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毛静远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药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气、血、阴、阳等生理活动状态,以改变心脏功能、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和改善心肌收缩力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中药有人参、黄芪、丹参、山楂、桂枝等。
这些中药能够扩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的代谢功能、增加冠脉血流等,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绞痛、缓解心律失常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三、中医药推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推拿是中医药的另一种重要疗法,通过按摩患者体表的穴位、经络和部位,调整气血运行状态,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手法有揉、捏、推、拿等。
研究表明,推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水肿、缓解乏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希望相关研究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分析

慢性 心力 衰竭 (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C H F ) ,其主要临床综合
征 即组织灌 注不 足、肺循环瘀 血及体循 环瘀血 ,根据患 者舒缩 功 能 、左室结 构 的不 同可分成 舒张性 心力衰竭 和慢性收 缩性心
详见表 1 。观察组患者的 口唇紫暗 、脉沉 细涩 、神疲乏力 、面色
淡 暗、舌暗淡 、气 短心悸等 症候有 明显改善 ,对 照组总有效 率 9 1 . 6 7 %,观察组 总有效 率 9 5 . 0 0 %。而且观察组复发率很 低 ,疗 效也很稳定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O 5 ) 。
照组 服用安慰剂 ,观察组服用益气化瘀 冲剂 ,两组患者 均常规进行西药 治疗 。结果 :对照组 总有效率 9 1 . 6 7 %,观察组总有效率 9 5 . 0 0 %。结论 :对
于慢性 收缩性 心理 衰竭患者联合使 用中西药的治疗效果更好 。
【 关键 词 】 气 虚血瘀 ; 慢性 收缩性 心力衰竭 ; 益气 化瘀 冲剂
芎1 5 g ,炙甘 草 1 0 g ,黄 芪 6 0 g ,水 红花 籽 1 0 g ,红 人参 1 5 g
组成 。每天冲服一袋 ,用开水冲服 ,分早晚两次服用 。 1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参 考 文 献
[ 1 】 逯 金金 . 慢性心衰 中西医结合生存质 量量表 的研究 及应用 [ D ] . 北 京中 医药大学,2 0 1 1 .
1 . 2 方法
2015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新进展作者:王利霞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尽管采用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其住院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如何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远期预后是防治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凸显优势,取得显著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各类异质性的基础心脏病发展而来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21世纪最常见的严重慢性疾病[1]。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心衰5年生存率为50%,40%的患者1年内会因心衰再次入院,有临床症状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与肿瘤相似[2]。
我国CHF患病率为0.8%~1.1%,城市人群患病率高于农村,心衰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
因此,对CHF 的深入认识及有效治疗方案的开发研究迫在眉睫。
目前西医尚无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凸显优势,取得显著疗效,现将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新进展综述如下: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新认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心慌、气短乏力,下肢浮肿等,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
2014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4],认为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兼有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
2016年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5]亦辨证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 标实主要是血瘀证、水饮证、痰浊证。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气喘、乏力、水肿和肺淤血等症状。
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西医药物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理论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脾肾阳虚、心气虚弱、水液内停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脾肾阳虚导致水液内停,心气虚弱导致气机不畅,形成“水液内停,气机不畅”的病机。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思想是温补肾阳、益气健脾、利水化痰,以达到调和气机、疏泄水气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按摩治疗。
1.药物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气喘、乏力、水肿等症状,因此常选用补益肾阳、健脾益气、利水化痰的药物。
如桂枝加蜜汤、四逆汤、麻黄杏仁石膏汤等方是治疗气喘、水肿的经典方剂。
中医药还注重长期调理,选用温肾扶阳、健脾益气的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如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剂。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选择、刺灸方法和操作手法。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刺灸方法主要采用温针、灸法,操作手法主要采用提插、掐捻等。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机、疏泄水气,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3.按摩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水肿和胸闷等症状,因此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按摩穴位有足厥阴、足三里、关元等,按摩方法主要采用揉、推、捏等,通过按摩穴位来疏泄水气、舒解胸闷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综合运用药物、针灸和按摩等方法,通过调和气机、疏泄水气,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质的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水液内停证等。
1.肾阳虚证肾阳虚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等表现。
治疗肾阳虚证主要应用补肾壮阳、温补阳气的药物,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手段的进步,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心衰患者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用于心衰诊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他疾病。
中医药防治心衰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优势,但相关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ADDIN NE.Ref.{6E9994CD-D8D7-43B5-8A44-B97C483FCB07}[1-4],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ADDINNE.Ref.{93818D2A-A067-48FE-84E0-B704E9C97DFF}[5-28]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规范心衰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邮件、会议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ADDINNE.Ref.{A8C12177-81BE-48D4-AC39-C33F9A95FAFC}[29]。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衰防治中的优势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衰防治中的优势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25期7月1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共同协办的“2020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2020亚太心力衰竭大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年会”在线上拉开帷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毛静远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中医药在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的主题报告,毛静远教说,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心力衰竭(心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中医药治疗心衰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毛静远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心衰防治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建议在总结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把握方向,精选代表中药,集中优势资源,缜密顶层设计,选择既能够表达中医药特色又能被国际认可的疗效指标,规范实施,严格质控,稳步推进,有所突破,不断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心衰防治理念不断更新毛静远教授首先介绍说,ESC-HF pilot study表明尽管给予了规范治疗,但心衰住院或急诊患者以及稳定或非卧床患者一年全因死亡率仍分别达到17%和7%,1年再住院率分别达到44%和32%。
心衰患者住院后通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病情得到好转,但出院后多数患者病情又会再加重,然后再入院治疗形成恶性循环,患者生存质量不断下降,全球心衰防治面临巨大挑战。
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已成为现代医学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全球医学研究的热点。
毛静远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外心衰防治指南及概念不断更新,心衰治疗目标已经从改善血液动力学转变为阻断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2005年欧美指南确定了CRT和ICD改善心衰症状并降低死亡率的作用;2008年ESC、2009年ACC/AHA心衰指南开始关注急性心衰或心衰住院期间的治疗问题,并提出用射血分数保存(PEF)或正常(NEF)的心衰来替代舒张性心衰;2010年美国心衰学会发布了新的心衰指南;2012年ESC急性与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发布,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范围扩大,心率控制成为治疗目标;2013年6月ACC/AHA发布的心衰管理指南提出,按照心衰阶段划分进行干预和以指南为导向的药物治疗理念;2016年5月《ESC急性与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ACC/AHA/HFSA心衰指南药物治疗部分更新》发布,ESC将心衰分为HFrEF、HFmrEF、HFpEF三种类型,推荐ARNIs用于HFrEF治疗;2017年美国发布《心力衰竭管理指南》。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肌受损,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循环的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
在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主要涉及心脏失养、宗筋不固、气机不畅、痰浊内蕴等方面。
心脏失养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主要表现为心肌失养、不足以致心功能衰竭。
宗筋不固是指心包失于固护,使心气动荡不宁。
气机不畅主要是气滞、气逆或气陷于中而引起心脏病变,表现为气机不利、心脉不畅,导致心功能下降。
痰浊内蕴则主要是指长期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引起脾胃失健,产生湿浊、痰液内停,使心脏功能减退。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1. 草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草药治疗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山楂、当归、牛膝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的营养供应,增强心功能,改善心血管循环。
2.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或灸烧作用,可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进而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血管的适应能力。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舒缓心脏压力,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1. 草药治疗机制: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丹参、黄芪等中草药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心脏肌细胞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减轻心脏肌细胞的损伤,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心功能。
3. 推拿按摩治疗机制: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和气机,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血管的适应能力,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3288/j.11-2166/r.2014.14.026标准与规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I08B02-01,2007BA120B07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07001)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
虽然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心衰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医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2]。
然而心衰的中医诊疗至今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3-6],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7-30]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会议、邮件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心衰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可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等。
2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
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
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统驭,在此基础上可有阴虚、阳虚的转化,常兼见痰、饮。
3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心衰中医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
3.1气虚血瘀证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②自汗;③语声低微;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3.2气阴两虚血瘀证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口渴/咽干;②自汗/盗汗;③手足心热;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3阳气亏虚血瘀证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图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次症:①怕冷和/(或)喜温;②胃脘/腹/腰/肢体冷感;③冷汗;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3.4兼证痰饮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
舌脉:舌苔润滑,或腻,或有滑脉具有兼证1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4心衰的中医治疗现代研究明确了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的病症,因各阶段病理机制的特点有所差别,治疗上有所侧重。
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既要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以治本,更需加强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热以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代偿阶段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明显,标实不甚,应以益气、养阴或温阳固本调养,酌情兼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治标。
图1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4.1气虚血瘀或兼痰饮中医治法:益气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
代表方剂: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虚甚者,黄芪加量或加党参、白术等;血瘀甚者加丹参、三七、地龙等;兼痰浊者,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杏仁等;兼水饮者,加葶苈子、茯苓皮、泽泻、车前子(草)、大腹皮、五加皮等。
4.2气阴两虚血瘀或兼痰饮中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偏阴虚者,可将人参换用太子参、西洋参,或加玉竹、黄精、山萸肉等。
4.3阳气亏虚血瘀或兼痰饮中医治法:益气温阳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
代表方剂: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阳虚明显,可加桂枝、淫羊藿等;余加减用药同前。
在把握以上用药原则的基础上,可酌情辨证加用中成药或中药静脉制剂。
中成药的选择上,偏气虚者可应用芪参益气滴丸,或麝香保心丸,或脑心通胶囊,或通心络胶囊等;气阴两虚者可选用补益强心片,或生脉胶囊等;阳气亏虚者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或参附强心丸,或心宝丸等;血瘀明显者可加用血府逐瘀胶囊等。
静脉制剂多用于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偏气虚或阴虚者给予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偏阳虚者给予参附注射液,兼血瘀者可给予丹红注射液等。
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名单组长:张伯礼副组长:范维琥、王阶、吴宗贵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安冬青、常红卫、陈晓虎、戴国华、戴小华、邓悦、董波、樊瑞红、范维琥、方显明、顾宁、韩丽华、郝伟、何燕、胡元会、黄绍烈、蒋梅先、雷燕、李庆海、李应东、林谦、刘超峰、刘红旭、刘建和、刘永家、刘真、刘中勇、鲁卫星、罗海明、毛静远、毛以林、牛天福、史大卓、孙兰军、王凤荣、王阶、王慧峰、王强、王庆高、王守富、王卫星、王显、王晓峰、王肖龙、王永刚、王育民、吴焕林、吴永健、吴宗贵、冼绍祥、徐慧、徐惠梅、薛一涛、张健、张军平、张文高、张艳、邹旭、赵英强、周亚滨、朱明军、朱莹专家委员会秘书:王贤良、赵志强执笔人:毛静远*、朱明军*通讯作者:jymao@,(022)27432019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2]Fu SF,Zhang JH,Gao XM,et al.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J].Heart Asia,2010,2:24-27.doi.10.1136/ha.2009.001123[3]宫丽鸿,张艳.中医药干预慢性心衰的治疗方案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66-168.[4]王辰,张艳,宫丽鸿.参草通脉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612-615.[5]Mao J,Hou Y,Shang H,et al.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eart failure by complex intervention:protocol of SECETCM-HF [J].Trials,2009,24;10:122.doi:10.1186/1745-6215-10-122.[6]林晓忠,潘光明,邹旭,等.慢性心力衰竭“阴阳分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3):16-18.[7]邹旭,潘光明,盛小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03-908.[8]梁蕴瑜,邹旭,潘光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要素及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897-899.[9]林晓忠,潘光明,邹旭,等.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新中医,2011,43(2):20-22.[10]蔡辉,毛静远,王强,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29(7):22-25.[11]崔小磊,毛静远,王贤良,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的设计[J].北京中医药,2009,28(3):179-181.[12]崔小磊,毛静远,王贤良,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专家调查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31-33.[13]毕颖斐,毛静远,崔小磊,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横断面调查[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001-1003.[14]张良登,王阶,姚魁武,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64-869.[15]潘光明,邹旭,盛小刚.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78-980.[16]张雪,刘红旭,尚菊菊,等.北京地区中医医院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证型分布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587-1589.[17]王先敏,李冬,任莉莉,等.8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侯分布回顾性调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7):673-676.[18]毛静远,李国政,崔小磊,等.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2008:269-276.[19]崔小磊,毛静远,王贤良,等.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专家调查分析[J].中成药,2009,31(9):1431-1433.[20]吴喜庆,宋俊生,陆小左.真武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天津中医药,2008,25(6):477-479.[21]段锋,高培阳.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5):238-242.[22]邱明亮,毛静远,王家莹,等.苓桂术甘汤及其加味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243-247.[23]陈婧,罗美霞,郑锵,等.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5-28.[24]侯雅竹,毛静远,王贤良,等.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3):292-299.[25]侯雅竹,毛静远,王贤良,等.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939-945.[26]刘春香,毛静远,王贤良,等.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成药,2010,32(4):539-544.[27]张川,毛静远,王贤良,等.丹红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956-1960.[28]张敏,毛静远,刘春香,等.补益强心片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620-1621.[29]Li X,Zhang J,Huang J,et al.A Multicenter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the Effects of Qili Qian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Chronic Heart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2013,62(12):1065-1072.[30]赵志强,毛静远,王贤良,等.病证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理法方药刍议[J].中医杂志,2013,54(7):561-563.(收稿日期:2014-04-03;修回日期:2014-05-06)[编辑: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