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论文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生座位巧安排学生座位安排最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产生矛盾,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调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兴趣、爱好、性格,各科学习情况与同学关系等。
可以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对学生进行基础分类,也可按学生相对成绩进行分类或者依据学生个性分类,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安排好座位,这些学生位置相对保持稳定。
这样的编排方式,便于形成“你帮我扶”的良好班风。
由组长帮助小组内差生,协助老师检查、督促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促使其不断进步。
以此形成结对帮扶关系。
二、建立有效的帮扶制度低年级学困生相对较多,这是既定事实。
老师要是一一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是不现实的,要是放手不管,这些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差,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要求。
结学习帮扶对子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办法。
这样做比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比老师隔三差五地辅导一下效果好。
具体做法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帮扶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在同桌,同一个小组,这样便于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能及时给予辅导。
这样做既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好学生的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
同时建立“帮扶成效”考核奖励机制。
这种机制,主要是用来提高帮扶双方的兴趣,让他们保持一颗强烈的好胜心和永久的责任心。
对于帮扶效果好的同学,教师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外,还可加分或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帮扶效果好的在班上评先选优时可适当加分或倾斜。
这样,既培养了帮扶者的能力,又检验了帮扶者掌握知识的情况,还为教师挤出更多时间。
三、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老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乱哄哄的课堂上就是想学习的学生也没法学好。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学科,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探讨如何优化课程和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
1. 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是构建教育体系的基础,它关注的是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设计也逐渐与科技结合,涌现出许多创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例如,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设计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自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
2. 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教学方法与策略是实施课程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教学组织、教学技巧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因此,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
3. 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课程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的改进和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通过多样化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 跨学科课程与教学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现代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如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如何评价跨学科学习效果等方面。
5.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例如,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自适应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学习。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工具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中美 历史教科书 抗日战争 太平洋战争 历史比较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中文摘要】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核心问题是对于真实历史的叙述。
在中国和美国,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教科书往往有着不同的叙述方式和观点。
历史教材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向,将深深得影响下一代。
这将使得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对于相同历史事件的认识,仍然会存在有深深的分歧。
两国之间的误区将继续存在,甚至恶化。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洋战争(包括抗日战争)仍然对于现在的环太平洋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环太平洋诸国中的中国和美国,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深深得影响着世界其它地区。
这两个国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冲突的中心。
因此,如果中美两国能够相互理解在太平洋战争中所起到得作用和战绩,将使得两国人民能够更加相互了解,反过来也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发展。
这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1)从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入手,比较两国历史教科书在太平洋战争(包括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中对于一些重要史实是否有所遗漏和缺失;2)在太平洋战争(包括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中,对于人文主义及其它精神层面上内容阐释,究竟达到了什么样深刻的程度:3)在两国历史教科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有何差异。
论文通...【英文摘要】The core issue in compiling history textbooks is the narrative of the truth in history. To the same historical event, textbooks from China and America, very often beardifferent narrative perspectives and opinion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book compiler himself/herself, through textbooks, deeply affect the next generation, which very possible increase the divergence among Chinese and American while viewing the same historical event. Misunderstandings continue exist and are even getting worse.Nevertheless,...【关键词】中美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历史比较教育【英文关键词】China America history textbook Anti-Japanese War Pacific War history comparative education【目录】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中文摘要6-7Abstract7序言9-14第一章重中之重的比较主体的选择14-16第一节简述美国教科书选用体系14-15第二节本课题选用教材的依据15-16第二章构建对历史的诚意16-30第一节教材编写内容的详略17-26(一) 无法避免的教科书编写差异17-22(二)主观影响下的教科书编写内容的差异22-26第二节教材编写内容中关键字眼的变化26-30第三章精神品格上的比较研究30-63第一节两国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30-33第二节多元文化、多民族性的认识33-41第三节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41-54(一)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42-49(二)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49-51(三) 中美历史教科书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的比较51-54第四节人文关怀的折射54-63第四章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教与学63-78第一节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研习64-71第二节重视地图的作用71-76第三节历史场景的重现76-78小结78-80参考文献80-85后记85。
板书论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学院:师范学院专业班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宋歆宁学号:2012501298论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摘要: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配合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文立足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中的板书的作用,板书设计的原则和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板书的类型进行解释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板书作用板书设计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认知课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课堂中适当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课文。
板书的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浓缩,是一篇课文的指南。
好的板书,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能准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情感。
因此,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好的板书设计可以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中板书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个科学的板书,往往对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板书设计简明概括,有利于加大信息量的输出,缩短教学时间。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
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概括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
这种“概括”,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点睛之笔,把最重要的语言信息传输给学生。
好的板书图示设计,可以对讲课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板书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
课堂上的板书,往往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或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课文的关键信息,精心设计出板书图示方案。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边讲述边板书,讲到重点或难点时把这些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数学阅读及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illalion锄d et曲.
Matllematical rcadiIlg ability is
fo
a
s哪ma曲n of complex psycholo百cal c:h柏缸erisIicS
a
sHcc鲻白坶∞唧如把曲c fas幺ofma醯e脚妇瑚曲g.露血cmdes:①幻fecUf&
new rcadiIlg aⅡalyze and combiIlc the matlIematical expfession in recall tlIe newly—leamed mathematical the cxisting
a
summation
constituted by
scrics of pro_cess姐d action.h facl,Ieading is also
stIategy'ind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objectiVes、choosing strategy、con“Dlling pmccss.In shon,reading is bom
摘要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知世界
的重要途径,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
选择、获取、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获 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 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实际上,阅读还是一种策略,包括建立目标、 选择策略、监控过程。简言之,阅读既是智力技能,也是一种元认知活动。 数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数学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包含感知、理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题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毕业论文写作参考题目一、教育教学1.试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新课程的语文教学2.浅谈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3.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4、试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5、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6、试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7、试论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8、论蔡元培的语文教育思想9、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10、浅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11、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12、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13、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14、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15、浅谈教师的语言修养16、语文美感教学的理论思考17、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18、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1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0、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研究21、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22、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2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24、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5、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探究26、中学语文教材教育思想的研究27、阅读教学的原则28、试论语文教学的创新29、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途径30、论中学语文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培养31、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探3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3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34.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35. 论阅读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二、教材教法研究1、新教材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2、高中语文新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3、《我与地坛》教学方法与艺术4、浅谈《孔乙己》中的人物描写5、浅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6、《边城》的人物性格分析7、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与收束艺术8、语文教师备课的艺术9、浅谈教材处理艺术10、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谈11、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12、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学13、中学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14、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15、浅谈阅读教学中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16、谈新教材中的审美情趣17、浅论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18、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19、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20、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导读角度初探21、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22、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研究24、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25、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研究2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之研究27、浅谈新课的导入的艺术28、试论《林黛玉进贾府》精妙绝伦的艺术特色29、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30、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重点三、教育教学改革1、口语交际的话题选择与活动组织2、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策略4、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思考5、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6、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研究7、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初探8、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对新课程标准下古诗文教学的思考10、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11、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研究12、新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13、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14、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15、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四、多媒体与教学1、多媒体与阅读教学2、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3、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4、谈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5、中学语文阅读课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五、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1、浅谈学生作文教学2、作文教学之我见3、试谈中学生创新作文写作4、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5、口头作文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6、试论开放式作文教学7、试论话题作文8、命题作文研究9、高中作文思考10、浅谈中学作文教学六、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的艺术2、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4、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5、班主任素质之我见6、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7、班风建设与班主任自身素质8、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9、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10、班级“主题活动”的创新11、浅谈班主任正确处理与科任教师的关系12、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13、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下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创新思维网络状态下诗歌六步自读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试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与反思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高中语文新教材批判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职业中专应用文交往教学模式初探试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模块建构学生语文成长记录袋评价研究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观照与反思——新邵县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关于我国当代中小学诗歌教学的思考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研究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论语文美育与人格塑造科学主义与中国语文教育百年改革拓展“期待视野”发现“意义空白点”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学生言语表达技能训练模式初探关注词语的多元文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诗歌教学的传统与现状及其策略细节描写的鉴赏与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初中语文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呈现策略的设计“文选型”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练习体系”的建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西方现代文学观和批评方法对职校文学教育的启示论作文教学中的说写结合现代语文教育人本论高中写作教学困境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对话精神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高中生中文写作与英文写作的比较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中学语文阅读策略与英语阅读策略教学之比较研究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语感本质探求与语感培养策略研究诵读教学法溯源与重构用联想开启中学作文教学之门思维训练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整合论语文民主教学观的建构经典阅读教学研究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研究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大陆、台湾九年一贯制《语文课标准(纲要)》的比较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中学语文阅读评价改革研究基于网络的作文评价系统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学校语文教育语文个性教育研究语文积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语文人本化教材研究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简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贯注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探论中专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的理念与实践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最佳学习状态激活与维持的探究中专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初中生写作语言素养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及激活策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初中语文交往教学方法初探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审美教学刍议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文科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实证研究试论语文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语文情感教学初探运用熵原理构建开放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高中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探微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与趋势——基于对2000~2008年期间218篇学位论文的分

( 一)样本的研 究方向分布 情况 本研究所指 的研 究方 向是指博 士学位 论文 封面
博士学位论 文 。其次 ,各个方 向 的论文 数量分 布极
不均衡 ,特别 是学科课 程与教 学论方 面 ,仅数 学一 个学科 的论 文数量就有 4 2篇 ,占所有学科课程与教 学论博士学位论文 的 4 %;体育 1 篇 ,占 l%;语 6 1 2
文数据库 中所能查 到 的课程 与教学 论专业 的博士学
文数据库 的检索项 中选择 “ 学科专业名称 ” ,在检索
词 一 栏 输 入 “ 程 与 教 学 论 ”, 时 间 限 定 在 课
19 ~ 0 9 “ 9 9 2 0 , 匹配 ”一 项选择 “ 精确 ”进行 检索 , 共查 到课 程 与教 学论专 业博 士学位论 文 2 8篇并把 1 所有这些论文作 为研究样本 。
文 1 篇 ,占 1 %;数学 、体育 、语 文三个学科的论 0 1
文 总数就 占所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课程 与教学论 博士 学位论文 的 6 %,而外语 、政治 、化学 、物 理 、地 理 、音 乐 、 9
信息技 术 、科学 等 8个学科 的课程 与教学论 博士学 位论文 总共才 2 篇 ,只 占所有学科课程 与教学论博 8
教育 研 究 与 实 验
2 1 年 第 3期 00
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博 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 的现 状 与趋 势
— —
基于对 20 - 0 8 00 20 年期 间 28 篇学位论文 的分析 1
任宝贵
[ 摘
陈 晓端
要】 通过 对我 国十所 大学2 8 0 0 2 0 年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博 士学位论 文所运 用研 究方 1篇2 0- 0 8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摘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第二语言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与积极影响,进行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一.前言第二语言习得如今已是我们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得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个体学习动机、性别差异以及个体本身的语言能力适应性等,外在因素包括第二语言和母语之间的差异和转移、母语发音的干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若想成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掌握各种内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讲求效率与捷径,不同流派以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进行了研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假说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文化适应假说根据网络上检索出的资料,文化适应的定义可以理解为:(1)对于周边文化中包含的行为模式的适应, 尤其是儿童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
(2)同化新观念于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3)一个社会共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当学习者身处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要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可以看成第二文化习得的过程。
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舒曼于1978 年首次提出。
舒曼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并于1976 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旨在说明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舒曼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课程是替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住务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根据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经过选择和教学祛加工的数学知识所形成的数学学科体系”。
按照这种理解,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祖中学数学教材等项目。
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健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科教学目的、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作了明确规定。
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方面的基本要求。
教材则是根振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一、今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看,中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l、和何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和学生因素所制约。
社会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
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然要反映这种需耍‘社会因素对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较之其他因素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大.数学因素从19世末到本世纪初,数学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
特别是在本世纪,集合论的创建,数学的更加抽象化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遭免地影响着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尽管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会在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其中一些作用不大的陈旧了的内容必演射除、精简,并且要把一些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
学生因素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终要由教学的对象一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
如果我们只强调社会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就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育质量钓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然,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时还要受到教师、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历史等因素的制约。
比较一下1963年和1987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就不难看出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
”1987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显然,在能力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方面,比1963年的大纲的要求更高了。
2、如何选择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丰要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等方面。
数学的知识含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些数学教材还把数学活动的方法和数学史等作为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数学能力指的是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训练而形成的,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作图和推理的技能·它既包括书写、画图、测量等动作技能,也包含记忆、理解、分析等心智技能。
.:数学技能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目的,在选择作为中学教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确定要求学生掌握一的技能和要形成的能力时,必然要遵循基础性、可接受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教给学生的应是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清与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的数学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数学知识中的一部分内容需要删除、精简(例如平面几何的某些部分),同时又要适当增强一些近代和现代的数学知识(如概率、统计)。
还要特别往意把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如用集合和数理逻辑的语言去阐述中学数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
这就是选择数学户容的基础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指的是所选择的数学内容应聋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选择数学内容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同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接受的可能性。
另外,选择数学内容的时候还应注意与前后年级保持良好的衔接性。
3、如何设计中学数学的课程体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确定之后设计一个便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保证数学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体系与数学科学的知识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数学科学知识体系是从公理出发,按照数学内客自然发展形成的逻辑体系。
而数学课程体系则是对所选取的数学知识经过教学法加工后形成的数学知识序列,它既要考虑数学科学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配合。
设计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体系形式,即是按内容分科(代数、几何等)编排·还是综合编排;是直线上升式体系(一个内容一讲到底,直达大纲确定的最高要求),还是螺旋上升式体系(一个内容经过若干次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大纲确定的最高要求)。
我国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采用的是分科编排,螺旋上升式体系,这是比较切合我国当前数学教学的实际的。
考虑数学知识结构时要注意使概念和命题排列顺序符合它们的真实性赖以存在的逻辑顺序;数学知识体系应从整体上组织,并渗透现代数学的统一观念,使学生能整从体上认识数学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学各科之间的知识依赖性及各科自身的知识应用来编排教材体系。
考虑心理结构时要注意在展现课程的内容序列的过程中,体现新的学习要求和学生认识需要之间的矛盾,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课程体系连续渐进的安排,不同阶段学习的知识,应体现对思维水平的不同要求,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尽可能地用那些概括化程度高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知识体系,使知识围绕着某些重要的概念或特性展开,创造让学生对学过的、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反复感知、思考和应用的机会。
考虑认识结构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体系安排要从相对具体的知识出发,逐步上升为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和理论基础,继续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设计上述三个结构所要遵循的诸多原则,有的是相互一致,互相补充的,有的则是相互冲突的。
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按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编排,而心理结构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原则又要求按学生心理发展由低到高的层次组织。
这两条原则在处理某一具体知识时常常产生矛盾,我们在设计数学课程体系时,就要对三个结构综合加以考虑。
二、中学数学课程论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我们从课程论所涉及的内容不难看出,用它来指导数学教学,将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产生极为积极的作用,原因是:1、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数学课程作为中学诸多教育课程之一,它所承担的任务就不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应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中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内容。
数学作为中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的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2一17%,加上课外活动等,学生在校几年,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数学学习中度过的。
这说明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清楚地显示出来。
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理科的学习,而且由于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影响学生的文科学习。
数学教学决不单纯是为了学生升学的需要,而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进入社会的人的素质,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当我们对数学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的有了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自觉地摆脱升学教育的束缚,全面完成数学教育的任务,实现培养人才的大目标。
2、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为了使数学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凡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教材,都是经过研究部门和编写单位在组织大量人力,广泛进行社会调查,比较研究国内外有关教材,分析当前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现状,选取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精心确定教学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切忌主观随意地增删教学内容和提高、降低教学要求。
对课程理解的随意性、主观性,常常是教学内容偏多,要求偏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影响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在我们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3、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课程的数学知识,是经过教学法加工,既适合学生学,又适合教师教的数学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定和系统的编排所要遵循的原则,实际就是用教学法加工数学知识的原则,当然也是确定教学方法所要遵循的原则。
因此,只有当我们对这些原则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对教学条件的科学分析,才有可能选择与内容、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贯彻既面向全体师生,又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规定了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但是为了满足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志趣、特长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教学计划还安排了数学选修课多练习题也划分了不同的水平层次,并有和教材配套的课外习题集。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从所教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照顾学习有困难和有余力的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针对性地个别辅导,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应要求他们完成水平较高的作业,鼓励他们读选修课,对少数尖子学生,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或数学奥林匹克学校学习,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5、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论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评价数学教学的时候就必须兼顾这些方面,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教学评价真正起到正确导向,促进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