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

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

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现代型

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7.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特点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19

世纪

以前

①集团性、大批的移

②旧大陆到新大陆

15~16世纪,欧洲人、非洲黑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

洋洲。

二战

以后

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

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①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

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

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8.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原因特点意义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

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①调节人口空间

分布和人才余缺;

②加强民族融合

和文化交流;

③促进经济发展

和缩小地区差异

脆弱的农业经济

频繁的战争

自然灾害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代

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频率加快

自发流动为主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

市和工矿区。

9.美国的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

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

丘陵山地

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

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

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形成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向外扩展的趋势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

特点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②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

住宅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居民多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在此。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⑤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①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地势较高,环境较好。②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

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

③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捷程度,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