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
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
摸它又摸不着,叫夷。
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
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
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
微,悄无声息。
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
夷,平坦的意思。
一,是指世界状态。
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
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
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
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
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
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
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
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
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
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文风,阐述了“道”的哲学思想,以及“德”的实践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时,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书笔记中的一些摘抄和感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
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本质,也是无法完全用言语来描述的。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实践。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在这里比喻说,最上等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它滋养万物而不争夺,总是流向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
这让我感悟到,真正的善良和智慧,往往体现在无私和谦卑之中。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品质,以谦逊的态度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为了争夺名利。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在这里提醒我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导致感官的麻木和心灵的迷失。
这让我认识到,简单朴素的生活往往更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们应该学会节制,不被物质欲望所左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明悟。
战胜他人显示力量,而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这让我明白,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我们应该不断地自我反省,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的美学观念。
最宏大的声音往往听不见,最宏伟的形象往往看不见。
这让我感悟到,真正的伟大往往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深邃和力量。
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丰富和成熟,而不是外在的虚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在这里指出,最柔软的事物能够穿透最坚硬的事物。
这让我认识到,柔软和灵活往往比强硬和固执更有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用智慧和策略去解决问题。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道德经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行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行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现代汉语解读】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
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
摸它又摸不着,叫夷。
三者不行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楚不光明,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行描述,又似乎没有。
这就是没有样子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特别微妙,又辽远到不行探究的状态。
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头。
看今日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德经感悟赏析】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
微,悄无声息。
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有的意思。
夷,平坦的意思。
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
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表达,是世界最初的状态。
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的确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
这里老子告知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好像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晰。
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头,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
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依据今日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
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
这是老子告知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
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
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的确实存在的。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摘抄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摘抄笔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由老子所著,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对《道德经》的一些摘抄和笔记:1.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的,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能力。
这提醒我们要谦逊地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无限性。
2.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二章),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和言语之间的关系。
真正明白道的人通常是沉默寡言的,而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往往只是在表面上了解一些知识,却没有真正领悟到道的深层含义。
3. "柔弱胜刚强"(第三章),这句话强调了柔和和谦逊的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采取柔和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比强硬和咄咄逼人更加有效。
4.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章),这句话比喻治理大国就像烹饪一样,需要恰到好处的技巧和平衡。
过度干预或者过度放任都可能导致问题的产生。
5. "上善若水"(第八章),这句话比喻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无私而柔软。
水的特性是适应性强、无私无欲,这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启示。
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这句话强调了满足和适度的重要性。
满足于现状和知道何时停止,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冲动和贪婪,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二章),这句话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
从一而生二,从二而生三,从三而衍生出无数的万物。
这个过程强调了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以上是我对《道德经》的一些摘抄和笔记,它们涵盖了道德、智慧、柔和、治理、善行和宇宙生成等多个方面。
《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邃、具有启示性的典籍,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塑造我们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老子好词好句感悟

老子好词好句感悟
1.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味着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用语言去描述道是无法完全表达的。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智去体悟道,而不是死守字面上的理解。
2.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学会"反",即反常规思维。
世间万物的运行往往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只有突破固有思维,才能洞见事物的本质。
这启发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3.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将水比作至高无上的善。
水的特性是虚怀若谷、淡泊宁静、滋润万物。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宽容、适应环境的品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这句话阐述了智慧和明白的区别。
知道他人,只是表面的智慧;真正的明白,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刻认识。
这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在的自我觉醒,而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知识层面。
5. "善行无辙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这句话描述了圣人行事的高超境界。
善行是没有固定的踪迹可循的,因为圣人能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矩。
这启发我们要保持
灵活多变的思维,不要被成见所束缚。
老子的语句蕴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启迪我们保持开放、包容、谦逊的品质,突破常规思维,追求内在的自我觉醒。
《道德经》经典名句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著阅读笔记摘录及感想鉴赏因此,大道废弃物——《道德经》经典名著阅读笔记摘录及感想鉴赏感谢:道德经经典名句:因此,大道有弊,有仁义。
智慧来自风筝,有很大的虚伪。
六亲不睦,有孝子。
房价乱,有忠臣。
道德经汉语解释:因此,只有废除“大道”,仁义才会出现。
领导在用各种智慧技巧管理时,很容易遇到各种伪装。
六亲不睦时,才真正需要说孝子。
国家乱的时候会出现忠臣。
这是“太上皇、河智植”达不到管理境界的情况,也就是“大路”废除后的管理措施。
当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提倡什么的时候,其实社会已经没有这种素质了。
大道废除后要强调仁义,管理者要以仁义管理。
大道存在的时候,老百姓都有仁义,已经这样做了,不用说了,不用强调。
大道废除后,仁义消失,仁义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特别强调。
老子其实不反对仁义。
他反对的是不按照大道原则做事,过分提倡仁义。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虚伪。
儒学在汉朝从盛行到没落,看到了人们看到当时社会风气恶化而实行的“仁、义、孝、慈”,看到了口齿和现实的巨大差异,看到了虚伪。
老子也反对在管理老百姓时应用太多技巧和智慧。
管理者使用技巧和智慧只是为了伪装自己,欺骗老百姓。
没有这种尝试,管理者完全可以坦然面对,没有其他公式和技巧。
当然,当领导伪装自己的时候,被管理的老百姓也学会伪装自己,使管理更加困难。
历史上最能伪装的是篡汉的王莽。
他是个很聪明的人。
当时西汉末年,外戚王室的全权没有王室地位高,所以他把自己打扮成礼贤下士、慷慨仁慈、爱护百姓的名士。
在盛气凌人的王家,他以清流脱颖而出,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所以当时士大夫和老百姓都认为他周公又活过来了。
但是他掌权后,彻底改变了一个人,是一个专制贪婪的暴君,篡夺了一个时代。
当然,最终结果也是死于非命。
孝是子女对大人的爱。
仁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成为幸福美满的家庭,大家和睦相处的话,每个人都是孝子贤孙,不需要比较谁孝顺谁不孝。
当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另一个坚持孝子性的品格显得尤为珍贵。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1.道德经句子感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都在追求美丽的外在,却不注重道德和精神内涵,这是有缺陷的。
感悟到美丑善恶是需要内外兼修的。
2.道德经句子感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废除了道德,就会出现仁义;出现了智慧,就会出现大伪;出现了六亲不和,就会出现孝慈;出现了国家昏乱,就会出现忠臣。
感悟到道德、智慧、亲情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这让我想到了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
在道德经中,大道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其中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我们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4.道德经句子感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感悟到水的品质和道德的关系,即要像水一样包容一切而不争功夺利。
5.道德经句子感悟:致虚极守静笃。
感悟到只有心无杂念,保持虚静才能更好地思考和领悟人生的真谛。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导读:读书笔记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你不必成功,不必在有生之年有所成就,不必光宗耀祖,更不必成为世人眼中的榜样。
那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老子说,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
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
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
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这个世界看似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多言可能不美,不善,多学可能不精,多钻可能不广不高,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才是老子想要突出的,无论言行如何,最后都在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
而这个道是什么,规律,法则?隐形的力量。
老子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姑且称为“道”。
老子眼中的圣人遵循的“道”,作为却不争一己私利,因为天之道是这样的,与而不争。
这就是老子的最后一章,你不必美言,不必让人人所信,不必善辩,不必善良,不必求知,不必渊博,那你想成为什么样子?该有的样子(道法自然)
实在没事就抬头看看天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赏析!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我非常喜欢,其中深奥的道家哲学是我非常推崇和推荐学习的,读过之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收获很多不一样的心得,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文化底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帛甲本老子》第58章
(注:蓝色字,帛甲本缺,是参照其他版本补上的。
)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行本《道德经》第14章
两个版本在细节上有不少差别。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注释】
:(wēi)上微下耳,可能通“聻”(jiàn),本意是微小的声音。
引申为“微”,微小,细微。
希:寂静无声,大音若希。
捪:(mín)通“抿”,抚摸。
夷:无形之物。
至計:全部都计数出来。
:(kǔn)外口内束,可能通“捆”,捆绑、归结;
帛乙本是“”;王弼本是“混”。
【解析“”“希”和“夷”】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续三·卷十四》
我理解:
人死为鬼,鬼是有形体的,因为人死去之后,还有活着的人对他有印象,能想起他的样子。
这个阶段,叫做“鬼”。
鬼死为聻: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慢慢被人遗忘,只是偶尔有关于他的声音。
这个阶段,叫做“聻”。
聻死为希: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没有人再提起了,只有他的坟和在世上留下的痕迹,比如比如住过的屋子,在无声地述说着他曾活过。
这个阶段,叫做“希”。
希死为夷: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在世上一点点痕迹都没有了。
这个阶段,叫做“夷”。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通行本”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搏而不得名曰微。
这个循序是不合理的!
而帛本包括帛甲和帛乙,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这个更合理。
【解析“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除了“问”是需要互动的,“望闻切”这三诊都是医生单方面观察病人的手段。
“望闻切”不就是“视听捪”嘛!
人类观察外界事物,主要通过“视”、“听”、“捪”。
虽然人类观察世界的能力在不断进步,但总是有限的,总有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类“视”“听”“捪”的能力之外。
我们人类的眼睛只能看一定范围的小物体,超出范围,人类就看不见了。
虽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看到更小的东西,但是总有更小的东西,读后感是我们看不到的。
我们人类用耳朵能听远处发出的声音,但更遥远的声音就听不到了。
虽然我们可以借助雷达,甚至“天眼”,听到更远处的声音,但是总有更遥远的声音听不到。
我们人类用肢体触摸有形的事物,但有些事物是触摸不到的。
即使我们借助于各种仪器去触摸更多事物,但总还有事物触摸不到,测量不到。
比如,暗物质。
【解析“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微,希,夷”这三者都不能全部计数出来。
人的眼睛看不到分子,比分子更小还有原子,比原子更小还有电子,比电子更小还有夸克,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还会有。
所以,“微”不可“至计”。
人听不到的声音,狗能听到;狗听不到的声音,雷达可以听到;雷达听不到的声音,天眼FAST可以听到;一定还有天眼听不到的声音。
所以,“希”不可“至计”,
人触摸不到无形的东西,比如空气。
但我们可以借助于气球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许多无形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仪器触摸到。
但是一定有现在仪器触摸不到的有形之物。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一定会不
断触摸到从前触摸不到的有形之物,但也一定还存在人类触摸不到的东西。
所以,“夷”不可“至计”。
因此,无论人类如何进步总还会有“微、希、夷”的存在。
这些东西,经过“道”的分析,一定客观存在。
但是却还不能被我们人类所认识,我们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我们把这种不可至计的东西,统统归结为抽象的“一”。
【毛粒子的故事】
毛主席1955年预言: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
当时的科学家认为,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
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
毛主席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
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
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
科学家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
后来,科学家发现了更小的“夸克”。
毛粒子的故事就能充分解释什么是“道生一”。
在“夸克”出现以前,“夸克”是客观存在,却不为人知的。
人类既不知道“夸克”有,也不知道“夸克”无。
夸克就处在“一”的状态。
毛泽东通过“哲学”,预测了“夸克”的存在。
也就是根据“道”,它应该存在。
这就是“道生一”。
等到科学家发现“夸克”,夸克就被认知了。
我们观察夸克时,
就可以明确的说夸克要么有,要么无。
这就进入了“二”的状态。
也就是“一生二”了。
作者:郭宗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