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东林书院导游词(完整)
无锡老地名你晓得几乎?欢迎大家补充.(典故与传说)注目无锡东林书院

无锡老地名你晓得几乎?欢迎大家补充.(典故与传说)注目无锡东林书院妙光塔的传说在江南名城无锡,旧时寺院林立,时称“梁溪十大刹,首惠山,次南禅”。
南禅寺,这座位于无锡南门头上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最胜丛林”,除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外,还建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的妙光塔。
前不久,妙光塔又一次进行了“修旧如旧”的大修,拆除了原来的“葫芦”形塔尖,更换了更符合佛教文化理念的塔顶。
现在,南禅寺和妙光塔已全新亮相。
对于妙光塔,史料记载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南禅寺建成后,一直有寺无塔。
有一年,南禅寺出了个高僧,名叫妙光禅师。
一天清晨,他突然敲响大铜钟,聚集寺院里的三百和尚,要大家马上破土动工,建造一座大宝塔,说要不是这样,全城老百姓就难免一场血光之灾。
南禅寺要造大宝塔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无锡全城。
就在造塔的头几天,有人夜里睡不着觉,借着月光出来走走,走到南城门口,听到南禅寺和尚抬石筑基的声音,再走着走着,又好像听见地下有什么东西在哗哗哗发响,他听啊听,终于听清楚了:原来地皮下竟有哗啦啦的水响,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消息第二天一传十,十传百,没半天工夫,居然北门、东门、西门地皮底下也都有大水流动的声音,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便公推几个白胡子老头,去请教妙光禅师。
然而,当他们来到南禅寺时,只见山门紧闭,一个小和尚双手合十地告诉他们:“师父吩咐,造塔期间,他不见任何人。
”后来,宝塔终于完工,一座雄伟的七级宝塔建成了,高高地矗在南城门处、古运河旁,妙光禅师身披金黄色袈裟,手扶锡杖,缓步走了出来,他慈眉善眼,面带微笑地说:“无锡地皮下有一条大鳌鱼,头在南,尾在北,只要它张张嘴,扭扭身体,就会把地下水弄得乱响,所以要造座塔,镇住鳌鱼的头,为什么不开山门呢,就怕它在宝塔造好之前先来一个翻身。
现在好了,大家不要怕了。
”可哪里知道,就在这天深夜,刚刚造好的宝塔忽然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倒塌。
妙光禅寺随即捏住那把斩妖劈怪的桃木宝剑,走进了宝塔。
2023江苏无锡导游词7篇

2023江苏无锡导游词7篇江苏无锡导游词1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的是无锡市内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区——锡惠公园。
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括锡山和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公园概况和名称由来】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
惠山高329米,周围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
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连绵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
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
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
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
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
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
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产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
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吴文化福寿天地】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
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
进人大门,一块巨石屹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
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
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
”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
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拓展资源1:大道传承古今一如——记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每次到无锡去东林书院都要去东林小学,每次去东林小学也都要去东林书院,因为这古代的书院和现代的小学原本是一体的,尽管数年前无锡地方政府专门建了新校舍,将小学迁出,但在东林小学中依然可以感觉到浓郁的东林之风,当年东林学子秉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今天仍然是东林小学的主要办学宗旨。
走进东林书院和东林小学,虽然眼前的景物有古今之别,但其内在的蕴含是一脉相承的:书院的牌坊、孔庙、园林、厅堂、亭台、廊榭、曲径、泮池等斑斑驳驳、尽染沧桑,然传承“大道”的精神和传统似乎仍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和魅力,感动着每一位前来拜谒和追思的后人;东林小学的面积不大,但活力四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的精神面貌都是健康向上的,其开阔的视野和求实求真的精神与东林先贤如出一辙。
中国的书院源于中国古代的私学和百家学派,也受到佛教精舍的影响,最初出现于唐末,在宋朝已有了享誉古今的四大书院。
历经宋(辽金)元明三朝近千年的历史,遍及全国各地的著名书院已有很多,但东林书院能卓立不群,享誉全国,是与其成员对书院精神、文人责任和学术独立的坚守分不开的。
东林小学早年运营于东林书院之内,在其传统中也必然有东林书院深刻的烙印。
走进学校,东林先贤的理想依然激励着今天的师生,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精神在同类学校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全校上下在教学和工作中似乎有千年的书院精神在支撑,其所做的诸多改革,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学习环境建设、教师校本研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无锡地方文化和东林书院传统、汲取陶行知教育实验成果、运用名人校友的感召力影响学校文化、改善教与学的现有模式,已经形成了学校突出的特点和风格,不少教育界的同行与领导来到无锡都慕名前往,从某种角度看,在东林小学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东林书院的影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创新活力。
导游词之无锡东林书院

导游词之无锡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是我国古代闻名书院之一。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点。
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2001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2005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为书院标志与象征。
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
石坊上雕饰图案精美,结构严谨,堪称为石构建筑珍品。
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丽,连接意。
泽,水。
两泽相丽,万物滋益。
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
天启年间,该堂被毁,崇祯二年修复。
东林书院由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闻名书院,更因明末东林党事件闻名遐迩。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革职里居的顾宪成及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在原址重兴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
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都以东林为楷模,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美誉。
改日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
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
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
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
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书院建筑曾进行全面整修。
1982年、1994年先后多次修缮。
2002年至2004年,无锡市政府全面修复东林书院。
修复后的书院占地面积13000㎡,建筑面积xx00㎡,院内粉墙黛瓦,碧水滢滢,差不多恢复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
无锡导游词14篇

无锡导游词14篇无锡导游词篇1各位游客:在华东线的旅游城市中,无锡是因濒临美丽的太湖而著名的。
在这个“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中,景色宜人,人文答本,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佳宾。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前去欣赏这颗“太湖明珠”的迷人风采。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西邻常州市,东靠苏州市。
西距南京183公里,东距上海128公里。
著名的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
其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渠流纵横,河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辖锡山、江阴和宜兴3个县级市。
全市总面积4656平方公里,人口约426万。
其中市区面积343平方公里,人口约二“万,是江苏地区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城市。
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是我国江南的一座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周大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筑城于梅里(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建“勾吴”国,这是无锡建城的开始。
无锡之名最早见于《汉书》,相传周平王东迁时(约在公元前770年),惠山东侧发现了锡矿。
锡在当时是冶炼青铜器的原料,于是爆发了当地人和外来者长达几百年的冲突。
到了战国末期锡矿日渐减少。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大将王翦在锡山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无锡天下宁”表达了人民渴望安宁太平的生活,因此“无锡”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城市的名称。
无锡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
早在明代时,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
19世纪中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
本世纪以来,无锡更是依靠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工业的原料基地和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被誉为“小上海”。
无锡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无锡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成为太湖流域的富庶之地。
地理和气候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条件,太湖中出产的各种水产品种达数十种,尤其以银鱼、蟹最为著名。
无锡市东林书院导游词(完整)

1东林书院介绍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东林书院。
书院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校。
东林书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
之一。
创建于公元1111年。
也就是近900年以前。
年以前。
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学者杨时,号龟山,因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
此后由于历史原因,东林书院被废弃了。
故名“东林书院”。
此后由于历史原因,东林书院被废弃了。
1604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为了继承杨时的讲学遗志,共同倡导捐款,重建兴复,并于左偏建造道南祠,以祭祀杨时。
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著。
声大著。
现在东林书院已经成为一个传承精神文明的圣地。
大家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参观访问。
现在东林书院已经成为一个传承精神文明的圣地。
大家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参观访问。
小问题:东林书院在哪一年创建的?(东林书院在哪一年创建的?(111111111111))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书院内石坊高耸,屋宇鳞比,绿荫碧水,草茵花香,基本呈现明清鼎盛时期格局风貌。
现将院内景点择要简介如下:草茵花香,基本呈现明清鼎盛时期格局风貌。
现将院内景点择要简介如下: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间。
计三楹,榜曰:东林书院。
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
1994年重建于此。
原悬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
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
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
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事,故曰:此日今还在。
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
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
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
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石牌坊这个石牌坊是我们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我们在图片上只要看到这个石牌坊,就知道这是我们东林书院。
无锡旅游资源概括

背景音乐(you are my sunshine)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去旅游吧,旅途的风光绝对是有生命的,那呼吸,欢歌,悲伤,令人陶醉。
而充满浪漫气息的无锡,可以让你疲惫的心灵,找到一份宁静。
洗去你心灵的尘土,使你体验到世界的起搏,宇宙的浩瀚。
跟随的我们的脚步,来一场心灵之旅吧。
停顿放背景音乐无锡,大气不如北京,温柔不如苏州,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成都的安逸,但因了那千年流淌的太湖水,它具有了无限的灵动色彩。
也因了范蠡和西施,他们在无锡留下了太多的足迹,赋予了锡城无限的浪漫。
还有一定要去它的古运河看看,在清名桥看看最具江南风情的河段。
喜欢行走于大街小巷,看路边的风景,尝无锡的小吃。
留下的照片是生活点滴的记录,可以慢慢品味。
这里,我们带你逛无锡,解读它的灵动和浪漫繁华和小资。
音乐 You are my sunshine 结束换背景音乐好眼泪坏眼泪1 蠡园——找寻范蠡和西施的浪漫足迹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西施由越王挑选出并栽培了三年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无心于国事。
吴王自杀后范蠡因为喜欢西施,又考虑勾践会在吴国灭亡那刻杀了自己,于是带着西施私奔到江南水乡之地,隐居起来!后人把范蠡、西施当年泛舟的五里湖叫做“蠡湖”,蠡园也因此而得名。
蠡园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
全园大体可以分为四大部分:东南部为湖心亭和凝春塔,东部为千步长廊和春秋阁,中部为假山群,西南部为环湖长堤和四季亭。
这水面和水面之间,用小桥、假山、曲径来沟通,走上一圈,也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还有码头,可以乘船到湖中央的西施庄去游览一番2 鼋头渚——太湖最美的地方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
参观东林书院

参观东林书院
.
参观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
步入依庸堂,只见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
正上方有一块小匾,小匾光滑圆润,上面刻着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依庸堂。
这三个字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格外绚丽。
小匾的两旁还有顾宪成所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现已家喻户晓,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
这时,我仿佛看到的顾宪成站在对联旁,抑扬顿挫地说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的下面有一张朴素的桌子和一把高背的椅子。
四面也都分列着一些书桌。
穿过依庸堂,我们又来到了伴池。
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只见一些又大又圆的荷叶上漂浮在水面上,这些荷叶绿的尤其可爱。
再往水底一看,一些小鱼正在嬉戏玩耍着,他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汉乐府写的一首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的确啊!这些鱼真自由、快活啊!看着这些鱼,我真羡慕它们啊!
道南祠也是东林书院的一个景点,它是一座亭子,外形精巧而又漂亮。
走进去,一股清风迎面扑来,那种感觉舒服极了。
它也是人们歇脚的一个地方。
东林书院,到处都带着一股书味,令人陶醉。
东林书院,一个清静而又温暖的地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林书院介绍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东林书院。
书院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校。
东林书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
创建于公元1111年。
也就是近900年以前。
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学者杨时,号龟山,因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
此后由于历史原因,东林书院被废弃了。
1604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为了继承杨时的讲学遗志,共同倡导捐款,重建兴复,并于左偏建造道南祠,以祭祀杨时。
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著。
现在东林书院已经成为一个传承精神文明的圣地。
大家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参观访问。
小问题:东林书院在哪一年创建的?(1111)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书院内石坊高耸,屋宇鳞比,绿荫碧水,草茵花香,基本呈现明清鼎盛时期格局风貌。
现将院内景点择要简介如下:
书院大门
始建于明万历间。
计三楹,榜曰:东林书院。
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
1994年重建于此。
原悬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
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
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
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事,故曰:此日今还在。
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
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
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石牌坊
这个石牌坊是我们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我们在图片上只要看到这个石牌坊,就知道这是我们东林书院。
石牌坊位于东林书院中轴线的导入部位. 这是个三间四柱五楼坊,坊额正面题字是”东林旧迹”。
在这个牌坊上还雕刻着什么?对,有狮子滚绣球。
这是中国民间非常喜欢的庆典游戏。
我们再来看牌坊的后面。
上面的题字是”后学津梁”你们再仔细看看,反面雕刻着什么?对,上面雕刻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 鲤鱼跳龙门等。
龙和凤都是中国传说中最有名的两个动物形象。
龙是男性的标志,凤是女性的标志。
鲤鱼跳龙门也是中国最有名的民间故事之一。
旗杆石
此两块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
位于石坊后甬道两侧,每块约100厘米见方。
厚约15厘米。
中凿圆孔,孔径25厘米左右。
为书院讲学期间悬挂院旗之用。
据文献记载,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
旗杆上悬长方形旗帜,左右各一面。
左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右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
字。
琼林指宋代朝廷在京城汴京琼林苑宴贺新及第进士处。
科举时代又称及第为折桂。
明代东林讲学又有“东林社”子兼习举业,做到讲学科举两者兼顾,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
洛闽中枢
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颢、颐)之学。
因二程兄弟为河南洛阳人。
闽指福建朱熹“闽学”。
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
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
他系二程高足,朱熹是他的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
他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的鼻祖。
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这一砖雕内容,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丽泽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庭院叫丽泽堂。
这里是是东林书院重要的讲学场所。
丽,连接意;泽,水。
两泽相丽,万物滋益。
堂名也是东林领袖顾宪成亲自拟取的,喻意是让我们要相互讲学切磋交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你们看,既有动听的名字,又有美好的喻意,可真是议想不到的巧妙呀!当时,有很多学者士友前往丽泽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
大家也为丽泽堂题写了许多对联,比如:愿闻己过;乐道人善。
意思是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喜欢说别人的优点。
喻意是从丽泽堂出来的文人墨客都具有这种博大的精神。
依庸堂
依庸堂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地位极高。
因此,我们把东林的名联悬挂在这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说到这幅对联还有一个小故事:所谓对联必定是一人出上联,一人对下联。
上联是由陈云浦老先生所出,一日夜晚,陈老乘船路过张径,当时是风雨交加,他就在张径桥下避雨,四周一片漆黑,岸上只有一户人家透出微弱的光,陈老感到好奇,就上岸拜访,见是两个小孩儿在读书,为了考验一下两人的学问,他出了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一小孩思索片刻,立马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东林领袖顾宪成。
这幅对联是东林学子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我们后来的学子要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东林书院曾培养出一批英雄人物。
最有名的是“东林党”人。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东林党人的故事。
明朝,也就是380年前。
当时在当权太监魏忠贤一手炮制下,明皇帝颁发了尽毁天下书院的诏书.也就是把全国的书院都要毁掉。
当时,曾在东林书院讲学过的许多学者都出来反对。
魏忠贤等就把这些人称为"东林党"。
在全国大规模地捕杀东林党人。
当时,除道南祠外,书院被强行拆毁.但“东林党”人并没有屈服。
虽书院被禁毁,不少人依然"日趋书院旧址,讲学不辍",表示对阉党的藐视与抗议.直到崇祯皇帝即位后,坏人魏忠贤被罢黜,畏罪自杀,东林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各地书院相继恢复.东林书院也在崇祯六年(1633)修复.
在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多次提到了东林人物顾宪成。
下面我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还经亭,就是因为顾宪成先生曾写过《还经录》,所以这个亭子叫作还经亭。
顾宪成,有人因为他创办了东林书院而叫他“东林先生”。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住在茅草屋。
不过,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了他的志向和决心。
寒窗苦读,使他在乡试中考得第一名,称为解元。
后来,他又中了进士,当上了官。
但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
顾宪成认真做个好官,反而获罪被罢了官。
他回到了家乡无锡,把精力集中在讲习上。
顾宪成会同自己的弟弟顾允成、高攀龙等人发起东林大会,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主讲。
很多人到东林书院上课。
顾宪成的夫人朱氏给学生烧饭作菜,使学生就像回到家一样。
顾宪成对朝局的败坏很忧心,他经常告诉东林的学员们,不管时局千难万难,也一定要坚持。
晚翠山房
建于清代,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现建筑为1994年在原址重建。
为书院讲学书斋之一。
晚翠,一般指树木经冬仍保持鲜艳绿色,或日沉西斜之际苍翠景色,此处两者涵义兼而有之。
因为,此建筑位于书院主体建筑中轴线西侧长廊外,故与后一层含义较为贴近。
山房,本指山中房屋,此处指幽静读书之所。
此建筑为三间卷棚顶。
内悬挂有前代所题“晚翠山房”匾。
另悬柱联曰“茶熟酒香客到,月明风细花开”。
道南祠
大家在前面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东林书院曾经遭受火灾,唯一留存的建筑就是道南祠。
道南祠建于1604年,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杨时和他的弟子休息的地方。
杨时自幼聪颖,人称神童,8岁就能写文章。
他曾经拜大学问家程颢为老师。
在与这为老师离别时,老师曾看着他的背影感叹道:吾道南矣。
“道南”二字便由此而来。
程老先生去世后,杨时又求学于程老先生的弟弟程颐。
当时,程颐老师正在厅里闭目养神,杨时不敢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候。
等老师醒来,见门外积雪已盖过脚背,而杨时仍立在雪里,极为感动。
“程门立雪”之千古佳话就由此传扬,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弓河
明代时书院东侧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
原河随历史变迁已被填没。
2004年重新修复开挖,因客观条件限制,恢复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码头,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黄石驳岸约25米。
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
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路人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