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合集下载

山东红色故事征文

山东红色故事征文

山东红色故事征文在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着一枚抗日战争期间由海阳民兵英雄于化虎制作的石雷。

一眼看去,它显得粗糙随意;然而,就是这样一颗颗外形简单的石雷,在抗战期间成为了海阳人民抗击日军的强大武器,爆发出人民武装的无穷威力。

当年电影《地雷战》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几代人的记忆,也使山东海阳人民的英雄事迹闻名全国。

《地雷战》里的主人公赵虎的原型,就是胶东爆炸大王赵守福和于化虎。

他们二人的故乡是位于海阳行村镇的两个相邻的村庄——赵疃和文山后村。

1940年2月,日寇侵占海阳,以行村为中心据点,在赵疃以东的孙家夼设立据点,到处骚扰,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1943年,海阳县武委会介绍民兵埋雷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地雷。

当年5月,第一颗地雷爆炸成功,炸死5名敌人,从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随着地雷战广泛展开,铁雷供应严重不足,难以对敌实施有效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海阳民兵发挥聪明才智,以石头为原料,运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方法。

全村上下,男子凿石,女人碾药。

把漫山遍野的石头,变成了四处开花的石雷,狠狠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走进赵疃村,街巷之间仍随处可见地雷英雄们生活和战斗的遗迹,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海阳民兵在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人带领下,以“地雷”为武器,和敌人斗智斗勇,将“反扫荡”“反蚕食”的抗日斗争进行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的战场,如今又恢复了麦田金黄、山林碧绿的美好风光,村中老少欢聚于街头巷尾,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美满;民兵英雄长眠在岗头,永远守护着村庄的宁静安详。

地雷战的故事逐渐远去,地雷战的精神将成为中华儿女传颂不衰的经典。

山东2019年四月赵氏寻根考察新发现

山东2019年四月赵氏寻根考察新发现

1.山东2019年四月赵氏寻根考察新发现赵均用去向的几点新探讨:2019年4月1日,山东聊城,莘县,家谱几个主修人到山东海阳赵疃去寻访考证,受到海阳赵疃村支书赵文欣和家谱主修人赵路平等几位赵疃长者热情招待,进行了长谈,气氛友好亲切,这是海阳赵姓和聊城莘县赵姓在几百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相聚,两地同宗之说得到共同认可。

这次两地同宗相会加深了解,为以后共同研究赵氏家史家谱是有帮助的。

这次两地同宗在赵疃相会是一次加深了解和亲情团结的盛会。

随后两地同宗去了孙家夼,始祖赵均用的原墓地进行考察。

据赵疃赵路平说,在墓地迁址时对原墓地进行过查看,原墓地内没有始祖赵均用尸骨,也没有始祖母隋氏尸骨,只有一个小墓碑。

在新墓地里只有老墓地里的一个墓碑。

据说在赵疃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只有个别长者知道,还是不愿说出实情。

这个有关始祖脸面问题。

据说赵均用的墓地迁移三次。

原墓地在孙家夼,是清朝雍正初年赵氏后人建墓地立碑,说是在文革期间被损坏,迁到赵疃村墓地,后来迁到赵疃村东信号山上,是2006年11月21日,赵氏后人捐资建墓地立碑,就是现在始祖赵均用的墓地。

海阳赵疃村村牌坊海阳赵疃村村碑海阳孙家夼村碑海阳孙家夼村西小桥一景根据莱阳、海阳、沾化、莘县四地的资料来看,赵均用不是一个夫人,海阳的儿子是隋氏所生,哪么莘县三个儿子是吕氏所生,沾化的莱阳人说有可能与海阳是一个夫人所生,莱阳族谱记载赵均用夫人携两个儿子(赵成、赵德)逃到山中又生一子世居赵家疃,莱阳明清家谱记载赵家疃并没有赵均用的后代,莱阳人说家谱记载有误(可能是印刷错),逃到山中又生的一子应该为世居赵疃赵均用最后去向有几种说法和质疑?赵均用最后去向海阳赵姓记载,赵均用失败后去了海阳孙家夼隐姓埋名。

聊城莘县赵姓记载,赵均用失败后去了莘县尧舜村隐居。

莱阳赵姓记载赵均用去了莱阳逃入山中又生一子,世居赵家疃,现在莱阳赵氏家谱记载莱阳没有赵均用后代,有可能现在山东东营市利津县三里庄的赵姓是赵均用逃入山中又生一子的后代。

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

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

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我在山东海阳寻访了一些赵均用赵氏后代居住的村庄和地方。

了解到赵均用一些传说故事。

我在孙家夼寻访时当地人对我是很友好的。

据说当年赵均用失败后逃到海阳孙家夼的荒山野林中怕有人追杀,不敢进村。

被当地人发现时以经是精疲力尽,饥饿难忍。

是孙家夼人给了衣食,救了赵均用。

得到孙姓人的帮助,现在孙家夼传有孙赵不分家的说法。

当年赵均用为生计,在孙家夼给富户放过牛。

在孙家夼隐姓埋名。

开始赵均用有东山再起拉队伍打天下的想法。

明朝初年,日本倭寇和海盗常侵犯山东沿海地区。

赵均用起义时有一个同宗兄弟赵义,共同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投朱无璋成为一个武官。

明朝政府派赵义镇守山东沿海地区防务。

赵均用知道后,密密到海阳去见赵义。

赵义告诉赵均用,朱元璋以建国当了皇帝,建国后下旨追查过赵均用,赵义不敢收留赵均用,说住在孙家夼的山村是最安全的。

赵均用一气之下又回到孙家夼,打消了东山再起的想法。

在孙家夼务农。

终老山东。

赵均用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又是武艺高强的武将。

传说赵均用会使几种兵器,主要有钢鞭,方天画戟、刀,判官笔。

当年赵均用就是用钢鞭打了朱元璋一鞭,才和朱元璋成为仇敌。

所以朱元璋当皇帝后要追杀赵均用,要报一鞭之仇。

传说,有朱元璋血洗山东的说法。

赵均用最后成功的逃脱朱元璋的杀害。

后代迁居赵疃村在赵疃扎根落户。

在赵疃也有传说,赵均用有可能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代,但这无法考证。

第二十一世赵氏后人赵锁利收集整理编著居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2017年1月。

赵均用籍贯身份和去向的几种说法

赵均用籍贯身份和去向的几种说法

赵均用籍贯身份和去向的几种说法赵均用原名“赵君用”(1323年---1378年)安徽省萧县人。

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有很多正史,说赵均用,祖籍是安徽省萧县人。

也有说是江苏省徐州邳县人。

还有说是安徽省凤阳人。

山东省聊城莘县,莱阳县,赵姓记载,赵均用祖籍是山东省莱阳县城北八里,赵家疃村。

这需要以后研究考证。

赵均用失败后去向,山东省海阳市赵疃赵姓记史,赵均用是1359年失败后,是逃往山东海阳孙家夼。

在孙家夼附近荒山野林中,被当地人发现时,已经是精疲力尽,饥饿难忍。

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得到孙姓人的帮助。

现在孙家夼传有孙赵不分家的说法。

赵均用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

据说跟孙姓人,姓三世孙,这种说法在赵疃是有争议的。

后代迁居赵疃村。

山东省聊城莘县,赵姓记载,当年赵均用失败后,先去聊城莘县尧舜村隐居后改名赵忠义(是忠诚起义的意思),后去莱阳和海阳。

这些不同的说法需要考证。

很多正史说赵均用是被续继祖(徐继祖)所杀。

据赵姓后人说被杀的是一个替身,赵均用在乱战中逃走。

续继祖在乱战中阵亡。

赵均用在起义之前的身份有几种不同说法。

有些历史记载赵均用在起义之前官职是社长,社长是多大官职,说法不一,有说相当现在村长,也有说,可能相当现在的乡长,或镇长。

另一种说法,赵均用在起义之前是县衙门一个捕快,抓犯人,办案子,因寻有私情,事发后逃走,占山为王,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是山寨之主。

是英雄好汉。

也有说是土匪出身,还有说赵均用是农民。

另一种说法,赵均用在起义之前是白莲教的一个负责人是宗教领袖。

以“烧香聚众”与另一位白莲教领袖芝麻李参加农民起义。

山东聊城莘县赵姓记史,赵均用在起义之前,做过元朝政府官员。

官职为南京治中,治中这个官职,有可能相当现在省部级官员。

因不满元朝黑暗统治,辞官不做了,参加农民起义。

1351年8月邳县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与社长赵均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8人,起义占领徐州,从者有十多万人,以“烧香聚众”也称“红巾军”。

赵均用历史之谜和传说故事

赵均用历史之谜和传说故事

赵均用历史之谜和传说故事寻根考察赵均用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原名赵君用(1323年-1378年)是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萧县人)。

1351年8月赵均用和李二、彭大,等8人起义反元。

从者有十多万人,攻占徐州,是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后因内讧失败,隐姓埋名,最后去向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成为历史未解之谜,需要研究考证。

赵氏家史,(寻根记实)。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老家。

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后代。

我本人是出生在北京的赵姓,从小就听祖辈说老家祖籍在山东。

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的后代。

我的老家是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后来又迁居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杜家村。

我这一支赵姓就是从杜家村迁居到北京的。

赵均用起义征战过程和介绍赵均用,1323年—1378年,原名赵君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人。

元朝是蒙古人(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1271年—1368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建立的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之子。

元朝统治中国97年。

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和最强大的王朝。

但从元朝建立至灭亡,存在不足一百年,而从灭亡南宋算起,只有90年,做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元朝的寿命是不长的。

元朝是蒙古族(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成吉斯汗之孙忽必烈1271年改蒙古国为元,建立元朝。

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不平等政策,元朝把全国各民族分成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蒙古人,第二个等级是色目人,包括新疆和被征服的西域国家的各民族人,统称色目人。

第三个等级是汉人,是中原地区,汉族人,女真族人等北方各民族。

第四个等级是南人,是最后被征服的南宋臣民和南方各民族。

元朝蒙古对汉族实行甲保统治,每十户人家为一个甲保单位,养一个蒙古人,如果这个蒙古人被杀,这十户人家都要受牵连被杀,这个蒙古人可以在这十户人家,作威作福,为了防备汉族百姓造反,这十户人家做饭用的菜刀都是由这个蒙古人管理,民间传说,这十户人家有结婚的,第一夜入洞房,必须让这个蒙古人先入洞房,所以民间说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就要摔死。

关于海阳地雷战的介绍

关于海阳地雷战的介绍

海阳地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地雷战》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知道故事发生在山东省海阳县赵疃村(今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的人却为数不多。

电影里的爆炸大王赵虎,就是以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为原型塑造的,影片里的玉兰姑娘是以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为原型塑造的。

如今,于化虎和孙玉敏两位老英雄仍健在,赵守福老英雄于2001年去世,享年82岁。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42年那个黑色的春天,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

日寇侵入海阳后,很快占领了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在那里建立起据点,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其累累罪行怵目惊心,仅赵疃村就有300多名无辜群众被害。

日寇残害我同胞的手段极其凶狠,名堂很多,如将人推到挖好的土坑里活埋,只露着头死去,名曰“放天花”;将人的头、手脚捆绑成一团,从高山上扔到山沟,名曰“滚乡球”;将人身上浇上煤油点着烧,名曰“照天灯”;将人绑在树上练刺杀,名曰“打肉靶”。

他们迫害我女同胞的行径更令人发指。

索格庄村一青年妇女被日军轮奸后,又被扯开双腿活活劈死;南台村一孕妇,被日本兵用刀挑开腹部取出胎儿玩赏……一、学会设雷炸敌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海阳人民没有屈服,赵疃人民更没有屈服。

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妇队”、“抗日游击小组”、“儿童团”等,举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同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1942年,组织上派赵疃村民兵赵同伦、赵守福等到区上学习地雷爆炸技术,此后他们便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地雷战,炸得敌人神不守舍,闻风丧胆。

1942年2月的一天,行村据点里的400多名敌人向赵疃疯狂扑来。

赵疃的民兵立即组织投入战斗,区武工队和邻村的民兵也赶来助战。

他们凭借熟悉的地形,用低劣的武器勇敢地打败了敌人。

敌人白天吃了败仗不死心,又在晚上进行偷袭,300多日伪军摸到赵疃。

黎明时分,敌人已在村庄周围架起机枪,并进村逐家挨户搜查。

他们把村里的百姓全部赶到广场上,用枪把子打、刺刀捅、皮带抽,逼着他们说出八路军、民兵、粮食的藏匿之地。

赵均用简史略传故事1

赵均用简史略传故事1

赵均用简史略传故事赵均用,1323年—1378年,原名赵君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人。

元朝是蒙古人(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1271年—1368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建立的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之子。

元朝统治中国97年。

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和最强大的王朝。

但从元朝建立至灭亡,存在不足一百年,而从灭亡南宋算起,只有90年,做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元朝的寿命是不长的。

元朝末年社会腐败,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起义。

元末1351年5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人聚众3000人在安徽颍州颖上县。

(有的说在河北永年)准备起义,因走漏消息,韩山童被捕牺牲。

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占领颖州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

刘福通在安徽颍州首先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从此元末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有起义队伍,反抗元朝统治。

元朝末年,1351年8月,徐州、邳县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也有说是安徽萧县人)传说李二用芝麻救济灾民,所以百姓称李二为芝麻李,与赵均用共同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与社长赵均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8人共同起义,占领徐州,从者有十余万人。

是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占领徐州后,又攻下了很多州县,也称红巾军。

1352年8月,元朝丞相,脱脱亲领大军40万人,出征徐州的芝麻李、赵均用等。

9月徐州失守,李二被俘被杀,在河北雄县就义。

也有说逃走,削发为僧,不知所终。

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转战濠州和另一支农民起义领袖郭子兴、孙德崖(1352年2月郭子兴、孙德崖、愈某、鲁某、潘某等人在濠州起义)会合。

因赵均用、彭大的实力和知名度都在郭子兴、孙德崖之上,共推赵均用为盟主居上。

因郭子兴、《厚彭、溥赵》,赵均用性情刚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孙德崖打抱不平,对郭子兴说:“郭元帅只知道有彭将军,不知道有赵将军。

”赵均用闻之大怒,把郭子兴抓起来,关押在孙德崖府上,后来让郭子兴部将朱元璋救出。

赵均用赵氏家谱

赵均用赵氏家谱

赵均用赵氏家谱赵均用赵氏家谱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赵氏家谱。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的后代。

赵均用1359年战败后,隐居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村。

隐姓埋名,后代迁居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

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老家。

赵均用,祖籍安徽省萧县人(约公元1323年—1378年)为我们这一支赵姓的始祖。

是第一世。

赵均用,原名赵君用。

配隋氏生五子。

第二世,老大,赵孟(字希贤)失系。

老二,赵仲(字士贤)失系。

老三,赵季(字友贤失系)。

老四,赵伯(字思贤配孙氏生一子)。

老五,赵文,字思文配孙氏生二子。

(我们是老五赵文的后代)。

第三世,老大,赵盛,配纪氏生七子。

老二,赵彧,字提公,配于氏生,四子。

(我们是老二。

赵彧的后代)。

第四世,老大,赵琳,配于氏,纪氏生一子。

老二,赵瑄,配隋氏,生三子,老三,赵瑞,配张氏,生一子。

老四,赵琮,配邵氏失系(我们是老三赵瑞的后代)。

第五世,赵茂,字豊莽,配于氏,生二子。

(我们是赵茂的后代)。

第六世,赵尚德,字若人,配张氏,生一子。

老二,赵尚仁,配吕氏,生二子(我们是老二,赵尚仁的后代)第七世,老大,赵藻,配刘氏,生一子。

老二,赵苍,配于氏生一子(我们是老大,赵藻的后代)。

第八世,赵铎,配崔氏,生一子,(我们是赵铎的后代。

)第九世,赵捷,配曹氏,生一子,(我们是赵捷的后代)第十世,老大,赵從新,配祁氏,生三子,老二,赵明新,配?氏生二子。

(我们是老大赵從新的后代)。

(居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我们这一支赵姓,是从第十一世,从赵疃村,迁到文山后村,第十一世,老大赵湘,从文山后村迁到海阳城东院下村。

第十一世,老三赵渤,定居文山后村。

赵渤这一支在文山后村,后代人丁兴旺,是村中大户,有的闯关东时去了东北,我们赵湘这一支赵姓,人丁不太旺。

到现在也不足20户。

第十一世,老大赵湘,配于氏生一子,葬北老茔,从文山后村徒居海阳城东院下村,老二,赵洸失系,老三,赵渤,配刘氏生二子,葬北老茔,徒居文山后(我们是老大,赵湘的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在元末明初,由于战乱,海阳市盆子山西北高山顶西,居住着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

主要有汪李谭及蒋四姓。

所以人们就习惯叫前三姓为村名。

就叫“汪李谭村”明朝宣德年间,谭姓中出了个无懒,混混叫“谭三,这人生的是五短身材,好吃懒做,喝酒没命。

所以人们都叫他酒坛子。

这一天,谭三喝得大醉。

正东倒西歪的往家走。

正巧走到观音寺庙门前,谭三一下子就摔进庙里。

就呼呼的大睡起来。

也不知睡了多久,被一陈响声惊醒,睁眼一看,原来是一个破坛子。

被他踢倒了。

谭三拾起来一看,上面刻着四行小字,谭三除了认识谭字就是酒字了。

别的他一个也不认识。

谭三往坛子一摸了一把人屎。

谭三骂了声晦气。

刚要把坛子摔碎。

又有点舍不得。

他家的坛子正好坏了。

正缺一个坛子放盐用。

于是他就拿回家去,洗干净了把盐放进去了。

便上炕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谭三想做点吃的。

可当他把昨天捡回来的酒坛子打开时,他惊呆了。

里面的盐不见了。

谭三把酒坛子口朝下一倒,只听叮当叮当几声响,几文铜钱从坛子里面掉出来。

我的盐去哪了?会不会让人偷了去了。

是不是邻居借盐,见我睡觉,就拿了盐,留下几文钱。

谭三一时想不明白。

但至少有几文钱了。

正好今天是朋化庄集,正好去换酒喝。

谭三捡起铜钱,塞进怀里。

他刚要出门,他又回头看一眼酒坛子。

想不如把这个空坛子也带上。

或许还能赊点酒回来。

于是他抱着空坛子。

到了朋化庄集上,这天集上人很多,一个卖玉器的商人滩前,围了很多人,谭三挤进去一看,一下子就看呆了。

各种玉器他从来都没看见过。

眼睛都看直了。

恨不得把这些玉器都装进怀里。

谭三看见一只精美的玉镯,就想把他弄到手,能换几个月的酒喝。

起了贱心的潭三见没人注意,便悄俏伸手把玉镯塞进坛子里。

急忙转身离开了集市。

在没人的地方,他用手摸不是玉镯,拿出来一看,却是雪花银子了。

他明明放进去的是玉镯,怎么就变成雪花银子了。

他联想到早晨,酒坛子的盐不见了。

反而多出了几文铜钱。

谭三心里在猜测,难到这个坛子,能把东西变成钱?就在这路上有一个马蹄铁。

他想如果这个酒坛真能把东西变成钱。

何不用这个马蹄铁试一试。

于是谭三小心的把马蹄铁放进坛子里。

竟没有声音。

他把坛子口朝下到了出来。

竟然又有好几个铜钱出来了。

这个谭三,心里想这就是传说的宝坛子。

谭三高兴的,都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晚上谭三用得来的银子买二斤好酒,三斤牛肉,喝了好痛快,他自言自语道“有了这个宝贝坛子,我谭三就时来运转了。

”谭三越想心里越美。

心想我要犒劳一下宝贝坛子。

“来来来,我敬酒坛子祖宗一杯。

”说着就往酒坛子里倒了一杯酒。

不料酒坛子,瞬间变大了。

谭三看了又看不敢相信。

便往酒坛子又倒了杯酒,坛子又变大一些。

哈哈,没想到酒坛也是贪杯的货色。

变大了正好。

能多装东西,此时谭三恨不能把天下所有好东西,都装进坛子里。

一时间高兴过后,头脑也清醒下来。

谭三忽然想到村里的李大户人家有几十只羊,既然有这样神奇的宝贝酒坛。

能变大,若是能把李大户家养的几十只羊都塞进坛子里,岂不是能换很多银子吗?谭三为自己的主意高兴。

转身正要去拿酒坛,却发现他又变小了些。

谭三想了一会,恍然大悟,莫不是这个酒坛也醒了。

谭三觉得这个酒坛子是个好宝贝。

他看天色已晚,他想李大户人家早已休息,正好摸黑去偷他家的羊。

于是谭三抱着宝贝坛子。

偷偷到了李大户人家的羊圈,这时李大户睡的正香。

见时机已到,便把酒坛子往地上一放,把酒倒进了酒坛子。

一会功夫,酒坛子变大了。

谭三趁机把羊一只只都扔进大酒坛子里。

羊披扔进酒坛里,便没有了动静。

谭三想这些会变成很多雪花银子。

谭三本想让大酒缸“醒醒”变回酒坛子,之后抱着坛子回家,几个时辰过去了。

大酒缸丝毫没有变小。

这时候鸡叫了。

天快亮了。

谭三心慌了。

怕天亮了就坏事。

心想不如先把大酒缸藏起来,等变小了再回来拿。

想到这里谭三忙把酒缸拖到草丛里。

想先把酒缸上的银子取走。

自己是五短身材。

酒缸太高了。

上不去,好不容易扒上酒缸上面,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了大酒缸里面。

就再也没有出来。

早起的李大户发现自己家的羊不见了,就叫家人四处去找。

没有找到,李大户自认倒霉。

再说这一天的早上,家住孙家夼村的,元未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的玄孙,赵冕和平时一样早起到山里去放牛,只见一个老者,睡在山岗草丛里。

赵冕上前推醒老者,问他是那里人怎么会睡在草丛里。

开始老者又冷又饿,说话也不清楚。

说了老半天,赵冕才听明白。

老者是离孙家夼七八里路的“汪李谭村”叫蒋尤谦,今年66岁,昨天去亲人家去做客。

多贪了几杯,回家迷路,就在山里乱草丛里睡着了。

赵冕从小受良好的家族教育。

心里善良,好学。

爱帮助别人,就把蒋尤谦老人扶上牛背,把老人送到“汪李谭村”蒋尤谦的家人,千恩万谢,要留赵冕吃饭。

赵冕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拉上牛往回家的路上走,走到村外不远的地方,见有一片草地,想让牛吃点草。

自己坐在一边休息一下。

突然间见前方不远一片深草丛中有一只鸡和一只兔子。

围着一个东西在跳跃和闹着玩。

赵冕觉得好奇。

就想过去看个明白,鸡和兔子看见有人来,就停止了打闹。

鸡向东南方向飞去。

兔子跑到草丛里不见了。

赵冕走过去一看有个酒坛子。

他双手抱起酒坛子,往里一看有很多雪花银子。

还有一坨人屎呢?赵冕觉得奇怪,谁会把坛子和银子放到这里。

还往坛子里面拉屎。

赵冕把银子和屎分开弄出来。

正好不远有条河流,就把银子和坛子冲洗干净,把银子放回坛子,坐在那里等坛子的主人来找。

等到了中午也没人来找。

赵冕饿了,从早晨到中午还没吃饭呢?他想不如先把坛子拿回家去。

等找到了坛子主人再还也不迟。

他把银子和坛子放到怀里。

牵上牛回到了孙家夼村家里。

赵冕的妻子,早上见丈夫牵牛出了家门,一上午没回来,心里非常着急。

现在丈夫回来了,就问丈夫去哪里了。

赵冕就把事情经过说一遍。

进院把牛拴好。

进屋把坛子放到炕上。

叫妻子把柜子打开,把银子和坛子放到里面。

赵冕抱起坛子一看,刻有四行小字。

就仔细的读了起来。

只见上面写到:赵钱孙李百家姓,氏游文山乾方兴。

建房此处风水地,坛中玄妙不可用。

赵冕觉得这四行字很有意思,就细心的琢磨起来。

忽然觉得眼一亮。

这不是一首藏头诗吗?把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横着看,念不就是:赵氏建坛四个字吗?其内容,就是让我选那块风水宝地建房迁居吗?这不是天意吗?这不是老天爷赐给我,建房风水宝地吗?这不是天意吗:赵冕夫妇男孩比较多。

住房破旧,正想建一处新房。

现在拾到这么多银子,夫妇合计很长时间,决定走出孙家夼村,到汪李潭村捡坛子的地方,盖一所新房。

合家搬迁到“汪李谭村”居住。

这一天赵冕带了一些礼物,来到汪李谭村,蒋尤谦老汉家里。

受到了蒋老汉及其家人的热情接待。

赵冕将来意说明。

请蒋老汉帮忙买下村北那块荒草地。

事情有多么巧啊!蒋老汉一听笑了起来。

说那块荒草地是本村汪家岣的,而汪家岣又是他的内侄,家里正急用钱,昨天晚上来我家托我帮他把那块荒地和南山沟四亩好地一块卖了。

我正找买家,不想你来的这么巧。

那你把荒地南四亩地都买了吧!赵冕点头同意,就谈好成交。

说合人,蒋尤谦,执笔人李德成,在坐人,李玉山,汪成全。

赵冕得到了兄弟们同意,在孙家夼村准备材料。

等来年春天3月吉日开工建房。

在众兄弟们帮助下,新房很快建成。

于秋后迁居,汪李谭村新房。

据说赵冕从孙家夼迁居---赵疃,大约是公元1436年。

赵冕自从迁居汪李潭村后,带自己五个儿子起早贪黑耕作。

家业越来越大,和兴旺。

不几年就有百亩良田。

在赵冕的带动下,其它兄弟和族人也都迁到汪李谭村。

到了正德年间,赵姓已发展到了近90户人家。

而汪李谭姓越来越少。

有的姓氏外迁了,有的是绝户。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汪李谭村,叫成了赵疃村。

后来就把汪李谭村改成了赵疃村。

以后就有赵均用,第五世孙……赵冕在赵疃建村的说法,这就是赵疃村的来历。

赵氏子孙后代在赵疃村扎根落户。

这种说法也不知准确吗?但有关酒坛子的故事,确有一些传说。

我小时候也听前辈们讲过坛子的故事。

故事有些神奇。

我这几年去了多次赵疃。

2015年在建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在施工时确实挖出了坛子。

说的也很神奇。

而且因为当时挖出了坛子确实发生了很多故事。

这坛子是不是故事里所说的坛子谁也不知道。

对坛子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多方纠纷。

纠纷主要有三方,一有施工人员为一方,二开发商为一方,三赵疃村委会为一方,坛子归谁所有确实很难。

一、施工人员说,坛子应归他们所有。

二、开发商认为,此坛子是他开发商的。

三、赵疃村委会认为酒坛子是赵氏先祖留下来的物件,当然应该是赵疃村民所有。

几方互不相让。

最后三方达成协议。

开发商付给施工人员适当酬金。

开发商“留作展馆,当展品,物权结果不知。

后记,赵冕从捡到一个酒坛子而发家迁居汪李谭村,历赵姓昌盛。

人丁兴旺。

他姓衰败,改名为赵疃村,而坛子的下落始终是个迷,后人有两种说法。

现在赵疃村就有800户人家,人口有几千人。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赵姓。

几百年来还有很多赵姓子孙迁出赵疃村,到全国各地。

在海阳有几个赵姓大村,上夼村,夼里村,文山后村,榆疃村,有些赵姓在闯关东时去了东北。

有的去了国外。

赵疃村赵姓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的后代子孙。

也是我们赵姓发家的地方,是福地,是风水宝地,是我们赵姓最大的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赵疃是地雷战的主战场。

在建纪念馆施工挖出酒坛子是不是传说的宝坛子。

谁也不知道,但据说确实是古代的文物。

故事从第二十世赵路平叔叔家收集(赵疃)。

第二十一世赵锁利编著。

北京大兴区亦庄镇。

2016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