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保温作用基本原理,并解释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从大气圈削弱和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和讲解,再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例如:解释月球为什么昼夜温差大,解释玻璃温室保温原理等。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难点: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学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2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媒体显示:大气结构总结表格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242a2b79563c1ec5da71c4.png)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视频图片导入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预习展示问题: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学生活动: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互动探究(一)承转过渡: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教师点拨: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高中地理_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件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二】
1.为什么长期在青 藏高原户外工作的人, 脸颊多高原红?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 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太阳辐射强。
2.阅读图文资料,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藏族同胞的服 饰体现了西藏地区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 材料二 藏袍 的防寒保暖作用;袒露右臂或双 臂散热,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 部脱穿,便于调节体温。 昼夜温差大。原因海拔高,空
1.B 2.D 3.D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直接 热源是地面
太阳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辐射
大气上界
被大气吸收
太 (少) 阳 辐 射 ( 短 波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辐射 (长)
大 大气增温
气 逆 辐 射
大气保温作用
被大气中 CO2、H2O 的
吸收
地面辐 射(长
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①气压很低, 反射无线电波, 密度很小; 对无线电通信 ②80~500㎞ 有重要作用
有若干电离层。
①t随h增加而
平流 增加;②以平 层 流运动为主。
①臭氧层是人 类屏障;②天 气晴朗,有利 于高空飞行
①t随h增加而递 减;②对流运动
对流 显著;③天气现 层 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
【精讲点拨—拓展延伸】或规律总结、
【质疑反思】
大气逆辐射只有在晚上才发生吗?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 部分,它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 更强。只是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 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 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白天没有大气 逆辐射的误解。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链接生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高处不胜寒”。你 能运用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吗? 答案: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高处”离地面较远,吸收的地 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大气圈中氧的含量是最多的。( × ) 提示: 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2)地面辐射是短波辐射。( × ) 提示: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3)含量最多的氮能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 提示: 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 (5)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更强。( √ )
第二章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理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目标导引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综合思维) 2.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综合思 维) 3.结合实验,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地理实践力) 4.探究玻璃暖房的保温原理与大气的温室效应的联系与区别。(人地协调 观)
太阳辐射 。 地面辐射 。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以 长波 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具有选择性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吸收 和 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 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 必修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 教学设计教 学设 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一、学生通过读讲义,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进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二、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世界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份主要包括哪几部份?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二、大气中各成份的含量是不是会发生转变?请举例说明。
3、按照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不同,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转变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份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点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是全世界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3、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用意”的读法。
教师板书:大气——结构过渡:大气层的气温为何会这样转变呢?〈三〉合作探讨探讨一多媒体显示:1、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为何?2、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如何转变?为何?3、为何飞机大多在平流层中飞行?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讨,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补充拓展对流层厚度变化
0°45°90°
45°90°17~18km 10~12km 10~12km 8~9km
8~9km :同一地区的对流层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
知识拓展部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能更好的理解对流层上冷下热的特点。
由对流层为何会上冷下热以及“高处不胜寒”引出探究二
★探究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铺垫1、热辐射定律;知识铺垫2、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大的是哪部分?观看微视频。
在播放大气受热过程的微视频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即“1、大气对太阳辐射是怎么削弱的?2、大气如何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
看完微视频后,找同学解答问题,老师进行评价和完善。
教师:我们已经探究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学们是否能完整的画出并表述出这一过程呢?请完善导学案中绘图练习。
设计意图:对于大气受热过程,采用的是先整体感知,后分过程探究最后完整表述的总-分-总的思路,学生的思路随着探究的深入层层递进,最后再整体掌握,使这一既复杂又抽象的过程变得易于理解。
归纳提升
教师:通过刚才的探究和展示,你对以下结论是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归纳: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
2.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五)、学以致用
1.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而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
2、能否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3、玻璃温室的保温原理与大气的保温原理相同吗?
(六)课堂小结
我们本节课新知的学习结束了,你能根据知识结构,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七)当堂达标
自主课程P39 当堂检测
(八)质疑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学的怎样?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九)布置作业
完成当堂达标剩下的练习题和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反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