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一章人口

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一章人口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1)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2)表现:①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3)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其中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5)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知识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①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②地形: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区。

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③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势,人口较密集。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点补充:①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②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问题及、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发达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生育意愿不强。

影响: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的位置发生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变化。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容量:一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 人口问题与对策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形态与功能分区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团块状、带状等。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城市地域不断向周围扩展,乡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随时间逐渐提高,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等
方面。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由于笔记内容较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内容。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笔记,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思维导图】(一)人口分布的特征1.人口分布趋势:①趋向于中低纬度地区①趋向于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地地区①趋向于沿海地区。

2.人口疏密区:稠密区:①东亚①南亚①欧洲西部①北美东北部稀疏区:①高纬地区①高海拔地区①热带雨林①沙漠地区。

3.地区差异:①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①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盂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人口过亿【思考】东亚种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

①河流附近,灌溉水源充足。

①土壤肥沃。

社会条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思考】分析我国人口在空间上产生差异的原因?自然条件:①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流广布,水源充足。

地形多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平缓且土壤肥沃。

①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河流缺乏,水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

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

社会条件: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①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第二节人口迁移【思维导图】(一)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①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移到美洲、大洋洲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三节人口容量【思维导图】(一)区域环境承载力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通常以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思考】分析我国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空间差异: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西北部环境承载力小,东南部环境承载力较大。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人口增长快。

时间上:J型曲线,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B、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小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小结

第一章 第一节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 、 10 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 迅猛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由于政治独立, 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 降,人口增长很快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 死亡率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 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 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 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 服务,死亡率降低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 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 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 数量还将增加 人口基数大主要从事采集和 狩猎利用简单的工具 从事农业活动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 水平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今后变化趋势工业革命以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历史时期中国4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的基本策略必修二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以地为生、人地协调”的观念。

必修二在高考中的考查多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强调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对于人文地理的学习,不少同学感觉:知识庞杂抓不住重点;联系广泛规律难寻;题目开放性强、变化多端,答题不得要领。

有同学感叹:人文地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文试从复习策方面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1.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必修二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应抓住人文地理“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必修二考查的核心主题包括人口(增长、迁移、分布、容量)、城市(城市化、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商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区位选择)等(形散),而其中区位分析与评价是贯穿人文地理始终的灵魂(神聚)。

2.求同存异,建立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尽管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答题所用的知识、原理还是教材中的。

对于“切入容易深入难”的人文地理而言,建立思维模型是提高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的有效策略。

3.抓住联系,学会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多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现象,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人文地理复习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自然地理恋爱,与区域地理联姻。

4.以图为本,强化图表技能
图表是地理的特色,尤其是在表达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规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新颖的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所选用的214幅图表中,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图表接近2/3。

5.关注实现,用地理视角看世界
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现实是复杂的、具体的,人文地理事象日新月异,人文地理试题也常考常新。

复习中我们要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要特别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
的结合,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在具体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解决具体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