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创新版1.1.4 论证分析题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2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

题型突破2 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对应学生用书第141页]政论文——社会民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
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
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
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
高考语文复习 第1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第4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 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 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 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 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 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 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 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 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 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 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 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 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 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 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一、快速梳理论证结构 1.抓住文体特征。 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 灵魂,起统率作用。要厘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 进、对照)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 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 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 表明承接递进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 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非连续文本题专练之分析论证特点-高考语文复习

非连续文本题专练之分析论证特点一、分析论证特点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则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
注意作答时内容表述力求简练达意。
答题角度:1、论点的提出,是否准确、新颖、独到;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标题旗帜鲜明,读者一目了然;开门见山亮观点;设问开篇,提出论点等)。
2、论据的特点:例证突出时,例证丰富典型新颖,论证有力;以说理见长时,长于说理,逻辑严密。
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结合。
5、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6、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通俗、口语化、幽默;简明、洗练、概括性强。
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议题,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群体是农民。
没有乡村振兴,不可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没有农民的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亦不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促使农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首先,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并全方位推进。
就像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一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
因此,乡村振兴应当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巩固脱贫攻坚基础上实现全方位跃升,应当按照城乡统筹、优先乡村的取向将乡村振兴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并遵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原则全面推进。
其次,应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
2020届高三论述类文本

文章内容分析 文言语句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正确使用成语
补写语句 病句辨析 语言得体 图文转换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合计
题型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简答题 选择题 简答题 简答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古文翻译题 选择题 简答题 填空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写作题
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项目。第一次PISA评估于2000年首次举办,此后每3年举行一次。PISA
的设计依据是终身“学非习的连动续态性模型文,本学”校是的功什能么之?一在于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内容分为三
个在现领实域情:境阅(和中读课“相,标 任关数未务知学识和解驱技科释动能学,型的。考作运每试文用个大 ”维领纲 相度域未 似。都提 )包非及含连三续。个性维文度本:处知于识知的识内的容内和容结和构结维构度维—,度—运。参用考过资程料维(度一和)
• (二)2018全国三套全国卷实用类文本对照
试卷 话题
材料
类型
表达方式
体裁
课 标 卷 一
量 子 通 信
“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新制高点
文本 叙述、说明 新闻报道
一 理位 学把 家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12物..表选达材文方以本式文上本以叙、述说图、明片描、为写议主论;、人物通讯
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的变化 ☆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2)实用类文本阅读;(3)文学类文本阅 读
【解读】从论述类文本到实用类文本再到文学类文本,是一个从抽
象思维逐渐向形象思维过渡的过程,是一个鉴赏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这样排列布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科学合理。(技术层面)
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一 专题一 第三讲 新题精讲——论证分析题解题技巧

上页 下页
尾页
真题文本·认知
[名师指津] 如何快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 方法一 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
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 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 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真题文本·认知
读文示范 一、论证结构 1.第1段 作者思路:由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重 合,提出设想“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 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 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2.第2段 作者思路: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因为成化 年间原料本土化,民窑崛起;进入商业化模式后,几乎一统天 下;与“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后,走向世界,成为 世界的时尚。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真题文本·认知
第二步:定(定区间,找依据)。 A项的信息区间为文章第一自然段,B项的信息区间为 文章第二自然段,C项信息区间为全文,D项的信息区间为 第二、三自然段。 第三步:判(巧比对,准判断)。 经过比对分析发现,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代瓷器 的比较,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 与文化交融的硕果”。因此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 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
高考语文总复习
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第三讲 新题精讲——论证分析题解题技巧
C
目 录
ONTENTS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检测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主观题之论证分析

2022全国卷中主观题的6个题: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 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2.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 。 3.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4.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当堂练:4.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山东高考《古怪的重水》(节选)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 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 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 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C结冰,在100°C沸腾。然而,重水却 在3. 8°C结冰,在101.42"C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C时最大,重水的 密度在11.6°C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 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 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 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 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分析与训练+课件

考向三 长短句变换 1. 把下面的长句改为著名专家学者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关于在长 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 科学的。 【答案】示例 (1)水利工程人员提出了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 电站的可行性报告。(2)很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了不同意见。 (3)著名专家学者通过论证证明了这些意见是不科学的。
考向二 整散句变换 1. 把下面的散句改写为一组以“他”为开头的主要由四字句组成的整句,
可以增删改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艰难竭蹶中,他丝毫没有改变自己原来的志向, 真可谓“穷且益坚”了。 【答案】示例 他艰难竭蹶,不改素志,穷且益坚,难能可贵。(意思相近 即可,例如“身处竭蹶”“不易本志”。) 【解析】本题写整句,很有难度,首先读好题目,是写四字句,其次明白 句意的重心,四个停顿,三个可以直接归纳难能可贵、艰难竭蹶、穷且益 坚,第三处总结一下解决这道题了。
总结的答题角度,注意: 1、 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
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 2、 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
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总结: 一、 倒装句 (1) 将定语、状语等倒装。 (2)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
考向五 情境补写
一、 明确题目要求 这种题型的题目一般为:补写恰当的语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不超过 15 字。在 2012 年新课标全国卷中,这种题型刚刚诞生, 不是很成熟,它在题目上的要求与后来部分表述稍有不同:不得照抄材料, 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2013 年新课标全国卷 1 在字数上有变动:不超过 12 个字;2013 年新课标全国卷 2 则只要求不超过 10 个字。2014 年全国大纲 卷要求不超过 12 个字,除此之外,近几年的字数要求都是不超过 15 个字。 其实做好任何学科的题目都要做到明确题目的要求,语文也不例外。我们 发现,学生之所以失分,究其原因,除了能力不够,大部分是做题时不注 意题目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做题前务必画出题目 的关键词,即题目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注选项敏感点
B.文章论证兼顾 现实与历史,既有 对当下创作的分 析,也有对历史经 验的总结。
确定选项对 应区间
由关键字眼 可知对应第 2、3段。
梳理比对定答案
第2、3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2、3段 【理层次·理关系】。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的 分析”对应第2段“目前……蓬勃生机”, “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应第3段“只 有认识到人民……”。因此B项正确。
(2019·全国卷Ⅲ·T2-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 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2017·全国卷Ⅱ·T2-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 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考查论证的 思路(结构 )
考查论证的 方法
对应 区间
对应 全篇
对应 段落
命题选项
(2019·全国卷Ⅰ·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2017·全国卷Ⅱ· T2-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解析】选C。C项,“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 方面……”错误,文章第三段开头说“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 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 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可见应为“实证方法”,而非“实验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 趣。 B.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C.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
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 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 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体系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 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 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 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 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
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并不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而是 “试错模式”。
标注选项敏感点
C.文章引用人民 英雄纪念碑碑文 内容,巧妙衔接了 上下文,也有力支 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 了正面人物的塑 造是新时代文艺 “以人民为中心” 的根本体现。
确定选项 对应区间
由关键字 眼可知对 应第3、4 段。
由关键字 眼“末 段”可知 对应第5 段。
梳理比对定答案
第3、4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3、4段 【理层次·理关系】。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 碑文内容”,对应第3段,巧妙地衔接了上下 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因而C项正确。
式。
D.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
学。
【解析】选D。D项,“批判态度……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 学”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都要受到严厉批判”,文中是说“……要受到严厉批判”,并非“无法……搞伪 科学”,选项曲解文意。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 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 “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 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 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 居的现象。
命题角度
考查论点 与论据间 的关系
对应 区间
对应 段落
二 解题技法——三步解题流程应用好
读文示范
解题示范
标注选项敏感点
A.文章采用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的方 式展开论证,在逻 辑上也是逐层递进 的。
确定选项对 应区间
“文章采 用”关键字 眼显示出对 应全篇。
梳理比对定答案
全文论证思路:回看上表【理层次·理关 系】。 由上面的梳理可知,文章采用提出问题 “为谁创造,为谁立言”的方式,通过联 系历史与现实,逐步分析,进而得出文学 艺术创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创造 文化精品,照亮灵魂。因而A项正确。
命题角度
对应 区间
考查论证的前 提(写作的背景、 原因等)
对应 全篇 或段
落
命题选项
(2019·全国卷Ⅰ·T2-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 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2017·全国卷Ⅰ· T2-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 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全国卷Ⅱ·T2-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 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2018·全国卷Ⅲ· T2-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 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2018·全国卷Ⅲ· T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 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第5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5段【理层 次·理关系】。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原文“我们有责任通过 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而选项 “正面人物的塑造”的说法缩小范围。因 而D项不正确。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 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 和文化意蕴。
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 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 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 益。
Hale Waihona Puke 批判与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 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 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 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 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 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 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 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 近的过程。
命题角度
考查论证 的角度和 特点
对应 区间
对应 全篇 或段
落
命题选项
命题角度
(2019·全国卷Ⅰ·T2-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2018·全国卷Ⅲ·T2-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 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 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B.文章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对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 开了论述。 D.以哥白尼、拉瓦锡等名人为例是为了证实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 错模式获得的。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刊登于《求是》2019年9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诞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密切
相关。
B.对理智的崇尚,既要大胆假设,也要认真求证,以更完整、更深刻地把握事物。
C.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
第4讲 论证分析题 ——定位原文信息, 理清层次关系
论证类选择题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 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一 命题解读——五大命题角度要知道
命题选项
(2019·全国卷Ⅲ·T2-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 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017·全国卷Ⅰ·T2-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 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解析】选A。B项,“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错误,第三段开头说的 是“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 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 文中说的是“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C项,“现代物理学正 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错误,文章第四 段说的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可见并没有对经典物理学的否定;D项,“正 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错误,第五段说的是“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 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 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 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源的众多猜测究竟哪 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 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 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 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