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的影响:
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③特点: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的聚集与分散•人口迁移的类型和规律2. 市区和郊区的演变与功能第二章农业与农村1. 中国农业资源及其利用•农业资源的特点•农业资源的利用•中国农业区位特点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农田整治•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田整治的意义和方法3. 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的措施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1.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工业类型划分•工业分布的规律2.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工业环境调控的措施3.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措施第四章商业与商业区1. 商业区的类型与分布•商业区的类型划分•商业区的分布规律2. 商业的现代形态与商业区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商业区的发展与规划第五章交通与交通区1. 交通的类型和分布•交通类型划分•交通分布的规律2.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规划与发展策略3. 城市交通拥堵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第六章旅游与旅游区1. 旅游区的分类和特征•旅游区的分类•旅游区的特征2.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工业区、商业与商业区、交通与交通区、旅游与旅游区等地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知识。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问题、认识世界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根底;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打算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需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打算性的,A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 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展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展调整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建梯田;浇灌——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A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四周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给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饰世界很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给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阿根廷的潘帕美、澳、西兰、密集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放牧业斯草原阿根廷、南非商品农业优良的自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宽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心大平原美、加、阿根廷、商品农业澳、俄、乌克兰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水沃源、充分气、候温顺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生产供给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欧洲、北美、南商品农业累-达令盆地非、澳、西兰密集农业〔背风坡;浇灌成为农牧业进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敏捷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宽阔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典型工业部门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相关特点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制鞋力地区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进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区位因素进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兴旺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养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渐渐增加例:本地劳动力素养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类型:(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进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月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 工业联系: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根底设施如:天津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 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 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 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准时反响信息形成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进展特点(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进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简单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进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代表工业区主要区位因素主要部门传统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原料、廉价劳力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兴工业区 美硅谷;中关村人才、环境、交通电子、航天、生物进展特点:自然地理因素:械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进展集 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高 进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 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 指向型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别〕(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消灭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其次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别〕——促进了城市消灭(3) 世界上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兴旺;但古代城市进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缘由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1) 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抱负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 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 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集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集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集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1)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 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集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集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水道城市:扬州、济宁(3) 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 100 万人口大城市中 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进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消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 城市化标志(1) 城市人口增加(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兴旺国家 进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 经济进展的必定结城市化和经济进展 展之间的关系 果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消灭逆城市 初期、中期化现象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峻〕: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解决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区 如上海浦东区,北京周边 14 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大纲要求: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人口数量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高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

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⑵、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B、现代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6.人口迁移的影响①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②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①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人口数)①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③特点: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①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OA商业付租能力AB住宅付租能力BC工业付租能力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41、便利的交通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3、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位于工厂与居民区之间,污染小,噪音小)拓展:“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

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

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②为最小风频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①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乡、镇、街道2.城市服务范围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①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②城市六边形理论: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升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

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

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来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4.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的影响: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①改善交通、居住条件;②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⑤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妥善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环境影响,历史最悠久。

3、分类:按定义可分为: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粗放型(扩大面积以夸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按产品用途:自给、商品农业。

4、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相对位置)。

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6市场: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交通运输饮食习惯政策科技冷藏保鲜技术——防腐烂变质(园艺、乳畜)培育良种自然因素平原:耕作业山区:林果业、畜牧业、梯田、基塘农业地形:立体农业土壤水源如: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利用:改良品种,如油菜、双季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造:温室农业(气候--热量);梯田(地形)、喷/滴灌(水源)、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市场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交通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政策劳动力8、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花卉、蔬菜:市场、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乳畜、禽蛋:交通、市场粮食、棉花: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低价低(最远离城市)林果、山区,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