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1. 单元一:科学尝试1. 什么是科学尝试?科学尝试是科学活动中对实验和观察过程的总称。
科学家们通过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实验证明或证伪,得到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不断发展科学。
2. 科学研究的流程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个问题时,会先进行问题描述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科学知识。
3. 科学研究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是指实验中被测试的对象或事件,而自变量则是影响因变量的因素。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精确地控制自变量,以便更准确地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4. 科学研究中的变量控制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精确地控制变量,以便观察到明确的结果。
例如,进行实验时需要使所有条件尽量相同,只改变自变量,这样才能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5. 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科学。
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叫做数据处理。
2. 单元二:物体的重量1. 什么是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指它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这是因为重力对物体施加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存在一个直接的关系。
2. 重物与轻物重物是指质量很大的物体,而轻物则是指质量较小的物体。
即使两个物体的体积相同,重物的重量也比轻物的重量大。
3. 量测物体的重量通常使用天平或磅秤来量测物体的重量。
天平和磅秤都利用物体的重力与弹簧的弹性来测量乘积。
4.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所有物质的整体质心。
当一个物体受到重力时,重力总是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因此,物体的形状和质量会影响重心的位置。
3. 单元三:声音的传播和机械振动1.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它通过媒介(如空气、水、金属等)来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2. 机械振动的概念机械振动是指物体或物质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发生正弦式或周期性变形的一种运动形式。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pptx

.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沉积作用为主。(2)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 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人筷子,倒入水,从侧面、斜上方、背面这几个角度观察,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了。而 从正上方观察,筷子还是原样,没有“折断”。5.光在空气中偏折角度最大。
6.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1)海市蜃楼。(2)从水面上看水池中的鱼比实际的位置要高。(3)从外边看玻璃鱼缸中的鱼变大、变多 等。
(1)地壳:地球固体圉层的最外层,由地壳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地 核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由堂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玄武岩、浮石、 -≠+-J=1.JJaxt曰UJ_∖∣4∕U花冈石都ZE石浆石©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6.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 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在室外不要私自盲目避震,要避开已倒塌物体,野 外要远离桥、湖及山边等。
(2)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立即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护身体。如结实的柜子下、靠立在墙根,地震时一定 不要乘坐电梯。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第一单元:光第一课:光源光源是指那些能自发地发出光的物体,如太阳、激光笔等。
这些光源的光线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而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像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第三课:光的阻碍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会在表面发生反射或反光。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当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时,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改变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第五课:棱镜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实际上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出现彩虹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镜子的反光指的是光的反射。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册书的开端。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简单介绍了光,并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研究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要点知识复习纲要第一单元1.种子抽芽的一定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
2.种子抽芽能够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爱生活在灰暗、湿润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爱生活在必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计除了需要必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
7.食品是动物生计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类像链环同样的食品关系叫食品链。
9.食品链中能自己制造食品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花费他人制造的食品的生物叫花费者。
10.食品链往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肉食动物停止。
11.同一栽种物会被不一样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品。
生物之间这类复杂的食品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构造,叫食品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密不行分的整体,我们能够把它们当作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大海。
13.自然界里某一地区的生物形成一个均衡和睦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 假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遇到了损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掉均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同样 , 假如环境条件遇到损坏 , 生物的生计就会遇到影响。
16.写食品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 4 、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像电灯这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一样侧面照耀获得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一定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地点、方向相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相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耀的物体侧面的形状相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察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地点变化而变化,太阳地点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老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流传,速度约每秒 30 万千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第一单元1.种子抽芽的一定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
2.种子抽芽能够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合的温度。
4.蚯蚓喜爱生活在灰暗、湿润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爱生活在必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计除了需要必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
7.食品是动物生计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类像链环同样的食品关系叫食品链。
9.食品链中能自己制造食品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花费他人制造的食品的生物叫花费者。
10.食品链往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栽种物会被不一样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能够吃多种食品。
生物之间这类复杂的食品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品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能够把它们当作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地区的生物形成一个均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假如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遇到损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掉均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同样 , 假如环境条件遇到损坏 , 生物的生计就会遇到影响。
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一样侧面照耀获取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一定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地点、角度相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相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耀的物体侧面相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察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流传,速度以每秒30 万千米。
10.光遇到镜面改变了流传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类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流传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 6 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 2 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事最强的是黑色的粗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2.光照射纸和书,会发现光无法穿透,只能照亮纸或书的表面,这是因为纸和书是(不透明物体)。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就会被(反射或吸收)。
4.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后,改变方向,向外反弹。
例如:镜子能反射光,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5.吸收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后,被物体吸收,不再向外传播。
例如:黑色的物体能吸收大部分光,所以看起来很暗。
6.透明物体能够让光穿过,但是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射和折射),例如:玻璃可以让光穿过,但是玻璃的表面也会反射部分光线。
7.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用手指捂住眼睛,就能够看到手指的影像,这是因为手指阻挡了部分光线,使得眼睛只能看到手指的影像。
2.光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方式光能够穿过半透明物体,但无法看清物体的细节,如纸张。
而像书这样的不透明物体则无法让光线穿透,看不到书前方的物体。
探索光在烟雾中的传播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可以通过激光笔发现光线会沿直线传播。
由于烟气阻挡了部分光线并将一些光线反射到人眼中,当烟气越多时,反射的光线越多,能够看到的光束也越清晰。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激光笔直接照射眼睛。
3.光在不同物体中的穿透性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可以让光线穿透,但不透明物体无法让光线穿透。
4.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
同理,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
5.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观察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和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可以发现前者光线传播路线不会改变,而后者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中,铅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而观察鱼缸和水槽中的物体也会因为光的折射而产生视觉上的变化。
生活中还有其他光的折射现象,如潭水看上去比实际深,海市蜃楼等。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二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