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最新《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二、大气圈一一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1、主要及微量成分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一温室气体__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7—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 湿空气状态方程七、微量气体: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一相互作用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一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2、近地层空气中的凝结物
3、云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各种凝结现象的状态、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地表面的各种凝结现象的特征、形成条件。
2、比较霜与霜冻,云与雾的区别。
题后记
20年月日
教学
目的
掌握云和降水的形成,降水分布的规律




三、降水
1、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2、雨雪的形成
3、降水的分布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比较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直减率
2、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判据)
题后记
20年月日
教学
目的
掌握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1、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2、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气温的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运用挂图并绘示意图)
作业
思考题
讲述法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1、气压随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有何规律?原因是什么?
题后记
20年月日
教学
目的
掌握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章次
章名
学时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实验
绪论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大气中的水分
大气的运动
天气系统
气候的形成
气候带和气候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贺山峰一、课程简介《气象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气象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气的一般特征,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解释大气现象,研究气候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规律,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1)认识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2)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和气候资源的分布;(4)掌握气候变化的成因、基本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途径和基本效应。

三、教学方法1、由热门话题引入将全球变暖、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等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注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气象与气候学》中涉及的大气物理原理较多,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时,应注意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些大气物理的规律和天气系统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授课时,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意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和天气、气候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注意对常见的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幻灯片结合板书,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视频教学讲解难以理解的内容。

4、加强教学的三性加强教学的多样性、科学性、灵活性:①多样性——讲课、讨论、实习相结合;②科学性——精选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特别重视对基本理论的全面讲解和定义概念的严谨叙述;③灵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特点,突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内容。

5、改革考核方式变期末整体性考试为分解式和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撰写主题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1、主要及微量成分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七、微量气体: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1.1 气象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气候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3 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性质与结构2.1 大气的组成与成分2.2 大气的压力与温度2.3 大气的湿度与气压2.4 大气的层结与稳定性第三章:气象要素及其变化3.1 气温3.2 降水3.3 风3.4 湿度3.5 气压3.6 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4.1 高压与低压系统4.2 冷锋与暖锋4.3 台风与龙卷风4.4 沙尘暴与雷暴4.5 天气现象的预报与分析第五章: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5.1 气候类型的划分与特征5.2 气候带的分布与季节变化5.3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5.4 气候变化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第六章: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6.1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与原则6.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6.3 气象卫星与气象雷达的应用6.4 气象仪器的种类与功能第七章:气象预报方法与天气预报7.1 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7.2 数值天气预报7.3 统计天气预报7.4 主观预报方法7.5 天气预报的应用与准确度评估第八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8.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8.2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8.3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8.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政策第九章:气候资源与气候灾害9.1 气候资源的分类与评价9.2 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9.3 气候灾害的类型与影响9.4 气候灾害预警与应对措施第十章: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气候适应性规划10.1 气候适应性规划的概念与方法10.2 气候变化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评估10.3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10.4 气候适应性规划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大气的基本性质与结构大气的组成与成分: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的压力与温度:掌握大气层的压力和温度分布规律,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116603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开课学期:春季总学时:本科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总学分:本科3分编写日期:2020年12月20日教研室名称: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考核方式:闭卷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姜世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探索,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主要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等。

通过对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名人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一丝不苟、科学求真的“竺可桢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大气、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第三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在讲述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发展简史的时,在阐述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做人原则和“博学之,审问之,慎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处世原则,鼓励学生学习匠人精神。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1、主要及微量成分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七、微量气体: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

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地面与大气热交换:长波辐射热交换—地面有效辐射一感热输送(传导;对流乱流)—潜热输送—意义:地气热交换——气圈和其它圈层相互耦合的重要过程2、热交换过程不同,控制因子也不同(天文条件、地面性质、干湿条件),地面对大气的供热状况,物理过程差异也就很大。

有:地带性——纬度差异非地带性——海陆等差异3、模型化:辐射差额方程及热量平衡方程4、大气中几种微量成分的又一影响——大气的温室效应二、大气中“气块’的温度变化——受制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大气中表现为:1、外界(地面)供热可引起气块温度非绝热变化2、气块垂直运动中气压变化可引起气块温度的绝热变化,变化率为或(水气参与时)3、个别气块变温过程三、“局地”气温变化由气块水平及垂直运动中引起的气块置换引起1、包含有水平平流,垂直运动及气块非绝热变化三部分,各部分控制因子及作用各不相同2、模型化——局地变温方程四、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气块垂直运动时的温度变化()1、气温垂直分布与气层静力稳定度——重力场对大气行为的又一影响2、大气静力稳定度对大气垂直运动、垂直热输送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3、整层气层抬升时,可能发生变化——气层的位势稳定度五、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深受地面条件影响具有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六、结论由太阳——地面——大气的供热过程,大气最终获得的加热,加热率各处各时各不相同,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及周期性、非周期性差异。

问题:大气圈中各处受热不同形成了气温分布不均,它对气候系统的进一步影响的物理过程。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气候系统中水圈与大气圈水交换的实现与影响的物理过程水是地球上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三态并存的物体,在相变中伴随有能量、天气、水循环等过程一、水出入大气的物理过程1、基本判据 E-e>02、地面蒸发快慢与气象条件——温度与水汽扩散的快慢(风及稳定度)3、凝结——地表与大气中凝结的基本条件:降温大气中:绝热上升冷却过程——云地表层:非绝热冷却过程——雾等二、由水汽——云——降水1、水滴凝结与增大过程——人工干预的可能性2、上升运动形式云形降水性质3、全球降水分布与垂直运动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第四章大气的运动——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二——加热不均及地球旋转对大气运动状态的影响一、大气中气压分布不均并随时间而变化气压差是推动空气块运动的基本动力1、分布不均的量度——气压梯度,因大气层结性又可分为:垂直气压梯度(很大):意义:在重力场下形成,因此与重力有关,基本上与重力相平衡模式化:静力方程应用:压高公式——气压随高度降低快慢与温度关系最密切。

水平气压梯度(很小):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为气块水平运动基本动力2、分布不均的总体效应——形成了空间气压系统气压系统的直观表示——等压面或等高面(基本等效)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各处均需满足静力学条件,因此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主要与温度分布有关。

分析结构的要点是系统的温度场配置——可分成对称(浅薄、深厚):不对称(大多数)系统二、大气中气压不断变化——大气质量的重分配——大气运动不息垂直气压差异的形成——重力水平气压差异的形成——大气加热率不同以及空气的运动1、因子分析——为什么会重新分配热力因子:大气水平局地受热不均——水平密度差——水平气压差动力因子:空气运动中形成质量辐合辐散:密度平流(冷暖平流);垂直运动。

(仅影响空中气压变化)2、过程:三、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旋转地球对运动特征的影响1、基本规律:牛顿定律但描述运动与坐标选取有关旋转坐标系(地球上的观察者)中的惯性力——正确认识地转偏向力、离心力(扩展的牛顿定律)2、旋转坐标系中的几个平衡运动——气压场与运动场关系的建立自由大气中:——地转风关系(两力平衡时)摩擦层中:——修正的风压律(三力平衡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际大气十分接近——大气运动处于准动态平衡中3、在静力平衡条件下,水平气压场结构随高度因温度分布不均而变地转风关系也随之变化——热成风四、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处于气候系统的动态平衡之中——经历各种时空尺度2、综合的平均状态和瞬时状态——气候与天气3、瞬时状态处于各种时空尺度(层次)的高度扰动中——由非线性的气候系统所决定(具有稳态与突变,敏感于初始条件等特征)。

五、结论l、大气整体性的表现——温压场与风场的统一摩擦层中风的变化2、问题:大气整体性的表现形式第五章天气系统——气候系统的短期过程一、大气运动的内在过程与统一——旋转地球大气在非均匀加热地表特征作用下的表现形式——大气环流1、观测事实——从各个角度看大气环流——用二维图表现三维运动2、进一步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特征二、大气环流与大气圈中热量及水分平衡1、大气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加热率的差异驱动了环流,环流又以各种形式输送差异——热量与水分等。

大气环流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中——准动态平衡例:高低指数的循环2、环流形成了大气水分分布的地带及非地带性分布、及水分循环三、大气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与过程1、瞬时大气环流变化的扰动与涡旋结构——大中小尺度与中长期天气过程2、气团与锋——扰动热力特征的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热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气团与锋1)大气的热力属性直接从下垫面获得。

热力过程:Fo、P、LE主要控制因子:稳定度2)在合适的环流以及地表条件下,形成均一或非均一大气。

气团的定义、迟盛和变性3)气团间低压辐合区形成温度对比明显、上升运动剧烈的向冷区倾斜狭长界面——锋面,锋面特征(不连续、上升运动等)4)形成独特的锋面天气5)两种分类观点:气候的(宏观、战略的)——注重源天气的(战术的)——注重后果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研究场合扰动特征之二——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波动与涡旋——气旋、反气旋,槽脊1)以环流的纬度地带性环流为背景:(地球旋转与高低纬热交换产物)地面——辐合与辐散带——以PP及ITC2为背景的低压与其间的高压带,分为不同类型高空——西风带与东风带——西风与东风扰动2)热力结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系统3)均为GC的成员,扰动发展中伴随有输送动量、热量3、中高纬天气系统与过程——流场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西风带上的扰动——以西风带为背景锋面气旋(温带气旋)1)极锋活动区上扰动的发展——锋面上冷暖空气相对扰动而形成——伴随不对称结构的低压涡旋的形成与发展2)锋面气旋的发展与西风槽(槽前垂直环流)发展相关联[热力、动力作用]3)锋面气旋=天气二槽前上升+冷暖锋+低压辐合上升+大风——表现为逗点云系的发展为涡旋云系4)温带气旋过程也是能量释放及南北交换过程5)我国锋面气旋活动特点与锋面活动一致;如春夏多,两个活动带移动性冷性反气旋与寒潮l)地面移动性反气旋与高空槽后环流相结合形成于槽后(冷平流;辐散;辐射冷却)天气为高压前部冷锋后部暖锋活动也与槽相联系2)常与锋面气旋成对活动:槽前(高空辐散、暖平流、上升运动)、槽后(相反);移向东北、东南;冷锋上、冷锋后;也是极锋区南北热交换的基本成员3)寒潮天气过程——极端的冷性反气旋活动过程引起大规模冷空气南侵的天气过程(东亚大型过程)前提——有冷空气的积累(酝酿)期,高指数期实现——爆发期(突变),向低指数转换,形成寒潮天气:降温、大风、霜冻等结果——环流大调整,建立东亚大槽(长波),完成冷暖南北大交换路径与活动——受引导气流支配高空天气系统-槽脊与涡旋1)西风带上的大型扰动(行星尺度)a大气长波:大、长、慢(比较短波)是短波活动背景与大型天气过程联系(如南北交换)长波与气旋族-长波槽前PF上首尾相联的一系列气旋b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长波发展变形而形成的大型闭合涡旋系统冷暖交换中向北突出的孤立的暖气团-阻塞高压(对称)向南突出的孤立的冷气团-切断低压建立与崩溃多与环流大调整联系维持时是GC的稳定因子(影响到不是直接控制的地区)c极涡与极区冷中心对应,位置、强度影响GC2)西风带中型扰动(中下层)a短波槽小、短、快移动性,不对称槽前逗点云系,是直接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主要西风带系统发展时常诱导地面锋面气旋及冷性反气旋发展b切变线气旋性风场不连续线,形成于不同性质对持的高压间,表现为东西向稳定的云雨带c冷涡中尺度低值系统,与上下层联结时常沿切变线移动发展——暴雨团小结:西风带是扰动活动带,天气变化多,地面以极锋上的锋面气旋,活动性高压为主,高空以槽脊波动为主。

扰动性质多与冷暖空气交汇位能释放有关,所以多为不对称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