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合集下载

20则简短的成语小故事大道理

20则简短的成语小故事大道理

导语:成语是汉学精髓,但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下面是简短的成语小故事大道理,欢迎阅读。

1、沆瀣一气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

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

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

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

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

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

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

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

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

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

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

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

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

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

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

”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

“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

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成语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1.坚贞不屈【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

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

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

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老泪纵横【解释】纵横:交错。

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植揖场A诰游仕秸问辈拍芙崾⑺咚导蚁绲目嗄眩旱孛挥懈郑⒆用潜槐迫ゴ蛘�……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3.近水楼台【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反义词】隔岸观火【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4.鸡鸣狗盗【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相近词】旁门左道【反义词】正人君子【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5.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6.盲人摸象【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丰富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结果蛇变得奇形怪状,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

2.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个人在夜晚看到了杯子和弓箭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心里的恐惧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冷静对待事物,不要被杯弓蛇影所迷惑。

3.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瞎担心,要有信心面对生活,不要成为杞人忧天。

4.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铃铛,却把耳朵捂住了,以为别人听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的人自己以为聪明,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5. 画龙点睛。

古时候,有个画家画了一幅龙,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

结果龙仿佛有了生命,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6. 杀鸡取卵。

有个人为了一时的利益,杀了鸡取了鸡蛋,结果失去了长期的收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更大的好处。

7. 守株待兔。

传说有个人守着一棵树,等待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去努力。

8.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看到了井口的天空,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目光短浅,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9. 望洋兴叹。

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远方的海洋,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望洋兴叹,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

10. 胸有成竹。

古时候,有个人心中已经有了成竹,所以在画画的时候毫不犹豫,一气呵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做事才能游刃有余。

1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1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大放厥词【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

但文学成就很高。

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3乘人之危【成语故事】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依法查办武威太守。

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想杀了苏正和灭口,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

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但他还是认为不能趁别人危难时候去害别人,这是不仁的表现。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4才气无双【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

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5道不拾遗【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既可以传达深刻的哲理,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吧!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位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冥思苦想,最终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滴墨水,龙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恰到好处的点缀。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啊!”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

3.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守着,希望能等到兔子撞上来。

他的愚蠢行为被人们取笑,后来“守株待兔”就成了形容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人的成语。

4. 刻舟求剑。

古时候,有人在河边刻了一艘小船,船掉到水里了,他却在原地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掉到水里去了,他却不信,还在原地寻找。

后来“刻舟求剑”就成了形容人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成语。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个大臣想试探秦始皇的权力,他抓来一只鹿,说是马,问秦始皇认为是什么。

秦始皇居然说是马,大臣得知秦始皇已经被蒙蔽,暗自庆幸。

后来“指鹿为马”就成了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成语。

6.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有个人为了报仇,每天都在火炉上烤着薪木,用来激励自己。

他最终成功报仇了,后来“卧薪尝胆”就成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不怕牺牲、忍受艰难的成语。

7. 杀鸡取卵。

有个农夫每天都杀掉母鸡,取鸡蛋。

别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却不听,最终所有的母鸡都被他杀光了,也就再也没有了鸡蛋。

后来“杀鸡取卵”就成了形容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成语。

8. 守口如瓶。

古时候,有个人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一直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出去。

后来“守口如瓶”就成了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的成语。

9.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他心中已经有了画面,所以他在纸上轻轻一笔,就能画出精美的竹子。

20个超短成语故事

20个超短成语故事

20个超短成语故事1.狐假虎威:一只狐狸被老虎逮住,它骗老虎说自己是百兽之王。

于是它们一起走在森林里,小动物们看到老虎都吓跑了,狐狸得意洋洋地说:“你看,大家都怕我!”其实是小动物们怕的是老虎呢!2.井底之蛙:有只青蛙住在枯井里,觉得自己的世界就是整个宇宙。

直到有一天小鸟飞来告诉它外面的天空多么辽阔,青蛙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3.守株待兔: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后,每天守在树旁等第二只兔子来撞死,结果庄稼荒废了也没等到另一只“傻”兔子。

4.画蛇添足:几个人比赛谁先画完蛇就能赢酒。

有个人很快完成却想给蛇加上脚,结果反而成了最慢的一个,因为多此一举而输了比赛。

5.刻舟求剑:有人坐船时丢了剑,他在船上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想靠这方法找回剑。

船继续前行,他才发现这样做根本找不到已经沉入水底的剑。

6.掩耳盗铃:小偷想偷钟又怕被人听见钟声,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搬钟,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

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7.自相矛盾:有个卖兵器的人夸耀他的矛能刺穿任何盾,同时又吹嘘他的盾坚固无比,什么矛也戳不穿。

路人问如果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样?那人哑口无言了。

8.亡羊补牢:牧羊人的羊圈破了丢了几只羊,邻居劝他修补但他没听。

第二天又少了羊他才后悔莫及,赶紧把羊圈修好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丢失过羊。

9.南辕北辙:一个人想去南方却驾车往北走,旁人提醒他方向错了,他却坚持认为自己马好、路费充足、车夫技术高一定能到达。

殊不知方向错误再努力也是徒劳。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展示前九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每个故事的精髓在于简短而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20篇)中国是文化大国,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精选20篇),欢迎阅读!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1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3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4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5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导读:导语: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以下20个成语中包含着20个历史典故,爸爸妈妈们趁暑假有空快教给孩子吧!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
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1.中华成语典故故事精选6则
2.中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整理
3.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
4.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5.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
6.中考作文必备成语典故素材
7.雷锋故事素材
8.「素材」爱心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