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令狐采学(2016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以及《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国卒中学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内科治疗:(1)尽量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保持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2)控制血压:收缩压在150mmHg以上时,控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

(3)血糖管理:控制血糖值在7.7-10mmol/L的范围内。

(4)控制体温。

2.药物治疗:神经保护治疗、传统医药治疗3.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1)控制脑水肿,必要时降低颅内压治疗;(2)控制癫痫发展、肺部感染,防治深静脉血栓。

4.必要时外科手术。

5.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心肌酶谱;(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9)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脑出血分类及临床诊断要点:1、高血压性脑出血:①常于活动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急,多迅速进展,多与高血压有关;④可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⑦必要时腰穿,脑脊液一般可能含血。

2、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①多为急骤发病;②多数无前驱症状;③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⑤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能含血;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3、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并出血:①发病多由于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④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有红细胞。

4、脑肿瘤并出血5、脑梗死并出血6、其他:继发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抗凝剂、溶栓剂等导致的脑出血7、原因未明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外科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1)适应证①头颅CT证实脑出血,占位明显;②患者有明显意识障碍;③有脑干受损、脑疝或急性脑积水表现者;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禁忌证①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且不能纠正者;②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者;③患者家属拒绝手术者;④恶性肿瘤晚期、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3)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③脑室外引流术。

2、内科药物治疗,建议:(1)稳妥运送;(2)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3)控制血压;(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5)止血剂的使用;(6)脑出血致内脏综合征的处理;(7)营养支持治疗;(8)康复治疗。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8个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8个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头部MRI;(5)颅底CT扫描;(6)视力、视野检查。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xx〕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显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随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挑选医治方案的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样医治:卧床休息,坚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固,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着落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医治。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别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形可挑选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挑选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依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实行。

3.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xx〕285号)实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运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形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医治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固。

2.没有需要住院医治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脑出血开颅手术临床路径表单

脑出血开颅手术临床路径表单

住院第 2 日 (术后第 1 天)
□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 功能恢复情况 □ 复查头 CT,评价结果并行相应 措施 □ 复查血生化及血常规 □ 根据病情考虑是否需要气管切 开 □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伤口换药 □ 完成病程记录
住院第 3 日 (术后第 2 天)
□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手术切口换 药 □ 如果有引流,观察引流液性状及 引流量,若引流不多,应予以拔 除 □ 完成病程记录 □ 根据患者病情,考虑停用抗菌药 物;有感染征象患者,根据药敏 试验结果调整药物 长期医嘱: □ □ □ □ 一级护理 术后流食或鼻饲肠道内营养 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
住院第 16 日 (术后第 15 天)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评估头颅 CT 结果 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 完成病程记录
住院第 17-20 日 (术后第 16-19 天)
□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 况 □ 完成病程记录
住院第 21 日 (出院日)
□ 确定患者能否出院 □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 意事项、复查日期 □ 通知出院处 □ 开出院诊断书 □ 完成出院记录
病情 变异 记录
1.
2.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住院第 15 日 时间 (术后第 14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长期医嘱: □ 一级或二级护理 □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 营养 短期医嘱: □ 头颅 CT(酌情) □ 血常规 □ 血生化、肝肾功能 □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酌情复查头颅 CT □ 复查实验室检查,如血 常规、血生化、肝肾功 能 □ 完成病程记录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1.
2.
2.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神经外科学》(第2版,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
①基底节区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易于出现意识障碍。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易于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颅脑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颅脑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颅脑CTA检查:有助于排出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原因出血。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1. 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4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功能、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
(3)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手术获益难以预料,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编码(ICD-10:I61.902)。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
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脑疝晚期患者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术前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
(4)颅脑CT扫描。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CTA、MRI进行鉴别诊断等。

3.术后检查项目依病情而定。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出血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

2.手术指证明确、排除禁忌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3.降压药及抗菌药物治疗,酌情使用脱水药、抗癫痫药物及激素。

4.定期手术切口换药,根据愈合情况适时拆线。

5.术后根据患者病情,行气管切开术。

6.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体温正常,与手术相关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

3.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4.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经评估不能短时间恢复者,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可以转院继续康复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的颅内血肿、脑水肿、脑梗死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内感染,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术后继发其他内、外科疾病,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二、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注:术后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