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12篇)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12篇)《西厢记》读后感1《西厢记》是中国的经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为了爱情敢于反抗命运和封建制度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崔去世后,妻子郑和女儿把丈夫的灵柩送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住在合众府普救寺。
崔莺莺和媒人去寺庙外面玩,碰巧遇到了学者张生。
当张生看到盈盈英俊的外表时,他住在西楼,以便结识更多的人。
张生从和尚那里得知莺莺小姐每天晚上都去花园烧香。
他来到后花园,看着小姐烧香。
张生每天晚上都努力学习,这感动了崔莺莺小姐。
她立刻爱上了张生。
反叛者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真正美丽,西方太真实”的能力。
他率领五千大军,层层包围普救寺,限定老太太在三天之内交出莺莺作为他的“村妇”。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张圣贤用拖延兵力的战术稳住了孙飞虎,然后给杜征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出兵打退孙飞虎。
崔太太却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使与结为兄弟姐妹,使与莺莺十分痛苦。
自从那天听了钢琴,好几天没见盈盈了。
张生得了相思病。
趁着媒人来访,她让媒人给盈盈捎个口信。
盈盈回信,让张圣岳下个月见她。
晚上,盈盈在后花园弹琴。
当张生听到钢琴声时,他急于见到这位年轻的女士,所以他进来了。
盈盈看到他进来,责怪他行为不检,发誓再也不见他,这使张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盈盈以探病为名,到张与他幽会。
张生考试得了一等奖,写信给盈盈报告这个好消息。
这时,郑恒再次来到普救寺,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张生被魏尚书招为东床的好丈夫。
于是,崔夫人再次向郑恒小姐承诺,决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结婚。
结婚那天,回到江边,请杜元帅道喜。
真相大白后,郑恒又羞又恨,张生和盈盈终于结婚了。
看完这本书,我被为爱而战的英气深深打动。
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患了相思病也从未放弃。
可惜他们生活在封建王朝,受父母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
但同时,他们也很幸福,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结婚了。
《西厢记》读后感2说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个想到的是崔莺莺,最能看出作者艺术功力深厚的也是崔莺莺。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读完《西厢记》,我的心情就像坐了一趟情感的过山车,那滋味,别提多带劲了!说起这《西厢记》啊,里面的人物那叫一个鲜活。
崔莺莺,大家闺秀,长得美,心思细,一开始被礼教束缚着,后来为了爱情那也是拼了。
张生呢,穷书生一个,但有才华有胆量,为了心爱的姑娘啥都敢干。
还有红娘,这小丫头可机灵着呢,在莺莺和张生之间跑来跑去传消息,出主意,没有她,这俩人的爱情估计得黄。
书里的情节,那真叫一个曲折。
就说张生初见莺莺吧,在普救寺里,那一眼,张生就丢了魂儿啦。
莺莺呢,“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哎呀妈呀,这画面感,就好像我亲眼看见了一样。
张生从此就茶不思饭不想,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能跟莺莺好上。
再说说那“寺警”一段,孙飞虎领着一帮子人要抢莺莺做压寨夫人,这可把老夫人急坏了。
这时候张生出了个主意,说他能找人摆平这事,条件就是让莺莺嫁给他。
老夫人没办法,只好先应下了。
结果危机一解除,老夫人就反悔了,这可把张生和莺莺气坏了。
不过啊,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得是红娘。
这小妮子,别看年纪不大,鬼点子可多着呢。
她知道莺莺心里喜欢张生,可又不敢表现出来,就两边撺掇。
有一回,张生让红娘给莺莺送情书,红娘嘴上说不愿意,可心里明白这是好事儿。
莺莺呢,一开始还假装生气,骂红娘,其实心里美得不行。
这一来二去的,红娘把两人的心思都摸得透透的。
还有一次,张生生病了,莺莺心里着急,又不好明着去看。
红娘就想了个办法,让莺莺去“探病”。
莺莺到了那儿,说了一堆关心的话,可又不好意思太直白。
张生呢,病一下子就好了大半。
这爱情的力量,可真是神奇啊!书里描写他们约会的场景,也特别有意思。
莺莺偷偷跑出来,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张生在那儿等着,心都快跳出来了。
两人见了面,想说的话太多,又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那种小心翼翼又充满欢喜的感觉,真让人跟着他们一起心跳加速。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钻进书里,跟着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了。
看到他们被老夫人阻拦,我气得直跺脚;看到他们偷偷传情,我又忍不住捂着嘴偷笑。
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优秀8篇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希望这份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优秀8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精选篇1古往今来,最真实的是亲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爱情。
爱情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的。
但王实浦的《西厢记》让我理解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他们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行为令我敬佩万分。
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
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
后来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
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
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写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
该折不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大量的曲调。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
这两句不仅说明时间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应该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抱负而奋斗。
至于感情,我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2024年西厢记读后感范本(2篇)

2024年西厢记读后感范本《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
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
今天崔张们自由结合的障碍早就不复存在造成他们当初离合悲欢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青年人为什么还要读《西厢记》呢?《西厢记》又凭什么去打动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两性结合空前自由的时代里的年轻人呢?当然《西厢记》的故事曲折生动文辞优美华艳写景写情写人写事无不妙笔生花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读《西厢记》的确应该细细潜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如“花间美人”般的绚丽词章但更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来揣摩体味曲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揣摩体味又会反过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强化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样阅读就同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联结起来了阅读活动就在精神上、心灵上影响人、改变人。
林黛玉读西厢时的所谓“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是仅就《西厢记》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斓的语言艺术来说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蕴“余香”者则是情到浓时氤氲飘香熏陶渐染怡情养性。
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人之情、人之性写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
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
《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两性相悦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视的感情在她面前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仕途经济什么门第财产什么父母之命什么伦理道德均不足挂齿不值一文因为它们是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东西。
西厢记读后感5篇

西厢记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反思,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书籍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西厢记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篇1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
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
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西厢记》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力量。
《西厢记》以唐明皇时期的长安城为背景,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一段动人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在父亲去世后,和母亲相依为命。
她和张生相识于一次相亲之中,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崔莺莺的身份低微,无法与张生结合。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通过种种困难和挫折,最终走到了一起。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激情和浪漫,让人为之动容。
在读完《西厢记》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爱情和人生哲理。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灵世界都栩栩如生,让人感同身受。
崔莺莺的聪明伶俐、张生的才情横溢、红娘的机智善解以及其他角色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和追求,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西厢记》还通过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真爱的向往。
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遭遇了重重困难和阻碍,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挑战,让人深思。
同时,《西厢记》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他们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它通过对爱情、人生和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念。
在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力量,让我对爱情、人生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物。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73f1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6.png)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西厢记读后感篇1《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
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
剧中人物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鲜活的口语,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
而人物的语言也是展开他们个性的重要形式。
张生和莺莺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读书人,所以他们在倾吐闺怨相思,离愁别恨时,所用的语言具有华丽的风格。
但两者也有各自的特色。
张生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他的诚实厚道但又迂腐可笑的形象。
莺莺的语言是婉转的、闪烁其词的,这个与她性格深沉、态度犹豫有很大的关联。
当然,莺莺的语言并非始终如此的。
当得知老夫人“赖婚”,她无法控制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吐了满腔的愤怒。
在这里,我想到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唱道: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
这句多么准确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的青年男女的心情。
莺莺也是这样,老夫人越间阻,她越思量张生。
红娘的语言就更富于个性特征。
她的语言就如其人:尖锐犀利明快幽默,不论是嘲笑张生“银样蜡抢头”,揭穿莺莺的`虚伪,还是反驳老夫人,都反映了她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除了语言外,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王实甫的杂剧和关汉卿杂剧以本色为主、朴素流畅不同,它明显地偏向于华美,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
西湘记读后感

西湘记读后感篇一西湘记读后感《西厢记》这本书,我读完之后,那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起伏不定。
说真的,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故事也太磨叽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那点事儿,咋就那么纠结呢?可越往后读,我就越被吸引了。
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吧,让人又爱又恨。
张生这哥们儿,一开始我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满脑子都是爱情,啥都不顾了。
可后来想想,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年轻人的冲动和执着吧。
为了爱情,啥都能豁出去,难道这有错吗?崔莺莺呢,她那种内心的挣扎,我太能理解了。
一边是家族的压力,一边是自己的真心,换我,我也纠结啊!书里那些个场景描写,真的是绝了!就好像我也在那个花园里,看着他们偷偷约会,心里那个紧张啊,别提了!这作者咋就这么厉害,能把人的心思都写得透透的?我觉得吧,《西厢记》里的爱情,不像现在电视剧里的那么简单粗暴。
它充满了曲折和无奈,让人忍不住想问:爱情到底是啥玩意儿?能让人这么死去活来的?也许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爱情就是一种叛逆,一种挑战。
但谁又能说,这种叛逆不是一种勇敢呢?我在想,如果我是张生或者崔莺莺,我能有他们那样的勇气吗?总之,读《西厢记》,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西湘记读后感哎呀妈呀,《西厢记》这本书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是被朋友硬拉着读的,心里还老大不情愿,想着能有啥好看的。
结果呢,一读就停不下来了,这脸打得啪啪响!你说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是不是命中注定就该在一起?张生见着崔莺莺的第一眼,那魂儿都丢了,我就纳了闷了,爱情这东西咋就这么神奇呢?能让人一下子变得跟丢了魂似的。
崔莺莺呢,明明心里喜欢张生,可又不敢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还得装模作样地端着架子。
我真想冲进书里对她说:“妹子,喜欢就大胆说出来呗,憋在心里多难受啊!”也许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无奈吧,规矩那么多,稍微出格一点就得被人指指点点。
书中描写他们偷偷相会的情节,可把我紧张坏了,感觉自己就像个间谍似的,在旁边提心吊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2000字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
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稹、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
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
眷属。
”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其次为价值。
从古至今,从内由外,都对《西厢》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评价。
赵景深先生把《西厢记》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之一,那一壁即《红楼梦》。
能与《红楼梦》并驾齐驱,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陈继儒更是把其称之为“千古第一神物”。
( 京ICP 备13016261号-1)另外,更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化工之作”,“王实甫《西厢》,千古绝词”等艺术等级甚高的评语。
乃至于国外,也把《西厢》推举到一个高峰。
俄国柯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到:“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
”这些并不是对《西厢》的推崇和炒作,这是一种信服。
最不可思议的便为词藻。
《西厢》的曲牌、词牌、平铺和旁白,都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视觉冲
击”,就是指,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词曲的时候,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
我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我阅读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口中之香,实为书中之味也。
王伯良言:“《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中联络顾盼,如长河之流,它曲莫及。
”在此,我虽不能把整书打录于此,而可举一二句我所记的明了、香浓的曲子,共大家赏玩。
张君瑞一出,便有[点绛唇]一篇,篇上云:“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小桃红]上言道:“夜深香蔼散空庭,帘幕东风静。
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
剔团鸾明月如悬镜,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则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
”又一篇混江龙上说得好:“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中句,巧夺天宫,且篇幅
不长,若一气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览遍,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厢》中词句,好似天造地设一般。
我读《西厢》的感受,也仅此而已。
我只以我的观感把《西厢》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去获得、去体味,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