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捕捉动情点
捕捉“动情点” “句式”抒真情--情感类作文写作突破指导(共24

捕捉“动情点”“句式”抒真情--情感类作文写作突破指
导(共24
---情感类作文写作突破指导捕捉“动情点”
“句式”抒真情
考试作文基础等级说明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是作者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具体而不空泛,
真实而不虚假,
自然而不做作。
所谓“动情点”就是指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触动你心灵深处的情感,牵动了你深刻情思的人、事、景、物。
动情点要捕捉到“动情点”,就是要细心观察,用心感悟。
你会发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就是你身边!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真情的眼睛,一颗感受爱的心,那幺一定能捕捉到“动情点”,请将这化为动情的文字吧!
正如朱自清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将情感聚焦于父亲为买橘子而翻越车站月台时的“背影”上。
通过对翻越月台时“蹒跚”“探身”“攀”“缩”“微倾”这几个细致动作的刻画,深刻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骨肉情深。
捕捉“动情点”文档(2)..

《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任晓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运思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怎样抓“动情点”;并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的等待》。
请学生谈谈本片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二、感悟何为“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
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
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动情点”虽然并不排除理性思考,却注重情感的抒发。
情感的宣泄往往完全发自内心,只有自己才能触摸自己的心灵深处。
“动情点”虽然蕴藏在你的内心深处,但是否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到它,在文章里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好奇心》一文中, “奶奶过几分钟便唤相隔不过几米在藤椅上晒太阳的爷爷一声”这一生活场景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奶奶发自内心的话语既解除了“我”的疑惑,又形成了全文的“动情点”。
“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这质朴的话引发了情感的渲染。
“你在,就心安。
”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
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1、巧用“浓缩”结构,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不仅决定全文高潮,也牵动了全文的结构。
捕捉“动情点”构思记叙文

捕捉“动情点”构思记叙文作者:刘春根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09期“动情点”是指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主题、感染读者的典型场景,构思记叙文,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
一、精心描绘“动情点”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人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如《背影》写父亲送“我”上学,作者对父亲买桔子的典型场景作了细致的描写。
语言:“我买几个桔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
”神态:“父亲是一个胖子。
”动作:“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挥身下去。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如果没有这些细节描写,只简单交代父亲买橘子,那么父亲的爱子形象就不够突出。
二、着力铺垫“动情点”为给“动情点”蓄势,之前可作些必要的铺垫,在具体构思中,可以利用插叙,简要叙述事件的起因,或能够印衬主题的事件。
如《背影》中开头交代家庭情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有了这些家庭惨淡的背景介绍,父亲还坚持要送“我”上学,还要艰难地爬过栅栏给“我”买橘子,就显得难能可贵了,父亲的爱子形象便愈鲜明。
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可用倒叙,即在文章开头选择一个富于动态的场景作简要的细节描写。
有时在“动情点” 描叙之后还要简要补充交代后来的相关事件,或事件的结局,但切忌拖沓。
如《背影》在文末还补叙了家庭情况,父亲惦记“我”,父亲给“我”写信等内容,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三、尽情抒发“动情点”在“动情点”的铺垫和描绘当中,要适时做些简要的抒情议论,特别是在“动情点”的描绘之后,要深刻抒情,以揭示主题,照应题目。
如《背影》中,看到家景惨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看到父亲艰难地买橘子,“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父亲消失在人群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读到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吗马褂的背影”,这些眼泪的描写作为一条抒情线索,有力地抒发了真挚的父子之情。
新人教版选修《捕捉“动情点”》写作指导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关于“话题探究”话题探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
何谓自然的思考状态?即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原则、标准的束缚,完全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由何而来,以及怎么写才能抓住动情点。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的不一定就是成熟的观点,更多的时候是感受性的语言,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感受搜集、整理、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
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最后的理论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确确实实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
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理论。
《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作者在文中使用了“烦躁的”“噪音”“热浪”“令人窒息的”“单调”等词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干燥、炎热的憋闷感;一种嘈杂、枯燥的烦躁感;一种被困在水泥丛林里的压抑感。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怀想”“那幽静的山林”,与前文的描写铺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寥寥几个字,却好像在灰暗的天空中开出一道裂缝,从裂缝中流泻下来一股难得的清凉。
怀想和渴望一方面强化了前文的烦躁、厌倦情绪,同时又宕开一笔,留给读者对清静之美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
而情的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学生多方面的联想。
比如说:1.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林立,抬头只见四角天空,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日见狭窄、局促,连人的内心也像高楼一样封闭起来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越来越现代化,古老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遗忘,甚至破坏。
嘈杂的工地就好像人们躁动的内心,飞扬的尘土仿佛是心灵的尘埃。
3.自己只在杂乱的工地呆了一小会儿就觉得无法忍受了,可是那些建筑工人却日日夜夜生活工作在那里,谁关注过他们的生活状况?谁又关心过他们的心理状况?4.自然有幽静的山林,心灵也需要一片幽静的山林。
捕捉散文写作的动情点 报告文学写作要发现典型,捕捉形象

捕捉散文写作的动情点报告文学写作要发现典型,捕捉形象真情是作文的生命。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是能够引起人们种种情思的人、事与物象。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的是,如果写作者捕捉到了动情点,才能写出好文章;看到好的文章,就会生出无限的情思。
白居易也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了动情点,文章才能风云聚会,草木含意,鸟雀有情。
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高考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这些作文中散文占有很大比例。
不管是写人的散文,还是叙事写景的散文,既然能够得到高分,肯定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地方。
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忧与爱》,文章一开头便捕捉到了动情点: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地一阵栀子花的幽香扑入鼻中。
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照在一片栀子花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知不觉中,已步入深深庭院了。
一只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
生命如它,那样渺小且脆弱,让人在为它担忧之际多了一丝捉弄的念头。
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着笔,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
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方向,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
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因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
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
人们面对着大自然的捉弄,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这只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文章第一段写“我”于斗室掩卷遐思,从视觉、嗅觉、感觉来写,营造背景,美妙动人;第二段写“我”用笔尖拨弄扉页上的虫子,写得细腻感人;第三段写“我”生发联想与思索,联想到宇宙人生,思索生命,给人以震撼。
作者娴熟地捕捉到写作的动情点,因而在众多的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那么,考生如何捕捉散文写作的动情点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平凡见真情,浓墨重彩动人心郑板桥说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如何捕捉动情点让作文内容丰富

写感人的文章
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难?
捕捉动情点,学习写得丰富
——作文写作与修改训练
感人的事件?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 法国文学家乔治· 桑感慨地说: “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吧。”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起了儿子。 ……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
朴素简单的生活小事——散步
联 想
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 和谐、责任和希望……
——《夜》
习作欣赏
这条裙子,米白,点缀着细碎的小花,简约而又不失典雅, 在明亮的橱窗里,曾是每个小女孩心底的梦想。可是,现在一切都毁 了。那从天而降的烂泥像一个噩梦,张牙舞爪地盘踞在洁白的裙裾上, 散发出阵阵恶臭……
——《可恶的泥巴》
课后作业:修改习作
《流星》
问题:
1、平铺直叙,缺少细节描写。
肓的老水牛伏在那里。一阵冷风吹来,我不禁哆嗦一下,竖起了我 的衣领,双手插在衣兜中。
环境描写 营造气氛
他把手伸向了我,这是一双饥饿的手,筋骨 从外皮中突出来,像那老树上的枯藤,错乱地 让人动情的方法 缠在他的手上。我不由自主地把手从上衣口袋 之四 抽出来,把浑身都搜遍了,也没找到一分钱。 我忽然想起,出门时忘了带钱了。我顿时尴尬 起来,不知道该怎样面对他。可他干瘪的身体, 褴褛的衣衫,枯黄的脸,仿佛在告诉我,他确 实很需要帮助。
杨勇的《心灵鸡汤》
让人动情的方法 我却发现桌上摆着一个熟悉的保温杯。我没有问 什么,只是一种感觉就径直走了过去。 之一
怎样捕捉中考满分作文“动情点”

怎样捕捉中考满分作文“动情点”假如你想摆脱思路枯竭、头脑空空的苦恼,就一定要有意识的、自觉的在生活中查找并捕捉到“动情点”。
所谓的“动情点”确实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情思的人、事、物。
如何样才能拥有一双善于捕捉“动情点”的慧眼呢?第一能够通过研读范文来提炼典型情形。
所谓范文,能够是课内的经典名篇,也能够是课外自己喜爱的美文。
通过研读范文,能够提炼出一些典型的生活情形,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借鉴。
其次要勤于用思,注意提升自己的敏捷意识。
注意观看日常生活中引发自己心灵震动的瞬时,并及时将这种情感的火花记录下来。
专门多人并不缺少“动情”的体验,只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忽略了它们,让它们在不经意间从自己的周围滑走。
比如一次温馨的晚餐,你还能描述当时的氛围吗?和父母的一次冲突,你还记得起缘故吗?有心人应该学会留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时,不断积存,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自然也就可不能文思枯竭了。
另外,还要关注细节,丰富自己的人一辈子体验。
“动情点”不只是一些煽情的故情况节,它还包括个人专门的人一辈子体验。
发觉“动情点”,捕捉“动情点”差不多上为了形成自己专门的情感素材库,使写作时情感的流淌更加真实自然,从而更好地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1、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因此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能够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能够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
例如《父亲的布底鞋》讲述了一个寓意专门深刻的小故事,“父亲当年大学毕业后毅然舍弃优厚的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致富以后,成了“响当当的大人物”,但他“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其目的确实是不忘全然,“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
巧妙捕捉写作的动情点

巧妙捕捉写作的动情点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如何能够在文字中抓住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呢?答案就在于巧妙捕捉写作的动情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巧妙捕捉写作的动情点。
一、深入情感细节作为一篇好文章,必须要有情感的渲染。
而如何让文章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呢?就要通过刻画细节,勾勒出鲜明的画面。
挖掘人物心理,体现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比如,有一篇文章是写大雪纷飞的冬天里,一名老人背着孙子赶路的情景。
这时,如果只是简单描述“老人背着孙子赶路”的话,读者不会有太多的共鸣感。
但如果把老人和孙子的对话刻画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和孙子的情感,就会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老人担心孙子感冒了,孙子则说:“我没感冒,就是好冷啊。
”这个对话恰当地表现了老人和孙子之间关心和感情的交织,让读者心有所感。
二、选择适当的情感元素在文章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情感元素,让情感更加贴近人心。
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情感元素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在写旅行的文章中,选择适当的情感元素可以让文章更加撩人心弦。
有些人在旅途中,最珍视的不是风景如画的景色,而是那些和自己有关联的场所或物品。
比如,旅途中的一张明信片、一条小丝带、以及一句朋友的留言,都可以勾起旅行者的回忆和情感,这些情感就是写作的动情点。
三、使用比喻手法采用比喻手法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法之一,适当地使用比喻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选择恰当的比喻语言,可以使文章中的情感更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比如,当我们要表达一个人非常孤独的情感时,可以用“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像是一只迷失在热闹人群中的落寞鸟”来形容。
这句话通过比喻手法,把孤独转化成一只迷失的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
四、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在写作中,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度和细节,而且还需要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让读者在其中沉浸、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扣动情点做好育人工作
临汾九中李文娥我们和学生的年龄上相差一个档次,再加上身份的不同,心和心之间难免有很长一段距离,那么,怎么样走近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活告诉我们,人和人相识、相交到相知的过程,正是人和人相互间对各自许许多多动情点的捕捉与追寻的过程,为此,在工作中,我努力捕捉和追寻动情点,来促进教学工作。
一、要充分利用动情点
我担任了很多年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不断地摸索方法,总结经验,起初,遇到学生犯错误,我自己经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劈头盖脸把学生痛骂一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使得我的苦口婆心的教育收效甚微。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发现了“紧扣动情点”的威力。
班里常亚勇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但思想比较散漫,虽然我用粗暴的态度把他从游戏厅拉回来,但他仍不钻学习,又转入对足球的迷恋。
因为他学习好,许多男同学崇拜他,使得他的散漫和踢起球来的没完没了,影响着一大批人,多次的谈心非但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反而使他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我有意和他过不去。
在对他的处理上,由于经验的缺乏,确实让我很头疼。
在一次班会上,我将一位教育家的话送给学生:“老师好比一位船夫,学生就是乘船过海的乘客,不论有多
大的风浪,船夫会不计较一切把每位乘客送往彼岸。
”并同时饱含期望与真诚的对常亚勇同学及班内踢足球的同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渴望理解的心情。
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他会在激动中承认了错误,我紧紧抓住这一动情点,适时对其他同学展开了思想工作。
二、要善于捕捉动情点
有一天,上自习时,我无意之间发现了李环同学的摘抄本上有这样一首诗:
我是中学生
父母的眼睛
每时每刻都盯着我
我懂得那目光
那目光里
有一个
玫瑰色的黎明
十五、六岁的孩子。
还生活在诗的海洋中,我便把这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读出其中蕴藏着的一份辛苦、一份期盼和一个美丽的梦。
然后把他们心中滋生出来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潜移默化为学习的动力。
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政治老师都是一个人代多个班的课,繁忙的家务、繁重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上课情绪,他们毫无私心、毫不厌倦的工作着,这也是被捕捉到的动情点,引导学生把尊重老师的劳动潜移默化到课堂内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教学环节中。
班里郭健同学,有一段时间思想走了弯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多次找他谈心,他都诡言狡辩,与老师兜圈子,与爸妈闹矛盾,和同学闹纠纷,一时间老师头疼他,同学们反感他,把他孤立了起来,在这个时候,我绞尽脑汁,想如何才能感化他,从心灵深处打动他,我分析了他的过去,和父母对他的苦心,然后找她谈话:“你曾经是咱班的优秀学生,但现在成绩由于思想开了小差而直线下滑,你能在班里考第3名,说明你有实力,你现在愿意承认你差么?”这时他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适时开导,终于使这只迷途羔羊全身心返回课堂。
随着学生初中生涯的结束,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将告一段落,这三年中,虽说工作中还有很多欠缺,很多遗憾,但在这三年中,我确实有不少收获,此时此刻,也只能浓缩成一段话:
不论表扬好学生,还是批评差等生,都要掌握好分寸,适时适度,严肃中饱含爱抚,指责中蕴含期待,否定中透出信任,约束中包孕宽厚,要摸准承受压力的程度,进口动情点,做好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