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倒计时器课程设计
智能倒计时器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2010届)题目智能倒计时器的设计指导教师院系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倒计时器的设计院系: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班级:指导老师:姓名:4.1 硬件设计本电路设计以AT89S51单片机为系统核心,通过对AT89S51的编程加上一些外围电路来完成所要求的所有功能,电路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该图包括单片机时钟电路、单片机复位电路、控制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和单片机等6个部分。
图1 基于单片机的设计参考方案框图4.1.1主要单元电路设计1.AT89S51单片机电路设计AT89系列单片机是美国ATMEL公司继承INTEL公司80C31的核心技术并和自身先进的闪电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FLASH单片机系列。
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内含4K/8K字节闪电存储器、用CHMOS工艺制作的8位单片机。
AT89S51是ATMEL公司的产品,它具有8位CPU,4个I/O口,32根I/O口线,两个16位的定时器/计数器,五个中断源,两个优先级等特点。
1.主要特性与MCS-51 兼容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寿命:1000写/擦循环数据保留时间:10年全静态工作:0Hz-24Hz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128*8位内部RAM32可编程I/O线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可编程串行通道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2.管脚说明VCC:供电电压。
GND:接地。
P1口: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门电流。
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
P2口: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
倒计时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倒计时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倒计时电子秒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功能和操作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分析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
3. 学生了解倒计时电子秒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比赛、实验计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会组装和调试倒计时电子秒表,提高电子制作技能。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编程知识,为倒计时电子秒表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基本功能。
3. 学生具备运用倒计时电子秒表进行时间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学生认识到倒计时电子秒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介绍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
- 分析计时器电路的原理,包括时钟电路、分频器、计数器等组成部分。
- 探讨倒计时电子秒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2. 实践操作:- 教学学生如何组装和调试倒计时电子秒表,包括电路连接、元件识别等。
- 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倒计时程序,实现秒表的基本功能。
-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倒计时电子秒表进行实际计时操作。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电子秒表的认识,学习基本原理和功能。
- 第二周:分析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电路原理,进行电路图的识读。
- 第三周:动手实践,组装和调试倒计时电子秒表。
- 第四周:编写程序,实现倒计时功能,并进行测试。
- 第五周: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倒计时电子秒表的拓展学习。
led倒计时plc课程设计

led倒计时plc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2. 学生能掌握LED倒计时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其与PLC的连接方式;3.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编程语言,实现对LED倒计时的控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PLC进行基本的逻辑编程,实现LED灯的倒计时功能;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电路连接和故障排查的能力;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动化技术及PLC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3. 学生能够意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PLC基础知识:介绍PLC的定义、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一章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概述内容:PLC的组成、功能、分类及其优势。
2. PLC编程语言:讲解PLC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指令系统、编程规则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PLC编程语言内容:逻辑指令、定时器指令、计数器指令等。
3. LED倒计时电路设计:介绍LED倒计时电路的原理、设计方法及所需元器件;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内容:LED灯的连接方式、电路图绘制、元器件选型。
4. PLC与LED倒计时电路连接:讲解如何将PLC与LED倒计时电路连接,实现控制功能;教材章节:第四章 PLC与外部设备连接内容:PLC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方式、接线图。
毕业设计25倒计时器

毕业设计25倒计时器倒计时器是一个常见的时间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任务。
在毕业设计中设计一个倒计时器是一个有趣和实用的项目。
本文将介绍一个毕业设计的案例:设计一个倒计时器,用于倒计时到毕业的日子。
设计目标:1.实现一个简单易用的倒计时器,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日期和时间开始倒计时。
2.提供倒计时的天、小时、分钟和秒的显示,以及剩余总时间的显示。
3.提供设置倒计时完成后的提醒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或震动提醒用户。
设计思路:1.用户界面设计:-添加一个日期和时间输入框,用于用户输入倒计时的目标日期和时间。
-添加一个开始按钮,用户点击后开始倒计时。
-添加一个倒计时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倒计时的天、小时、分钟和秒。
-添加一个总时间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剩余的总时间。
2.倒计时逻辑设计:-获取用户输入的日期和时间。
-计算当前时间和目标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将时间差分解为天、小时、分钟和秒,并在对应的显示区域显示。
-每间隔一秒更新一次倒计时显示。
-当时间差为零时,倒计时停止。
3.提醒功能设计:-添加一个设置提醒的选项框。
-当倒计时结束时,根据用户设置的提醒选项进行相应的提醒:声音或震动。
代码实现: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Script或C++来实现这个倒计时器。
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的简单示例:```pythonfrom playsound import playsounddef countdown(target_date):while True:print("Countdown finished!")# play sound or vibrate according to user's settingplaysound("sound.mp3")break# display countdownminutes, seconds = divmod(rem, 60)year = int(input("Enter year: "))month = int(input("Enter month: "))day = int(input("Enter day: "))hour = int(input("Enter hour: "))minute = int(input("Enter minute: "))# start countdowncountdown(target_date)```总结:设计一个倒计时器需要考虑用户界面设计、倒计时逻辑设计和提醒功能设计。
倒计时钟课程设计

倒计时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倒计时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倒计时钟的时间计算和设置。
3. 学生了解倒计时钟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倒计时钟模型。
2. 学生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倒计时钟的相关计算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时间观念的重视,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态度。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倒计时钟,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倒计时钟的制作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通过教学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倒计时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倒计时钟的定义、作用和应用场景。
- 讲解倒计时钟的工作原理,涉及时间的计量单位及转换。
2. 倒计时钟的制作与操作-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倒计时计算。
-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倒计时钟模型,体验实际操作过程。
3. 时间管理与生活应用- 讲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 分析倒计时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4. 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 介绍倒计时钟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如电子表格、编程软件等。
倒时计时器课程设计

倒时计时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倒计时器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倒计时器;3. 学生了解倒计时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其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元件和编程软件,完成倒计时器的制作,培养动手实践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解决倒计时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3. 学生通过倒计时器的制作,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培养珍惜时间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电子技术、编程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元件知识和编程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鼓励创新思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安排:1. 理论知识学习:-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电子元件知识,如电路原理、基础编程等;- 讲解倒计时器的原理、功能和应用场景;- 分析倒计时器的电路图,了解各部分电子元件的作用。
2. 实践操作环节:- 分组进行倒计时器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编程软件,编写倒计时器的程序;- 学生动手搭建倒计时器电路,调试并解决问题。
3.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回顾电子元件知识,讲解倒计时器原理,分析电路图;- 第二课时:分组制作倒计时器,编写程序;- 第三课时:动手搭建倒计时器电路,调试与优化。
4. 教材章节及内容:- 教材第四章:电子元件及其应用;- 教材第五章:编程基础及实践;- 教材第六章:综合实践活动。
倒计时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倒计时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倒计时电子秒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计时功能的工作机制。
2. 学生能运用已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分析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电路图,并识别其中的电子元件。
3. 学生能解释倒计时电子秒表中涉及的数字电路知识,包括计数器、时钟信号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组装和调试。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编程知识,为倒计时电子秒表设计简单的控制程序。
3. 学生能运用倒计时电子秒表进行实验操作,并解决实际计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科技的魅力,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但需加强对电子元件和电路知识的理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情感。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秒表基础知识:- 电子秒表的组成与功能- 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基础:时钟信号、触发器、计数器2. 电子元件与电路:- 识别常见的电子元件: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 分析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电路图- 电路的组装与焊接技巧3. 编程与控制:- 学习简单的编程知识,如C语言基础- 设计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程序控制逻辑- 编程软件的使用和调试方法4. 实践操作:- 分组进行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组装与调试- 设计并实现简单的计时功能应用- 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1课时:电子秒表基础知识学习第2课时:分析倒计时电子秒表电路图,识别电子元件第3课时:电路组装与焊接技巧培训第4课时:编程知识学习与程序控制逻辑设计第5课时:实践操作,分组完成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组装与调试第6课时:成果展示,交流与评价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倒计时电子秒表的相关知识。
倒数计时器设计课程设计

倒数计时器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倒数计时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如逻辑门、触发器等。
3. 帮助学生理解计时器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倒数计时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调试数字电路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制作的兴趣和热情。
2. 增强学生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心和毅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电子制作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对实际操作和电子制作有较高的兴趣。
3.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回顾:逻辑门、触发器、计数器原理。
2. 倒数计时器原理讲解:触发器级联、时钟信号、清零和预置功能。
3. 倒数计时器设计步骤:需求分析、电路设计、器件选型、电路仿真、实物制作。
4.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阶段:回顾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分析倒数计时器原理(1课时)。
- 第二阶段:讲解设计步骤,指导学生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2课时)。
- 第三阶段:学生分组进行器件选型和实物制作,教师巡回指导(3课时)。
5. 教材关联内容:- 章节:数字电路基础、触发器与计数器、电子制作实践。
- 内容列举:基本逻辑门、触发器种类、计数器工作原理;倒数计时器设计实例、电路仿真软件应用、常见电子元器件识别与使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倒数计时器原理及设计步骤。
结合多媒体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讨论法:针对电路设计和仿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2010届)题目智能倒计时器的设计指导教师院系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倒计时器的设计院系: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班级:指导老师:姓名:4.1 硬件设计本电路设计以AT89S51单片机为系统核心,通过对AT89S51的编程加上一些外围电路来完成所要求的所有功能,电路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该图包括单片机时钟电路、单片机复位电路、控制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和单片机等6个部分。
图1 基于单片机的设计参考方案框图4.1.1主要单元电路设计1.AT89S51单片机电路设计AT89系列单片机是美国ATMEL公司继承INTEL公司80C31的核心技术并和自身先进的闪电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FLASH单片机系列。
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内含4K/8K字节闪电存储器、用CHMOS工艺制作的8位单片机。
AT89S51是ATMEL公司的产品,它具有8位CPU,4个I/O口,32根I/O口线,两个16位的定时器/计数器,五个中断源,两个优先级等特点。
1.主要特性与MCS-51 兼容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寿命:1000写/擦循环数据保留时间:10年全静态工作:0Hz-24Hz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128*8位内部RAM32可编程I/O线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可编程串行通道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2.管脚说明VCC:供电电压。
GND:接地。
P1口: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门电流。
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
P2口: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
并因此作为输入时,P2口的管脚被外部拉低,将输出电流。
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P2口当用于外部程序存储器或16位地址外部数据存储器进行存取时,P2口输出地址的高八位。
在给出地址“1”时,它利用内部上拉优势,当对外部八位地址数据存储器进行读写时,P2口输出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
P2口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接收高八位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P3口:P3口管脚是8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双向I/O口,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
当P3口写入“1”后,它们被内部上拉为高电平,并用作输入。
作为输入,由于外部下拉为低电平,P3口将输出电流(ILL)这是由于上拉的缘故。
RST:复位输入。
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
XTAL1: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
XTAL2:来自反向振荡器的输出。
AT89S51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1)单片机振荡电路单片机振荡电路的作用是产生单片机工作所需要的时钟信号,单片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同步时序电路,为了保护同步工作方式的实现,电路应在唯一的时钟信号控制下严格地按时序进行工作。
而时序所研究的则是指令执行中各信号之间的相互时间关系。
1)时钟信号的产生如图2所示,此图为单片机时钟信号的产生电路。
电路中的两个电容取30pF,振荡电路中的晶振的频率为11.0592MHz。
2)引入外部脉冲信号在由多片单片机组成的系统中,为了各单片机之间时钟信号的同步,应当引入唯一的公用外部脉冲信号作为各单片机的振荡脉冲。
图2振荡电路(2)单片机复位电路在单片机应用系统工作时,除了进入系统正常的初始化之外,当由于程序运行出错或操作错误使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时,为摆脱困境,也需按复位键进行重新启动。
复位电路是通过外部电路实现的,在时钟电路工作后,只要在单片机的RST引脚上出现24个时钟振荡脉冲以上的高电平,单片机便实现复位。
复位电路采用上电自动复位;当采用11.0592MHz晶振时,C为22uF,R为1KΩ时,断电后上电便能自动复位。
如图:2.显示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在显示电路的设计中,利用了多位Led显示驱动器MAX7219进行动态显示,max7219是美国MAXIM公司推出的三线串行8位LED显示驱动器,具有多种显示(可控)方式。
其管脚说明与单片机接口电路如图4-1所示。
由AT89S51的P2.0到.P2.2口输出至MAX7219芯片来控制数码管显示及点亮方式。
该电路为动态显示方式,每个数码管轮流点亮1ms,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极显示的同步性及可靠性。
图4-1 MAX7219的管脚说明与显示电路各引脚的功能为:DIN:串行数据输入端DOUT:串行数据输出端,用于级连扩展LOAD:装载数据输入CLK:串行时钟输入DIG0~DIG7:8位LED位选线,从共阴极LED中吸入电流SEG A~SEG G DP 7段驱动和小数点驱动ISET:通过一个10k电阻和Vcc相连,设置段电流V+:正电源GND:地如图,工作时,MAX7219规定一次接收16位数据,在接收的16位数据中:D15~D12可以与操作无关,可以任意写入,D11~D8决定所选通的内部寄存器地址,D7~D0为待显示数据或是初始化控制字。
在CLK脉冲作用下,DIN的数据以串行方式依次移入内部16位寄存器,然后在一个LOAD上升沿作用下,锁存到内部的寄存器中。
注意在接收时,先接收最高位D16,最后是D0,因此,在程序发送时必须先送高位数据,在循环移位。
工作时序图见图7。
由于51是8位单片机故需要分两次来送数据。
图7 数据读写时序MAX7219与单片机的连接只需要3条线:LOAD(CS)片选引脚、CLK串行时钟引脚、DIN 串行数据引脚。
时间倒计时电路的硬件工作原理是:单片机(AT89S51)控制MAX7219芯片来控制显示数码管的倒计时时间。
MAX7219的a~~h端口来控制倒计时时间,DIG3端口控制右边数码管上的十位,DIG2端口控制右边数码管上的个位,DIG1端口控制左边数码管上的十位,DIG0端口控制左边数码管上的个位。
DIG 0~7端口输入高电位时工作,输入低电位时不工作,显示电路框图如图4-2所示。
图4-2 显示电路图3.按键控制电路设计该部分电路主要起人机操作,该电路按键控制部分的电路接线图如图4-3所示:图4-3 按键部分接线图当按S3时可实现设定要倒计时的天数及时间,对S3按一下时,是对第十位的天数设置参数,接着按下S1,调整天数的十位数的0—9间的值,按下S2时是返回设备正常动作状态。
如果想设置个位数的天数时,按下S3键时,在没有按返回键S2时,再按一下就可以对个位数的天数设置。
其余设置与上述步骤一样。
4.LED显示器的设计LED显示器有共阴和共阳两种接法。
当选共阴极接法的LED显示器时,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在一起接地,当某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加入高电平时,对应的二极管点亮,加入低电平对应的二极管熄灭。
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发光二极管的缩写,通常所说的LED显示器是由七个发光二极管组成,按“日”字形排列,也称七段LED显示器。
此外,显示器中还有一个圆点型的发光二极管,表示小数点,图中以dp表示。
LED数码显示器的字形(段)码表如表1所列:表1 LED数码显示器的字形(段)码表系统选用共阴极的LED显示器,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在一起接低电平,当某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加到高电平时,对应的二极管点亮,而加低电平的则不亮。
4.2 软件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汇编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实现各项功能。
程序是在WINDOWS XP 环境下采用keil软件编写的,并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仿真的。
4.2.1 主程序的设计主程序首先对片内RAM地址单元进行初始化定义,初始化完后调用显示子程序,实现对数码的显示,接着开启中断与定时器,来完成系统的各项功能。
程序的具体流程图如图5所示。
图5 主程序流程图44.3.3 硬件安装与调试在硬件安装于调试过程中总体来讲还算顺利,在布线工作都完成的情况,把编写好的程序通过烧录器把程序烧入到AT89S51芯片中,最后把芯片插入已焊好的芯片槽。
通电时发现系统的显示电路显示乱码。
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为两个方面。
1.单片机的复位电路部分没有接好,单片机不工作;2.系统的软件编写可能I/O口与接好的硬件电路的口不一致。
经过我的再三检查,后面发现原来把单片机的P1口当成了单片机的P2口接了啊,因此单片机工作时,P1口输出全部为高电平,因此硬件运行时,出现全部点亮。
经过更改硬件电路后,再接通电源,硬件设备能正常运行。
5 总结评价在这次独立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使我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当在对单片机编程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
现时也使自己提高了模拟电路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模拟电路和单片机电路的综合设计知识。
而且在对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通过这次设计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比如对文章格式的更改等问题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继续学习,争取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致谢本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本人努力完成的。
在本课题的设计过程中,不论是制定方案,软硬件的设计,还是最后论文的编写工作,都得到了各位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们治学严谨的态度、渊博的知识,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本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1]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赵晓安.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06[3] 李广第.单片机基础(第3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4] 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5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第2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6] 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实物图附录一:电路原理图电路总设计图附录二:电路印刷图PCB版图附录三:元器件清单附录三:单片机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