时 空尺度2、 综合的平均状态和瞬时状态一一气候与天气3、 瞬时状态处于各种时空尺度(层次)的高度扰动中一一由非线性的气候系 统所决定(具有稳态与突变,敏感于初始条件等特征)。
五、 结论I 、大气整体性的表现一一温压场与风场的统一A P(x,y)水平气压场摩擦层中风的变化 2、问题:大气整体性的表现形式气候系统的短期过程摩擦层中: ――修正的风压律(三力平衡时)地转风关系(两力平衡时)自由大气中: V(x.y) L ------P(x.y) 水平风场--------------- 77 ------ 水労气压场 静力学关系dp=- p gdz V(x,y) 水平风场第五章 天气系统地转风关系热成风关系Vt(x.v) Tm(x t y) 气层平均温度场一、大气运动的内在过程与统一一一旋转地球大气在非均匀加热地表特征作用下的表现形式——大气环流1 、观测事实一一从各个角度看大气环流一一用二维图表现三维运动2、进一步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特征二、大气环流与大气圈中热量及水分平衡1、大气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加热率的差异驱动了环流,环流又以各种形式输送差异----- 热量与水分等。
大气环流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中准动态平衡例:高低指数的循环2、环流形成了大气水分分布的地带及非地带性分布、及水分循环三、大气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与过程1、瞬时大气环流变化的扰动与涡旋结构——大中小尺度与中长期天气过程2、气团与锋一一扰动热力特征的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 热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气团与锋1)大气的热力属性直接从下垫面获得。
热力过程:Fo、P、LE 主要控制因子:稳定度2)在合适的环流以及地表条件下,形成均一或非均一大气。
气团的定义、迟盛和变性3)气团间低压辐合区形成温度对比明显、上升运动剧烈的向冷区倾斜狭长界面——锋面,锋面特征(不连续、上升运动等)4)形成独特的锋面天气5)两种分类观点:气候的(宏观、战略的)——注重源天气的(战术的)——注重后果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研究场合扰动特征之二——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波动与涡旋——气旋、反气旋,槽脊1)以环流的纬度地带性环流为背景:(地球旋转与高低纬热交换产物)地面一一辐合与辐散带一一以PP及ITC2为背景的低压与其间的高压带,分为不同类型高空——西风带与东风带——西风与东风扰动2 )热力结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系统3)均为GC的成员,扰动发展中伴随有输送动量、热量3、中高纬天气系统与过程——流场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西风带上的扰动——以西风带为背景锋面气旋(温带气旋)1 )极锋活动区上扰动的发展——锋面上冷暖空气相对扰动而形成——伴随不对称结构的低压涡旋的形成与发展2)锋面气旋的发展与西风槽(槽前垂直环流)发展相关联[热力、动力作用]3)锋面气旋=天气二槽前上升+冷暖锋+低压辐合上升+大风——表现为逗点云系的发展为涡旋云系4)温带气旋过程也是能量释放及南北交换过程5)我国锋面气旋活动特点与锋面活动一致;如春夏多,两个活动带移动性冷性反气旋与寒潮l)地面移动性反气旋与高空槽后环流相结合形成于槽后(冷平流;辐散;辐射冷却)天气为高压前部冷锋后部暖锋活动也与槽相联系2)常与锋面气旋成对活动:槽前(高空辐散、暖平流、上升运动)、槽后(相反);移向东北、东南;冷锋上、冷锋后;也是极锋区南北热交换的基本成员3)寒潮天气过程——极端的冷性反气旋活动过程引起大规模冷空气南侵的天气过程(东亚大型过程)前提——有冷空气的积累(酝酿)期,高指数期实现——爆发期(突变),向低指数转换,形成寒潮天气:降温、大风、霜冻等结果——环流大调整,建立东亚大槽(长波),完成冷暖南北大交换路径与活动——受引导气流支配高空天气系统-槽脊与涡旋1 )西风带上的大型扰动(行星尺度)a 大气长波:大、长、慢(比较短波)是短波活动背景与大型天气过程联系(如南北交换)长波与气旋族-长波槽前PF上首尾相联的一系列气旋b 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长波发展变形而形成的大型闭合涡旋系统冷暖交换中向北突出的孤立的暖气团-阻塞高压(对称)向南突出的孤立的冷气团-切断低压建立与崩溃多与环流大调整联系维持时是GC的稳定因子(影响到不是直接控制的地区)c 极涡与极区冷中心对应,位置、强度影响GC2)西风带中型扰动(中下层)a 短波槽小、短、快移动性,不对称槽前逗点云系,是直接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主要西风带系统发展时常诱导地面锋面气旋及冷性反气旋发展b 切变线气旋性风场不连续线,形成于不同性质对持的高压间,表现为东西向稳定的云雨带c 冷涡中尺度低值系统,与上下层联结时常沿切变线移动发展——暴雨团小结:西风带是扰动活动带,天气变化多,地面以极锋上的锋面气旋,活动性高压为主,高空以槽脊波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