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瑛昆剧家门谈

合集下载

田汉的两篇妙文

田汉的两篇妙文

92 ┸ 艺坛漫笔田汉的两篇妙文文/沈鸿鑫田汉一生著作宏富,他写过《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剧作,所写文章及诗歌不计其数。

在他众多的文章中,有两篇妙文使我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写于1956年的《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和《为演员的青春请命》。

《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是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发表的,但它的执笔者却是田汉。

事情要从昆曲说起。

元末明初起源于苏州的昆曲,到明嘉靖、万历年间开始盛行,从明天启元年到清康熙末年一百年间为极盛时期。

然而,清代中叶(乾隆年间)以后,昆曲逐渐由盛而衰。

到清代后期,昆曲班社大量减少,在苏州、上海仅存大雅、全福等几个班社;辛亥革命之后,连全福班也难以维持。

当时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如上海的“棉纱大王”穆藕初等为了防止昆曲消亡、失传,于1921年在苏州办起了昆剧传习所,招收12岁左右的学员,由沈月泉、沈斌泉等老艺人执教。

这些学员就是后来的“传”字辈演员,他们中有郑传鉴、倪传钺、周传瑛、沈传芷、方传芸、王传淞、华传浩等。

结业后1926年到1937年间,先后以新乐府、仙霓社的名称在上海一带演出。

他们苦苦支撑,到抗战初期终于散班。

至解放前夕,昆曲已经濒于灭亡的境地。

沈鸿鑫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戏剧、曲艺研究50多年,著有《周信芳评传》《周信芳传》《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世界》《京剧在上海》《海派滑稽名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昆曲等民族艺术非常重视和关怀,解放之初人民政府就及时安置了“传”字辈的昆曲艺人,但总的看,解放初昆曲还比较衰落。

1955年浙江的民营剧团国风昆苏剧团为了生存,根据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传奇《双熊梦》改编成《十五贯》,在杭州西湖的“大世界”小剧场演出。

时任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的黄源发现这个剧本很有潜力,于是与文教部其它领导商量,决定重点加工这个戏。

接着省里成立了由黄源领导的剧本改编小组,集体讨论,由陈静执笔。

周传瑛在《十五贯》轰动京城后的昆剧思索

周传瑛在《十五贯》轰动京城后的昆剧思索

作者: 洛地
作者机构: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页码: 8-1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周传瑛;《十五贯》;昆剧;“传”;字辈;昆曲;离合
摘要:周传瑛师兄弟们,每人(艺)名中都有一个“传”字,世称“传字辈”。

传字辈,“传”什么?传昆剧。

为什么昆剧要提出“传”的问题?因为昆剧已临不传之世。

周传瑛人昆曲界已经六十年了。

六十个春秋寒暑,无数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舞台粉墨,江湖浪迹,二三番起落,华宴慨慷,四代艺业,周传瑛的一生为昆剧的传世而努力,。

对昆剧、昆生、周传瑛的思念

对昆剧、昆生、周传瑛的思念
“ ”
,
是互相关联而综合的关系 对 昆生
“ ”
,
不是

之后 他深感 昆剧 要能长久 首在其 统
,



,


一个一个 的 行当
,
来说
,
,
更其 如 此



传统

只 有传得 下 去 才有传统



正 因为有这

不但 与 其他脚色相关联
,
不但 上 台需 与 其他脚 每 出戏 的
上 场如 何

,
样一个矢志


这段
,
的传统戏全部学到手 了 的 其中言语音韵 所


这些
198 1
昆剧
, ,

折子 戏
,
,
是传瑛在他们 那 个

`

国 风剧 团
,
处于穷苦到讨 饭
此所 以

曲唱板眼

手 招步式 年
都是有严谨
地步时 的 誓言 ; 事实上他也是这样 做 的 可能出现 认真


,
的规格的 ! 说一件小事吧 做寿

, ,
,
`
大先 生
大 先生
,
;
说 自己
`

勿曾 把
“ , ”
大先生

,
这个 戏
,
原本不是传瑛 的 熟 戏
,
,
他二 人 且 有 四 十 年

传给他的都学 下 来

`

,
而最使他 引为 传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文/刘 佳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也因此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后又称“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在我国已传唱了六百多年。

昆曲历史传承元末明初:昆山腔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

明朝万历末年:昆山腔流传到北京,成为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清朝末年: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昆曲逐渐衰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仅有周传瑛、王传淞等组建的民间戏班“国风昆苏剧团”坚持演出。

1956年:1月,国风昆苏剧团在杭州演出昆剧《十五贯》,周传瑛和王传淞的出色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连演二十余场。

4月17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并给予好评。

周恩来总理于4月19日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他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0年幼的侯少奎一定无数次地凝望着红氍(q ú)毹(sh ū)上演出的悲欢离合,也一定无数次地梦想自己能像父亲那样,在舞台上叱咤风云,演尽世间英雄豪杰。

但是,唱了一辈子戏的父亲深知在舞台风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所以一直不让儿子学戏。

尽管怀揣着唱戏的梦想,但侯少奎一直秉承父命,老老实实地写字作画,后来甚至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然而,命运好像要考验这个心有不甘的少年,那一年北方昆曲剧院招考学员,他以一段酣畅淋漓的演唱令在场的艺术家们喜出望外,大家不约而同地鼓励他:“你的嗓音这样得天独厚,昆曲艺术的发展和振兴正需侯 少 奎1939年生于梨园世家,后成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昆曲艺术传承人。

他的代表剧目有:《单刀会》《林冲夜奔》《千里送京娘》《武松打虎》等。

要你这样的人才呀!”去学画,还是去学戏,这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摆在这个十六岁少年的面前。

《十五贯》的文化传承故事

《十五贯》的文化传承故事

《十五贯》的文化传承故事作者:马黎来源:《文化交流》2019年第10期浙江昆剧团,被新华社誉为“新中国昆剧第一团”。

它载入新中国文化史,是因为改编、排演了《十五贯》,并在北京成功上演,由此改变了昆剧的命运。

1956年发生的三件事,对浙江昆剧团以及六百年昆剧来讲,是命运的转折。

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批准,“国风昆苏剧团”从“民营公助”转为国营单位,并改名为“浙江昆苏剧团”。

4月10日,濒临倒闭的剧团为了“救活”自己,改编、排演《十五贯》,并在北京首演。

之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各看了两场。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著名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就算你不是戏迷,没在现场看过,但一定听过它的名字,就像越剧有《红楼梦》,黄梅戏有《天仙配》,豫剧有《朝阳沟》,《十五贯》便是昆剧的代表作。

还有周恩来总理那句经典的话:“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历经浙昆六代人,长演不衰从“国风苏滩社”到“国风昆苏剧团”,再到“浙江昆苏剧团”,直到现在的“浙江昆剧团”,我们从一个名字的变化上,就能看到一个剧团对昆剧的包容与坚守。

昆剧传字辈艺术家,取“传”字,便是希望把昆剧代代相传。

“况钟”周传瑛的儿子周世瑞,“娄阿鼠”王传淞的儿子王世瑶,还有刘异龙、计镇华,他们又把《十五贯》传给了下一代。

这部戏历经浙昆六代人——传、世、盛、秀、万、代,从未间断。

今天作为浙昆最小一代的“代字辈”是“00后”,依然和前辈——1956年进京演出的原版人马同台演出,传承这部剧。

而我们在时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主持《十五贯》剧本改编的黄源的儿子黄明明家里,又看到了另一种“传”。

從1956年首演开始,各种《十五贯》的戏单,一一“穿”上塑料套,没有一点灰尘。

还有从1955年开始,黄源主持整理的《十五贯》初稿、整理本、第一版、电影分镜头等油印剧本,各个剧种,各种语言的《十五贯》剧本、连环画,厚厚的60多份群众意见的原稿,以及记录的周恩来总理关于《十五贯》的讲话……分门别类,装在两个“档案盒”中,干干净净。

“传”字辈戏目单

“传”字辈戏目单

---------------------------------------------------------------最新资料推荐------------------------------------------------------“传”字辈戏目单传字辈戏目单周传瑛昆剧的传统底子非常深厚,就拿戏目来说,向称词山曲海。

与前辈老先生相比,传字辈唱过的戏是不算多的。

这里想把我们师弟兄学过或唱过的戏列一个细目,以供大家参考。

由于年岁久远,记忆可能有误,请诸位师弟兄指正和补充。

昆剧戏目主要是一些折子戏。

此外还有把几个折子连在一起,再加点头尾的所谓半本头戏,或称小本戏。

到了我们学戏唱戏时,则又有将原著中一些重要折子遴选出来,并依原先的顺序增添些头尾或过场,使之成为一出剧情基本完整的戏,这类戏就号称为全本。

其实小本戏和全本戏的差别并不大,只是前者容量较后者小,通常演不满三四个小时,一般仅适宜于在堂会演唱;而后者却够上在剧场演唱一场的时间。

除了传统的南北曲、乐府这类所谓正路戏之外,昆班又有一些称为杂戏、时剧、新戏(包括灯彩戏)之类的戏。

这些概念相当模糊。

但是从《缀白裘》看,它们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舞台上了,并被称作高腔、乱弹、梆子、吹腔、西秦腔等。

1 / 17当然,这种称法未必准确,而且和昆班对它们的提法也不完全一致。

但由此可见,昆班称之为杂戏、时剧、新戏的这一类戏,看来就是从兄弟声腔或曲艺方面移植过来的;其中有的早已成为昆班的看家传统戏,有的则是近现代才引进的。

我们传字班时期就搬进过几出新戏。

这类戏中,有的是连唱腔一起搬演的,如高腔《芦林相会》、吹腔《贩马记》;有的则仅取原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再改打成昆谱来唱,如《三笑》、《描金凤》等。

杂戏、时剧、新戏及灯彩戏中,同样也有折子、小本和全本之分。

以上两类戏目虽均有折子、小本和全本之分,但要严格区分却也不易。

比如《荆钗记》原著有四十八出,我们唱的全本至多十六出;而这十六出中,至少又有七八出倒是经常作为折子戏单唱的。

水到渠始成——《十五贯》编演前后的回忆片段

水到渠始成——《十五贯》编演前后的回忆片段

作者: 沈祖安
出版物刊名: 文化艺术研究
页码: 51-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S1期
主题词:�十五贯》 苏昆 王传淞 龚祥甫 周传瑛 越剧团 苏州地区 昆曲艺术 曲界 周传铮
摘要:<正>一有关当年国风苏昆剧团在浙江立脚和《十五贯》编演成功前后的情况,由于与此有关的文化界老人越来越少,因此,有些比较珍贵的史料也湮没了许多,倒是好事者以讹传讹的信息多了起来。

借此机会,就我所知的有关情况,慢慢回忆起来。

或许也有需要加以订正的,就作为抛砖引玉吧。

我开始和浙昆接触,是在五十八年前的1953年4月中旬,春节过后不久。

那时还叫江苏省苏州地区吴江县国风苏昆剧社(同年的夏天,就改"剧社"为"剧团")。

虽在1951年秋季,。

昆曲丨周传瑛:谈昆曲小生表演艺术

昆曲丨周传瑛:谈昆曲小生表演艺术

昆曲丨周传瑛:谈昆曲小生表演艺术专一、专注就等你来关注不急不躁做文化的践行者昆曲文化每天早上辰时 07:45 按时送达在我们昆曲中,有一套分得相当精细的表演艺术。

像小生这一门,就分做官生(又称纱帽生)、巾生、雉尾生(又称鸡毛生)、鞋皮生(又叫苦生)、黑褶子小生和娃娃生等。

在歌唱上,各种生角都有不同的唱法,而最突出的,是在表演艺术各有很大的差别。

官生,有大官生、小官生之别。

如《长生殿》中的李隆基、《惊鸿记·吟诗脱靴》中的李太白,都是由大官生来扮演的;《贩马记》中的赵宠、《白罗衫》中的徐继祖、《琵琶记》中的蔡伯喈、《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等,都是由小官生来扮演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简单地说,凡是戴髯口的官员均属大官生,而青年官员则属小官生呢?不是的,这是比较笼统的、硬性的说法。

因为戏中的人物,由于年龄、经历、处境的演变,他的性格与思想感情也是处在转变状态之中。

如《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就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称庆》《南浦》中,他是一个未得第的读书人,以巾生来扮演比较适宜,并且还带有一些黑褶子小生的演法;在《请郎花烛》至《赏荷》、《盘夫》中,则以小官生的手法来表演;到《书馆》这一场戏,他已是位重身贵,而且在戏剧矛盾上也发展到最高潮,就要完全用大官生的手法来表演了这样才会更符合他的气势。

由于时间处境的特殊,演员可以灵活地参用各种不同的生角演技。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谈一谈《贩马记》中赵宠的演法。

在《写状》中,剧情是发生在内室,而且是青年夫妻之间的事情,因而赵宠在坐立行方面,都略带有巾生的身段和动作。

如他在听桂枝叙述身世时,作“搁脚”的姿态,这个身段看起来很随便,然而也有很多可注意和研究的地方。

首先是要把衣服后面拉平,然后坐下,把小腿肚搁在另一腿的膝部上面,搁起的那只脚尖要跷起,这是要用脚踝的劲力,同时腰身要挺直,避免弯背。

坐定之后,还要将前面的衬衣拉齐,再把“帔”的两角也拉齐,这样,才能美观;要是有一面帔角落在地上,即使你坐得很正确,看去也是很不顺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传瑛之昆剧家门谈我国传统戏曲,演员分部饰色,其源已久。

早在唐、五代就有所谓参军之说,从宋、元至明,生、旦、净、末、丑已臻齐备。

这种分类,古谓之部色,现今一般称行当,在我们昆剧则叫做家门。

全国百多个剧种,都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可见我国戏曲剧种分行当的大同。

但更具体一些的分家别门,各剧种则有各自的规格,互有小异,而且时有发展变化。

我是唱昆曲的,谈一点昆剧传统上的话。

昆剧传到我们这一辈,在学戏时还是按生、旦、净、末、丑五个总家门开戏,凡属本家门的戏,文武各路都要掌握;到出科以后,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观众鉴定,又投师访友,逐渐分别专擅一路或二、三路。

所谓“路”,是指总家门以下的细家门。

昆剧相传有十个家门:冠生、巾生、老外、末,老旦、五旦、六旦,净、副丑、小丑。

但根据早年年老先生对我们讲的以及实际状况,即按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特别是独具的表演艺术手法等诸方面,大致又可以细分为二十路,即二十个细家门。

这和历史上的情形已经有所不同了。

现按生、旦、净、末、丑的次序来谈。

生昆曲中的生,一般是扮演弱冠以上、未及蓄须的男子,所以又称小生,以和末中的老生相区别。

生,主要分为官生和巾生两门。

官生的“官”,一般写作“官”,也有写作“冠”的。

官生,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小生,也许是从古代“孤,当场妆官者”传流而来;做官的又都戴纱帽,故官生又有帽生之称。

我国古代制度,男子到了有条件成家立业或有责任齐家治国的年龄,需要举行“冠礼”;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反映到戏曲中就有了冠生这个称呼。

官生又分为大官生和小官生,可以从他们扮演的人物看出其间的关系和差异。

大官生《长生殿》中唐明皇、《铁冠图》中的崇祯帝、《惊鸿记·醉写》中的李太白、《千钟禄·八阳》中的建文君等,皆属于大官生。

小官生《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白罗衫》中的徐继祖、《金雀记》中潘岳等,则是小官生。

大、小官生,虽同为官生,但在昆剧中,两者在表演上的分档是相当严格的。

不同的人物,各归家门;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戏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就可能分属不同的家门;即使在同一出戏中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家门也会有变动,如《琵琶记》的蔡伯喈原归小冠生家门,而至《书馆》及以后各折则必须由大冠生应行。

所以我常说,昆剧表演艺术的丰富和可贵,就在于其“专戏专演,专人专用”。

巾生未做官或未及冠的风流书生,头戴方巾、必正巾,故为巾生。

昆剧男角中,巾生是算得重要的了。

其看家戏有“风花雪月”及“琴棋书画”等。

所谓“风花雪月”,是指《风筝误》、《占花魁》、《雪杯圆》、《拜月亭》中的韩琦仲、秦钟、莫昂、蒋世隆;而“琴棋书画”系指《琴挑》(《玉簪记》)、《跳墙·着棋》(《西厢记》)、《拆书》(《西楼记》)、《拾画·叫画》(《牡丹亭》)中的潘必正、张君瑞、于叔夜、柳梦梅。

这八出戏是小生,特别是巾生必学常唱的,也是观众以此来掂量分量的所谓“肉头戏”。

在官生、巾生之外,又有两具有特殊表演手法的家门:鞋皮生及雉尾生。

鞋皮生专门扮演典型的落拓书生。

因这类人物脚下拖沓着踢后跟的鞋——在江南叫做“拖鞋皮”,所以叫鞋皮生(同范围较广的所谓“苦生”者稍有点不同)。

其看家戏有:《彩楼记——拾柴·泼粥》中的吕蒙正,《绣襦记——卖兴·当巾》中的郑元和,《永团圆——击鼓·堂配》中的蔡文英,可谓“三双拖鞋皮”。

雉尾生是头戴插有雉尾的紫金冠,有一套专门耍雉尾功夫的小生。

雉尾在土话中叫雉鸡毛,所以在昆剧中又俗称“鸡毛生”;雉尾亦称为翎子,故有些剧种(包括昆剧)也称为翎子生。

雉尾生的代表人物有:吕布(《连环计》),咬脐郎(《白兔记》),周瑜(《西川图》),可谓“三副雉鸡毛”。

生,细分为以上五个家门,统称生。

昆剧中原来并无所谓武生、武小生的家门。

不管你是哪一门生,也不管你是生、旦、净、末、丑哪一家,都要文武兼备的。

但由于各种原因,武的方面在昆剧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生,以巾生、冠生为主体。

他们在舞台上的形象往往是风流倜傥、飘逸英俊和潇洒秀美的。

“三醉”和“三访”是这两个家门的应行戏。

所谓“三醉”,是指《醉写》(《惊鸿记》)、《醉易?放易》(《鸣凤记》)、《扯本·醉监》(《吉庆图》)中的李太白、易弘器、柳芳春;而“三访”则指《访纱》(《浣纱记》)、《访素》(《红梨记》)和《访友》(《柳荫记》)中的范蠡、赵汝州、梁山伯。

因此,当年我们昆剧传习所师兄弟出科后取艺名,以“秀比美玉”来形容这生行,凡唱生的都把名字的末一字用“王”作偏旁。

那时传习所最早学生行的有四人:顾传玠、顾传琳、沈传琦(初学生,后改旦,故又名传芹),三位师弟兄都已作古了;我是主巾生兼及雉尾生、鞋皮生的,取名周传瑛。

旦凡戏中女性人物都属旦,乃自古而然,至今各剧种都一样。

细分之,昆剧有老、正、作、四、五、六、贴七门之说;其中以正、五、六、贴为主体。

正旦一般是扮演已婚女子的。

昆剧中有一句行话,叫“正旦只有两件半红衣裳”,大约是指以下三折戏中穿红衣裳的正旦是重头戏:《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在《称庆》一折中穿红衣)、《风筝误》中的柳夫人(《后亲》一折中穿红衣)和《烂柯山》中的崔氏(在《痴梦》一折中穿红衣)。

这三人规定由正旦扮演,在上述三折戏中必须穿红衣裳,只是崔氏因为她是在做梦时自以为做了诰命夫人,她的大红霞帔不好算真穿,只能算作半件吧,所以有“两件半”之说。

五旦一般是扮演年已及笄的淑女,或待字闺阁的千金,所以又称闺门旦,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浣纱记》中的西施等。

有一些一时蒙尘流落的善良侠义少女也多由五旦扮演,如《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绣襦记》中的李亚仙、《双红记》中的红绡等。

六旦通常比五旦的年龄稍小些,身份略低些,又称活泼旦;或者因为原称快乐旦或乐旦,转音而称为六旦。

观众熟悉的《西厢记》中的红娘、《牡丹亭》中的春香、《渔家乐》中的邬飞霞、《翡翠园》中的赵翠儿等,皆属六旦。

贴旦此名色由来已久,在旦初分为两个家门时,就是旦与贴。

据说其原义是在主要旦之外又“贴”一旦,就旦中之“贴”,犹如生中之“外”,也就是次要者的意思。

但事实上在我们学戏时,贴旦所扮演的固然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环,但也不乏夫人小姐、千金淑女。

她们往往有独立的身份、自主的言行及鲜明的性格,在不少戏中是很重要或最主要的角色,甚至是唯一的女角,如《相约·相骂》(《钗钏记》)中的芸香、《彩楼记》中的刘千金、《红梨记》中的谢素秋、《蝴蝶梦》中的田氏等,原都是归属贴旦行的。

实际上,贴旦和六旦相去不远,我们过去分家门时,贴和六便是分在一起的。

昆剧中关于旦角有“衣西裴蝴”和“一门九娘”两句话,从中可以看出正、五、六、贴重头戏之一斑。

所谓“衣西翡蝴”,那是指旦角很难演的四出戏:《衣珠记》(荷珠,贴旦)、《西楼记》(穆素徽,五旦)、《翡翠园》(赵翠儿,六旦)、《蝴蝶梦》(田氏,贴旦)。

所谓“一门九娘”,系指昆剧戏目中有九个“娘”,是旦这个家门中的重头戏,她们是:赵五娘(《琵琶记》,正旦)、李三娘(《白兔记》,正旦)、杜丽娘(《牡丹亭》,五旦)、京娘(《风云会》,五旦)、白娘娘(《雷峰塔》,五旦)、雪娘(《一捧雪》,五旦及四旦)、红娘(《西厢记》,六旦)、赵翠娘(《翡翠园》,六旦)、美娘(《占花魁》,贴旦)。

老旦顾其名而知其义,老旦是扮演老年女性的。

在旦行中,老旦是规定专门单独分出,而同其他诸门都不相通的一个细家门。

其代表人物有:《荆钗记》中的王十朋之母、《精忠记》中的岳母、《红梨记》中的花婆等,都是老旦的重头戏。

老旦也有反串男角的,如《铁冠图》中的王承恩,便是老旦的骨子戏。

脚色同人物反串,固然有各种因素,但也非任意可为。

王承恩是个老太监,由老旦反串扮演,传统戏作这样的安排,似亦不能全算无稽。

四旦这是一个特殊的家门。

昆剧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表演的“刺杀戏”,扮演其中女角者叫刺杀旦,大约由“刺杀”促言转音而成为四旦。

“刺杀戏” 的代表作是“三刺”、“三杀”。

“三刺”是指《刺梁》(《渔家乐》)、《刺汤》(《一捧雪》)、《刺虎》(《铁冠图》)中的邬飞霞、莫雪娘、费贞娥。

“三杀”则指《杀娘》(《武十回》)、《杀山》(《翠屏山》)、《杀惜》(《宋十回》)中的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

“三刺”是为自守而刺杀他人,“三杀”是不守妇道而被人所杀。

刺杀旦有其特殊的表演身段,特别是邬飞霞和莫雪娘在《刺梁》、《刺汤》中刺杀仇人时的特殊表演,反映了两个人物性格的突变。

所以,上演《渔家乐》和《一捧雪》,演到《刺梁》、《刺汤》时,按规定要另换演员——四旦去扮演邬飞霞和雪娘。

如早年我们“传”字辈演《渔家乐》,先由张传芳以六旦扮邬飞霞主演,到《刺梁》一折则由刘传蘅上场刺杀,两人前后同扮一个人物。

作旦这个名称据说起源于唐代优伶的“弄假妇人”。

但事实上,到老先生给我们讲戏的年代,昆剧中的作旦则是其家门虽属于旦,而其扮演的人物却大多是男的,似乎同古代刚好相反。

作旦又以扮演男小孩为多,如《南柯梦》中的花郎,《浣纱记》中的伍员之子,《邯郸梦》中的番儿,《寻亲记》中的周瑞隆等;偶尔竟也有扮成年男子的,如《千金记》中的汉王刘邦等。

旦分上述七个细家门。

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总是窈窕娇柔、艳容丽质的,所以“传”字辈中凡是旦行都冠以“艹”作为艺名,取“艳若娇花”之意,如朱传茗(五旦)、张传芳(五旦及六旦)、华传萍(五旦)、姚传芗(五旦及六旦)、刘传蘅(四旦)、方传芸(四旦及作旦)、袁传蕃(作旦)、沈传芷(正旦)、王传蕖(正旦)、马传菁(老旦)、龚传华(老旦)等,皆颇负名望。

净净,俗称大花面。

确实,净的面孔大都是涂满了颜色,而且把脸廓得大大的,据说是从古代参军演变而来。

净大体分为大面和白面两路。

在昆剧中,白面又细分出邋遢白面一路。

大面虽然大面并非全是正面人物,但净中的正面人物大都是属大面。

大面的脸谱有紫的,有蓝的,也有花的,而以红、黑两色为主,因而又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

“七红”,是指七个红脸人物“赵匡胤(《风云会·访普》)、关羽(《三国志·训子》)、屠岸贾(《八义记·闹朝》)、回回(《慈悲愿·回回》)、昆仑奴(《双红记·盗绡》)、弼灵公(《一钟情·冥勘》)、火德星君(《九莲灯·火判》)。

“八黑”系指八个黑脸人物:项羽(《千金记——鸿门·撇斗》)、张飞(《三国志·三闯》)、李逵(《水浒记·磨斧》)、尉迟恭(《慈悲愿——诈疯·北饯》)、铁勒奴(《霄光剑——闹庄·救梦》)、周仓(《三国志·刀会》)、包公(《人兽关——演官·恶梦》)、钟馗(《天下乐·嫁妹》)。

“三和尚”则指净扮的三折重头和尚戏:达摩(《祝发记·渡江》)、惠明(《西厢记·寺警》)、杨五郎(《昊天塔·五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