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要点

合集下载

2015高考语文模拟题及解析-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题及解析(含答案)

2015高考语文模拟题及解析-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题及解析(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7题。

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王彬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古代都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

元大都是北京城最早的雏形,它的设计既继承了《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又根据《易经》有所变化。

按照《考工记》的思想,营建都城的时候,在都城的内部要修筑九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走向的道路。

南北走向的道路称“经”,东西走向的道路称“纬”,“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一轨,是一辆乘车的轴距。

九轨,是指九辆乘车。

能够驰骋九辆乘车的道路,便是首都的干道。

大都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略有变化。

今天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主要道路还是大都时代的延续,只是拓宽、延长了而已。

干道之间,分布着微观道路系统:纤细的火巷与胡同。

今天的东四、西四、南锣鼓巷‘注一带(见附图),专家考证,基本是那时微观道路的遗存。

按照当时设计者的规划,大都的道路分为四种状态,在宽度上依次递减。

首先是大街,其次是小街,再次是火巷,最后是胡同。

这四种状态的道路,有三种称谓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火巷”则没有延续下来,被后世统称为胡同。

大街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小街十二步阔,折合18.48米。

那么,火巷与胡同呢?至今没有查考到文献记载。

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

发展到今天,一些纤细的道路,诸如巷、条、里、院、夹道、廊下等,虽然不叫胡同,但是在北京人的观念里,还是被视为胡同。

甚至以“街”为称的道路,如果狭窄,也往往被看作胡同。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的空间形态是什么样子?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北京的大街基本是笔直的、平坦的,南北、东西纵横交叉。

与其相比,北京的胡同也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原则。

2015高三语文西城二模答案

2015高三语文西城二模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高三二模试卷语文参考答案解析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答案】B【解析】A.龟(jūn)裂 C.大快朵颐 D.首屈一指2.【答案】C【解析】“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的“状”是与“得”并列的,做动词用,翻译为“形容、说出、描摹”等意,C选项中的“巴陵胜状”中的“状”是名词,译为“景象”。

3.【答案】D【解析】根据文中甲空格处“稀疏点缀”可判断出填在甲处的应为②,“绿叶云舒,朱食星映”描绘的是绿叶中点缀着零星的荔枝的景象。

③描绘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景象。

①描绘的是荔枝树整体令人爱怜的外貌。

4.【答案】C【解析】C选项中白居易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的说法不对,白居易应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

“古文运动”在唐代的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等人。

5.【答案】不矛盾。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说的是因为荔枝味道鲜美,导致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从民间要求进贡,反而使荔枝成为了民间疾苦的来源。

苏轼借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上贡荔枝这种劳民伤财做法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而并非对荔枝这种佳果本身的厌恶。

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句则是从正面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

两句话说的是不同层面,不矛盾。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6.【答案】C【解析】C选项出自原文⑥段,原文中“营养丰富的鲜果又缺乏坚韧厚实致密果皮的保护,很难抵御形形色色霉腐病原菌的侵袭”才是荔枝鲜果极易变质的原因,C选项说法不全面,断章取义。

A选项见原文④段,B选项见原文⑤段,D选项见原文⑦段最后一句。

7.【答案】D【解析】荔枝对于文人的审美价值只在材料一中涉及了。

材料二虽然也引用了古人对荔枝的记载,但并不是把荔枝作为审美对象,只是记录荔枝保鲜的方法而已。

8.【答案】参考:丙:剪蒂蜡封蜜浸法丁:带叶封坛沉井法【解析】观察文中甲、乙两处命名方法,可知是将古人的荔枝保鲜法的重要步骤加以概括来命名。

9.【答案】①密封隔绝空气,保持色味。

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8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

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甲 (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 )向。

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 )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

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

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

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 乙 (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

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 )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 )花一笑,妙悟真如。

中国文化人最 丙 (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试卷第2页,共11页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倾(qīng )向捍卫 B .惩(chěng )罚义气用事 C .载(zài )道言志泱泱大国 D .拈(niān )花一笑逻辑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A .雨打芭蕉叶带愁B .影入平羌江水流C .遥望洞庭山水翠D .雪拥蓝关马不前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热情更熟习 B .激情更熟悉 C .热情但熟悉 D .激情但熟习 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儒家道家佛家 B .儒家佛家道家 C .道家佛家儒家 D .佛家道家儒家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自两只大熊猫入驻多伦多动物园以来,每天入园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这样大增的人气令园方非常满意。

2015西城二模 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5西城二模 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5西城二模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高三二模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5.5一、(14分)1.(2分)B 2.(2分)C 3.(3分)D 4.(3分)C5.(4分)不矛盾。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表达自己对朝廷要求民间进贡荔枝以致百姓不堪其苦的愤慨,体现出苏轼关心百姓疾苦的爱民之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他在被贬岭南之后对当地所产荔枝的赞美,表现出苏轼身处困境依然豁达乐观的心态。

(意思对即可)二、(13分)6.(3分)C 7.(3分)D8.(4分)(丙)留蒂蜡封蜜浸法(丁)带叶封坛沉井法(意思对即可)9.(3分)①适时采收,选择完整新鲜的果实。

②及时密封,减少水分流失避免病毒入侵。

③在阴暗、凉爽低温的环境中保存。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三、(26分)10.(5分)吾曰/ 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 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评分标准:标“/”处共有10处,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10处得5分。

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1.(3分)D(自身)12.(3分)A(不要拿钱财使人受累)13.(3分)D(“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与原文意思不符)14.(6分)①廉(廉洁),②孝(奉亲至孝),③仁(居官仁厚、好施之善)说明:以死后之贫明其廉,以思亲之久扬其孝,以治狱之叹显其仁意思对即可。

15.(6分)(1)①臣无祖母②无以至今日③祖母无臣④无以终余年⑤更相为命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①积土成山②风雨兴焉③积水成渊④蛟龙生焉⑤而神明自得⑥圣心备焉评分标准:只能选定1题完成,跨题填空以第(1)题为准。

每空1分。

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16分)16.(4分)①登、上②俱为一体③不宜异同④提升、提拔评分标准:每空1分。

①④意思对即可;②③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二模语文试题(高三)含答案

二模语文试题(高三)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B.“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是因为在众人“纷纷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他为撒谎而羞愧。
这两则《世说新语》,故事虽短,却形神兼备,所展示的魏晋风度,令人向往。因此,立刻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
但是,怎么处理这两则文史资料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此为本,添头加尾,扩写演绎成一篇小小说;一种是取其一点,不着其余,另起炉灶,自由创作。
前者的尴尬之处在于资料太少则难以敷衍成篇,资料太多则缺少创造性。而后者的难度则在于凭空造物,缺少模特。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无意深研《世说新语》,因此,人物创造不免多受掣肘。而抛开《世说新语》,就可以天马行空,自行设置。于是,我打算只保留“驴叫”这一细节,脱胎换骨,再造人物。
(节选自岑燮钧创作谈《脱胎换骨 画龙点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年西城区二模语文答案(录排版).pdf

15年西城区二模语文答案(录排版).pdf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5.6一、基础·运用(共22分)(一)选择(共10题号 1 2 3 4 5答案分项给分 D C A B评分标准:1分,选错不给分。

(二)填空(共12分)6.触景生情情投意合不谋而合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成语1分,三个成语顺序可颠倒,书写有误或有涂改,扣书写分1分。

7.答案:(1)黄发垂髫(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鬓微霜又何妨评分标准:共5分,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8.答案:①伊人②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③左传④邹忌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9.答案:C (2分)10.答案:(1)素来,向来。

(2)即使。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题1分。

11. 答案:项羽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1分,整体语言通顺1分。

12.示例一:我得到的启示是:人要成功,应从小就有远大志向。

如项羽少年时就要学“万人敌”,这种远大的志向,为他后来成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

示例二:我得到的启示是:人要成功,就要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项羽少年时得到叔父的悉心教导,这种教育为他后来成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

评分标准:共4分,得到的启示2分,结合文意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共15分)13.示例:(1)送学生“进口”香皂,亲手制作英文包装纸,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2)带学生去看“大海”并承诺将来去看真正的大海,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评分标准:共4分。

每点2分。

14.答案要点:①指白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艺术(带学生看的湖)②指白老师的教育态度或胸怀(给学生的深厚的爱)③指白老师的教育影响(希望学生像大海一样)评分标准:共4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5.略评分标准:共2分。

问题针对师生关系,给2分,只针对老师或学生一方,给1分。

海淀区、西城二模 答案

海淀区、西城二模 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答案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1. (2分)【材料一】B 【材料二】A (答对一个得1分,2个2分)2.(4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015这个反思历史的关键年份)(1分),日本应当如何认识70年前战争的性质(2分),如何担负起战争的责任(1分)。

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015这个反思历史的关键年份)(1分),日本应当正确认识70年前战争的性质(2分),担负起战争的责任(1分)。

(意思对即可)评分要点:时间、日本、反思历史、承担责任。

(1点1分)3.(4分)继承“村山谈话”(1分),痛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1分),对历史、对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承担责任(2分)。

如答:继承“村山谈话”(1分),对侵略战争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2分),以实际行动呵护信任、培育友谊(言行一致)(1分)。

(意思对即可)4.(6分)①20世纪80年代,要求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保守思潮抬头。

②战后50周年之际,日本社会出现了阻挠反省侵略战争的强大逆流。

③时至今日,个别国家的某些人明目张胆发起挑衅,企图在所谓的“历史战”中搅浑水,借以卸下包袱。

(概括的事实1分、形象化表述1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4分)作者引用“一系列拥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内容,意在警告(1分)企图否认侵略历史的日本人:具有刚性约束作用的文件明白无误地确认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日本也无条件予以承认(2分);日本承认侵略历史、反省战争罪责,是日本同亚洲邻国发展正常关系的必要前提。

(承认侵略历史、反省战争罪责是日本必须做的事)(1分)(意思对即可)。

6.(2分)要点:主题鲜明,简明得体。

7.(4分)要点:重点明确(1分)、符合材料一或材料二文意(2分)、条理清楚(1分)。

8.(3分)D9.(6分)①志人形体(志其外形)②出神入化(得心应手……)③目无全牛(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10.(4分)李山人的“嘻”表达了他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做法的轻视之情、对自己作画之道超越了技巧的自得之意(答出一方面即可得2分) ;文惠君的“嘻”表达了他对庖丁解牛技巧高超的赞叹之情(2分)。

2015年西城期末(高三语文)

2015年西城期末(高三语文)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 三 语 文2015.1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

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甲 (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

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

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

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

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 乙 (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

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

中国文化人最 丙 (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倾.(qīng)向捍.卫B.惩.(chěng)罚义.气用事C.载.(zài)道言志泱泱..大国D.拈.(niān)花一笑逻辑.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A.雨打芭蕉叶带愁B.影入平羌江水流C.遥望洞庭山水翠D.雪拥蓝关马不前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热情更熟习B.激情更熟悉C.热情但熟悉D.激情但熟习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儒家道家佛家B.儒家佛家道家C.道家佛家儒家D.佛家道家儒家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第 1 页(共 10 页)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两只大熊猫入驻多伦多动物园以来,每天入园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这样大增的人气令园方非常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2015.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4分)【材料一】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

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

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

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

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

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

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

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

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

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

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

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

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

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

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⑨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炎热酷暑,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魄,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

⑩根据蔡襄的描述,北宋时荔枝大概有30多个品种。

出产荔枝的三地中,福建的荔枝品质最佳,岭南、巴蜀次之。

在福建各地中,手屈一指的品种当属“陈紫”。

蔡襄描述说:“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

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

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也就是说,陈紫这一品种不仅个头大,壳薄肉厚核小,而且味道清香中正,果肉晶莹如水晶,入口即化无渣滓。

⑪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蔚为大观。

甲,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乙,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

丙,荔枝不仅以其味美,更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取材于赵健《闲话荔枝》,有删改)【注】疮痏:疮疡,伤痕,引申为祸害。

1. 下列各组词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龟.裂(qūn)脍炙人口B.怨声载.道(zài)颠沛落魄C.渣滓.(zǐ)大块朵颐D.蔚.为大观(wèi)手屈一指2. 下列各词语中的“状”与文章⑩段“其味之至,不可得而可状也”中的“状”,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写景状物B.无可名状C.巴陵胜状D.口写手状3. 将下列文句依次填入⑪段甲、乙、丙三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②绿叶云舒,朱食星映③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②①D. ②③①4. 下列有关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品《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堪称千古绝唱。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过华清宫绝句》。

其作者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C.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与元稹并称为“元白”。

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D.苏东坡,以自己“以诗入词”的文学创作为词体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样式,为宋词开拓出豪迈慷慨的新境界。

5. 文章提到苏东坡既写过“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语。

这两句中苏东坡对荔枝的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二、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二,完成6—9题。

(13分)6. 下列对荔枝极易变质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 荔枝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果皮变色。

B. 成熟荔枝的果皮能释放出大量的乙烯,从而加速鲜果的衰败、腐烂。

C. 荔枝鲜果富含糖分,果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

D. 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大,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7.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的内容的一项是(3分)A. 荔枝果肉晶莹,味道鲜美,为世人所钟爱。

B. 荔枝在短期内极易变质,不易贮藏保鲜。

C. 荔枝主要生长于湿热地区,在北方难以成活。

D. 荔枝对于文人来说,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 参照材料二⑨段(甲)处“蜜浸封坛沉井法”的命名方法,给本段丙、丁两处所述荔枝保鲜法命名。

要求每处不得多于7个字。

(4分)(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从材料二⑨段看,古人保鲜荔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简要概括。

(3分)【材料二】①岭南四大佳果之首的荔枝,以其晶莹透剔甘醇多汁的果肉,清香甜爽的风味和娇艳似火的果色驰名于世。

在全球无数名优佳果之中,色、香、味皆极佳的荔枝堪称水果之王。

②可惜的是,荔枝是“炎方之果,性最畏寒”,这种生理生态特征,使它只能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生长和分布,而不能在全球广泛种植。

因此,荔枝的种植地域有极大的局限。

另外,荔枝保鲜期极为短暂,果实一旦成熟必须立即摘取,否则过熟的果实将更加难以保险贮藏。

摘下来的荔枝,红艳的果色在常温下只能保持一天,在这一天中明显可以看出果色不断由鲜红变暗红,再变褐色,紧接着果壳上出现霉斑,霉菌快速繁殖互相传染,果壳变软,渗出汁液,香味尽失,腐烂相继。

成熟的荔枝鲜果,如不经过特殊处理,在常温下二三日便失去商品价值,不可逆地衰败腐烂,被视为世界上最难贮藏的水果。

③荔枝鲜果为什么烂得这样快?这要从荔枝果实本身的结构、成分和生理特性谈起。

④第一,荔枝果皮薄,细胞排列疏松,水分极易散失,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氧和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酚类有机物质转化为醌类物质,醌类物质积累聚合,褐色显现,红色消失。

⑤第二,促使果实成熟、器官衰老的催熟激素乙烯,在果实成熟腐烂过程中起着加速剂的作用,而成熟的荔枝果皮又是形成和释放乙烯的中心。

据测定,果皮的乙烯释放量高达果肉和种子的数十倍。

果皮大量释出乙烯是致使鲜果加速衰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⑥第三,荔枝鲜果富含糖分,甚至高达20%,果肉含水量高,细胞壁薄嫩,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磷、钙、钾等)、蛋白质和脂肪。

营养丰富的鲜果又缺乏坚韧厚实致密果皮的保护,很难抵御形形色色霉腐病原菌的侵袭。

科研工作者已从腐烂的荔枝果实中分离出10多种病原菌,如霜疫菌、炭疽、酸腐、青绿霉菌等等。

虽然它们的入侵并非同步,有些菌种早在挂果期就已经“登陆”,但是只要摘下的鲜果处在陈化进程中,其抗病抵御能力自然下降,一些有害菌就会乘机滋生,暴发作乱。

⑦第四,荔枝收获季节正值高温盛夏。

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通常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上升呈正相关。

而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又比橙果高二三倍。

呼吸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⑧荔枝的鲜果难以贮藏,而且极易变质,这一点古人早有体会。

因此在保险贮藏方面曾创造了不少的方法。

⑨如明初《耀仙神隐书》载“收生荔枝,将熟时摘,入瓮浇蜜浸之,以油纸封固瓮口,勿令渗水,投井中,虽久不损”,此可称之为(甲)“蜜浸封坛沉井法”。

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荔枝谱》载:“乡人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窍,置荔枝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固封其隙,借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

”此可称之为(乙)“活竹窍藏法”。

又据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

复以蜡封剪口。

以蜜水满浸,经数年,味色不变,是予终岁皆有鲜荔枝之饱。

”此可称之“_____(丙)_____”。

还有荔枝“在树时并荔叶剪之,置新瓦坛中,泥柊叶封其口,倒沉井中。

有佳宴时出之,色如新,可支一日”,此可称之为“_________(丁)__________”。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内外一些重要水果产区和大、中城市,在水果保鲜贮藏方面都建有专门设施,如我国现今多用的是通风贮藏库和机械冷藏库。

前者利用库外昼夜气温变化的差异,使库内保持低温进行贮藏;虽然成本低廉,但是贮藏效果相对较差。

后者利用机械制冷,并可根据果品种类不同,对贮藏温度进行人工调控,有较好的贮藏效果。

(取材于周肇基《荔枝保鲜贮藏古今谈》,有删改)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