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论文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浅谈城市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以盐城为例摘要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从时间或空间角度;然后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得出城市发展的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本文章从学习了解城市发展的概况出发,结合盐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和发展状况,浅谈盐城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和未来趋势等等。
通过一些文献和新闻调查了解盐城的基本状况,研究盐城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提出比较浅显的见解。
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焦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轴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不论是从时间或空间角度来了解;其次,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判断,总结出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有由此得出未来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作为生活20多年的城市,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产生、发展、未来趋势,并对其提出一些比较浅显的见解。
1.3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
说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盐城的历史及产生。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盐城的历史和产生。
第三章,盐城的发展状况。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盐城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表述;第二部分阐述盐城的发展动力,分为5个小部分,分别为纺织、化工、重点企业、港口优势和旅游。
第四章,未来发展趋势。
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盐城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第二部分为新能源,阐述其发展优势;第三部分为旅游业,阐述对于盐城发展旅游业的优厚条件;第四部分为海洋经济,盐城沿海,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资源基础。
城市地理论文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地理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班级地理 141班学号 20140203050107学生姓名何惠琳任课教师黄万状成绩论文完成日期:2015年10月内容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以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为例,提出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后,简单的阐述了自己对城镇化率的定位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城镇化、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教育、水利建设正文: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关于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率的思考一、定西市安定区的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通称“陇中”。
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
定西市安定区海拔最高2100米,最低1856米,平均海拔1942米,属大陆性气候,全年降雨量300—420毫米,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无霜期141天。
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寒冷,年温差大。
(二)经济发展状况定西市安定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
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三)交通情况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
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
地理论文

我们身边的地理——青岛地理青岛是座有山有海的城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山险峰秀的海上仙山——崂山,这里的山灵水秀也酿造了甘醇芬芳的青岛啤酒,正是这几乎与世纪同龄的青岛啤酒,让青岛这个名字名扬四海。
综述:青岛也是一座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的城市。
他依山傍海,并且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它曾获得“中国人居住环境奖”。
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与现代西方文明在青岛碰撞,使得青岛成为了一应历史文化的名城和风景旅游的胜地。
青岛市区的西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东部则是高楼林立,时尚现代的新城市风貌,新老相互辉映。
城市里仍保留着许多欧陆风格的各国建筑,还聚集了众多近现代的名人故居,欧亚风情,中西合璧,造就了岛城独特的“东方瑞士”气质。
青岛概况: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是山东省的第一大城市。
全市海湾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前海海度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浊平原等。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则隆起,中间低凹。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嶥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太平山、青岛山、信号山、伏龙山、贮水山等。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
中国56个民族中,有39个民族成员在青岛居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为9790人,其中回、满、朝鲜族最多。
青岛三面临海,气候宜人,加上特殊的历史沉淀,是青岛早在20世纪初就成为特殊的旅游胜地。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太平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季节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叫内陆推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季风大降温,持续时间较长。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并且这些城市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城市地理和城市发展彼此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多样,因此其城市地理特点也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中国的城市分布广泛,涵盖了各个地区和地域类型。
从东部沿海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到内陆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再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如乌鲁木齐、拉萨等。
这种广泛的城市分布使得中国的城市体系更加完整和鲜明。
其次,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还包括多样的地貌类型。
中国山川纵横,有丰富的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例如,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四川盆地等都是中国城市分布的重要地貌类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地理的特点。
北方的寒冷干燥气候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挑战,而南方的湿润气候则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和水资源管理。
第二部分: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快速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首先,中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的城市则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内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其次,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大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例如,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海南大学城市地理学论文_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城市地理学》论文题目: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关键词中小城市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摘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我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能重蹈“拉美陷阱”的覆辙,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城市的发展上,而是要正确分析本国国情,立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面对国內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的农业国演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过程。
就是变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为主体为非农业人口为主体、城镇人口为主体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镇化的程度体现着该国家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文明演变进程中在近代的孪生骄子。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物化。
鉴于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学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全球化背景,实现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变,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下面学生就来谈谈学生的看法。
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农村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阵地,城市只是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存在,其经济功能的主导地位没有显现出来。
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仍不到20%,广大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80%农民仍处于靠手工劳动挣饭吃的较为原始的农业状态,同时,这时的城市大多为生产型城市,城市功能不够健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不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制定了“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界限被逐步打破。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审视国情,我国城市化历程可划分为以下阶段:改革开放前包括城市化起步阶段、大起大落阶段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发生,包括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7O年代以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并未曾正面提出“城市化”问题,有关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化才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大作用。尽管30余年米,中国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但从世界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新机遇。现代科技进步和交通通信发展,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新的产业革命使中国城市经济活动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加速中国特色城市化提供强大推动力。
新标志。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为加速成长期。毋庸置疑,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成长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先决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世界制造业中心东移、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城市群带动和辐射以及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等,都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成长的新动力,全面城市建设新时代姗姗来迟。未来20年,全面城市建设将迅速改变中国经济与人口版图,非同以往,具有全面城市转型、竞争、经营、管理和发展等五个新标志。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
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面临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行政分割、产业趋同、缺乏创新的合作模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地级以上城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三级比例为1∶4.5∶98.6,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
从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群构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形成了我国密度最大的城市带。
上述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长江三角洲还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如图1):(1)上海都市区。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3个层次,即中心城区、卫星城镇(6个)、外围小城镇(31个),具有典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特点。
(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
包括南京、镇江和扬州3个中心城市和丹阳、扬中、句容、高邮、江都、仪征6个县级市。
(3)苏锡常城市群。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吴县、江阴、宜兴、锡山、金坛、溧阳、武进12个县级市,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特征。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图1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一)上海市核心功能继续深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见表1),其核心地位和功能仍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南城市群发展潜力及问题分析摘要:川南是四川南部地区的简称。
现时的川南分为狭义上的川南和广义上的川南。
狭义上的川南主要是指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这几个城市。
而广义上的川南还包括资阳市、乐山市峨边、马边两个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
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狭义上的川南,即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五个城市组成的川南城市群,分析其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涵盖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潜力,面临的问题。
一涵盖城市1自贡: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位于川南地区几何中心地带。
以“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和“恐龙之乡”大三绝蜚声国内外。
拥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八百多年的彩灯文化和七十四年的建市史,是全国最早的23座建制市之一。
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是四川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
同时也是四川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川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两度“川盐济楚”,让自贡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乃至全国最富裕城市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自贡曾名列中国20大城市第19位。
2泸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
泸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2014年泸州被列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四川唯一地级市),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3宜宾:川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世界名酒五粮液故乡,中国著名的酒都,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地处川黔滇渝结合处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
宜宾别称:“僰道”、“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
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4内江:川南地理交通位置最优越的城市。
内江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质构造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内江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恰似一颗珍珠嵌于华夏大地。
内江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与建材矿产有石灰石、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等。
5乐山:“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乐山又称海棠香国,历史上属古蜀国。
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世界双遗产城市、2008奥运火炬传递城市之一。
2000年6月,乐山正式成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城市。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
二发展规划14年6月30日,省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了《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据了解,南部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川南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
规划显示,到2020年,川南将基本建成同城化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不仅要打造4个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还将加快开通城际公交、逐步统一电话区号。
南部城市群将努力将成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
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同城化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
经济总量占全省和成渝经济区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经济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
构建“四核、五轴”城市群规划提出,按构建“四核、五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中心城市,建成四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拓展沿长江经济带通道轴;沿内昆铁路、内宜高速公路通道轴;沿厦蓉高速公路通道轴;沿成渝、乐自高速公路通道轴;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通道轴。
同时,强化中小城市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将自贡市富顺、荣县,泸州市合江、泸县,内江市资中、威远、隆昌,宜宾市江安、珙县等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形成支撑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节点。
强化东西向成渝连接通道和沿江通道,提升长江航道等级,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强南向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成贵铁路,启动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等。
完成宜宾机场、泸州机场迁建。
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建设绵遂内自宜、内泸城际铁路,开展乐自泸等铁路前期工作。
加快建设自隆、内威荣高速。
加强相邻县(区)快速通道建设。
建设川东北至川南输气管道规划提出,加强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合作、强化沿江开放合作、加强南向开放合作。
与成都城市群合作,推进科技、金融、人才和信息等合作交流;加强产业物流对接,提高服务成都城市群大重件产品转运能力。
加强与重庆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汽摩零配件、电子信息等配套加工产业,开展港口物流合作。
加强与东北部城市群合作,共建内江—遂宁物流中心,建设川东北至川南输气管道。
加强与攀西地区、云南沿江地区合作,推进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推进水电和钒钛资源开发。
联合开发旅游市场。
规划研究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增强与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资金和技术转移,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港口合作,推进“西电东送”。
加强与滇东北地区煤炭、水电、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推动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合作;加强与黔西北地区合作,推动名酒、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加强与黔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打通连接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通通道。
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规划还提出,健全完善区域合作、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建立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大工作,健全部门对口联系机制,组建专项合作工作组。
坚持多边和双边合作,支持县(区)间深化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协作交流。
统筹协调生产力布局,编制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方案。
协调地方政策,协商制订统一、规范的投资促进政策等。
三发展潜力1,川南城市群覆盖面积4.6万平方公里,拥有近2000万人口,同时靠近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型城市,经济腹地广阔,亦便于承接两地的产业转移。
2,川南城市群中交通便利,在整个区域中正逐渐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水运有泸州,宜宾等大型内河港口直通海洋;空运方面,川南地区已建成投入使用民用航空港两座,分别是宜宾菜坝机场、泸州蓝田机场,有往返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班,建设中的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将促进川南低空空域的进一步开放;铁路方面,川南为加快构建川南城市群之间的城际快速通道,四川将启动川南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编制工作。
川南四城涉及已规划建设的高铁达到四条,省发展改革委铁路综合处透露,根据初步规划,川南城市群铁路的总体布局是“五主四辅三联五支”,其中,先期将新建四条铁路:内(江)自(贡)宜(宾)铁路、宜(宾)泸(州)铁路、内(江)泸(州)铁路和自(贡)泸(州)铁路。
这四条铁路分别是规划中的绵遂内自宜铁路、渝昆铁路、隆黄铁路和乐自泸铁路的一部分,同时与现有的成渝铁路,以及在建的成渝客专和成贵铁路等线路一起,形成一个完成的铁路网,其铁路网密度在全省居前。
这四条铁路预计于2030年前建成通。
川南四城涉及已规划建设的高铁达到四条:经过内江的成渝高铁,经过内江、自贡、宜宾的绵遂内自宜高铁,经过宜宾的成贵高铁,经过泸州、宜宾的渝昆高铁。
而成仁自泸高铁的修建,将与其他四条高铁形成高铁网。
川南四市将力争在2020年,携手迈入高铁时代。
公路方面。
3、政策优势,14年省委省省政府出台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期以来,成都在全省一城独大。
2011年成都GDP6854.6亿元,是第二名绵阳市GDP1189.1亿元的6倍多。
这表明,我省很难通过再发展壮大另一个单一城市,来达到或接近成都水平。
要改变“一城独大”局面,平衡的空间在于提升其他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而就现状而论,发展较快的川南城市群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
4、资源优势,境内拥有乐山大佛,峨眉山,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等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天然气,岩盐,煤等众多矿产储量巨大。
为川南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
5、工业优势,川南地区,工业部门齐全,其天然气化工,盐化工,酿酒工业比较发达,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四 面临的问题1城市群规模体系不完善,缺乏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育比较成熟的城市群一般拥有完整的成熟规模体系,即由一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特大城市,几个大城市以及若干中小城市组成的形如金字塔的城市规模体系。
特大城市即核心城市,他通过集聚与扩散机制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2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行业同构化严重,结构老化。
3各城市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目前川南各市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争当川南领袖的竞争局面日趋激烈,各城市互不相让,各自为政,下至企业,上至政府缺乏一定的交流,更谈不上合作。
目前,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群在规模体系,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正确定位自身在城市群中的位置,同时,城市间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各方面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川南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已建成高速在建高速 G76(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隆纳高速、纳黔高速)自隆高速公路(自贡──隆昌) G85(银昆高速公路:内宜高速 宜昆高速)内威荣高速公路(内江──威远──荣县) S11(内遂高速公路)宜叙高速公路(宜宾—叙永) G4215(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宜昭高速公路(宜宾—昭通) 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宜毕高速公路(宜宾-威信-毕节) S66乐自高速公路宜宾绕城高速公路 泸州绕城高速公路 内江绕城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