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将相和》教学反思4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4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一)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找到问题,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于诗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了口语练习和读诗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我没有设立足够的语文基础讲解环节,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为了改进教学,我应该在讲解课文时,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口语表达方面,我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分享,同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改进口语表达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我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二)《尊严》是一部很有启发性的故事,通过讲述女主角瓦伦蒂娜从一个被社会所歧视的职业模特儿逐渐找回自尊和尊严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尊严的漠视和践踏,以及个体如何在重拾尊严的同时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现象。

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们思考尊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营造尊严的氛围中,通过反思教学效果,我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不够清晰。

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但是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导致有些小组讨论效果不佳。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将相和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篇1今天讲《将相和》一课,感觉整体思路是按自己课前备课设计的,起初孩子们还不能进入状态,但在剖析课文时,表现越来越好,几乎达到人人都有话要说。

现反思如下:一、导课。

抓住了课题中的三个多音字,虽然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但学生明确每一个字的读音了。

(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我在引出三个多音字时说:起初不敢读题目,读了几遍课文后才回过头来读题目的。

既然这样说,何不就势顺推,找一两个孩子读,然后读课文验证哪个同学读的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着急揭秘,效果会更好。

)二、围绕“和”展开学习。

找到将相不和的句子,少增一下子就找到了,并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环节处理得很是顺利。

然后在这个点上及时补充廉颇和蔺相如资料,让学生明白两人起初身份悬殊很大,为下文学习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们围绕廉颇句中的那句话“仅靠一张嘴”展开讨论,这是这课重点,孩子们这时也已进入状态,由上课初的冷场进入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

无论找到哪一部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官职升到廉颇之上的。

(这一环节,有一个很大很大,很亮很亮的生成点,我没有把握住,当孔焱说出,蔺靠的不是一张嘴时,她找到了渑池之会上蔺的表现,勇敢果断,为赵国挽回了面子,并一块提到,当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守候,也就作罢。

我这时总结“原来渑池会上廉颇也有功劳啊!”这一节就过去了。

如果当时我继续问“可是,看渑池会回来之后,赵王做了什么?”学生一看就明白,赵王只奖励蔺,忽视了廉颇。

所以才造成廉颇不服气,再读廉颇的话,学生就更能理解廉颇当时的态度了。

唉!大的失误!这也造成这课上的比较平淡。

包括课前准备的补充蔺在渑池会上的表情,也给忘掉了。

)明天讲时,一定再回头找找这个地方,让学生真正体会每个故事每个环节,当时人物的想法。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将相和》教学反思1在执教《将相和》第一课时,我希望能突出文味、扎实基础,培养思维、激发情感;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一、落实教学目标。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和书写“完璧归赵、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完璧归赵”的事件是造成将相不和的原因之一。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在于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为国家的尊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力求体现《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二、重组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

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是读懂《完璧归赵》的故事,重点体会蔺相如的对话,感受蔺相如鲜明的人物形象。

为了丰富人物形象,我增加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人物的出身和廉颇的勇猛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学生理解产生不和的原因做了铺垫。

也许进入得有点突兀,出示原文和译文后,我问:“在这片断中你分别了解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由于学生没有理解到我的意图,所以学生半天没有明白过来。

我想不要提问应该作为背景介绍更为合理。

三、巧排教学结构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

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反思 1《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的“思考。

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

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背景在进行《将相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以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并将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详细讲述《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廉颇、蔺相如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启示,如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将相和”的意义。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觉得在讲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我在讨论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以激发他们的思考。

七、学生反馈根据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他们的反馈,他们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认为通过这个故事,他们学到了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他们也表示喜欢在讨论环节分享自己的观点,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八、教学改进九、教学评价我认为,《将相和》这一章节的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交流搜集到的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2.了解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知道“将”、“相”指的是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七个比较强的国家,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就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时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背景。

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读准字音:诸、诺、怯3.识记字形:璧(壁)、秦(奏)4.理解部分词义。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读快,可以达到,但一边读快,一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教师予以点拨。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教学时,在上一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

Part.0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1.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通过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4重点难点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Part.05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Part.06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

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

允许我读一次吗?师范读(生鼓掌)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

(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

你们分组分别在三个故事中为自己发泄不满和说服廉将军找到理由。

2、生自渎课文、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表演、反馈自主学习情况。

师:请认真听廉将军的话,水可一次站起来说服他。

廉1: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连颇为赵国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张嘴吗?竟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哼!生1: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事中也为赵国立下了大功。

师:作为说客,说话首先要有礼貌,还要注意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称呼。

生1:大将军,恕我直言,蔺上卿能“完璧归赵”,也算为赵国立了大功啊!廉1:不就靠嘴会说吗?生2:不!将军,蔺上卿靠的是机智和勇敢。

师:(板书:机智勇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2:上节课您给我们介绍过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大,我觉得蔺相如愿带着璧到秦国去,就已经表现出它的勇敢。

师:你真聪明,能融会贯通了。

生3: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既聪敏又勇敢。

师:你很会学习!不过读蔺相如的话时气还不壮。

请一组同学齐读一次。

注意:有理不在声高,要字字句句清楚、从容。

(生齐读)生4:举行典礼时,蔺上卿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

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而招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的对秦王说(生读蔺相如的话。

)师:他的确机智又勇敢,对他而言,国家的利益高于生命。

但廉颇并不这样认为。

听他怎么说。

廉2:就算这样吧,可在“渑池相会”上,还不都因为我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不敢对赵王怎样的。

生5:您的确是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但蔺上卿也是功不可没的。

(师:我欣赏你对廉颇的评价,板书:英勇善战。

)廉2:他?不就凭那张嘴吗?生6:将军此言差也!我认为蔺上卿在这件事上仍表现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廉2:何以见得?生7:当他见赵王被侮辱时,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示弱,而是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他怎么逼的,请二组的同学齐读蔺相如的话。

(读出咄咄逼人的味道。

声音低重、缓慢。

)生齐读。

师小结: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他的机智勇敢,同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可是,我们的廉大将军仍有些不服,在听听他怎么说。

廉3:既然他如此勇敢,为何见了我竟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我真看不起他!生8:将军,这您就有所不知了。

蔺上卿并非怕您,而是为了赵国。

廉3:哦,此话怎讲?生9:蔺上卿说(生读蔺相如的话。

)廉3:真是这样吗?你们再说一遍。

(三组齐读蔺相如的话。

)师:“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生10:在前两个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确不怕秦王,所以他没有吹牛。

师:蔺相如对敌人狠,对廉颇和,可见他多么顾全——大局。

(板书:顾全大局。

)师:至此,廉颇被你们说服了吗?何以见得?生11:从他负荆请罪就可知道。

(三)、想象并表演“负荆请罪”,体会廉颇的性格。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廉颇知错改了就行了,他为什么要背着荆条去请罪?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1、生想象两人的对话,同桌试着表演。

师训市、指导。

2、指名上台表演,师具体指导。

(就动作、说的话及说话的语气进行指导。

)3、再请两位同学表演。

师:从廉颇的行为和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一位知错就改的人。

(板书:知错就改。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将相和”这个故事之所以成了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不仅因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更缘于这文武二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可见,这将相二人对自己的国家都非常——热爱。

作业:将故事复述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将相和英勇善战机智勇敢廉颇和蔺相如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热爱祖国《将相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

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将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长文短讲。

一,抓住一条主线,做到长文短讲。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

对于故事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基本了解了。

教学时,我首先抓住“廉颇不服的心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以说客的身份,分别对一、二、三(前一部分)个故事进行学习、讨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而且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然后再通过一、二、三(前一部分)的读议和说服廉颇的过程中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

再讨论并表演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

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精心创深情景,做到长文短讲。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

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

所以,我创设了“廉颇发怒,众人劝说的情景”,以抓主线、找理由,说服廉颇的方法学习一、二、三(前一部分)的内容;第三个故事是重点,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

我则以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学自悟,力争表演到位。

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

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对话中(说客与廉颇的对话;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

)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表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突出训练重点,做到长文短讲。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

在学生自主读议时,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体会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

在读议第三段时又引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

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

四、精心设计问题。

做到长文短讲。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

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问,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问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

比如,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

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

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负荆请罪时是怎样的态度?”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

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要背着荆条去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