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1.1集合及其表示 教案

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思考:
(1)世界上(3)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引出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并通过实例的呈现来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整理,让学生对数集有一个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能区分各个数集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自学与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填
现有:①不大于3的正有理数.②我校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同学.③全部长方形.④全体无实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四个条件中所指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___.
江南中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1.1集合及其表示
授课人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第1周
课标依据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
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教材分析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的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数学的抽象经验。
备注
实数集R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
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用文字,符号或式子描述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
教学反思
本节是集合一章的第一节课,教学中,首先列举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熟悉的、生动的、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概念,并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然后,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对数集进行归纳整理,最后通过练习与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集合的两个表示方法。本节课,没有纠缠在概念上,时间把握也刚刚好,只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注意。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运算的演示。
•黑板及粉笔,用于板书重点概念和例题。
•练习题册或教学软件,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集合、水果种类的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集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并举例说明。
●介绍集合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册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b. {(x,y) ∣ x+y=6 ,x、 y∈ N}用列举法表示为
.
c.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
(1){x ∣ x 为不大于 20 的质数 }; (2){100
以下的 ,9 与 12 的公倍数 };
(3){(x,y)
∣ x+y=5,xy=6};
d.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 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
1. 1. 2 集 合间的基 本关系 (1 课时 )
教学目标: 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 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理解“ ”、“ ”的含义; 4. 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 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 以提供某种规律 ,
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小于 5 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 能被 3 整除而且大于 4 小于 15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 从 51 到 100 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4) 小于 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5) 方程 x 2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②若 a Ν ,b Ν , 则 a+b 的最小值是 2 ④ x 2+4=4x 的解集可表示为 {2,2}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A .0
B
.1
C
.2
D
.3
( IV )课时小 结
1. 集 合的含 义;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
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 我国的小河流;(3) 非负奇数;(4) 方程的解;(5) 某校2021级新生;(6) 血压很高的人;(7) 的数学家;(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够运用集合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难点:集合语言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集合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集合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二)新课讲解1.集合的含义(1)集合的定义:集合是一些明确且不同的对象的全体。
(2)集合的元素: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3)集合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用大括号表示。
(2)描述法:用文字或符号描述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3)图示法:用Venn图或树状图表示集合。
(三)案例分析1.例题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集合?A.{1,2,3,4,5}B.{x|x是小于10的正整数}C.{a,b,c,a}D.{x|x是方程x²3x+2=0的解}解析:A、B是集合,C不是集合(元素不互异),D不是集合(方程解不明确)。
2.例题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所有小于5的正整数B.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偶数解析:A.{1,2,3,4}B.{2,4,6,8}(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集合,并说明理由。
A.{1,2,3,4,5}B.{x|x是大于5的正整数}C.{a,b,c,a}D.{x|x是方程x²4x+3=0的解}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B.所有小于0的整数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掌握了集合的性质。
2.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1.抄写并背诵集合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章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函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1求集合A与B的并集① A={6,8,10,12} B={3,6,9,12}② A={x|-1≤x≤2} B={x|0≤x≤3}(过度)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2求集合A与B的交集③ A={6,8,10,12} B={3,6,9,12}④ A={x|-1≤x≤2} B={x|0≤x≤3}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彩笔图出)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例题讲解例3(P12例1):理解所给集合的含义,可借助venn图分析例4 P12例2):先“化简”所给集合,搞清楚各自所含元素后,再进行运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

集 合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3、熟记有关数集.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 定义: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例(1)的元素为1、3、5、7,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则上几例可表示为……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2(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 *或N +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3.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读一读课本第2页问:下面8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对象的全体又称为什么?1、1--20以内的所有素数(质数)2、我国从1991--2003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3、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4、2004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5、所有正方形6、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点7、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8、兴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所有高一学生总结: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或数字、式子等表示。
例如A={1,3,a,c,a+b}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4.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0、1 、2······)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数集.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做一做1、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是则有3 A,4 A,7 A,9 A,13 A,15 A 填(∈或∉)2、A={2,4,8,16},则4 A,8 A,32 A. 填(∈或∉)3.用“∈”或“∉”符号填空:⑴8 N;⑵0 N;⑶-3 Z;;(5)-14 R(6)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 A (7)若A={x|x2=x}则-1 A 。
(8)若B={x2+x-6=0},则3 B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比如: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例如A={ 1,2,3 },B={ 3,2,1 }则A=B即是集合相等。
考一考⑴考察下列对象是否能形成一个集合?为什么?①身材高大的人()②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③直角坐标平面上纵横坐标相等的点()④细长的矩形的全体()⑤比2大的几个数()⑥2的近似值的全体()⑦所有的小正数()⑧所有的数学难题()⑵给出下面四个关系:3∈R,0.7∉Q,0∈{0},0∈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4个 B.3个 C.2个 D.1个⑶下面有四个命题:①若-a ∉Ν,则a ∈Ν ②若a ∈Ν,b ∈Ν,则a +b 的最小值是2③集合N 中最小元素是1 ④ x 2+4=4x 的解集可表示为{2,2}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⑷由实数-a , a , a ,a 2, -5a 5为元素组成的集合中,最多有几个元素?分别是什么?⑸求集合{2a ,a 2+a }中a 应满足的条件?(6)已知集合A 的元素全为实数,且满足:若a A ∈,则11a A a+∈-。
(1)若3a =-,求出A 中其它所有元素;(2)0是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请你设计一个实数a A ∈,再求出A 中的所有元素?(3)根据(1)(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法2、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3、能将集合分类读一读: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A={1,2,3,4,5},B={x 2,3x+2,5y 3-x ,x 2+y 2},…;说明:1、书写时,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2、一般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3、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为数,点,代数式等;4、列举法可表示有限元素集,也可以表示无限元素集。
当元素个数比较少时用列举法比较简单;若集合中的元素较多或无限,但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练一练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 能被3整除而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3)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的集合;(4) 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5) 方程2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⑹ 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读一读:⒉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如:{x|x-3>2},{(x,y)|y=x 2+1},{x|直角三角形},…;说明: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 2+3x+2}与 {y|y= x 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用符号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1、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即代表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点、还是集合、还是其他形式? 2、元素具有怎么的属性?当题目中用了其他字母来描述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时,要去伪存真,而不能被表面的字母形式所迷惑。
例如A={x|y=54+x }练一练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由适合x 2-x-2>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 方程22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4)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 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读一读:3、文氏图集合的表示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以外,还有文氏图法,即 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如下图所示:练一练问: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读一读:4、集合的分类观察下列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1. {4.8, 7.3, 3.1, -9};2. {x ∈R ∣0<x<3};3. {x ∈R ∣x 2+1=0}由此可以得到集合的分类:::()empty set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更上一层楼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1. 大于0的所有奇数2.集合A ={x|43x -∈Z ,x ∈N},则它的元素是 。
3.已知集合A ={x|-3<x<3,x ∈Z},B ={(x,y)|y =x 2+1,x ∈A},则集合B 用列举法表示是4、设集合S ={A 0,A 1,A 2,A 3},在S 上定义运算⊕为:A i ⊕A j =A k ,其中k 为i +j 被4除的余数,i ,j =0,1,2,3.满足关系式=(x ⊕x )⊕A 2=A 0的x (x ∈S )的个数为5、定义集合运算:{},,A B z z xy x A y B *==∈∈.设{}1,2A =,{}0,2B =,则集合A B *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 表示任意一个集合A3,9,27 表示{3,9,27}6、某班有学生55人,其中音乐爱好者34人,体育爱好者43人,还有4人既不爱好体育也不爱好音乐,则班级中即爱好体育又爱好音乐的有 人.7、判断下列两组集合是否相等?(1)A={x|y=x+1}与B={y|y=x+1}; (2)A={自然数}与B={正整数}测一测1.给出下列四个关系式:①3∈R ;②π∉Q ;③0∈N ;④0∉φ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2.方程组 的解组成的集合是( )A.{2,1}B.{-1,2}C.(2,1)D.{(2,1)}3.把集合{-3≤x ≤3,x ∈N }用列举法表示,正确的是( )A.{3,2,1}B.{3,2,1,0}C.{-2,-1,0,1,2}D.{-3,-2,-1,0,1,2,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空集B. {x ∈Q ∣x 6∈Z }是有限集 C.{x ∈Q ∣x 2+x+2=0}是空集 D.{2,1}与{1,2}是不同的集合5.设集合A ={1,a ,b },B={a ,a 2,ab },且A=B ,求实数a ,b.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牢记集合的概念2、会用集合的三种表示3、根据集合元素的特征解题写一写填空1、以实数a 2,2-a ,4为元素组成一个集合A ,A 中含有2个元素,则的a 值为 .2、集合M={y ∈Z ∣y=x+38,x ∈Z },用列举法表示是M = 。
3、已知集合A ={2a,a 2-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集合}023|{2=+-=x ax x A 至多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若至少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 。
选择⎩⎨⎧=-=+13y x y x1、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为( )(1)R={实数集} R={全体实数集}(2)方程(x-1)2(x-2)=0的解集为{1,2,1}(3)方程(x-3)+1-y +| z-2|=0的解集为{3,1,2}A 1个B 2 个C 3 个D 0个解答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已知集合A ={a+2,(a+1)2,a 2+3a +3}若1∈A,求实数a 的值。
元素的特征2、⑴已知集合M={x ∈N ∣x+16∈Z },求M 点拔: 要注意M 与C 的区别,集合M 中的元素是自然数 x ,满足x +16是整数⑵已知集合C={x+16∈Z ∣x ∈N },求C 点拔:集合C 是的元素是整数x +16,满足条件是x ∈N3、设A ={x ∣x 2+(b+2)x+b+1=0,b ∈R }求A 的所有元素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