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1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关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方面,Quinn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认为其是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共享信息、知识、风险和利益的过程[1]。
余福茂,孙晓莉(2018)将其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企业在共同战略目标的引导下签订协议或者结成组织,而形成的网络式联合体[2]。
更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的作用,比如胡湘云,王城松,刘小红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帮助其降低风险,提升利润水平[3]。
林宇(2018)认为,供应链协同在物流中的利用,可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4]。
时茜茜,朱建波,盛昭瀚(2017)认为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协同,可以促进收益的分配以及双方利益的增加[5]。
胡震(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利益的最大化[6]。
易凯凯,朱建军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在大型客机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7]。
还有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比如陈久梅等(200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了时间成本的降低以及鲁棒性及适应性等的提升。
单璐等(2015)研究发现,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实现方式等的改善促进了协同竞争力的提升[8]。
张翠华等(2005)认为供应链协同促进了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等的流动[9]。
有的学者将供应链协同利用到了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姜丽莉(2018)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市场需要快速的响应型供应链与之匹配,因此供应链要加强其组成成员的协调合作力度,提高沟通效率,减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10]。
李晓云(2010)指出,物联网时代,供应链已经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人工计划、组织、控制供应链的活动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庞大的业务量,不仅耗时耗力,且物流、商流、信息流难以同步、统一,供应链管理难度较大[11]。
二是对供应链协同的对策研究方面,黄露军(2018)认为,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面临的供应链协调决策挑战可以通过供应链绩效调整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协调决策,通过重新构建一个从电子商务能力到供应链协同再到供应链绩效的关系模型,将完善电子商务能力理论及协同理论。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作者:李艳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8期李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1520)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逐渐认识到了联合其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供应链以增强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使供应链中各成员间的运作协调与合作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笔者在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协调的重要性基础上,对供应链协调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契约机制;博弈机制;信息共享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一、供应链协调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逐渐认识到了联合其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供应链以增强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供应链应运而生,这使得供应链中各成员间的运作协调与合作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果供应链是一体化的,即各成员属于同一个经济体,那么此时各成员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较容易实现供应链协调。
然而,实际中的供应链大多是非一体化的,即供应链的成员是属于不同的企业,因此各成员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利益目标往往是冲突的,这就使得各成员之间运作策略的协调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如何设计适合的激励机制来诱使供应链更好地协调成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供应链协调的研究现状供应链协调研究始于1960 年Clark 等对多级库存/ 销售系统的研究,他们分析了一个不考虑批量的级系统,并证明对于考虑贴现罚金和存储成本的级系统,其最优库存控制政策是最大订货水平政策。
Thomas 等把供应链协调的相关文献作了一个综合性的回顾,研究了供应链三个主要阶段,即采购、生产和分销。
对应于这三个阶段的活动,把供应链协调分为三个方面:买-卖协调;生产- 分销协调;库存- 分销协调。
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现已形成了几套比较成熟的体系。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应用供应链契约来建立供应链协调机制、采用博弈机制来实现供应链协调、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研究供应链协调和从信息共享角度研究供应链协调等几个方面。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规。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供应链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 过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企业
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份额。
输标02入题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 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提高供应链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01
03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方向,企 业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物流业
优化运输、仓储和配送环节,降低成本,提 高物流效率。
农业
整合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确保食品 安全和可持续性。
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成功案例
Apple的全球供应链
通过紧密的供应商协调和高效的物流网络,确 保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通。
Costco的库存管理
采用精准预测和低库存策略,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客户满意度。
ZARA的快速反应供应链
通过实时信息共享和快速生产流程,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挑战与问题
信息共享与安全
01
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
护。
风险管理
02
有效应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如供应商破产、自然灾害等。
可持续性
03
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道德合
、全球供应链管理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供 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以
更好地指导实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研 究可以更多地引入新技术和方 法,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
率和准确性。
未来研究可以更加关注可持续 供应链管理,探索如何平衡经 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等方面的关系,推动供应链的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国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种是通过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型,选择合适的契约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协调。
Barratt和Oliveira 分析了生产商和零售商就回报共享因素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影响。
Matopoulos等认为不论是供应商还是零售商,选择正确的伙伴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Dye和Yang通过比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保鲜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分析哪一种契约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润提升更大,研究发现是收益共享契约。
Soleimani等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定价问题。
Dave从生鲜农产品市场随机需求出发对其供应链进行协调研究。
第二种是利用可追溯技术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
Laux等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将可追溯技术应用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Parreño-Marchante等提出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加工到配送运输再到网点销售的整个流程应用一种新的追溯技术,并证明这一新的的追溯技术可以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始地比较晚,从1999年开始,国内才着手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国内专家学者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大多围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保鲜控制及运作与协调优化研究等方面。
关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研究。
张学志和陈功玉根据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主导模式和配送中心主导模式。
刘刚认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受政策法律、消费者购买模式、技术引入、终端力量等几个方面的要素影响,并认为未来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将进一步向扁平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农超对接”“电商平台”等也逐渐的兴起。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接要: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信息共享。
通过文献综述。
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存在的重要作用;分析以往采用的库存控制办法存在的问题,如何影响着库存作用的发挥;在信息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对库存问题的重大影响。
从而最终得出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库存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信息共享引言:供应链信息共享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客户订单、库存报告、销售数据等信息能够从一个企业开放、自动地流向另二个企业,使供应链各级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信息。
并尽早对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
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
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既有供应链下游销售商处的订单信息、订货策略信息、库存水平信息、市场实际需求信息、市场的未来需求信息、销售商的市场需求预测信息等,同样也有上游制造商的补货策略信息、供货水平信息、库存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信息等。
因此,信息共享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回顾和总结。
本文章主要通过对原始供应链的解析,供应链信息共享实现的障碍,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对库存方面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之一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调.即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获得最佳的供应链性能和有利的竞争优势,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成员之问的协调和协作主耍体现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显然由于组织障碍的存在和自身利益的需求,有效的信息共享并非容易达到,而实现信息共享价值的量化将会极大地促进供应链成员在这方面的协调:〔1)信息共享所显示的利润空向将会促进供应健成员在伯息葵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改善供应链成员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集成;(2)促进供需双方签订更合理的供应链合约,以实现更有效的协调,本文研究动机正是来源与此。
本文将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信息共享对库存方面分析来阐述供应链环境下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述(一)供应链定义:关于供应链,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比较常用的提法是“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组成的网络”。
《企业数字供应链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企业数字供应链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数字供应链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背景的相关研究 (1)(二)现有供应链数字化建设情况及经验的相关研究 (2)1.国内企业数字化供应链发展情况研究 (2)2.国际范围企业数字化供应链发展及先进经验分析与研究情况 (2)(三)数字化对供应链信息处理能力升级的相关研究 (3)参考文献 (4)(一)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背景的相关研究徐亦宁(2020)提出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前发展。
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里,数字化技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愈加凸出明显。
走进在中国举办的进博会的展馆可以发现,数字化已经成为一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必要选项。
者文明(2020)认为智能供应链物流具有泛连接、数字化、智能化三大特征,它是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等的关键新兴技术,使得物流在各个环节都具备自感知、自学习最终逐渐发展为自反应决策的能力,全面提升系统预测、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促进降本增效,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的日益增长。
随着“新基建”的开发与投入使用,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将会加速推进。
刘大成(2020)提出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前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发展侧重于供给侧保障能力的提升,但当疫情的特殊环境褪去后则侧重在需求侧极速下跌后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
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在信息化、网络化及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下不断地在供应链的智慧程度上升级,同时他提出了三个基于战略的智慧物流供应链体系:一是在能力极差的国际航运领域提出创新国际物流通道;二是针对大宗干线物流领域的效率极低提出“散改集”以实现“重去重回”和“结点成网”;三是在成本极高的城市集配末端物流领域构建以“百搭箱”最小封闭运载单元为核心的第二代多式联运模式。
Hossein Tahernejad、Zahra Seyedghorban、Gary Graham、Royston Meriton(2020)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创造一个更加连接的生态系统。
供应链的协调:视角、实证研究和研究方向的综述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Perspectives, empirical studiesand research directionsAbstract:供应链通常是负载的,由大量分布在多个功能和组织结构中的众多的活动构成,这对于有效的供应链协调,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供应链成员必须朝着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和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方向去工作。
一个系统的文献回顾的提出,是本文为了阐明供应链协调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报告和回顾众多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的视角,理解和欣赏众多的可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识别现有文献的不同点。
一个框架式为了表明进一步研究的指示范围。
Contents1.引言2.方法和分类2.1协调的作用和各种模型2.1.1认知各种视角和概念模式的不同点3.跨不同功能和界面的供应链协调3.1跨不同功能的供应链协调3.2跨不同界面的供应链协调3.2.1生产和分配协调3.2.2采购和生产协调3.2.3生产和库存协调3.2.4分布和库存协调4.协调机制4.1供应链契约4.2信息技术4.3信息共享4.4联合决策4.4.1协调机制的观察与差异5.供应链协调的实证案例研究5.1供应链协调的观察和差距的案例研究6.讨论6.1现有模型的协调和这些模型的差距6.2拟议的框架来量化协调6.3见解拟议的框架7.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附录参考文献1.引言对于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SCM似乎是一个日益增长的感兴趣的区域。
当问题涉及到材料流转的时候,SC从而被引入,并随着时代而不断进化发展(Forrester,1961),这后来便成为了SCM的一部分。
自从20实际90年代以来,SC的发展非常迅速,数据显示,对SC感兴趣的学者和实践者在不同的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呈现出一个指数级增长(Burgess et al,2006)。
一般的,一个SC由不同的功能构成:物流、库存、采购、生产计划、企业(组织)内部间的关系、绩效评估。
(整理)基于生产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生产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引言:Internet为企业提供高速通讯和紧密连通的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交易场所,如电子市场等。
电子市场的出现使企业更容易进入拍卖和现货市场等渠道,通过这些渠道企业可以出售剩余库存、产能和采购原材料等[1]。
这就给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供应商如何决定传统合约和电子市场的分配比例?制造商是继续与少数几个供应商保持长期合约关系呢还是通过拍卖或现货市场从众多供应商中采购以降低成本呢?到底哪种方式对企业和整个供应链更有利。
从运筹学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研究可分为结构层和协调层两大类[2]。
供应链协调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供应链合约,一般是基于成本和利润等经济因素,采用博弈论、激励理论、最优化等手段来约束和激励成员行为,从而达到风险共担、信息共享、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供应链系统利润最优。
第二种方法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减少供应链运作中的不确定性影响。
早在1994年, Malone和Crowston就将电子市场定义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协调机制[3]。
传统供应链合约是建立在供求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较为符合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大多数针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都是基于合约关系的。
但是合约价格不能反映真正的供求均衡:当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时,供应商不能享受高价出售的好处;当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制造商也不能享受低价采购的好处。
正是由于缺乏灵活性,使一些企业转向了电子市场,近年来通过合约购买的比重有所下降,由90%降为80%。
选择合约还是现货交易的根本在于成本和时间的权衡。
合约采购需要的周期较长,并且需要预先投入一定的成本和精力来创建和维护战略伙伴关系,其好处是可变成本和交易成本低、质量保障、交货及时等。
而在线现货交易可以接触更广泛的竞争市场,而且由于掌握更准确的需求信息而实现需求与供应更好地匹配。
但是现货采购价格较高,并且产品规格和交货时间不一定能满足采购方要求。
实际上现货交易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合约,往往是企业大部分订单是以长期合约的形式从伙伴供应商处采购,而剩余部分通过现货市场交易以期实现需求和供应的准确匹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供应链协同理论相关内容,演进机制,关系风险,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希望能够对以后的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研究做出指导。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协同理论一、前言关于供应链协同,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和广为接受的定义,但主要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过程方式说。
Anne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所有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展开有效的协作,这种协作可以描述为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Bauknight认为协同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着价值创造机会的过程。
(2)战略说。
一些研究者认为供应链协同具有战略意义,与供应链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主张应从战略高度定义供应链协同。
如xu认为,供应链协同是对来自于相互依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所面临挑战的战略响应。
(3)整合管理说。
这种学说强调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成员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所开展的业务或管理活动,该学说将供应链协同定位于运营和操作层面。
如Xue认为所谓协同,是指整合组织内部和跨组织的各个部分通过共同行动以实现多方利益;Larsen认为协同是指一些协同业务活动,诸如联合计划、联合产品开发、互相交换信息、整合信息系统、长期协作以及坦诚地共享利润和共担风险。
学术界对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有很多种。
学者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供应链协同。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整条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一种良好的相互协调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既然供应链是价值链在企业外部的扩展,那么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链体系,其成员之间合理的价值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的合理分配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相互协同合作,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同时完成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的合理分配。
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成员之间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导致供应链协同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有:1、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目标不同。
它包括:(1)由于供应链成员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在其作决策的时候往往先从个体利益出发,总是基于最大化自身利润给出相应决策,而成员的各自决策往往不能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只能使供应链处于一种次优的均衡状态;(2)供应链成员的性质不同,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一项决策的风险往往与其收益成正比,个体决策面临着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而不同的个体成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可能不同。
2、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难以预测、信息的不对称等,使得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即使供应链成员一开始达成了协同协议,双方也都愿意严格遵循契约执行各自决策,但是随着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供应链身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那么能够保证原始协同状态的协议可能不再适合新的环境,最终导致供应链协同的失败。
三、供应链协同的演进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模式来阐述供应链协同的演绎过程。
国内学者程国平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方法的演进,将供应链管理分为分布式管理、集成化管理和协同化管理,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这三者进行了分析。
分布式管理的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各自为政,其交易成本最高,而无组织成本。
集成化管理因成员问协调活动趋于组织内部行为,其组织成本最高,而无交易成本。
协同化管理在成员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都同时存在,但这两者之和在这三种演进方式中是最低的。
王金凤(2004)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分布式、集成式和协同式,并从激励机制、信息结构和决策权配置的角度,对这三种模式进行了分析。
廖巍,刘勤(2007)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分为职能部门化、集成供应链和价值链网络三个阶段。
为了保证合作组织的形成和稳定性,供应链成员间通过签订相关契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随着协同理论和契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使供应链协同管理逐渐由优化控制向契约机制研究转变,并形成其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供应链契约协同。
目前比较成熟的供应链契约机制主要有:1、批发价契约。
它只规定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的批发价格,故转移利润就是零售商按照批发价和订购量付给供应商的总利润.Lee,Pad-manabhan&Taylor (2000)针对个人电脑行业的短生命周期特点使用允许零售商两次订货的契约策略,给出了协同策略的解;Haoya Chen et a1.(2006) 给出的两次订购契约模型,进一步假设零售商的第二次订购不能超过第一次提交的订购总量;对于一些季节性的销售产品而言,产品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被供应链掌握,为了防止预测偏差过大,Ozer,Un—CU 8L Wei(2007)又通过允许需求预测更新的两级供应链模型,使用双向购买契约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
2、收益共享契约。
它是供应商通过提供较低的批发价格,同时向零售商征取一定比例的销售所得来协同供应链的契约机制。
Giannoccaro&Pontrandolfo (2004)将该契约扩展到三级供应链,三级的两个节点分别都使用收益共享契约,通过给出四个参数的合理取值,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最优。
Cahon&Lariviere (2005)还指出收益共享契约存在的不足,诸如它不能协同多个竞争性零售商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管理需要更多潜在成本,收益共享契约不能满足需求依赖于零售商努力程度的供应链协同。
Chen,Gao& Wang(2007)将收益共享契约用于多个零售商的情况,并假设需求是价格敏感的,通过设置相应的销售价格、补货量以及收益共享契约的相关参数实现协同。
四、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供应链协同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紧密合作,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精益生产等先进理念逐渐被制造业用来提高生产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供应链环境下,众多企业间如何优势互补、协调配合,供应链间如何协同成为制造企业关注的话题。
本文围绕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将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分成以下几种:(1)采购协同。
通过企业内部之间协同和与外部供应商的采购协同,才能实现供应链各节点步调一致,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2)物流协同。
物流的效率直接影响制造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和运营成本。
许多制造企业内部设有物流部门,主要负责采购物流和自营为主的生产物流,并未形成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制造企业可进一步扩展物流外包模式,某个龙头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为多个企业、多种产品提供物流协同服务。
在物流协同运作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统购零部件,将通用零部件原材料直接运送到生产线,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灵活性。
(3)服务协同。
制造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在市场需求波动的情况下满足客户服务需求。
同时,制造企业和供应链各环节可以共享先进的协同创新技术,加强企业间的协同服务。
五、协同关系风险供应链协同优势之一在于可以通过供应链伙伴间的协同合作来提高供应链整体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协同过程就不存在风险。
Das和Teng 在研究战略联盟时提出,由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合作风险,是关于合作伙伴对联盟缺乏承诺和其它有可能损害联盟前景的行为,或者是以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而使企业受损的行为,如不履行承诺、不按照约定投入、搭便车、敲竹杠、窃取核心知识、侵占对方资源、扭曲信息等。
供应链协同本质上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而合作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合作伙伴关系直接决定合作成败,从而使得关系风险成为合作的核心风险。
马士华(2003)认为供应链风险包括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丁伟东和李天生(2003)认为供应链风险来源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党夏宁(2003)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效率、信息、资金和外来风险四种。
供应链的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供应链协同风险。
供应链协同风险是一种潜在威胁,由于供应链系统必然有其自身弱点和脆弱性,因此,在特定情况下,这种潜在威胁会转化成现实的损失,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从目标控制的角度出发,可以说供应链协同风险是供应链协同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供应链协同风险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六、供应链协同理论研究探析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以概念模型和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它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协同机制等方面。
(一)供应链协同管理关键要素的研究马其顿大学副教授Vicky Mauthou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的虚拟电子链,通过对虚拟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框架的研究,对链中协同伙伴的角色进行分级,对构成协同关系的关键能力进行区分,对预期的协同进行评估;George Mclntosh 等人调查分析了英国建筑行业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指出建筑行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供应链成员协同面临的阻碍以及要考虑的相关要素;Chee等人分别从组织理论、经济学理论和运作管理的观点就有关协同的定义、协同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达到协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并总结出六个协同问题的起源以及相应的协同战略。
在国内,于海斌、朱云龙建立了网络企业的战略协同模型,分析了协同制造的业务特征,从协同的角度研究了制造业在全球化制造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
(二)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模型供应链协同管理关键要素和协同机制的分析研究,为供应链如何实现协同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为协同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球著名咨询公司ARC 提出了协同制造管理战略,建立了协同制造管理(CMM)模型,针对制造企业研究了企业如何以现有投资为基础,以业务流程管理(BPM)为中心,发挥技术的杠杆作用来实现制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同;Jyhjong Lin和Tsuie Lin建立了虚拟企业基于承诺的协同管理概念模型,研究了企业问如何通过承诺的建立和维持、任务的合作与协调、活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协同。
徐琪、徐福缘从供应链决策分析、决策支持技术及决策支持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以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例研究了双方共同获利的、协同决策的建模方法。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基于工作流和软件Agent技术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框架,研究了工作流管理系统及多Agent的设计,应用XML描述工作流程规范,由软件Agent实时的执行和重置具体的工作流任务,从而达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目的。
陈建华、马士华提出了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供应链整合基本实体协作层次,通过探讨基于信息功能整合、业务过程整合以及战略资源整合的反映供应链整合水平的关系类型矩阵,构建了以信任机制为基础、以整合重组机制为手段、以信息反馈机制为前提、以委托代理机制为保证的供应链整合管理团体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