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进口现状、发展问题及建议【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进口葡萄酒存在问题与对策

进口葡萄酒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近几年,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逐渐深入、进口葡萄酒关税的降低、消费者对中高档葡萄酒消费需求的增长及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被广泛认同等原因,葡萄酒进口量大幅增长。
以青岛口岸为例,2009年葡萄酒进口货重4993千升,货值1049.8万美元,同比增长130%和70%;2010年葡萄酒进口货重13040千升,货值1324.3万美元,同比增长160%和30%。
青岛检验检疫局调研分析发现,在进口葡萄酒大幅增长的背后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检验检疫部门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国民的消费权益。
一、进口葡萄酒的基本特点(一)进口国家多元化。
国际上通常根据葡萄种植与酿造技术的传播进程、葡萄酒酿造历史、葡萄酒命名原则、以及葡萄酒文化等因素,将葡萄酒酿造国家分为以酿造历史悠久的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旧世界和以澳大利亚、南非、智利葡萄酒产区为代表的新世界。
从青岛口岸葡萄酒进口国家情况看,既有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旧世界国家,也有澳大利亚、南非、智利、阿根廷、美国、新西兰等新世界国家,甚至有摩尔多瓦这样鲜为人知的葡萄酒酿造国。
近5年来进口葡萄酒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多达17个。
(二)主要葡萄酒进口国进口量稳定。
尽管贸易国家选择空间较大,青岛口岸主要的葡萄酒进口国却相对固定在法国、澳大利亚和智利3个国家,该3国进口总量连续5年占青岛口岸进口量六成以上。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应了市场对这三个国家产品质量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青岛口岸主要葡萄酒经销商的稳定成长。
(三)进口葡萄酒等级差异逐渐放大。
通过分析过去5年进口葡萄酒的单价,发现进口葡萄酒等级差异正逐渐被放大化,具体体现在:顶级葡萄酒进口量价齐升,单瓶酒价格年年刷新高,现已突破3400美元/瓶。
相反,低端葡萄酒进口呈量增价跌态势,但目前进口量仍占市场主导地位,进口货值低于5美元/升(3.85美元/瓶,约合人民币25元一瓶,未含税)葡萄酒的货重占总货重比例的九成以上。
我国葡萄酒行业: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葡萄酒行业: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出现变化,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出现上升,葡萄酒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葡萄酒市场,无论生产、进口、营销、流通、投资,以及对葡萄酒的理解、热爱和消费程度上,都有着空前的非凡表现。
这种坚挺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球葡萄酒业带来了狂躁、欣喜和希望。
随着国外葡萄酒不断递增式的涌入和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更加催化成熟了中国葡萄酒市场。
尤其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后,中国俨然开始了葡萄酒大业的鼎盛时期。
我国葡萄酒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酿酒葡萄品种单一葡萄酒产品特色不突出是我国葡萄酒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在最近10年左右时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品种过于单一,红色品种中超过60%为赤霞珠,白色品种中超过70%为霞多丽,如此高度集中的单一品种,很难适应中国地域广阔、酿酒葡萄产区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生产局面,这也是造成原料质量低下,产区风格、特点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品种区域性严重,适应力不足对葡萄种植来讲,我国的东、西部各有特点,西部葡萄的成熟度比东部好一些,在适合葡萄种植的胶东半岛,除要受降雨的影响之外,还要受限于年份。
葡萄酒原料的供应与生产脱节葡萄酒的原料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我国原料产地一方面存在着因选择品种盲目而造成的主栽品种不对路,优良品种不能形成批量,或者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未经品种区域性试验就大量投入生产栽培的问题。
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不合理,采收期集中等问题,不仅采收时劳力短缺,而且加大了酒厂的压力。
生产模式、栽培模式、采摘模式落后我国的种植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惯性思维操作中,在对不同种类葡萄的种植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用与鲜食葡萄同一个方法对酿酒葡萄进行种植和栽培,其结果必然导致酿酒葡萄在风味、厚度和口感上的缺失。
一味照搬西方国家,酿酒原料的种植缺乏中国“特色”地中海气候最适宜栽培葡萄,但不是地中海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栽葡萄,现在很多企业并不从实际出发,把西方技术全盘引进并投放到生产里,到头来得不偿失,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
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状况浅谈

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状况浅谈一、国内外葡萄酒行业发展态势近年来,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科技化和品牌化的趋势,其中中国和法国是全球葡萄酒行业的两个重要市场。
国内葡萄酒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稳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而法国作为葡萄酒的故乡,其葡萄酒产业一直处于稳健的发展轨道上。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简要分析。
二、行业市场活力市场的活力和消费者需求是葡萄酒行业的两个最为重要的驱动力。
在国内市场,消费者日益重视葡萄酒的品质、种类和文化背景,对高品质葡萄酒的价格也有了更高的承受力。
此外,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政策对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十一”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在海外市场,中国葡萄酒作为新兴市场,其消费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均居于全球前列。
在欧洲,法国市场占有率始终居高不下,同时也正在向亚洲和北美市场扩张。
三、种植、加工技术和工艺种植和加工工艺是影响葡萄酒品质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葡萄酒行业的科技化程度已经逐渐提高。
目前,世界上很多葡萄酒酿造技术都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提高了工艺精度和生产效率。
同时,根据不同的葡萄品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种植、培育和酿造技术,使得葡萄酒的品质和口感更加细腻和丰富。
四、企业加强品牌化品牌化是现代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国内市场,企业们纷纷加强自身品牌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品牌化也促进了市场优胜劣汰,提高了行业整体品质和水平。
在国际市场,一些著名品牌也在不断扩展并进入新兴市场,如法国的Lafite(拉菲)和Australia Penfolds(奔富)。
五、环保、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环保、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是当今葡萄酒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料对环境产生了不小的污染,同时葡萄酒生产也需要大量的水和能源。
进口葡萄酒行业分析

进口葡萄酒行业分析进口葡萄酒行业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进口葡萄酒行业在中国市场逐渐兴起。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品牌竞争、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对进口葡萄酒行业进行分析。
首先,进口葡萄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里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之一。
2019年,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规模达到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
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对于进口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长,潜力巨大。
其次,进口葡萄酒品牌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葡萄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除了传统的葡萄酒产地如法国、意大利等,新兴葡萄酒产地如澳大利亚、智利等也争相进入中国市场。
品牌的多样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加剧了品牌之间的竞争。
再次,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过去,葡萄酒被视为高档消费品,专为精英阶层服务。
然而,随着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日益普及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喜欢葡萄酒,他们对品质和口感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消费者对于酒的健康和营养价值也更加关注,红葡萄酒因其富含抗氧化物质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最后,进口葡萄酒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价格竞争压力。
由于进口葡萄酒需要支付高额的税费和关税,使得进口葡萄酒价格相对较高。
这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限制因素。
其次,虽然中国市场对于进口葡萄酒的需求增长迅猛,但国内的葡萄酒产量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
此外,中国市场对进口葡萄酒的质量和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监管部门也在加大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综上所述,进口葡萄酒行业在中国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一系列的挑战。
进口葡萄酒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以保持竞争优势。
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状况浅谈的论文-行业经济论文

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状况浅谈的论文行业经济论文一、全球葡萄酒的发展历程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
美国考古学家曾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里,挖掘出一个饮用葡萄酒的罐子,这表明人类在距今 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了。
另据史料记载,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的脚印传播开来的。
海上传播途径主要以小亚细亚和埃及为起点,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到达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的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大约500年前,在美洲大陆的南部地区,西班牙征服者找到了土质特别适合种植葡萄的大片土地。
到16世纪中叶,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已经开始栽植葡萄,之后又向今日阿根廷的西北部和中西部扩展。
从19世纪开始,由于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引进了新的栽植技术和新的葡萄品种,从而明显地改善了葡萄酒的质量。
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等最早的几大家族,在阿根廷建立了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基地,形成了国际闻名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传统。
阿根廷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葡萄品种和葡萄酒品种最多的国家,成为欧洲葡萄酒业的原料供应基地.自20世纪开始,农耕技术上的长足发展使得各地酿制葡萄酒业者可以保护作物免于遭到像霉菌、动物虫害等常见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酿制过程逐渐变得科学化。
同时,政府当局也通过立法来鼓励制造信用好、品质佳的葡萄酒。
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气候温和的地区都有生产,并且有数量可观的不同葡萄酒类可供消费者选择。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葡萄酒深深融入了西方文化,可以说,葡萄酒酿造的进展历程是一部令人着迷不已的传奇史[3].葡萄酒的演进、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衔,因此欧洲一直是葡萄酒的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
根据2007年的数据,欧洲的葡萄酒产量占全世界的68.2% (见图2)。
渠道压力渐增 进口葡萄酒在华竞争日趋激烈

渠道压力渐增进口葡萄酒在华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对进口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葡萄酒在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之而来的是渠道压力不断增加,进口葡萄酒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和销售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进口葡萄酒品牌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一、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现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之一,对进口葡萄酒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根据国际葡萄酒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葡萄酒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9年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和价值均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中国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欧洲葡萄酒生产国仍然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定优势,但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新兴葡萄酒生产国也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二、渠道压力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进口葡萄酒品牌在华促销的渠道压力也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程度提升,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进口葡萄酒品牌需要在中国市场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葡萄酒品牌的需求。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渠道多样,除了传统的超市、专卖店渠道外,电商渠道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
进口葡萄酒品牌需要建立与中国本土电商平台的合作关系,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与国内葡萄酒品牌的竞争压力。
目前,中国有不少成熟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其产品质量和营销渠道都得到了不断提升,对进口葡萄酒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三、进口葡萄酒品牌的竞争策略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进口葡萄酒品牌需要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以应对渠道压力和市场竞争。
以下是一些进口葡萄酒品牌可以采取的竞争策略:1. 品牌定位与推广:进口葡萄酒品牌需要在中国市场进行明确定位,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推广。
品牌推广活动可以包括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赞助活动等多种形式,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现状和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不断向世界舞台迈进。
从过去的小型酿酒厂到现在拥有现代化酿酒设施的大中型酒庄,中国葡萄酒行业在品质上有了很大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也在增加。
国内一流酒庄生产的优质葡萄酒傲视全球,逐渐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中国葡萄酒不再是仅限于国内市场的产品,而是逐步向国际市场扩展。
另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
技术的改进和升级使得中国的葡萄酒能够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
在酿酒过程中,中国酿酒师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温控发酵、低温浸泡等,以确保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
此外,中国的葡萄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对于种植高质量的葡萄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还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鼓励农民转产至葡萄种植,提供财政补贴和技术指导。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葡萄酒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贷款、减免税收和支持市场拓展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未来,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首先,中国的消费者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他们对葡萄酒的需求也会更加追求品质。
这将为葡萄酒行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国际市场对中国葡萄酒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葡萄酒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世界对中国葡萄酒的认可度和兴趣也在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之一,未来将有更多的国际品牌愿意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和合作。
此外,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葡萄酒品牌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与国际品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葡萄酒企业应加大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现状及趋势预测

新兴事物 , 我 国的消费者对葡萄酒知识 了解并不多 , 3 . 1 增 加知 名红 酒 的引进 是 不懂 产 品价格 如 何定 位 ,二 是不 懂 品质 如何 鉴 增 加 知名 红酒 的引进 , 扩 大红 葡 萄酒 的市 场 , 增 定, 这有 可能 造成 优质 酒 不被 认 可 , 而劣 质酒 却充 斥 加 消 费者 对引 进红 葡萄 就 的认知 , 促 进消 费 。 市场 的局 面 , 给葡 萄酒 市场 带来 困扰 。 3 . 2 提 高消 费者 对进 口葡 萄酒 的认 知程 度 2 . 3 进 口葡萄 酒 市场不 够 规范 因为 目前 我 国 的消费 者 对葡 萄酒 知识 了解 并 不
冰酒
含多酚类物质 , 具有抗 氧 化、 增强免疫 功能 、 抗癌 、 抗 衰老等作 用
把 葡萄 留在树上 到 l 2月甚 至翌年 1月 ,冰 白葡萄酒和冰红葡萄酒 口感细腻凝练 , 营养价值更 红冰酒 的味道清新馥郁 、 甜 等寒冷的天气使 水分凝 结。 摘葡萄通常在 加丰富 , 含黄酮类抗生物质 而不腻 半夜进行 , 那时气温降至零 下 6 ℃以下 。 采 摘下来的结冰葡萄立即予以压 榨。 葡萄的 水分结 了冰 , 压 榨成碎 冰 , 但含糖 高的 葡 萄汁则不会结冰 , 于 是 取得 浓 汁
一
目 前我 国进 口葡萄酒可 以称作是 “ 鱼龙混杂” 。 多, 首先不懂产 品价格如何定位 , 其次不懂 品质如何 消 费者对 葡 萄酒 品质 鉴别 能 力不 高 ,一 些广 告 吹 嘘 鉴 定 ,使得 市 场 上优 劣 红 葡萄 酒无 法 被 区分 , 最 终 葡萄 酒 的保健 功效 ,普通 葡 萄酒 摇 身一 变 成 了顶级 导致 消 费者无 法选 择优 质 红葡 萄酒 。 因此 , 提 高 消费 货, 但价格高低与产品质量优劣并不完全相符 , 品牌 者对 进 口葡 萄酒 的认 知程 度 ,让 消 费者 能够 准 确辨 好 坏 只有代 理商 自己知道 。 没 有 良好 的市 场环境 , 进 别优质酒与劣质酒 , 而使优质葡萄酒站稳市场 。 口葡萄酒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即便有可观的利益 3 . 3 规 范进 口葡 萄酒 市 场 回报 , 也 只 可能 是昙 花一 现 , 这将 成 为进 口葡 萄酒 市 政府 加强 监 管 , 规范 进 口葡 萄酒 市 场 , 杜绝 虚假 场 发展 的最 大 隐患 。 广告 , 避免“ 鱼龙 混杂 ” 的状况 出现 , 创 造 良好 的 市场 3 发展 对 策 环境 , 促进 进 口葡 萄酒 市场 健康 发展 。 目 前我国的红酒市场还是非常有潜力的 ,虽然 4 结语 短 期 内会存 在一 些 混乱 的情 况 ,但 是通 过 市场 的 规 通 过 以上 论 述 , 可 以发 现 , 我 国进 口葡 萄酒 市场 ( 下转第 4 5页 ) 范 化这些 情 况都会 逐 步解 决 。 在 初期 , 政府 的引导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题目我国葡萄酒进口现状、发展问题及建议姓名学号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2015年12 月29日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Recent trends and criticalissuesAngela Mariania, Eugenio Pomaricib, Vasco Boattoc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complexities, focusing on the period 2000–2011. Since 2000 the wine trade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and its structure has experienced major changes. Such changes are shaping the current competitive scenario of the wine market and are the base element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growth of world wine imports, considering all wines together and the single categories recognized by global statistics (bottled, bulk and sparkling wine). It then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the geography of importers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suppliers. The bulk wine trade, the re-export of wine and the exposure of trade flows to trade barriers a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dominant trend in wine consumption and changes in the supply chain, the critical issues arising from analysis are examined, with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being underlined.IntroductionWin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 traded good but on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has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growth: in the 1960s the exported share of global wine production was 10% and in 1990 this share had reached only 15%. However, by the year 2000 the exported production had reached 25%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more than 30% in 2010.The growth of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is just one of the aspects of the complex evolution of the world wine sector: there have been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in the direction of export flows (Anderson and Nelgen, 2011a, Banks and Overton, 2010 and Mariani et al., 2011). Indeed, the growth of the wine trade was caused during the 1990s by the wine consumption increase in North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ompensating for the decrease in consumption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and by the growth of exports from so-called New World Wine Producers. Recentl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wine has been boosted by increasing demand mainly in Asian countries which until recently were only marginally involved in wine imports, and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 in some importing countries (China, India, Brazil) and in those with considerable potential (Ukraine). Undoubtedly,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makes the wine industry “an intriguing case of globalisation at work”A major consequence of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is the strong export orientation of the world's large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the dependence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wine industry on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is therefore a very important issue but also not easy to tackle. As observed by Hugh Johnson, introducing Pierre Spahni's book on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Can there be a more complex trade than commerce in wine? What other commodity is offered in such infinite variety, at prices from inconsiderable to fabulous. Its markets are as almost various as itself, ranging from regions where it is as everyday as bread to milieus where it is elevated (if that is the word) to a fashion item. Governments vary so widely in their attitude to it that in one country it is covered in health warnings, in others used as a tax cow, while in another the only official injunction is not to throw the empty bottle into the nearest ditch”Given both the importance and complexity of such issues, an exhaustive analysis lies beyond the scope of our paper. The objective is simply to show, with statistics to hand, the overlying importance of some trait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as elements of change and hence stress their importance as critical issues for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policy makers and as a specific research field for academics.Our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wine trade over the period 2000–2011 highlighted both its growth and the way its structure has evolved. Having outlined the main trends, we now briefly discuss what appear to be the most critical issue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main aspects requiring specific and extensive research. Such issues comprise: (i)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flows; (ii) new trade routes; (iii) the peculiar progression of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suppliers; (iv) the increased complexity of the market's regulatory framework.The changes in flow composition, with the increased share of bulk wine and sparkling wine, appear the result of two drivers: evolution of consumer demand and, for bulk wine, the search for a more efficient organisation to supply foreign markets. On the consumption side, the dominant trends in wine consumption highlighted by the most recent studies on drivers of customer preferences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the increas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parkling wine as well as wine for consumption in bag-in-box (BiB) packaging recorded as bulk wine by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levant studies, in making choices about what they eat and drink modern consumers appear influenced by three mega-trends: health, convenience andindulgence/premiumisation. Moreover are identified eight inter-related sub-trends: wellness, speeding up, demographics, authenticity, ethics, sophistication, exclusivity and value (AWBC, 2007).The trend towards indulgence and the natural tendency to differentiate the type of wine chosen when enhancing the experience appears consistent with the growth of sparkling wine consumption (Hannin et al., 2010). Such growth, as seen in Section 2,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affordable sparkling wine with an individual image which has become trendy in some countries. For example, the London-based research agency Wine Intelligence claims that the current decade is becoming the Prosecco Decade in the UK. The trend toward convenience, in synergy with thesub-trend ethics, seems consistent with the growth of the consumption of wine in BiB: such packaging increases customer productivity, it is simple to use, convenient, usually visually attractive and easy to dispose of and recycle (Hannin et al.,2010 and Santini et al., 2007). That said, interest in BiB is not contradictory with the trend toward premiumisation as consumers are becoming more rational and eclectic, able to choose a wine with good value for money and service content for daily or relaxed occasions and high price superpremium wines for special occasions.At the same time, the reshaping of the supply chain reinforces the problem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hain and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different) producers. In the new scenario large multinationals with production andbottling/packing facilities scattered over many countries could have specific advantages over other producers, and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production and bottling could give more power to supermarket chains and give more space to their own-store labels. Such elements of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ctors could apply quite strong pressure toward a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stage of the wine industry.The changes in trade routes, which affect the final destination and the path of flows, stem from the larger presence of wine in consumption habits in a growing number of markets. This leads to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exporters, albeit in the context of a competitive landscape which is complex, dynamic and selective.国际葡萄酒贸易:近期趋势和关键问题Angela Mariania, Eugenio Pomaricib, Vasco Boattoc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数据,以更好的理解国际葡萄酒贸易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