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张亚琦(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

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

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

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Zhang yaqi(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1 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把自然视为单纯的资源供给者或者消费品,而应该将之视为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只有站在全局、系统的高度,才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和生态层面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

第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自主创造和参与。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加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者:张嘉琪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5期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极端天气、生态失衡、资源锐减等一系列尖锐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威胁。

环境问题,究其根源,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功利化态度以及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在涵义,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理论指导,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含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主张从实践的立场去认识和改造自然。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自然界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人依赖于自然界生活。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态观包含着科学的系统的生态思想。

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人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具有先在性与客观性,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改变。

同时,马克思也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能动地位,以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依赖性,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自然界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整个社会。

人们在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内部的规律性,通过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克服以往盲目支配和统治自然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并通过社会这一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这个物种后,一切都变了。

人类的出现不仅是生物进化的一大飞跃,并且对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依存着自然生活,自然也悄悄的在被人类所改变着。

然而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生态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阐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意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其表现在于不仅通过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且确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以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在理论上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完备性,这也是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意义所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1人类困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早已经存在。

从马克思对“人类生活”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本就是一个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生命体的存在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干扰。

当人们的生产能力仅在狭窄的范围内发展的时候,对于自然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一旦我们人为地物质变化达到了某种普遍的程度的时候,那对自然来说一定是产生了许多干扰的。

马克思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警示我们了,他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物质变化普遍化的这样一个程度。

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气候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观点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能与自然对立,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提出对于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旨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是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我们要摒弃“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改变优先考虑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转变为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还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要正确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要树立起全球生态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人类和自然的共同利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经济发展的要坚持环保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注重科技创新,能源产业改革,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

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力量的有机结合,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的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充分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出发,论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对抗和征服的关系,人类不断攫取自然的资源,忽视了自然界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生产和生活,不能盲目妄动,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强调了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提倡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注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经济活动会改变自然环境,但也会被自然环境约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应当根据自然的限制来进行,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审视人们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破坏。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需要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不能逃离自然、脱离自然。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人类秉持这种态度,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探讨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将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滥用资源、破坏生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视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使得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高产量、低成本,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失衡,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张亚琦(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

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

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

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Zhang yaqi(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1 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严峻的生态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爱自然、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是全球共同的心声和期盼。

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存危机,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寻找思想资源,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20 世纪60 年代萨特曾经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诚如学者所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和风风雨雨之后,仍然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不可置疑的当代性质和当代价值。

之所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哲学,是由于马克思的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虽然产生于19 世纪,但它的理论指向不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指向无尽的人类未来”。

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也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

在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初露端倪时,马克思就具有生态敏感性,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论述等很有见地,很有前瞻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但熟知并非真知。

因此,“重读马克思”就是要“面向事情本身”,再现马克思自然观的原貌,揭示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思想,为摆脱人类的生存困境寻求到出路。

2 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视域中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没有经过人类劳动改造,与人无关的自在自然,而是既客观存在又与人相联系,经过人类的实践中介过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自然。

自然在古代中西文化中一般指本性、天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

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给自然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现实的内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包含着两重含义: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了,自在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其次,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也称为自在自然,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指被人类的实践活动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界。

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基本内涵如下:马克思在看待自然时,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包涵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认识到了人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人靠自然界生活。

第一,人们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

第二,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来源于自然。

第三,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

马克思对自然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的,从人生存的层面来理解自然的。

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指人化自然。

那种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介入的纯粹的自然界,只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

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那种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

3 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

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实行根本性的变革。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

当代中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力图逐步把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而这种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观作为基础,以科学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归宿。

否则,我们的社会转型可能会因为生态系统的恶化丽夭折。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自然观向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性的危机、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

4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存在如下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4]。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

同时,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体现了在新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坚定理念[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胡锦涛同志说过的。

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6]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在自然界,而是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人过于追求使自然界来满足自己,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等来适应自然的特性和规律;人普遍注重人改造、征服自然力量的提高,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人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7]。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

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5 结论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挖掘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自然观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的思想先声与理论萌芽,很多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选择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坐标。

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社会体制方面去关照人与自然之间具体的历史的关系,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社会进步去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以实现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