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一、旅游活动(一)旅游的概念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闲、商务或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这里的“惯常环境”包括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

一是指人们常去的地方,即使这个地方离他的居住地很远,如某人在他地的度假别墅或第二住宅均属惯常环境;二是指离一个人的居住地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很少去,也属惯常环境。

旅游与旅行不同,后者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er)。

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而旅行则不一定,如某人每天上下班或周末去剧院看戏是一种旅行,他并未离开惯常环境;二是活动的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活动来获取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目的。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是由旅行活动与逗留活动构成的。

前者包括游客在其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往返活动和在旅游目的地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转移活动;后者则包括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的参观游览活动和其他活动。

2.异地性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访问活动,所以它不同于人们在惯常环境范围内开展的任何旅行活动。

3.暂时性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是指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否则便属于定居性质。

4.非移民性和就业性旅游活动是人们除了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外出旅行和访问活动。

因此,人们移居他乡的旅行活动与人们去异国他乡打工挣钱的旅行活动均不属于旅游活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务旅游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挣钱”,但是却不是从所访问之地获取工资性报酬。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旅游活动内容构成要素从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来看,其基本要素即人们通常概括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

从旅游活动类型来看,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外,其拓展的类型可概括为“商、养、学、闲、情、奇”。

其中,“商”是指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类型的旅游活动;“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类旅游活动;“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和冬令营等类型的旅游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旅游,包括乡村休假、海滨休假、山林休假、城市休假等类型的旅游活动;“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活动;“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探索类旅游活动。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1第一章 旅游专业知识简介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1第一章 旅游专业知识简介
• 其中,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 的入境游客称为入境旅游者,未在我国大陆旅游 住宿设施内过夜,而是当日往返的海外游客,称 为入境一日游游客。
• 2.国内游客
• 国内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为休闲、娱乐、观 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 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 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 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在其他 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 取报酬的人。
• (4)根据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可将旅游分成豪华等旅游、 标准等旅游和经济等旅游。
• 二、旅游者
• (一)旅游者的普通含义
• 旅游者是指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 他原因而离开常住地到异地访问,连续停 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的人 。
• (二)我国对旅游者的定义
• 1.入境游客
• 入境游客是指离开其长住国(或地区)到我国大 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我国大陆 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的人。
• 国内游客分为以下两类:
• (1)国内过夜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 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 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 游客。
• (2)国内一日游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 离开常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 时、不足12小时,并且未在境内其他地方 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 (三)旅游的种类
• 旅游的种类通常可作下列划分:
• (1)根据游客跨越的地理范围,旅游可分为国际旅游和 国内旅游。
• (2)根据旅游的组织形式,旅游可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 旅游。
• (3)根据旅游者外出旅游的目的和动机,可将旅游活动 划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 旅游、宗教旅游、特种旅游等类型。

[讲解]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讲解]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文化基础知第一章旅游活动与旅游业1消遣性旅游含义:是指以休闲为主要目的而展开的旅游活动。

种类: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专业旅游。

2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季节性,地理集中性。

3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4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1)数量众多,种类齐全(2)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紧密结合(3)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在表现特征上形成了区域性的典型主题5旅游与旅行的区别:一是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而旅行则不一定,而是活动的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活动来获取报酬。

6.旅游业的性质:经济性产业。

主要特征:第一,是一个综合性产业,第二,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第三,是一个脆弱性的产业,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7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主)旅游者,(客)旅游资源。

8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业,交通客运业,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9从内容上来看,旅游活动的构成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

10.旅游产品本质上市属于服务性产品。

11.从旅游资源的内容属性看,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

第二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1.中国境内的直立猿人代表: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2中国境内的母系氏族公社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代表;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仰韶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父系氏族的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

3距今5000年的我国北方的红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4.女娲和伏羲“人首蛇身”,结成夫妻繁衍后代是“龙的传人”的源头。

5,华夏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6.禹传子启。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度,成为原始社会的标志。

7.奴隶社会包含的朝代:夏商西周8.青铜器和甲骨文标志着奴隶制的高度文明9.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导游基础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

导游基础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

黄山风景区
布达拉宫
第五节 旅游活动的中介体---旅游业
一、旅游业的内涵
• (一)旅游业的概念——是以旅游者为 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 • (二)旅游业的性质——是一项经济性 产业。 • (三)旅游业的特点:综合性、依赖性、 带动性、敏感性、涉外性。
• 1、中国近代旅游最早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 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如上海、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地。 • 2、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创设了“旅游 部”。 • 3、1927年6月上海商业银行旅行部更名为“中 国旅行社”。 • 4、“中国旅行社”开创了中国人自办旅行社 的先河。
二、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 1、近代旅游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 • 2、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于 1841年7月5日成功地组织了570人去参加一次 禁酒大会,这次活动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 • 3、1845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 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 4、现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的标志是“大众旅 游”的出现。(带薪假期的普及、民航运输业 的发展、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各国政府对旅 游业的支持)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就现代旅游活动的构成体系而言)
旅游的主体——旅游者 构成要素: 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的媒介——旅行社
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就旅游活动过程所涉及的内容而言)
构成要素:行、住、游、食、娱、购
三、旅游活动的类型
•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 跨国旅游 • 1、国际旅游 国内旅游
• • 2、国内旅游 •
3、出境游客
“出境旅游者”:指我国大陆游客居民办理了 出境手续,并在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旅游 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旅客。

2019年导游资格考试《政策与法律法规》知识点总结

2019年导游资格考试《政策与法律法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1.旅游法:狭义的旅游法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旅游基本法广义的旅游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旅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旅游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自然人或组织。

3.旅游法的渊源:是指旅游法律规范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条例、法令和规章等4.旅游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

5.旅游法律关系责任:是指认为人对其实施反旅游法律法规行为或违反旅游合同约定行为造成的损害所有必须承担的赔偿、补偿、接受惩罚的不利后果。

6.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点:7.法律补偿与法律制裁的区别:(1) 实现载体不同。

补偿以财产为主,制裁以人身为主。

(2) 目的与效果不同。

补偿的目的和效果是针对被害人的,而制裁的目的和效果是针对责任方的。

(3)成立基础不同。

补偿与制裁的成立虽然都是以客观行为为条件,但补偿成立的基础是以客观损害后果为主的。

而制裁认定基础主要是主观过错,虽然也考虑客观损害,但考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主观恶性程度,有时行为虽然不存在客观损害,但可以根据行为的主观恶性来施加制裁。

8.旅游法的特点:(1)采用综合立法模式。

内容具有综合性,突出旅游法的保障地位,强化旅游法的规范功能,发挥旅游法的作用。

(2)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

确定了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保护,确立导游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制度。

(3)旅游法充分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衔接,充分考虑到了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与衔接。

9.旅游法律关系的要素:①主体:是指旅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旅游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自然人或组织。

②客体:是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

③内容:旅游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旅游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承担的义务。

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

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

二、旅游的本质及基本属性



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 消费属性 在旅游的全部过程中,旅游者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相反, 却花掉了以往的积蓄,并耗用了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成果。 休闲属性 旅游具有休闲的属性,可以从可以从旅游的目的、旅游发生 的时间、旅游活动的构成三个方面来解释。 社会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文化消费活动。不同 的社会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旅游需求。
2、中国近代的旅游与旅游业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被打开,国际性经济、政治、文 化思想的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近代旅游业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形成的。中国旅游业形成的标志是中国旅行经营机构 的建立。 1923年8月15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首先 在银行内部成立“旅行部”。办理旅游业务。1927年6月1 日,旅行部从银行独立出来,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 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 当今我国三大旅行社机构: 中国旅行社——中旅 中国青年旅行社——中青旅 中国国际旅行社——国旅
三、后现代旅游
1、后现代主义的释义
它是在人类即将步入后现代时代的大背景下,批判现代主 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可谓是 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或扬弃。
2、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形式上,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 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 内容上,后现代主义源于工业文化,是对工业文明负面效 应的一种反思;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中心主义思 潮的一种批判;
3、后现代旅游 (1)后现代旅游的产生


现代化旅游的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化是现代旅游形成的内在动力。现 代旅游带来了大众化,带来了高节奏和高效率,同时也带来 了秩序化、主体至上和无差异。 现代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 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现代旅游强调二元制,使得游客与东道主社会不能和 谐相处; 最后现代旅游出现的“舞台化真实”往往使游客曲解真实的 地方文化。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第一章1.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惯常环境是指很近的,常去的地方。

2.旅游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3.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4.燃机的发明标志着“大众旅游”的新局面。

5.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游客——旅游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和空闲时间。

游客分为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两类。

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与其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

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活动的媒介,是连接旅游活动主体和客体的纽带。

6.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

7.旅游活动要素:食:是首要。

住:是旅游的保障。

是进行游览的必要条件。

行:是关键。

游:是核心。

最根本的是游览。

购:是游中乐趣。

娱:游中消闲。

是旅游派生物。

现代旅游具有享受型深化,娱乐性提高,教育性增强的特点。

8.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业,交通客运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9.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1)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10.1923年8月,中国第一家具有旅行社业务性质的组织——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建立。

1927年6月,该旅行部改名为“中国旅行社”。

商业性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1.1949年10月,以接待海外华侨为主旨的华侨服务社成立。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家旅行社。

1954年4月,中国国际旅行社在成立。

1957年4月,中侨旅行服务总社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2.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旅游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2019导游证《导游业务》第一章考点: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

2019导游证《导游业务》第一章考点: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

【导语】要成为⼀名合格的导游,必须要拥有导游资格证。

导游资格证是国家对从事导游服务⼈员从业资格的证明,虽然说要从事导游职业,还要按照规定获得导游证,但想要跨⼊导游⼈员的⼤门,导游资格证是第⼀步。

下⾯是整理发布的“2019导游证《导游业务》第⼀章考点: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导游⼈员要把接待⼯作做好,需要处理好旅游者、旅⾏社、有关接待单位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既要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要维护旅⾏社和国家的利益。

为此,在接待⼯作中,必须遵守如下的原则: ⼀、满⾜游客合理需要的原则 导游服务是要努⼒满⾜游客的需要。

游客是导游服务的对象,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也就没有导游服务。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产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导游服务就是帮助游客消费的服务,因此应在合理⽽可能的基础上努⼒满⾜游客的需要。

为此,导游⼈员在服务中应该遵循如下⼏点: (⼀)以“游客为本”为主旨 所谓“游客为本”,⾸先就是要求导游⼈员的⼯作要以游客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其次,要礼貌待客,在态度、⾔语和⾏为上尊重游客;最后,要平等待客,⽆论游客来⾃境内还是境外,也不论其肤⾊、宗教信仰、消费⽔平如何,都应⼀视同仁,平等相待,⽽不能厚此薄彼。

(⼆)认真落实接待计划 接待计划是游客或其组团社同接待旅⾏社达成的约定或签署的合同内容的具体安排计划,它反映了游客的共同需求,是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主要兴趣之所在。

因此,导游⼈员应将落实接待计划规定的内容放在导游服务的第⼀位,它是衡量导游⼈员是否履⾏职责的基本尺度。

(三)实⾏规范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规范化服务⼜称标准化服务,是由国家和(或)⾏业主管部门所制定并发布的某项服务(⼯作)应达到的统⼀标准,导游⼈员应按照《导游服务规范》和《旅⾏社国内旅游服务质量要求》这两个⽂件标准的要求向游客提供规范化的服务。

然⽽,规范化服务并不等于优质服务,它只是导游⼈员在服务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旅游活动(一)旅游的概念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闲、商务或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这里的“惯常环境”包括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

一是指人们常去的地方,即使这个地方离他的居住地很远,如某人在他地的度假别墅或第二住宅均属惯常环境;二是指离一个人的居住地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很少去,也属惯常环境。

旅游与旅行不同,后者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er)。

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而旅行则不一定,如某人每天上下班或周末去剧院看戏是一种旅行,他并未离开惯常环境;二是活动的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活动来获取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目的。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是由旅行活动与逗留活动构成的。

前者包括游客在其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往返活动和在旅游目的地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转移活动;后者则包括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的参观游览活动和其他活动。

2.异地性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访问活动,所以它不同于人们在惯常环境范围内开展的任何旅行活动。

3.暂时性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是指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否则便属于定居性质。

4.非移民性和就业性旅游活动是人们除了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外出旅行和访问活动。

因此,人们移居他乡的旅行活动与人们去异国他乡打工挣钱的旅行活动均不属于旅游活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务旅游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挣钱”,但是却不是从所访问之地获取工资性报酬。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旅游活动内容构成要素从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来看,其基本要素即人们通常概括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

从旅游活动类型来看,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外,其拓展的类型可概括为“商、养、学、闲、情、奇”。

其中,“商”是指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类型的旅游活动;“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类旅游活动;“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和冬令营等类型的旅游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旅游,包括乡村休假、海滨休假、山林休假、城市休假等类型的旅游活动;“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活动;“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探索类旅游活动。

2.旅游活动体系构成要素从旅游活动体系来看,其基本要素包括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活动的中介体。

(1)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人们要实现出外旅游需求,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旅游动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中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人们全部收入中扣除应缴的税金和所需的生活与社会消费之后的余额;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进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与必要的社会活动所需时间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2)旅游活动的客体。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3)旅游活动的中介体。

旅游活动的中介体是指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性旅游服务的旅游业,如交通客运业、旅行社业和饭店住宿业等。

旅游业作为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中介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以方便游客实现其旅游经历和体验。

二、旅游活动的类型现代旅游活动领域越来越广,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

旅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而旅游活动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以下是对旅游活动的四种主要分类:(一)按地理范围划分按地理范围划分,旅游活动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大基本类型。

1.国际旅游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

它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前者是外国居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后者是本国居民去他国的旅游活动。

有必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我国内地居民赴港澳台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还是港澳台地区居民来祖国内地或大陆开展的旅游活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都不属于国际旅游,但由于目前港澳地区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所实行的是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台湾地区尚未与大陆实现统一,加上这些区域的经济各自独立,所以内地或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居民之间的旅游往来,目前仍按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统计。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旅游区(欧洲、美洲、东亚与太平洋、非洲、中东和南亚)的格局,国际旅游还可分为区间旅游和区内旅游。

前者系指一大旅游区的居民赴其他五大旅游区旅游,后者系指一大旅游区的居民在本大区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的旅游。

2.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其常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根据这一定义,外国侨民和常住该国的外国人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均属该国的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是:从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内旅游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则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

二者之间的差别除了是否跨越国界外,还表现在文化语言、是否办理准人手续和旅游消费性质上的差异(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进国内财富在本国境内不同地区间的重新分配,而国际旅游消费则注定会导致国家间财富的转移)。

如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结合起来称为境内旅游,即这两类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均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的;而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结合起来则称为国民旅游,即这两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均为一国的国民。

(二)按旅行距离划分按照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的长短,旅游活动分为远程旅游和近程旅游两大类。

1.远程旅游远程旅游通常足指远距离的国际旅游活动,尤其是指到1000千米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2.近程旅游近程旅游又称短程旅游,通常是指在240千米以内的旅游活动。

作为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人们外出旅游的活动范围总是由近及远,所以近程旅游活动总是率先发展。

这是因为:第一,旅游费用较少;第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较接近;第三,通常交通比较便利;第四,出游时间易于灵活掌握。

(三)按组织形式划分按照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旅游活动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两大类。

l.团体旅游团体旅游亦称团队旅游,是指以有组织的集体形式开展的旅游活动,尤指以包价形式组织的团体旅游。

按照欧美地区的行业惯例,团体旅游的人数至少为15人,而按我国旅游行业的现行惯例,团体旅游人数至少为10人(不包括导游)。

团体包价旅游的旅游计划是由旅行社安排的,旅游者须提前一次性交纳旅游费用。

开展团体旅游对旅行社来说主要优点是有利于组织相关服务产品的批量生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对旅游者来说则安全感较强,价格相对便宜,其缺点是自由度低。

2.散客旅游散客旅游分为散客自助游和散客团旅游,前者是指旅游者自行安排旅游行程,以零星现付的方式购买各项旅游服务的旅游形式,包括全自助游和半自助游。

后者是指旅游者以个人身份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各项服务以单价为基础计算的团体游形式,包括小包价旅游和组合旅游。

开展散客旅游的优点是自主性强,行动自由,没有团队统一活动的限制,其缺点是劳心费神,安全感差,费用相对较高。

(四)按旅游目的划分按照人们出外的旅游目的,旅游活动分为消遣性旅游和事务性旅游。

1.消遣性旅游消遣性旅游是指以消闲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其种类较多,主要有:(1)观光旅游。

是以领略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都市景观或社会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

它是世界上开展得最为普遍的消遣性旅游活动类型,也是目前我国接待量的市场类型。

(2)度假旅游。

是出于休养身体,或为暂时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紧张压力而前往海滨、山区等幽雅而清静的地方生活和放松一段时间的旅游活动。

其活动方式逍遥自在,活动内容随意自由。

(3)文化旅游。

泛指以体验异乡社会风情、了解他乡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

由于文化范畴很广,因而这类旅游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涉及探索和了解的有旅游目的地社会的民族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艺术、社会组织和文化教育等内容。

(4)宗教旅游。

多指宗教信徒以前往特定宗教圣地朝拜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它虽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然而在今天仍是世界各地普遍可见的旅游活动。

(5)探险旅游。

通常是指人们到人迹罕至的地方,以探险猎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

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多为中青年人士中的乐于冒险者。

目前世界上比较常见的这类旅游活动是江河漂流和登山活动。

2.事务性旅游事务性旅游系指因公或因个人事务而外出开展的旅游活动。

主要包括:(1)公务旅游。

通常指政府部门(部长以上除外)、党派组织和社会团体人员因公出访异国他乡的差旅性访问活动。

这类访问活动之所以纳入旅游活动是因为:第一,访问期间大多伴有消遣性旅游活动;第二,在目的地访问期间的消费被列入当地旅游收入账户。

(2)商务旅游。

指工商界人士因商务需要而出访异国他乡的访问活动。

它被纳入旅游活动的原因与公务旅游相同。

商务旅游者由于出访频率高,不受季节影响和消费水平高,故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市场,尤其对航空公司和高档饭店更是如此。

(3)会议旅游。

指因参加会议而前往异国他乡的访问活动。

其被纳入旅游活动的理由同上。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类型的会议数量也不断增多,因此,会议旅游也是一个各国旅游业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市场。

(4)家庭和个人事务旅游。

这类旅游活动包括探亲访友、出外参加亲友婚礼、出席在外求学子女的开学或毕业典礼、外出参加某种培训班或短期修学等。

三、旅游活动的特点从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经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角度出发,旅游活动的特点是:(一)普及性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劳动大众,即外出旅游已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意味着旅游市场的规模性和其发展的持续性,预示着旅游业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综合性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旅游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涉及方面的众多性。

前者系指旅游活动包括行、游、住、食、购、娱等多种内容;后者系指要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这些需要,涉及经济社会中许多部门和行业。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要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部门要做好与相关部门或行业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季节性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是指人们外出旅游时问分布的不平衡性或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接待量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从而形成旅游活动的旺季、平季和淡季。

形成旅游活动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二是旅游客源地居民的放假时间;三是人们出游时间方面的传统习惯影响。

旅游活动的季节性要求目的地旅游经营者要认清季节性对旅游经营带来的影响,要策划和开发在淡季时能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

(四)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是指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即游客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乃至某些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