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研究综述

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研究综述
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物流学

班级与班级代码09物流2班

专业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林勋亮

姓名(学号):陈健辉(09250191204)

刘伟俊(09250190330)

姚文川(09250190260)

提交日期:2011 年12 月30 日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

题目: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综述

目录

一、引言 (1)

二、闭环供应链的结构体系 (1)

三、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

四、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评述 (8)

五、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展望…………………………………………

六、总结…………………………………………………………………………

七、参考文献……………………………………………………………………

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综述

陈健辉,刘伟俊,姚文川

(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闭环供应链设计是实施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就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在分析国内外有关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在姚卫新提出的八个闭环供应链独有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进行研究综述。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简称CLSC)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其产生最初源于环境的持续恶化、资源短缺和法律法规的限制等多重压力。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传统的供应链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认识,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结构,在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求得增长,消费后系统的废弃物又使生态环境恶化。而CLSC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新增回收、检测/筛选、再处理、再配送或报废处理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和相关网络,旨在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因此闭环供应链除了传统供应链的内容,还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传统的供应链设计原则也适用于闭环供应链。闭环物流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成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二、闭环供应链的结构体系

郑晓静(2007)1根据闭环供应链的内涵及特点能够建立了一种闭环供应链的总体结构,它包括逆向供应链技术基础、参与成员、研究内容和目标。如图:

三、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当下,国外对闭环供应链的主要研究成果为:Lee H. L. (1997)2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的一种新策略,是一种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Fleischmann ( 2001)3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了闭环供应链设计与前向供应链设计的区别,并提出需要将逆向物流和前向物流进行整合; Haroldetal.(2001)4从经济、环保、物流渠道等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原则;Walkfr(2005)5预言供应链包括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在速度、可变性、有声化、可视化和价值五个方面日趋复杂,即所谓5V原则。Pohlen 和Farris(1992)6根据再生和再制造功能的不同,构建了不同的逆向物流回收系统, 但没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Harold(2001)7 从经济、环保、物流渠道等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原则。Fleischmann(2001)3 进一步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了闭环供应链设计与前向供应链设计的区别, 并提出需要将逆向物流和前向物流进行整合。Brito 和 Dekker(2002)8 从战略角度, 针对设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运作决策三个层次提出了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框架, 分析了不同决策层所对应的活动。

在国内,朱博等在传统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开拓新市场、应对不确定性、物流网络与回收方法匹配、提高回收质量和再循环能力等角度研究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赵晓敏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哲理,该理念同样强调通过链上各个实体的协同运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孙林岩等将逆向物流与传统的前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绿色物流、废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比较。姚卫新(2003)9在分析了一般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闭环供应链设计的独特原则,即:(1)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约束供应商;(2)利用会计系统核算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3)善于利用各种管理方法,ISO9000-14000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环境会计方法等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4)建立新的市场,环保要求会引发建立某些特定物料的新市场,也可能引发生产过程中现有物料流程的重组;(5)应付不确定因素;(6)对物流网络设计与回收方法进行匹配;(7)提高再循环的设计;(8)提高回流的质量和比例。

在对闭环供应链整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据国人姚卫新(2003)9提出的闭环供应链设计的独有原则体系是相对比较成熟,涵盖了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细节,从整体效益大局观出发,我们用这个设计原则为框架,在国内外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管理科学,工程设计,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拓展,根据这8个基本原则体系的综述,方便我们归纳当下的研究成果缺陷,优势和未来的深化完善方向。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约束供应商

选择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标准的供应商需要增加额外的选择标准,如必须为供应商解决两难的悖论:生产可重复使用的零配件的供应商可能因此失去大部分业务。这种损失应该得到补偿,可以将维修等业务外包给原始制造商,一方面原始制造商具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设备,可以提供较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供应商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以便于产品回收。

国内学者朱庆华,窦一杰(2007)10.就针对这一设计原则,作出了相关研究, 在分析政府和企业在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基础上,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研究了政企双方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和收益、政府对企业是否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奖惩力度,都直接影响博弈结果;政府和核心企业两个群体,在三种情况下

存在进化稳定策略。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利益,政府制定不断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奖惩力度;核心企业应首先主动实施环境管理,积累相关环保经验,并进一步影响其上下游的企业,这是政府和企业保护环境、双方实现长期共赢的必由之路。

曲英等(2007)11更是针对我国国情,在目前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意识相对国外发达国家企业而言还非常薄弱,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求生存或艰难维持发展阶段这种环境意识相对较低、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对环境管理给予应有的足够重视。而且,大多数环境管理需要企业前期的投资较大,而投资回收的期限却较长,因此很难在短时期见到经济效益;另外,实施环境管理所带来的效益部分是隐性的,很难引起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促使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首要动力应为企业供应商及上级部门的环境要求;其次,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实施的成本高低也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国外环境法规及国外公司的环境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压力所在;最后,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绿色消费观念对中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动作用。

(二)利用会计系统核算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首先,开发设计出的可回收产品,应该具有下列特点:经久耐用、可重复使用、使用后可无害化回收、在废弃处置时对环境友好;其次产品功能应具有可扩展性,这样在使用时能提高生态效益和可再用性;再次,设计产品应遵循模块化、标准化原则,这样可以使维修更加容易、部件和物料可重复使用(甚至可以跨供应链使用)。但是,关于再制造产品替代作用的研究会计领域尚未涉及, 此类研究要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 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到Debo等( 2005)12的研究,它们检测了激励的一致性, 回收再制造需要的是耐用性产品, 而当制造商再制造零部件的数量非常少时, 供应商就没有动力

来改进产品耐用性设计, 因此制造商要在投资于耐用性的成本与降低新产品成本之间寻

找利润的平衡点。

(三)善于利用各种管理方法

IS09000-14000、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环境会计方法等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举例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不但对环境有好处,而且由于减少成本而对公司也有利,同时又避免了潜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实,Fleichmann(2000)13早就有研究,把产品生命周期与供应链的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产品回收操作已经把传统供应链变成一个闭环的系统,即环境友好型的闭环供应链。该系统实现了物质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的循环过程,更有利于研究系统对资源的消耗和最终废弃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单位,而前向供应链和逆向物流的整合,则使得传统供应链向闭环供应链发展。

而善于利用这些管理方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取代不可再生资源和具有污染的技术,企业应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等,以便减少能源消耗。正如Benita M. Beamon(2005)14建立了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CSCM)--即环保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工厂选址策略,供应链设计,应用道德决策,伦理决策的障碍4个方面分析了ECSCM的运作和实施方法。从生产运作的工程设计师角度,给广大的生产商和供应链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线路和大局观。无独有偶,Herbert Kotzab(2009)15从企业利益以及CSR(企业社会责任)两者之间的矛盾发展,提出了SSCR(绿色供应链管理)的3P理论,即(planet,people,profit)给Benita M. Beamon (2005)14的ECSCM(环保供应链管理)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国内学者孔秀梅,高厚礼(2007)16结合ISO14000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企业应构建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到逆向物流等的全面绿色供应链管理

模式。

(四)建立新的市场

环保要求会引发建立某些特定物料的新市场,也可能引发生产过程中现有物料流程的重组。借助于新技术,以前作为废物处理的物料会变成有用的副产品。处置设施应尽可能地接近终端消费者,这样可以便捷地运送来自消费者的废旧产品,此外,企业应尽可能提供废弃物处理服务。

叶佑林,吴文秀(2010)24提出过第三方回收市场,并且研究出,零售商第三方同时负责废旧品回收情况下,以博弈论为研究方法,对闭环供应链系统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定价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各成员的最优利润策略,发现分散决策情况下存在双重边际化.造成系统效率的损失。

(五)应付不确定因素

在回收的产品中,只有部分是有价值的,但正确预测哪些部分有价值比较困难,因此用来区分回流产品中有用部分和无用部分的分类 /测试工作需要分散进行。由于逆向渠道固有的推 /拉特性,即使在完美信息状态下,在回收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不匹配

问题和回收渠道的选择问题。从事物料和能源经营的企业应该进行一定的准备,使自己能对管理和流程中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推动设计的变化,为了达到生态最优化,必须多研究一些备用的设计方案。

特别提出的,这个模块,正确评估回收产品的价值很关键, 因为其决定了再制造的利润率, 目前会计领域文献尚无此方面的研究。Tok tay( 2007)17的研究发现, 在回收再制造产品价值评估方面, 有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悲观观点, 认为产品回收是损失和成本,

由于产品返回到再制造部门的过程, 要支付高额的转移价格, 这使再制造很难产生利润, 因此再制造部门是成本中心;另一种乐观观点, 认为产品回收是沉没成本, 转移价格是获得回收产品来源的成本, 回收再制造是潜在的利润来源。此两观点基于不同的关注点, 前者关注于损失减少, 而后者关注于利润最大化, 这决定了制造商参与再制造行为的积极

性以及相关会计做法的确定。Tok tay( 2007)17对转移定价和成本分配方法进行探索, 发现将最初的制造成本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两生命周期阶段中进行分配是最有效的。然而再制造产品价值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不充分, 尤其是关于再制造产品替代作用的研

究会计领域尚未涉及, 此类研究要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 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对物流网络设计与回收方法进行匹配

有些研究者对成本和服务驱动式的网络设计进行了案例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与传统的正向物流相比,闭环供应链有一些明显不同的特点,尤其在流程方面。产品回收网络的典型特点是它包括:专门从事收集与运输的汇聚部分、将可再用产品配送到市场的发散部分、与回收处理各个环节有关的中间部分。他们对物料回收、再制造、可再用部件、可再用包装、保修和商业回收等的网络进行了区分,这些网络类型在网络的拓扑结构、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者之间的合作等方面不同。在此,国内学者李新军等(2008)18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的收人共享契约问题,销售商决定销售价格、回收努力水平,制造商决定产品批发价格和回购价格。表明供应链及其成员绩效受3个系统参数,即销售价格、回收努力水平和收入分享比例的影响,从而为闭环供应链的契约双方签订最优契约提供决策依据。同样地, 国内学者史成东(2011)19等以风险中性制造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具有下行风险特性的销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为背景,证明了在Downside—Risk约束下收益费用共享契约不能使闭环供应链协调。通过将补偿策略附加到该契约,设计了风险共享契约,既能满足下行风险约束,又保证供应链参与方利润均有增量,实现了Downside.Risk约束下闭环供应链的协

调。最后通过应用算例说明了风险共享契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而Savaskan(2004)20在二级供应链和该供应链中只有单一的生产商、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下提出四种可能的回收渠道,并对它们的产品零售价、废旧产品回收率、闭环供应链整体利润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生产商——零售商型的集中化决策要优于其它类型的闭环供应链。Atalay(2008)21等则结合企业里的绿色制造部门、与OEM(贴牌生产)的竞争和同样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对再制造系统的利润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里的再制造系统的利润显著地依赖于以上因素。从企业垄断角度出发证明了在再制造成本节约、绿色技术的使用规模、市场的成长率和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价值的估值水平中存在阀值,只有高于该值再制造才有利可图。同时研究了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法规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区分出了有效率地回收废旧品的条件Atalay证明在竞争环境下,再制造可以在制造商通过价格歧视巩固市场份额方面作为有效的市场策略被制造商所采用。

此外,Ferguson(2006)22等通过博弈分析,描述了由于其他再制造企业的竞争导致的潜在利润流失的特征和分析了两种企业进入新产品市场的威胁策略:进行再制造和先行回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企业在垄断的环境下不会选择再制造或者先行回收废旧产品,但是当市场有新进入者时可能会采取这些策略来威胁新进入者。最后得到每种策略下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条件。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加强、顾客可自由退货制度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研究自由退货下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显得非常重要。

张韩(2005)23基于可自由退货下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建立模型,并设计了生产商和零售商达成合作的合同,最后对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发现: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均衡结果相比较,零售价偏高而零售商的努力水平则较低。只要零售商向生产商提供一定的固定费用,且规定顾客每退回一单位非次品零售商得向生产商支付一定费用,则供应链上下游能实现合作共赢。

而叶佑林,吴文秀(2010)24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零售商和第三方同时负责废旧品回收情况下,以博弈论为研究方法,对闭环供应链系统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定价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各成员的最优利润策略,发现分散决策情况下存在双重边际化.造成系统效率的损失。因此引入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协调机制,来对系统中各成员进行协调,使得闭环供应链系统总利润达到集中决策的水平。

邢光军等(2009)25建立了分散决策、集中决策的生产商、零售商利润模型,得到了两种决策模式下的最优订购量、生产商利润、零售商利润、闭环供应链系统利润;讨论了集中决策模式下,柔性订购契约与生产商、零售商利润的关系并提出利润协调机制。

(七)提高再循环的设计

关于环境驱动式网络设计,有研究者从闭环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电池回收问题,讨论

了许多网络设计方法,环境因素影响着网络的拓扑结构、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有文章认为产品如何设计是一个关键因素,决策时要考虑模块化、物料类型、供应商的参与程度、可拆解性、生命周期、所用设备的类型、产品中模块/部件的标准化程度,影响决策的参数包括污染的产生、能源的使用、残余废弃物、生命周期成本、生产技术、辅助材料、副产品、可回收性、产品复杂性、产品功能等——Geyer(2007)26等建立了一个由两个基本因素(零部件的有限耐久性和有限的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的废旧产品回收和再制造的生产系统模型。证明为了实现节省成本最大化需要协调生产成本、废旧品回收率、产品生命周期和零部件的耐久性之间的关系。

此外,国外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配套的再循环设计也有一定的研究,对提升再循环设计,有着显著地功效。例如,Flapper等(2004)27从流程、顾客和产品三个角度研究了信息管理在闭环供应链实施中的重要性。流程观点主要关注回收过程,市场需求、产品回收质量的信息管理通常决定了逆向供应链的结构: 顾客观点关注于为客户关系管理收集信息;产品观点则关注于获取产品及部

件信息,从而改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

同样地,Ferguson(2004)28认为要有效进行闭环供应链管理,企业应重新设计与完善其原有信息系统,并应对以下六类信息进行管理: (1)产品组成结构信息;(2)回收流的类型、数量和具体位置信息;(3)产品使用情况的历史记录信息;(4)市场对再生产品的需求信息;(5)再处理方式和废弃物管理的实际运作信息;(6)相关法规信息。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开发的闭环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有以下几个优点:(1)减少各种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使生产和计划更好地被执行,进而制定最优的回收策略( 如回收时间、回收方式等)。(2)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范围内的所有信息高度可见。(3)可充分利用信息流平衡逆向物流的运输和仓储,降低运输与仓储成本。

在这个原则上,Joakim Wikner,Ou Tang29比较独特地提出了在生产计划中,CODP(客户订单分离点)在闭环供应链上的研究与应用,因为原本的正向物流的供应链参与者生产计划已经够复杂了,何况在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结合的闭环物流呢,在回收利用再生资源背景下的MRP的设计和CODP(客户订单分离点)的研究与应用,正好迎合了这个缺陷,给企业的减少成本,提高了物料管理及生产计划的运作效率。

(八)提高回流的质量和比例

有文章从经济和生态标准介绍了优化冰箱供应链的模型。此模型使用了不同的参数类型,如集中式运营、分布式运营、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法、回收的可行性、回流数量、将要出台的法律等。该文的结论是:除了高效的物流管理和优化的产品设计外,系统的优化程度依赖于回流数量和回流比例。而这里我们引用的是Geyer(2007)30的研究结果——为了提高回收时间价值, 供应链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开始准备, 将闭环系统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子过程进行相互整合, 实现供应链系统的闭合。三个子过程并非相互独立的, 回收率(前端)和生命周期(后端)决定了产品的耐用性(中端), 当前端回收率低且后端市场生命周期短时, 企业可能会在中端对产品进行过多的耐用性设计, 导致高额费用设计的产品没有返回率, 不能再利用, 还可能导致产品技术过时, 市场不再销售。可知闭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取决于回收率、产品耐用性和生命周期的相互整合。

四、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评述

经过对姚卫新(2003)5提出的闭环供应链设计的独有原则体系的综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在各个设计原则的研究上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现评述如下:

(一)研究闭环供应链,存在着国家企业的生存矛盾限制,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约束供应商;设计闭环供应链须在法律约束,政府补贴或企业盈利趋利性的前提下,较容易实现。政府介入监管,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毕竟,实施闭环供应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企业缺乏闭环供应链的意识;构建逆向供应链系统需要考虑多种再制造成本;产品恢复等相关重要问题的复杂性;销售已使用过的产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闭环供应链的设计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问题;某些产品实施闭环供应链时存在较大困难,如易腐烂变质的产品。把闭环供应链拓展到其他行业。企业利益与政府以及社会利益之间的博弈较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取得供应商的约束力作用,必须研究出更适合的双赢模型和解决方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二)关于再制造产品替代作用的研究会计领域尚未涉及, 此类研究要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 尚处于起步阶段。Debo等( 2005)13研究提出制造商要在投资于耐用性的成本与降低新产品成本之间寻找利润的平衡点。但缺乏更多相关理论的支持,在往后的研究中必须进一步探讨。

(三)闭环供应链的管理模型研究已相当完备,理论体系也比较多,不过多为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模块的方法。

(四)在建立新的市场如第三方回收市场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普遍较为匮乏,虽然部分研究有提到过,但真正研究细节或建立模型探讨的不多。是闭环供应链中的一个缺口。对于物流回收方法,作为闭环供应链资源再利用的重点环节,体系较多,方向也各异,部分细化到具体行业的也已经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1)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回收处理废弃产品的行业,包括报废汽车(如欧盟的ELV3指令)、废旧电气电子设备(如欧盟的WEEE4指令),及废旧电池等。(2)企业能够从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直接获取经济效益的产品,包括使用过的金属和各类包装材料、废旧汽车、电器、计算机等。(3)通过接收顾客退换货和渠道退换货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的行业,如B2B和B2C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等。学者对减少回收成本,增加信息管理技术支持这方面都有类似的见解。

五、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展望

经过这几年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可以发现,闭环供应链从2003年提出这个概念起,短短几年间众多学者竞先在此基础上研究拓展。无论是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管理科学,工程设计,环境科学等领域,都热情不断。但实施闭环供应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企业缺乏闭环供应链的意识;构建逆向供应链系统需要考虑多种再制造成本;产品恢复等相关重要问题的复杂性;销售已使用过的产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闭环供应链的设计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问题;某些产品实施闭环供应链时存在较大困难,如易腐烂变质的产品。但闭环供应链在电子、汽车、机械等行业应用已成为成功的典范。故未来研究方向应是在实施闭环供应链过程中所存在障碍的基础上研究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和解决障碍的方法。

六、总结

闭环供应链是从属于绿色供应链模块下的热门领域,从近几年的发展看可谓是突飞猛进。在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深入人心及供应链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下,企业应严把闭环供应链设计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并为企业实现闭环供应链管理带来不可低估的效益。闭环供应链这个模式会在未来得到积极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效益,该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构筑“强环境绩效”方面,闭环供应链表现出的优势远远超过了传统供应链,已成为供应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晓静.闭环供应链的流程设计与信息管理[D].2007.

[2] Lee H L,Padmanabhan P.Whang 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J].the bullwhip effect. 1997,(04).

[3] Fleischmann,M.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sign[D]. 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 ERS- 2001- 52-LIS, The Netherlands,2001.

[4] Harold K,et al. Design principle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optimizing economic,

logistic an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Z].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ERS-2001-62-LIS,The Netherlands,2001.

[5] Walkfr W T. Emerging trends in supply chain architectur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5,43(6):3517-3528.

[6] Pohlen,T.L.,M.Farris II. Reverse logistics in plastic recyc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2,22(7):35-47.

[7] Harold,K., P.P.Costas, T.T.Giannis, et al.. Design Principles for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Optimizing Economic, Log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 ERS- 2001- 62- LIS, The Netherlands,2001.

[8] de Brito,M,P., R. Dekker. Reverse Logistics- a framework. Econometric Institute Report EI 2002- 38,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2002.

[9]姚卫新.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D].物流技术.2003,(5):18.

[10]朱庆华,窦一杰.绿色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进化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85-89,95.

[11]曲英等.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压力因素实证研究[J].预测.2007,(5):1-6.

[12]DEBO L, TOKTAY L, LUK N.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Product Technology Se lection for Remanufacturable Produ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5, 51( 8): 1193-1205.

[13] Fleischmann M,H R Krikke,R Dekker S,DP Flapper.A Characterisation of Logistics Networks for Product Recovery [J].Omega.2000,28(6):653-666.

[14] Benita M. Beamon: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Ethic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5,(11):221-234.

[15]Herbert Kotzab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n the crossroad to sustainability.a blessing or a curse Logist Res. 2009,(1):83-94.

[16]孔秀梅,高厚礼.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7):127-129.

[17] TOKTAY L, BER IL D. Internal Transfer Pricing for Remanufacturable Products.2007.

[18]李新军,林欣怡,达庆利.闭环供应链的收入共享契约[J].东南大学学报,2008,(3):535-539.

[19]史成东等. 第三方负责回收的Downside-Risk闭环供应链协调性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1,20(4).

[20]Savaskan.R.c.,S.BhaRaeharya.,L.N.Van Wassen.hove.Closed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product manufacturing [J].Management Science.2004,(2):239.

[21] Atalay Atasu.,Mildos Sarvary.,Luk N.Van Wassen.hove.RemanuFactuding 8s a Marketing Strategy [J].Management Science.2008,(10):1731-1746.

[22] Mark.E.Ferguson.,L.Beril.Toktay.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Oil Recovery Strategles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3):351-368.

[23]张韩.自由退货下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研究.物流技术.2005,(10).

[24]叶佑林,吴文秀. 混合回收渠道的闭环供应链协调模型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2010,(17)

[25]邢光军等. 柔性订购契约下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利润协调机制研究. 软科学.2009,23(8).

[26] Roland.Ceyer.,Luk N.Van Wassenhove,Atalay Atasu.The Economics of Remanufacturing Under I.a'tnited Component lhtmblh'tv and Finite Product Life Cycles[J].Management Science.2007,(1):88-100.

[27] FLAPPER SDP,JAEENUNEN,LNVWASSENHOVE. Managing closed - loop supply chains [M]. Berlin: Springer Verlag.2004.

[28] RAHIMIFARD A,NEWMAN ST,RAHIMIFARD S. A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 to support end-of-life product recovery[C].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Engineering Manufacture.2004,218(9):1047-1057.

[29] Joakim Wikner,Ou Tang.. A structural framework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19(3):34-36.

[30]GEYER R, LUK N, ATASU A. The Economics of Remanufacturing Under Limited Component Durability and Finite Product Life Cycles[J]. 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 88-100.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以XX公司为例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提纲 一、引言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特征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以及基本内容 (三)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三、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四、供应链管理在联想企业中的应用 (一)联想供应链结构 (二)联想供应链的管理策略 五、我国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实施应该中国化 (二)供应链管理应在合理、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中实施(三)有效资源配置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企业物流发展的最高级形式,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竞争模式,将企业间的竞争推向了另外一个高潮。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和增加收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的竞争体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企业只有依靠对供应链优化管理来提升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阶段我国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应用已经普遍存在,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基础薄弱,受思想、管理和技术的影响,供应链管理还不成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借鉴和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分析,简述了供应链管理在联想集团中的应用,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关键字: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量飞速膨胀,客户对交货期、收货期的要求越来越短,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个性化。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生产因素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自由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意义的市场、业务、规模等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新世纪的重要表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要持续发展,适应与跨国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亟需引入和推广供应链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在这种情形下,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供应链,就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工作流、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从供应链的机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那么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整合及设计研究综述

供应链整合及设计研究综述 一、供应链整合研究综述 1.1供应链整合概念及内容 供应链整合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竞争的激烈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随着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深化,供应链整合能力成为企业达到良好绩效,巩固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武器。供应链整合的研究开始于制造业,逐渐发展到各个行业。 1.1.1供应链整合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整合。Giffietal在1990年提出供应链整合是传统制造战略决策之外的一套精密的战略选择;Clark(1996)等认为制造商面临的如零部件短缺、送货延迟和产品质量问题、成本上升等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内外部供应链整合。供应链整合就是一种供应链伙伴之间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和竞争优势,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合作的管理方法。Garter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供应链整合进行了定义,认为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能更加广泛地选择供应商、销售渠道、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Tanetal(1998)指出供应链整合是整合企业流程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些流程的整合跨越了公司的界限,把供应商和顾客变成价值创造流程。我国学者马世华等(2005)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供应链从采购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摊贩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在此基础上,谌小红(2007)认为供应链整合就是以核心企业为核心,对行业供应链上相关的过程组织、流程及其管理的优化,以提高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绩效的经营管理活动。 1.1.2供应链整合的内容 供应链整合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整合的范围包括所有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因素。Stevens(1989)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四个阶段:各自独立阶段,功能整合阶段,内部整合及外部整合阶段。本文着重讨论一下内部和外部整合。内部整合: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将不同功能单元在企业内部执行的工作联结成一个紧密无缝的流程。内部整合具体事务:定期的跨部门会议的采用;流程改善中,跨职能团队的采用;新产品研发中,跨职能团队的采用等。外部整合:公司和它的主要供

【文献综述】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供应链己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各国学者和企业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成为一种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受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及用户需求等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及技术的迅速革新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 SCM)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HP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为代表的著名跨国企业,近年来,在开创性地实施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使得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21世纪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那些在零部件制造方面占有独特优势的中小型供应商企业,将成为大型的装配主导型企业追逐的对象。大家普遍认为谁能拥有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建立协同的战略伙伴联盟、实施电子商务,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关于供应链的概念,steven(1989)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Harland(1996)将SCM描述成对商业活动和组织内部关系、直接采购者的关系、第一级或第二级供应商、顾客关系和整个供应链关系的管理。全球供应链论坛(1998)将ScM定义成为消费者带来有价值的产品、服务以及信息的,从源头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集成业务流程。 在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方面,Ellram(l990)提出企业在进行供应商评价时,除了要考虑如成本、质量、交货期等一般的量化标准之外,还应考虑某些如管理相容性、目标一致

供应链管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供应链管理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前导时间(Lead Time) 前导时间(Lead Time)一般用天数表示,包括需求前置时间LT1和供给前置时间LT2。 LT1是指需求方为了得到商品或服务,必须提前一段时间发出订单,这个提前期叫做需求前置时间。同理, LT2是指供应方为了在一受到需求方的订单后能够立即提供商品或服务,也必须提前一段时间做好准备,这段提前准备时间叫做供给前置时间。 2. 延迟策略(Postpone Strategy) 所谓的延迟策略,也被称为推迟产品差别性(Delay Product Differentiation)或者延迟定制(Late Customization)策略,就是对产品结构、供应链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推迟产品差异化点。 换言之,延迟策略就是在供应链中某一点,即产品差异化点之前尽量使产品保持在通用品的状态,以降低与产品多元化有关的风险。延迟策略从流程设计角度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不牺牲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生产的规模优势。 3. 业务外包(Outsourcing)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合作竞争,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作为节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企业,极大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关系网络SUPPLY CHAIN.企业运作与管理也由“控制导向”转变为“关系导向”。 4. 能力平衡(Capacity Balance) 能力平衡是一种分析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之间差距的手段,再根据能力平衡的结果对计划进行修正。 (1)为修正主生产计划和投入出产计划提供依据,这也是能力平衡的传统作用; (2)能力平衡是进行外包决策和零部件(原材料)急件外购的决策依据; (3)在主生产计划和投入出产计划中所使用的上游企业能力数据,反映了其在合作中所愿意承担的生产负荷,可以为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提供保证。 (4)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本企业和上游企业的能力状态的实时更新使生产计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5. 柔性约束(Flexible Constraint) 柔性实际上是对承诺的一种完善。承诺是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保证,只有在这基础上企业间才能具有基本的信任,合作伙伴也因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需求信息。然而,由于承诺的下达在时间上超前于承诺本身付诸实施的时间,因此,尽管承诺方一般来讲都尽力使承诺与未来的实际情况接近,误差却是难以避免。柔性的提出为承诺方缓解了这一矛盾,使承诺方有可能修正原有的承诺。可见,承诺与柔性是供应合同签订的关键要素。 6.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7. 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Postponement)是一种为适应大批量定制生产而采用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使企业能够实现产品多样化,适应顾客化的需求。实现延迟化策略的关

苹果公司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报告[1]

苹果公司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报告[1]

目录一研究背景 二苹果公司简介 三苹果公司产品定位 四苹果公司物流与供应链体系 五苹果公司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剖析 六针对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七我国电子科技类企业的选择性借鉴

研究背景 在我国,企业推广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才是刚刚起步,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现状的情况归纳如下: 1、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时间比较长,贸易伙伴之间已经建立了长期的贸易伙伴关系,说明供应链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供应链上企业间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条码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应用pos的商店在我国也相当普及。但条码技术和pos扫描仅用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结算速度上,条码技术在提高物流整体运作效率上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4、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规划和库存管理。但由于数据采集自动化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而影响到库存管理的自动化。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但这种应用相当肤浅,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 5、由于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在企业间远没有普及, VMI

等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并未被企业采用,仍需要在企业间推广普及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 鉴于此,再加上我们对电子类产品比较感兴趣,因此对国外企业—苹果公司的物流与供应链做了分析,探讨其中的优缺点,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与大家分享。当然,苹果公司的供应链只是众多优秀供应链的一个简单缩影,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学习。由于时间仓促,人力、财力有限,其中难免有不足和偏颇之处,敬请老师和同学们体谅和指正。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家电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初探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家电的制造中心,在2000年前后,家电企业的规模效应就已经充分显现,国内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企业承受着原材料涨价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生产领域可挖掘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已不太大而在产品流通环节的竞争中却出现了最后一公里不能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高磊在《供应链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家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一书中认为,随着家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以及我国加入WTO国内家电生产企业遇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家电业的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物流管理作为家电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如何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供应链”作为一个引发行业热潮的词出现在1993 年左右, 吴清一在《现代物流概论》书中将供应链定义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供应链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20世纪9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那些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公司排列。供应链是一个设备和分销选择的网络,它的功能是获取原材料,把这些原材料转变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并把最终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 Douglas 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终端用户到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初始供应商的业务过程的整合,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中物资、服务和商品的输入流和输出流,代表一种较新的业务运作方法和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的不同观点,是一种高度互动而且复杂的系统方法,需要同时进行许多权衡。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参与者中进行生产、存货、选址和运输的协调,从而在所服务的市场达到响应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还包括诸如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金融和顾客服务等行为。 第三方物流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其英文表达为Thrid Party Logistics,简称3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源自业务外包。将业务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Robert C.Lieb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物流功能。David Simchi—Levi等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利用一家外部的公司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2年10月1日公布的《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的解释是: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管理经营,

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供应链协同理论相关内容,演进机制,关系风险,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希望能够对以后的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研究做出指导。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协同理论 一、前言 关于供应链协同,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和广为接受的定义,但主要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过程方式说。Anne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所有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展开有效的协作,这种协作可以描述为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Bauknight认为协同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着价值创造机会的过程。(2)战略说。一些研究者认为供应链协同具有战略意义,与供应链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主张应从战略高度定义供应链协同。如xu认为,供应链协同是对来自于相互依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所面临挑战的战略响应。(3)整合管理说。这种学说强调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成员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所开展的业务或管理活动,该学说将供应链协同定位于运营和操作层面。如Xue认为所谓协同,是指整合组织内部和跨组织的各个部分通过共同行动以实现多方利益;Larsen认为协同是指一些协同业务活动,诸如联合计划、联合产品开发、互相交换信息、整合信息系统、长期协作以及坦诚地共享利润和共担风险。学术界对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有很多种。学者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供应链协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整条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一种良好的相互协调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 既然供应链是价值链在企业外部的扩展,那么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链体系,其成员之间合理的价值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价值的合理分配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相互协同合作,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同时完成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成员之间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导致供应链协同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有: 1、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目标不同。它包括:(1)由于供应链成员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在其作决策的时候往往先从个体利益出发,总是基于最大化自身利润给出相应决策,而成员的各自决策往往不能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只能使供应链处于一种次优的均衡状态;(2)供应链成员的性质不同,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一项决策的风险往往与其收益成正比,个体决策面临着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而不同的个体成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可能不同。 2、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难以预测、信息的不对称等,使得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即使供应链成员一开始达成了协同协议,双方也都愿意严格遵循契约执行各自决策,但是随着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供应链身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那么能够保证原始协同状态的协议可能不再适合新的环境,最终导致供应链协同的失败。 三、供应链协同的演进 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模式来阐述供应链协同的演绎过程。国内学者程国平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方法的演进,将供应链管理分为分布式

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摘要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几年被商业银行和各类企业日益关注的创新业务之一,不仅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竞争市场和盈利途径,也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阅读、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基本概念,运作模式,业务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供应链融资的相关研究做出简要归纳总结,并据此对该业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文章认为,在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趋势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和电商企业的有效合作,将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and enterprises of all kind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upply chain finance, which is one of the business innovations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does SCF bring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new profit channel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costs of enterprises financing.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we conduct a brief summa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oncept,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business models, etc. And a forecast f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F is made.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risks are under control,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will be a main strea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nline retailers will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market. KEY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literature review

供应商管理概述

供应商管理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 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 [] 供应商管理概述 是指那些向买方提供产品或服务并相应收取作为的实体,是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 管理是指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等综合性管理工作总称。 供应商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商队伍,并为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 [] 供应商管理的目标 ?获得符合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 ?确保供应商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及时的送货 ?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开发潜在的供应商 []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1、选择供应商的原则和步骤 在电子制造企业中,标准的可以划分为和订单协调两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订单协调则主要负责材料采购计划,重复订单以及交货付款方面的事务。这种与销售体系非常类似,很多销售型公司也建立了专业的销售支持部门处理大量的重复性订单。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体系的核心,其表现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部门的业绩。一般来说,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的评估,和报价,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 在大多数的中,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也就是质量,成本,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其次是成本与,要运用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在交付方面,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的纪录。 在供应商开发的流程中,首先要对特定的分类市场进行竞争分析,要了解谁是市场的领导者,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各大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从而对潜在供应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比如在电阻市场,你今天需要0805的电阻,就大可不必去找那几个日本大厂,因为他们已经停产了。同时你也可以给你的设计部门同事提一个建议,尽量使用市场主流的元器件以。 电阻市场是一个较少的市场,供应商多,容易运输,容易替代。在注塑市场中,就比较复杂一些。首先,产品差异很大,有的公司专长于精密注塑,有的则主攻大型工件。而且由于注塑件运输成本很高,是必不可少的,你要评估在本地市场上,注塑产品的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主要供应商及其的特点等等,才能做到有备而来。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公司的采购部可以建立初步的供应商数据库并做出相应的。一般来说,分为电子类、机械类、三大类。电子类中可进一步分为电路板、电阻、电容、电感、二三极管、集成电路等;机械类细分为塑料件、金属件、包装用品等;的部分包括化学品、、胶带等杂物。 下一个步骤就是寻找了。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你可以通过各种公开信息和公开的渠道得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这些渠道包括供应商的主动问询和介绍,专业媒体广告,互联网搜索等方式。 在这个步骤,最重要的是对供应商做出初步的筛选。建议使用统一标准的供应商情况登记表,来管理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供应商的注册地、、主要股东结构、生产场地、设备、人员、主要产品、、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评估其工艺能力、供应的稳定性、资源的可靠性,以及其综合竞争能力。在这些供应商中,剔除明显不适合进一步合作的供应商后,就能得出一个供应商考察名录。

国内某知名服饰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

XXX服饰公司 供应链管理研究 XXX中小企业GULOUXIA 二〇〇五年一月九日

目录: 一、XXX为什么要加强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2、加强供应链管理对XXX的重要性 二、XXX当前的供应链结构及亮点 1、XXX当前的供应链结构 2、XXX供应链管理的亮点 三、XXX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现在所处的阶段 1、XXX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2、XXX供应链管理现在所处的阶段 四、问题与建议 (一)外部供应链 1、买手机制问题 (1)什么是买手机制 (2)XXX的买手机制及其问题 (3)建议 2、外部资源整合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外部资源整合问题与建议 3、采购、生产提前期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采购、生产提前期问题与建议 4、“期货”机制与客户定制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期货”机制、客户定制问题与建议 5、永不打折、促销与100%退换货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永不打折、促销与100%退换货方面的问题与建议6、运输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运输问题与建议 7、强化终端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强化终端问题与建议 8、配送效率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配送效率问题与建议 (二)内部供应链 1、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市场反应机制问题与建议 2、单品管理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单品管理问题与建议 3、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多品种小批量趋势方面的问题与建议4、库存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库存问题与建议 5、物流成本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物流成本问题与建议 6、信息化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信息化问题与建议 7、部门协调问题 (1)基本思路 (2)XXX的部门协调问题与建议 8、强化物流计划功能问题 (1)基本思路 (2)强化XXX物流计划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鸣谢 正文: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最近几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研究到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是将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初步的综述性分析,并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个基本的概括。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这个课题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现在我国关于“三农”的问题仍然在温热期,有关供应链管理处置农产品的课题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却是相对落后的,为了把生产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安全和绿色发展,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为推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促民增收。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使得许多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起了研究兴趣,尤其是农产品成本问题。众多学者更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据我国的社会背景对供应链管理在农产品研究。 二、我国近几年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研究 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的经营中导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具有意义而又热门的课题研究。在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初步探索中,李岩、傅泽田和刘雪(2008)阐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跨越了一、二、三产业;产地分散,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流通环节薄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严重存在信息不畅和时效性差的情况并提出了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多元化协调主体;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实现供应链上信息有效传递,做好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政策建议。王金河(2008)评述我国农产品流通式现状指出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效率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产品的附加值低等问题。提出了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过程为:生产者——产地市场一一运销批发商一一销地市场一一零售商——消费者,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由批发市场来担任。王初建(2010)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呈现出的现状交易成本高、流通过程总损失巨大、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农贸市场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物流处于无序状态、供应链的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贾瑞峰和商丽景(2013)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物流组织分散、物流组织普遍规模小、层次低和物流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数量大。 由上可知,我国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得相对落。因此,许多学者也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今所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侯舒明

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二、供应链管理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为企业重要资源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加上理财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资本雇佣劳动力”模式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已受到挑战。企业是相关利益者间的“契约联结体”,是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共同拥有的,企业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理应维护契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使联结体中“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在供应链管理形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转换为以“相关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目标为导向,以“客户价值最大化”和“协同效应最大化”整体目标为辅助的三位一体化的目标。 2、对财务管理对象的影响从传统意义上讲,财管的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说是现金及其流转。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除了对资金流要倍加关注外,也要关注其信息流,供应链中的各企业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因此,对资金转化为各种形式后的实物流的控制必须以信息为基础。在研究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存货流的管理质量的好坏,这是供应链管理下对财务管理对象的更切实的定位。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随着新型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我国的零售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也逐渐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起初比较晚,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我国零售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了思维的扩展以及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旨在以问题入手,加强科学化的管理因素,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行业的发展。 1.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供,一个方面是销,为了将这个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些优化的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在呼出。这其中涉及到的主体不但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还包括了零售商和分销商,只有对这个产业链条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零售行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零售业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 管理观念淡薄 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在产品、运输等各方面的相对优势逐渐减弱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点放到了管理方面。但是我国的零售业中,缺乏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1 缺乏必要的认识大多数零售业对于供应链的理解还停留在物流运输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就是产品的采购、运输、仓储等职能。缺乏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立体化的认识,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信息系统的建立、客户之间的维系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并不是非常到位。由于在认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了我国的零售行业在发展的时候就存在诸多漏洞,自然经济效益就会受到 一定的影响。 1.1 .2 职能部门不健全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分工合作是保证效率的基础。虽然现在很多零售业在管理中已经将具体的职能,诸如采购、仓储、销售等进行了划分,对于零售业的效率有很大提高。 1.2 长远战略缺乏 零售行业的发展往往具有周期长、利润低的特点,现在我国的很多零售行业虽然都有了一定稳定的供货商,但是缺乏合理的战略布局。零售商和供货商之间往往展开价格博弈,以期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1.3 物流效率低下供应商和零售商为了确保自己在经济交往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都倾向于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供货商或零售商的净利润都需要将仓储以及运输的成本扣除,这样往往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另根本调查现实,缺货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并非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物流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由于在信息采集上存在着问题,导致供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不但加剧了仓储成本,对于销售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1.4 技术水平偏低 零售行业对市场很敏感,只有及时把握市场的信号,才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现在很多零售企业的零售终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都不是非常完善,这大大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__ 3.总结 零售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其在供应链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1 供应链的内涵及对企业的管理创新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是由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 演化而来的,主要指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环节进行延伸。企业将供应商的活动当成是生产活动的环节而加以协调和控制,这就是生产向前延伸;企业将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纳入生产活动的环节,这就是生产向后延伸。因此,所谓的供应链就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终端用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增值链。但其中最重要的含义是指用户的需求,即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条生产链条。简单的说,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条的管理,即从原材料等供应商开始一直到终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文献归纳分析,回顾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信息共享、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绩效评估等,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对面向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进行论述,分析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的优势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1.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进入以及管理方法的应用已经为国内外先进企业所接纳与采用。21世纪的企业竞争,已不仅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条供应链与一条供应链的竞争。企业都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合作伙伴的选择,强强联合,打造强势的供应链。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电子交易为手段完成金融、物品、服务、信息等价值的交换,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交易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我国企业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加速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与变革。 2.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以下围绕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介绍。 2.1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保持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前提下,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并尽可能加以降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关于库存问题一般分为确定性库存与随机性库存两 类。确定性库存即需求连续、确定,并且以固定速率到达,不允许缺货,产品可以立即得到补充,每次订货量、订货费用与单位库存费用均保持不变。在保持确定性需求的基础上,不少研究人员从批量折扣、供货滞后时间、缺货事后补充等角度进行了扩展[2]。随机库存模型更为贴近实际,需求随机、订货成本可变、允许缺货且考虑的是单周期模型即报童模型(Newsboy Model)。 供应链库存问题也可分为两类即单级生产库存系统与多级生产库存系统。单级库存生产系统考虑在生产与销售之间只有一级的情况,虽然关于单级生产库存系统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前提与假设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如企业多受到库存空间、加工能力等约束条件的限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多级供应链库存管理从运作方式上可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即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企业基于上下游节点库存决定自己的库存,但各企业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在实际运作中集中式管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分散式即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常州大学 成人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姓名 班级 专业名称 导师姓名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跨企业阶段竞争已经被供应链和供应链竞争所取代。谁能更有效地利用供应链管理,谁将掌握竞争优势。本文以 S公司为例,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问题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S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予S外贸公司的战略转型链管理优化提供一些建议,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目录 引言 (3) 1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概述 (4) 1.1供应链管理内涵及理念 (4) 1.2供应链管理内容 (4) 1.3供应链管理理论 (4) 2S公司及其供应链管理现状 (6) 2.1公司简介 (6) 2.2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6) 3S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9) 3.1采购部内部分工不合理 (9) 3.2生产物流管理问题 (9) 3.3销售物流问题 (10) 3.4供应商管理问题 (10) 3.5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11) 4S公司供应链问题的影响因素 (13) 4.1不确定影响因素 (13) 4.2成本因素 (14) 5S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15) 5.1采购管理战略 (15) 5.2生产物流管理改进 (15) 5.3销售物流改善 (15) 5.4建立战略供应商关系 (16) 5.5建立合作客户关系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策略—以京东商城为列

密级: 学号:11210501004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以京东商城为例 系别: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班级: 12级统专物流1班 学生姓名:夏炎 指导老师:刘运芹 完成日期: 2014年10月

“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独立存在”,“市场中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企业供应链意识的增强,企业越来越体会这些话语的正确性,同时,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供应链管理成为一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发展完善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企业要怎么样去发展完善供应链管理,作者从京东商城的供应链发展决策分析中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决策;企业竞争力;京东商城

"No business can exist independently," "market and not only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s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and corporate awareness of the supply chain, companies increasingly appreciate the correctness of these words, while the supply chain in the enterprise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costs,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relate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upply chain,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the top priority. Business to how to improve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views from the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decisions Jingdong Mall analysis. Key Words: spplu chain;strategic decisions;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jing dong ma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