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和承诺,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
下面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污染物排放、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等方式,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和未来的重大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共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导语: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那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命健康1. 净化空气,呵护绿色肺:如今,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通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能够积极进行空气净化,种植更多的绿化植物,提高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2. 水源保护,滋润生命之源: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需求和工业生产都需要用到水资源。
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改善水环境,确保人类持续获取清洁的水资源。
3. 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物种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整个生命链的平衡。
然而,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注重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1.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带动着绿色产业的发展。
通过推广节约资源的理念,我们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居住环境: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也是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意味着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通过规划良好的城市布局,保护城市绿地、湿地和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
三、引领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社会进步1. 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消费者,我们有着决定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权力。
通过倡导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低碳、健康的产品,我们能够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2. 提高环保意识,推进生活方式变革:生活方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从而让人们有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2.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
更加稳定的基础,此外,生态文明构建还可以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步伐,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
3.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有效解决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
活环境,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建
设生态文明可以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可以与世界上
其他国家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果。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在新时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
条件和重要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连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定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进展。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养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进展。
4、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
途径。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进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展的重要内容。
7、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实现社会和谐的必定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坚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乐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事业的必定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1. 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保护措施,确保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可以减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1. 保障人类生存和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可持续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可以确保人类的长期生存和福祉。
2. 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环境友好型产业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增强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1. 培养环境教育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教育意识。
•通过教育活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
•减少浪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行为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1. 分享经验和技术•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验和技术分享。
•各国可以共同解决环保问题,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 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范围合作。
•加强政策协调和法律框架的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
五、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通过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可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保障人类生存和福祉,并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培养环境教育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社会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促进了国际间的经验和技术分享,推动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的加强。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加剧等严重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长期来看无法为人民提供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鼓励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需要。
环境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污染的空气、水源和食品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呼吸道疾病、癌症等。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低碳饮食等健康行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等政策措施,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需要。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各国应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国际合作,加强环境治理,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不可避免,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增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和人类自身的灾害风险,这些都威胁到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这也就是说,低质量的环境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增长。
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种损失。
推广能源、资源和环境控制技术可以使我们的经济更加高效,同时也会保护环境我们也会更加注重环境质量。
这将会带来更高质量的社会资源重新投入,出现更多健康的人才和更为繁荣的产业等等其他好处。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失调,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危害。
环境污染,像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哮喘等。
生态失调可是指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但损失物种遗传资源,影响到农业生产,而且也会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都已经成为了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人口迅速增长,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危机不断加剧。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体系。
这将有助于减缓环境的恶化,减轻人类发展的压力,为地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四,对于国家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声誉。
伴随着这一认可,国家也将继续受益于互相学习的机会。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意义重大。
它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也可以刺激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发展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
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
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
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
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1、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2、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PM2.5)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分三步走:第一步,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与O3检测并公布数据;第二步,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检测;第三部,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检测,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标准。
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
第一,明确防治目标。
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的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
第二,采取综合措施。
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
第三,完善联防联控。
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可持续的增长”。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需呀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
关键是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
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