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疗流程

合集下载

高血压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高血压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高血压病诊疗规范【概述】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有余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高钠、精神神经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使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是代偿所致。

约占高血压病人95%。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影响到靶器官(如心、脑、肾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早起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慌、耳鸣的症状,但症状与血压水平不一定相关。

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1天之内,白昼和夜间血压仍有明显的差异。

体检时在主动脉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和收缩早期喀喇音,若伴有左心室肥厚时在心尖部可闻及第四心音。

2、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早起表现为心排量的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随着高血压的进展,引起全身小动脉的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的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管壁增厚、官腔狭窄,使高血压维持和发展,并导致重要靶器官心、脑、肾缺血损害和促进大、中型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形成。

在临床上表现:1、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肾脏疾病:蛋白质、肾功能损害、(轻度肌酐升高)、肾衰竭;4、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症状性动脉疾病;5、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诊断要点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可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血压水平的定义与分类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不仅与血压升高的水平有关,也须结合患者具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的靶器官损害作全面的评价,危险度分层亦是治疗的目标与预后判断的必要依据。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流程图

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流程图

附件1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高血压、糖尿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疾病临床初步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高血压分级诊疗流程(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高血压分级诊疗流程(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高血压分级诊疗流程
(2019年版)
1.疾病相关情况:
高血压危象及顽固性高血压
(1)高血压急症:指血压短时间内严重升高(通常BP
>180/120mmHg)并伴发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高血压急症危害严重,通常需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以阻止靶器官进一步损害。

高血压急症包括脑血管意外(缺血性、出血性)、急性
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

(2)高血压亚急症: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通常不需住院,但应立即进行口服抗高血压药联合治疗,应仔细评估、监测高血压导致的心肾损害并确定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统称为高血压危象,需要强调的是,靶器官损害而非血压水平是区别高血压急症与高血压亚急症的关键。

患者血压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患者的危重程度,是否出现靶器官损害以及哪个靶器官受累不仅是高血压急症诊断的重点,也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决定患者的预后。

在判断是否属于高血压急症时,还需要注重其较基础血压升高的幅度,其比血压的绝对值更为重要。

高血压急症是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
第1 页共2 页。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docx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docx

高血压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一、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 110. X02)(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07年ESC相关指南1 .临床特点: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及安静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即使血压已降至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2.分类:按病因分类: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按高血压升高类型分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按特殊人群高血压分类:老年性高血压,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07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首先进行高血压分级,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 再根据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和并存的临床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对不同危险等级的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2.基础药物治疗: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对高血压及并存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降压药物包括:嚷嗪类利尿剂,8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抗醛固酮拮抗剂。

3.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所有高血压的患者都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保持健康心态,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4.控制心血管的其它危险因素及治疗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四)标准住院日为W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10. X02高血压疾病编码。

2 .除外假性高血压。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标准】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新

【标准】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新

【关键字】标准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原发性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东西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特殊高血压(1). 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明显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

患者可以有血压明显升高造成的症状如头痛、胸闷、鼻出血和烦躁不安等。

(2). 难治性高血压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

3.高血压水平分级(1).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4.简化的高血压危险分层(1).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①. 危险因素指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②. 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③. 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

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

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

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一、定义和流行病学1.1 定义1.2 流行病学数据1.3 分类和分级二、诊断2.1 临床Manifestation及病史采集2.2 体格检查2.3 辅助检查2.3.1 血压测量技术2.3.2 血液生化指标2.3.3 尿液分析2.3.4 心电图2.3.5 超声心动图2.3.6 血管超声三、评估和分级3.1 血压目标3.2 确定心血管危险度3.2.1 心血管危险度评估工具3.2.2 心血管危险度评估结果四、非药物治疗4.1 饮食与运动4.1.1 饮食建议4.1.2 运动建议4.2 BMI和体脂控制4.3 戒烟和限制饮酒4.4 钠摄入控制4.5 补钙和维生素D五、药物治疗5.1 药物治疗原则5.2 药物选择5.2.1 一线药物5.2.2 二线药物5.2.3 另类药物5.3 药物治疗策略5.3.1 单药治疗5.3.2 组合药物治疗5.3.3 特殊人群用药六、相关并发症管理6.1 伴随疾病的处理6.1.1 心脏病6.1.2 糖尿病6.1.3 肾脏病6.1.4 中风及脑血管疾病 6.1.5 眼底改变6.1.6 呼吸系统疾病6.1.7 外周血管疾病6.1.8孕妇高血压七、特殊人群的管理7.1 年长者7.2 儿童和青少年7.3 孕妇7.4 高血压紧急病例7.5 器质性高血压的处理八、随访和监测8.1 随访频率8.2 随访内容8.3 随访周期调整九、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9.1 血管搭桥术9.2 血管成形术9.3 血管支架置入术9.4 腔内血管修复术9.5 其他介入治疗十、配套检查与辅助服务10.1 心血管系统辅助检查10.1.1 心脏CT检查10.1.2 心脏磁共振成像10.1.3 血管造影10.1.4 心血管PET/CT检查10.2 其他辅助服务10.2.1 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10.2.2 血压自测和家庭血压监测10.2.3 方式咨询和远程监护附件:1、附表:高血压药物分类及临床应用指南2、附图:心血管危险度评估工具使用流程图3、附录:心血管系统相关术语解释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指体循环中动脉压持续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

高血压病诊疗计划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危害性大的世界范围内的疾病,中国有近一亿三千万的患者。

是造成目前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常常合并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和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肥胖等,统称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与伴随的危险因素一起通过许多病理生理机制,造成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最终损害相关的靶器官,发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衰竭。

【入院评估】一、病史采集要点1.现病史⑴详述起病过程:一般起病缓慢,早年常无症状,偶尔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且患者常在得知血压高后才感到头痛、眩晕、心悸、耳鸣等。

少数患者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为高血压。

需了解高血压发病时间,最高、最低及平时血压水平,血压增高为持续型或阵发型等等。

⑵靶器官损害情况:有无活动后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胸痛,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等左心室肥厚、功能受损的情况;有无夜尿增多、下肢及颜面浮肿等肾功能受损的情况;有无头痛头晕、一过性意识障碍、嗜睡、记忆力下降等脑血管病变的情况;以及眼底和四肢血管病变的相应症状。

应了解既往作过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肾功能检查、脑血流图、头颅CT、眼底检查等相关的检查情况。

⑶注意询问有无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如有无既往检查发现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情况。

⑷注意询问既往服药治疗情况及医从性情况。

2.既往史:有无糖尿病、冠心病史,有无高脂血症史,有无肾脏病史,有无甲亢病史,有无特殊服药史等。

3.个人史:有关饮食习惯如嗜盐、喜油脂及高热量食物等,烟酒嗜好,平素运动及体力活动情况。

4.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的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1.血压情况:在休息静坐状态下进行血压测量,以右上肢肱动脉血压为标准。

需同时了解卧立位血压及四肢血压,如有条件应进行24小时动脉血压监测。

2.血管情况:四肢血管搏动情况;血管杂音:锁骨上动脉、颈部、胸部、上腹部、腰背部及髂部;及四肢末梢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评估风险分层、确定治疗方案
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
正常高值高血压120-139/80-89
1级高血压
140-159/90-99
2级高血压
160-179/100-109
3级高血压
≥180/≥110

平均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低危
生活方式干预
中危
1个月后血压不达标用药物治疗
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1-2个其他危险因素
3、吸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
4、糖耐量受损2、颈动脉超声有斑块慢性心力衰竭
5、血脂异常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3、 糖尿病肾病;
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4、有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受损
7、肥胖 BMI≥28血肌酐、尿蛋白升高
8、高同型半胱氨酸4、外周血管病;
≥10μmol/L5、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
6、糖尿病
低危
生活方式干预
中危
1个月后血压不达标用药疗
中危
1个月后血压不达标用药物治疗
很高危
立即药物治疗
≥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
中高危
遵医嘱
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很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Biblioteka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很高危
遵医嘱
很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很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很高危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请在相应位置打 √)评估日期:年月日管理医生: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 ≤90
二、核对有哪些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几项?
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临床疾患
(按危险因素多少)(有1项=高危、很高危)(有1项=很高危)
1、高血压(1-3级)1、左心室肥厚1、脑出血;缺血性卒中;
2、男性>55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女性>65岁2、心肌梗死史;心绞痛
高血压管理及诊疗流程
一、首先确定血压级别
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和 <80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140和/或 ≥90
1级高血压140-159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 160-179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 ≥180和/或 ≥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