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之三先秦两汉的变化
古代文论文之先秦两汉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思想家。孟 子主"性善"说,荀子却提出了 "性恶"论。主 性善,则主张以"仁"治天下,然孔孟周游列 国,游说其主,而其道不行;主性恶,则 在主张以"仁"化民之外,更强调以"法"治天 下。荀子虽没有大力标举法治,但他的两 位学生,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李 斯则大力推进法治。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往往迎合统治者的 政治需要来解释儒经,并把宗敎迷信思想掺杂其 中,武帝时就已争取到了官方的支持,成为御用 儒学。到西汉末,今文经学更与濂纬图箓相结合, 成为宗教神学化的谶纬经学。而古文经学则是在 野的私学,着重对儒经本义的训释,学风较为求 实,反对今文经学的濂纬迷信和主观臆断地解释 儒经。西汉中叶后,今文经学渐衰;东汉后,古 文经学渐盛。郑玄继马融以后, 兼取今、古文经 学,广采诸说,遍注群经,破除今、古文经学界 限和家法传统,建立了 "郑学、从而结束了今、古 文经学之争。
“无为”
道家崇尚“无为”,可直接追溯到老庄的“虚静”、“心 斋”、“坐忘”等思想。老子主张“涤除玄览(鉴)”、“致 虚极,守静笃”。庄子提出了 “心斋”、“坐忘”的观 点,心斋”要关闭感官的通道,摒弃一切外在干扰,保持 一种无私心杂念的精神状态。与“心斋”相通的是“坐 忘”:“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 ‘坐忘’。”忘不仅是要忘掉仁义礼乐等世俗伦理,而且 要遗忘自己的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离弃本体,忘掉知 识,和大道(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美学受老庄的影响,追求“空灵”的艺术境界,重视 心灵对于世界与尘世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现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 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

文 ” 响 下 的 秦 代 公 文 多 质 朴 晓 畅 : 初 公 文 秉 承 前 代 尚 影 汉 俭 深 厚 : 汉 受汉 大赋 影 响 , 文 多有 铺 陈 浮 华之 气 ; 西 公 东
汉 公 文 骈 化 现 象 严 重 早 期 公 文 经 历 了 几 个 阶 段 的 演 变
连 用 的 铺 陈 手 法 不 仅 增 强 文 章 雄 辩 之 气 势 。也 是 汉 代 大
赋 铺 张 扬 厉 风 格 之 源 头 。 这 一 时 期 的 公 文 总 体 呈 现 出 了 雄 辩 刚 健 的独 特 文气 。
与 文 采 。语 言 简 洁 , 假 文 饰 , 朴 无 华 的 秦 代 公 文 却 满 不 质 足 了政 治统 治 需要 , 用 典 型 的法术 之 语 。 体 上 看 秦代 多 整
多具 “ 质 不 文 ” 特 点 , 重 公 文 的 内容 而 不 重 其 形 式 尚 的 注 与文 采 。
影 响 了后 世 , 得 “ 牍 主 义 ” 以 抬 头 。 公 文 重 在 质 , 使 文 得 不
应 被 “ 式 主 义 ” 题 所 困扰 。 形 问 关 键 词 :古 代 公 文 档案 文 气 演 变
等 秦 代 公 文 也 都 以 极 简 练 的 语 言 行 文 。但 其 所 论 制 度 都
符 合 君 主 专 制 利 益 。急 于 对 思 想 文 化 进 行 控 制 的 秦 始 皇
学 术文 化 思 想非 常 活跃 的百 家 争 鸣 的时 代 。《 秋 》 《 春 、左 保 存 了 大量 、战 甚 史 等 战 国时代 的优 秀公 文 。这 一 时期 的公 文 在形 式 上 大 多是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作者:王舒雅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8期摘要: 战国公文多刚健雄辩显浩然之气;“秦世不文”影响下的秦代公文多质朴晓畅;汉初公文秉承前代尚俭深厚;西汉受汉大赋影响,公文多有铺陈浮华之气;东汉公文骈化现象严重。
早期公文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影响了后世,使得“文牍主义”得以抬头。
公文重在质,不应被“形式主义”问题所困扰。
关键词: 古代公文档案文气演变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其中“文气”指的是作家从文章中体现出的气质精神。
不论是公务文书还是私人文书,都有各自的文气。
公文写作不但与创作者的修养、游历背景、文化底蕴相关,也受到当时文学文风的影响。
六朝以后“文牍主义”日盛,隋唐公文虽受古文运动的改革影响,但仍难摈弃在公文中玩味文字,多浮夸之气;明代更将文牍主义发展到了极致,繁文冗文更是屡禁不止。
通过分析先秦到汉代的公文之文气特征可以更加宏观地把握历代公文文气之走向及其审美特征。
一、战国公文的刚健雄辩之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和社会各个阶级关系的变化,思想的解放与文章的繁荣随之而来,春秋战国成为了学术文化思想非常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春秋》、《左传》、《战国策》甚至是《史记》等古代典籍中都保存了大量战国时代的优秀公文。
这一时期的公文在形式上大多是呈报性的“上书”、封赏任命性的“命”,最为显著的是《战国策》中的大量“语”体公文,沿袭了《尚书》“记言”的传统。
在语言上表现出法家的冷峻风格,句式上常有三四句连用的铺陈手法不仅增强文章雄辩之气势,也是汉代大赋铺张扬厉风格之源头。
这一时期的公文总体呈现出了雄辩刚健的独特文气。
《史记·秦本纪》中有《下令国中》:“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本文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史传文学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发展及其嬗变轨迹,探讨这一时期史传文学建构的意义。
史传文学自先秦古代开始发展至今,历经如排山倒海的漫长时期,经过反复的批判性思考,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
尤其是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处于一阶段性的发展高峰,不仅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记录、传承和传播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文学价值。
从史传文学的发展源头来看,“平记”和“报告”是史传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
在先秦的历史档案中,“平记”是史传文学的最初形式,它是一种办公用语,在发展史料范畴中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这一传统文字体系,也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史料形式之一,作者们借此来记录一些正史和虚构历史档案,并融入丰富的文学情感。
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发展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从先秦到汉朝,从五经到十三经,史传文学分布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形成了一条发展线索和学术系统。
比如《史记》的出现,它是文学史和历史史的结合,它以综合的形式登记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历史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史传文学的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成为研究古代史传文学史的基础文献。
此外,汉朝时期《史记》、《春秋》和《汉书》也被视为史传文学最重要的发展源点之一。
它们建立了统一的史料学理论,强调记录铭记,提倡对事件追寻真理,这是史传文学史研究从古到今秉承的核心价值观。
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部分艺术文学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诗歌、章回体小说也成为史传文学的分支。
诗歌的发展,使先秦至汉朝的史传文学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极大地加深了读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章回体小说则以“抒情”作为突出标志,使文学史传文学更加生动和生机勃勃,增强史传文学的叙事性和人文关怀。
在这一时期,史传文学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性,作者们通过把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想象融入一体,使史传文学拥有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史记》中,明代学者班固将曹操司马迁二人的决斗描写成神话的风格;《春秋》则写出了晋文公苦苦挣扎的心理,突出了战争残酷的现实,使史传文学拥有了活生生的人性。
先秦两汉文学概述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二)汉赋
2.汉赋旳分类
(1)骚体赋
内容上侧重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 “兮”旳语句,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 上都模仿了楚辞。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 。
2.以屈原为代表作家旳“楚辞”,是继《诗经》之 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旳里程碑,是我国浪漫 主义文学旳源头。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 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旳更高发展阶段旳出现。这 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旳新诗歌, 将中国诗歌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二.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四)先秦散文
1.历史散文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三)诗歌 2.文人五言诗
(1)《古诗十九首》旳思想内容 一类写游子思妇旳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冉冉孤生 竹》等; 另一类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旳苦闷和悲痛,充 斥了感伤情调。如《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 迈》、《生年不满百》等。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三)诗歌 2.文人五言诗 (2) 《古诗十九首》旳艺术风格
❖ 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 牛星》,通篇经过假想旳织女形象旳描绘,抒写男 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
❖ 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余味无穷。如《冉 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 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 写女子旳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 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
叙述秦汉文章思想内容和文风的变化

叙述秦汉文章思想内容和文风的变化1、秦代国祚短促,可提及的散文家只有李斯一人。
他的作品主要还受战国纵横家的影响。
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了《史记》《汉书》等史传作品,汉代散文的创作主流就是政论文。
它们的文风朴实厚重,内容切近时事。
四百年间风格历经数变:西汉初贾谊等情感浓郁,饶有策士遗风;中后期董仲舒、刘向等引经据典,风格典重;东汉初王充晓畅平易,通达深刻;后期王符、仲长统等愤世嫉俗。
行文用语在东汉后期也向骈俪方向发展。
两汉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抒情、叙事的散文。
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在公元前 239 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
吕不韦将其门人文章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3、李斯散文的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李斯还为秦始皇作过许多刻石表功的碑铭,文辞整饬简洁,气度宏伟对后世碑铭文字影响甚巨。
据《史记》记载,秦刻石共八篇,其中六篇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如《邹峄山刻石文》、《琅邪台刻石文》、《之罘东观刻石文》、《琅邪刻石文》、《碣石刻石文》、《会稽刻石文》等。
秦刻石为后世碑文之祖。
4、贾谊与晁错贾谊是汉初年轻的政治家。
他的作品集中收录在《新书》中,可分为专题政论文、疏牍文和杂论三类。
《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
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
晁错与贾谊同时而稍后,是汉初另一个著名政论家。
《论贵粟疏》是其代表作。
5、董仲舒与刘向等董仲舒是儒家大师,对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贡献巨大。
其《天人三策》对后世集权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刘向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为许多古籍写的叙录不少是出色的散文作品,如《战国策书录》。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叙写个人情志,情感浓郁,言辞痛切,又别是一种风格。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先秦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1.先秦时期2.两汉时期三、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2.《楚辞》3.史传散文4.诸子散文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史传文学是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文论进行探讨。
二、先秦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谣、谚等形式,其中《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史记》、《汉书》等一批重要的史传文学作品。
三、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楚国诗人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对后世楚辞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史传散文史传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传散文主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作品。
这些作品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子散文主要包括儒、道、墨、法等诸子的著作。
这些作品论述了各种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主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
中国秦汉文化与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秦汉文化与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制度对后代影响至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为现代的中国文化和制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一阶段: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建立秦国是战国时期七大国之一,有些独特的思想、政策鲜明地显示了其初创之精神。
高岸之策、兵法、阴阳家的学说、赋役制、地理环境和民族结构的影响,都对秦国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秦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的基础。
秦王政得天下,建造长城,修建道路,改革财政制度,统一法律制度,设立政府机构等一系列措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切的施行都有很强的中央集权的意味。
同时,在文化方面,秦朝大力推行法家思想,摒弃百家争鸣的思想盛行,形成一个简易而高效的制度体系,这个思想和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
第二阶段:汉朝的开创与库存文化的普及太初三年,大事始,汉朝的开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汉高祖刘邦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大局,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汉朝发扬了经世文化,大力倡导儒家思想,重新恢复百家争鸣的思想,开始推动古典文化的再兴。
在汉朝,除了经世文化的发展,另外还推广了库存文化,这个文化的主旨是考究保存,著重于学习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强调了古代文明典籍的价值,而士人则开始讲究于文雅之事,提升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以此拉高富人与贵族们所需要的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与肯定。
第三阶段:汉朝的衰亡与东汉文化的兴起在东汉时期,汉朝开始走向衰落,这个时期的统治者渐渐失去了战国时期秦国所创造和积累的思想和精神创新,而滑向传统社会的迎合精神。
同时,这个时期内地面临多变反复的战乱,形势日益险恶,若要打断局面必须借助虚妄思想的鼓吹让家族相互勾连,导致天下不安,文化萎靡不振。
但是,东汉的文化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的超越性到诗的超越性(诗大序) • 承担者:人(帝王)、君子、文人(儒生) • 《诗》、史、文之分
文与文士
• 扬雄:合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 经为楷模。
• 班固:正统儒家。 • 文人阶层的形成儒家正统与儒家世俗化 • 1、经典与正体 • 2、文士的分化。(贤良、文学、博士、文
吏)(德行、语言、政事、知识) • 经生、文人、文吏、高士。 • 士不遇的苦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充:
• 《须颂篇》“汉家功德,颇可观见;今上即 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故 有齐世、宣汉、恢国、验符”。
汉赋
• 赋的本原 • 圣人到君王——君王的神圣性一面。 • 赋的分化: • 德性与文辞 • 回顾:文体与政治,诗赋正体《扬雄传》
• 神圣性维度的变化: • 圣人——经典 • 音乐、言语到文字:诗、文、史。 • 史传统的确立——依史论人,依史论文。 • 分化:文字的神圣性。——政治。 • 文字的神圣性——心灵。(若显) • 君王取代圣人——文字的艺术性。(从音乐
到文字)
• 文字的神圣性与文的娱乐化
• 讽的安慰与文的形式意义发现
文辞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介......p25 •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
言》
•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郑卫之 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p40
• “极靡丽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 加也。”
• 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 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 1、赋的劝百讽一 • 2、诗、辞采、文体(赋:屈赋、陆贾、荀
子、杂赋)
屈原作为个案
儒家的超越性与超越性转化
《论语》
• 继承《诗》与政制:“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与“兴观群怨”。
• 王官制度的本质思考:善与美 • 礼:制度化 • 执行者:君子 • 君子与圣人:文质——仁 • 途径与形式:《诗》、乐。 • 《诗》的分化:乐之雅、郑。
• 合法性(超越性、神圣性):圣人及圣人 之言
• 方法论:思(悟)——思无邪 • 方式:辞达而已
孟子与庄子
• 圣人之言的阐释
•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 圣人言——述——孔子(悟、辞达)——孟 子、庄子(故事)
超越性维度的转变
• 浩然之气与善——圣人与超越性概念的转化 • 道 ——物之精微【省略了“技”】 • 言意之变
发愤著书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真理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