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有效备课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有效备课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有效备课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落实有效备课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教师进修学校罗宗明

邮编:666599

摘要: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落实有效备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有效备课数学落实

作为一名教师,谁都想把学生教好,而且成绩更要教好,所以任何一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的。那么,有效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尤为突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数学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你,只有十几分钟。”所以,若想成为学生欢迎、学校认可、家长满意的好教师,就只有有效教学,而有效备课才能保证有效教学,因此,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2010年,我参加了普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备好课专题》的学习,并担任我县“初中数学班”的班级辅导教师。通过本专题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学员们的互动交流,结合近几年深入

1

全县中学进行新教师跟踪考核、骨干教师考核、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等活动中

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的思考和体会,谈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落实有效备课。

一、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怎么教。如在教学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内容前,教师自己要准确理解相关的性质,要明确近年来的中考中轴对称、平移、旋转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因为它们与运用紧密联系,同时又是非常简单的证明方法。这些知识如果和圆或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知识点相联系,则可能出现综合命题。因此教学中要通过使用图片、实物展示、折叠剪纸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牢固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加强学习、加强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专业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

二、教师应充分认识备课的真正价值

备课不是简单的书写教案。有些教师,对教过的内容已经很熟了,认为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写备课笔记上,

把备课看作是一种无效劳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备课,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优化,而且学生年年在变,也就是说去年的教学设计未必适合今年这个班的学生。所以备课不能是机械地写教案,而应是每堂课实施教学的策略,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实施的教学策略就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备课不是一种耗时耗力的无效劳动,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必然手段。

三、备课要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备课时应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而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标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因此,备课中应注意两点:一是本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问题,要从它在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处的地位来认识教学内容。二是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哪些,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体现出来了。

四、备课应充分考虑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

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

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同时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自己收集制作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如做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尝试研究它们的性质。这些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发展。另外,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游戏、小组工作、提问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双边互动热烈。

总之,有效备课是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物质)之下,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教师备课除了书写教案的常规要求外,还应从教师自身、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等角度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不断优化备课方案,备出自己最满意、教学效果好的课。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有效备课-备课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5月

2、张娟妙《教师备课参考》,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