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王戎识李.

合集下载

王戎识李文言文答案

王戎识李文言文答案

王戎识李文言文答案【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戎识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快把树枝压弯了。

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

”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怎样的态度?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漫不经心的态度3. 读了王戎识李,你从中有什么启发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要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二.《王冕夜读》【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最新部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阅读:25 王戎不取道旁李(附答案)

(最新部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阅读:25 王戎不取道旁李(附答案)

类文阅读-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宋濂嗜学宋濂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笔录,计日以还。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200课第3册》)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今义为。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今义为。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参考答案】1.(1)跑行走,走路(2)我剩下,余下2.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3.余幼时即嗜学。

4.没钱买书,借书抄书也要读书学习。

天冷时,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

卧薪尝胆司马迁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选自《小学生小古文200课第3册》)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赦:反:女:振: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

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参考答案】1.赦免返回你救济2.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奋发图强3.“你已经忘记在会稽蒙受的耻辱了吗?”4.越王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极备战,等待时机,发愤图强。

类文阅读-1 观潮钱塘江观潮杨洋今年的国庆节我过得特别开心,因为我第一次去钱塘江观潮。

那天,天气晴朗,我们一家驱车来到海宁盐官观潮公园,那里已是人山人海。

我拼命地挤到栏杆处,放眼望去,只见钱塘江一望无际,风平浪静,什么异样都没有。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拓展阅读《王戎识李》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拓展阅读《王戎识李》

《王戎识李》阅读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3. 注释
4. 启示
1、原文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⑨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⑩。

2、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
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3、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多,一些,这些
④〔游〕玩耍。

⑤〔子〕果实果子李子。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走〕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的确是这样。

⑨〔唯〕只有。

⑩〔必〕一定
⑪〔信〕果真。

问题: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案: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4、启示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

遇事要冷静沉着。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六七年级)完整版35页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六七年级)完整版35页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六、七年级)第一单元1.杨修啖酪(1)①用食物赠送②吃③写④依次;轮到(2)①把它用来给众人看②众人不能理解这题字③还有什么可怀疑的(3)“合”字可分解为“一人口”2.王戎识李(1)①众②争着;奔过去③只有(2)①李树上有很多果子,压弯了枝条②摘下果子,确实是这祥(3)若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3.诸葛恪得驴(1)①聚集②写③听从④全(2)请求给笔增加两字(3)在营帐里运用策略4.谢道韫咏絮(1)①们②急③乘(2)侄儿;侄女(3)盐不可能轻飘落下,且盐呈粒子形。

(4)可以燎原5.曹冲称象(1)①长到②达到③送④比较⑤之于(对它)(2)①向手下人询问这件事,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②称了实物把它装上船第二单元1.黄香温席(1)①正当②使③睡④到了⑤京城;国都(2)“以身暧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作动词用(3)就用自己的身体使他父母的被子暧和(4)相似,逼真;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2.陈遗贮焦饭(1)①极②锅③总是;贮存④送给⑤收⑥逃⑦饿(2)①常准备好一只布袋②后来遇到孙恩攻打(他们的)郡③没什么用来作粮食3.哑孝子(1)①极②蜷曲不能伸直③同情④依靠⑤交换,买⑥死⑦十分悲伤⑧往(2)①接受后放进饭篮②诚实而守信用(3)①自掘野草以食②尽倾箪中物敬父母③为父母备棺④哭之恸4.郑人买履(1)①度量②却③同“返”(2)①等到到了市场上而忘记拿尺码②等到返回(市场),市场(交易)已结束③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④宁可相信度量的尺码,不要相信自己(的脚)5.鲁人锯竿入城(1)①拿②也③一会儿④只是(2)①想不出什么计策②为什么不用锯子把它中间截断③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第三单元1.智永退笔冢(1)①寻求;字②洞,此指凹下去③皮④称;墓(2)并且请求写匾额的人像市场上的人(一样多)(3)写坏的毛笔头(4)勤学苦练才能成功2.—箧磨穴砚(1)①写字②交给③开④穿洞⑤早年⑥同“返”(2)①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②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3)全;对;全没对的地方3.王羲之书六角扇(1)①老妇人②恼怒③只要;写④争着(2)①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②请求王羲之写字(3)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文徵明4.掩耳盗钟(1)①可是②用③急忙(2)想背着它跑(3)掩耳盗铃;蠢人自己欺骗自己5.红毛毡(1)①坚持②只③一边……一边④同时,一起(2)边防头领想,一块毡毯所容纳的没多少(3)同意,允许;左右(4)其人置租(于)岸上第四单元1.盲子窃钱案(1)①是②清楚的样子③是(2)①第二天早晨互相争吵(最后)向官府告状②核对这钱确实是的2.张佐治遇蛙(1)①引路②在那里③提④热水⑤深水⑥跟随;斧头⑦同时(2)①没多时便又苏醒了②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担着两只竹筐到市场上去③没几天人与银子都被缴获3.焚猪见真情(1)①县官②县,当地③说,扬言(2)向官府告状(3)如果是活活烧死的,定会因挣扎而吸入烟灰4.蜜中鼠屎案(1)①皇帝游猎的花园②浸③陈述(2)①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他)②周围的人没有不惊讶害怕的(3)向求,实不敢与5.谜语一则(1)①娱乐②再(2)日第五单元1.鳝救婢(1)①经营②同情③之于④水边⑤等到⑥早先⑦歇(2)①像这样有好几年②高怀中被这奇异的现象所感动③都把它们放人河中(3)③2.二鹊救友(1)①幼鸟②停③躲,栖④发出⑤向下⑥原来(2)①喜鹊在它上面筑巢②像互相对话的样子(3)俄而,未几3.知恩图报(1)①丢失②正③这(是)④过了⑤冲破⑥终于(2)就给他们饮酒(3)考虑4.蝙蝠(1)①朝拜②只有③诞辰④同“欤”,呢⑤到⑥人,家伙(2)①你在我下面,为什么要骄傲呢?②凭什么要向你祝贺③真是拿他没办法!5.杀驼破瓮(1)①从前②采纳(2)①那人为这件事感到忧虑②我教你(使胳驼头)出来(的方法)③杀了骆驼后,又摔破了瓮④被世上的人嘲笑第六单元1.虎画(1)①擅长②都③有的④带领⑤求请⑥左右⑦蹲⑧喜悦的样子(2)①都十分像(真的)②我把它挂在东面墙壁上,十分喜爱。

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与诸.小儿游 ( )(2)诸儿竞走..取之 ( )(3)惟.戎不动 ( )(4)人问.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2)取之信然2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曹冲生.五六岁2. 智意所及.3. 时孙权曾致.巨象4 则校.可知矣5. 即施行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2)称物以载之3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年方.九岁2令.枕席清凉3以待亲之安寝.4至于..冬日严寒5于是名播京师..2)上文中还有一个属词类活用的词,请找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则以身暖其亲之()。

王戎识李阅读答案

王戎识李阅读答案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4)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一、文学常识。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
三、用原文回答:
(1)交代咏雪的背景的句子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表现谢太傅赞赏谢道蕴的才气的句子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问答题。
1、层次结构:
一层(第一句话)交代谢家咏雪的背景
咏二层(2—4句)交代咏雪
雪三层(最后两句)对儿女们的回答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啖粥而读②辄以水沃面..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1)巡游(2)说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四.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
《世说新语两则》

《王戎不取道旁李》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四年级上册部编语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四年级上册部编语文

(统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类文阅读-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宋濂嗜学宋濂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笔录,计日以还。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200课第3册》)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今义为。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今义为。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参考答案】1.(1)跑行走,走路(2)我剩下,余下2.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3.余幼时即嗜学。

4.没钱买书,借书抄书也要读书学习。

天冷时,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

卧薪尝胆司马迁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选自《小学生小古文200课第3册》)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赦:反:女:振: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

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参考答案】1.赦免返回你救济2.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奋发图强3.“你已经忘记在会稽蒙受的耻辱了吗?”4.越王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极备战,等待时机,发愤图强。

(统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附答案)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zhū jìng wéi()马()位()赛()有二、比一比,再组词。

王戒识李阅读答案

王戒识李阅读答案

篇一:王戒识李阅读答案《王戎识李》文言文阅读答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一、解释带点词_百度作业帮《王戎识李》文言文阅读答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一、解释带点词1、常与诸小儿游2、诸儿竞走取之3、唯王戎不动二、翻译句子1、李树多子折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冰凝ipke2014-09-22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一、与:和诸:众竞:争逐二、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一、与:和诸:众竞: 争逐二、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情系诗诗2014-09-22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要多动脑
筋,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 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阅 读
训 练
【说一说】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玩耍 跑
果实
阅 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训 练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3、王戎认为这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是:路边的李子如果是 甜的,会被人摘走的,而这么多李子没人去摘,一定是苦的。
【解释】:原指路边树上的苦李很多,走过的人不摘取。 现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
“信”的常见异项
1、相信,信任。 如“亲之信之”意思是:“亲近他信任他。”
2、信用,讲信用。 如“己诺不信”,意思是:“自己许下的诺言却不守信用。”
3、确实,真实。
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不好听, 好听的话不真实。”
游玩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
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向
跑去
果实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信然。
果然是这样
树在道边 而多子, 此必苦李。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看到了路边有 株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果实,都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 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回答说:“这李 子树就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大 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小古文启蒙
小学文言文
阅读与训练
选文内容 清浅有趣 文言知识 随文详解 配套练习 科学合理
提前做好小升初衔接
故事角色
《王戎识李》
王戎,西晋名士, 惠帝朝司徒,“竹 林七贤”之一,长 于清谈,以精辟的 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众小儿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