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为什么爱因斯坦反对自然辩证法(知乎)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目录: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27.阐述古希腊三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基本思想39.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40.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5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5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54.分析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60.海森堡“微观粒子服从测不准关系”57.人造单细胞生物59.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唯物辩证法却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61.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历史主义模式的异同62.如何理解汉森提出的“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的观点?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19.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33.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65.四元素说与五行说的区别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29.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天人和谐生态自然观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30.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与特性47.“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三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50.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5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18.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4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44.谈谈对灵感的认识48.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49.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8.谈谈科技应用中的“两重性”及如何消除其负面作用10.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1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14.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32.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6.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17.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20.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特征21.简要论述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22.论述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与科学方法论思想23.阐述近代科学传统的主要内容25.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31.阐述科学的本质属性34.论述近代科学革命对于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35.比较近代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特征56.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如何化解?36.论述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不同构成要素以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8.论述与比较科学与技术的不同价值41.你认为如何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2.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45.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46.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58.结合默顿科学规范思想和当前中国科研活动的突出问题阐释如何加强学术规范建设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关于爱因斯坦和普利戈金对自然辩证法看法之己见

关于爱因斯坦和普利戈金对自然辩证法看法之己见

关于爱因斯坦和普利戈金对自然辩证法看法之己见对于《自然辩证法》, “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先锋和主将” 爱因斯坦和“可能很好地代表下一次的科学革命”的普里戈金, 分别在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对它作出了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

我们知道, 恩格斯从1873年开始系统研究和写作《自然辩证法》, 到1883年因马克思不幸逝世而不得不搁笔为止, 历经10年。

恩格斯于1895年逝世,《自然辩证法》成了一部未完成著作。

恩格斯去世以后, 《自然辩证法》手稿一直掌握在伯恩斯坦手中, 长期未能公诸于世。

1924年, 苏共中央派梁赞诺夫到德国查寻、复制《自然辩证法》手稿, 商谈这部手稿的出版时,伯恩斯坦把手稿送给爱因斯坦征求意见。

爱因斯坦在谈了伯恩斯坦送去的手稿以后, 于1924年6月30日写给伯恩斯坦的意见如下:“爱德华• 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 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来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 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 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 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 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

可是, 我可以这样设想, 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又是一个有趣的文献, 那是可以出版的。

”从这个意见来看, 尽管爱因斯坦建议出版《自然辩证法》手稿, 但他对其作出了很低的或否定的评价。

又过了半个世纪以后, 普里戈金对《自然辩证法》却有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在他和伊• 斯唐热合著的《从混饨到有序》一书中, 他们写下了如下一段颇长的话:“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 是马克思所断言, 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 不可逆性所起的建设性作用的发现, 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 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理解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欧洲革命风暴以后,恩格斯系统的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并且对其在哲学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从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与方法。

以《自然辩证法》为标志,恩格斯阐述了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客观辩证法以及概括总结了自然界辩证法的理论与方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否定与歪曲“自然辩证法”是人们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文章中对于辩证法理解的一种通称。

然而,自卢卡奇以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与方法遭到了种种否定与歪曲,持“马恩对立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降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水平。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最先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做出批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的理解不同。

卢卡奇认为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出辩证法,并且辩证法是社会历史性的,围绕社会历史领域旋转,客观自然界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客观自然界没有辩证法的存在。

卢卡奇质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并且反对恩格斯将辩证法推广到自在的自然本身他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种方法在这里只限于历史和社会领域。

来自恩格斯的关于辩证法定义的误解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恩格斯仿效黑格尔的错误引导,把这种方法也扩展到自然界。

但是,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变化…等等,并不是来自我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指出:“必须排除把辩证法推广到自然界这种企图。

这和一个自然主义的起点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从未说过自然辩证法,虽然他很清楚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组织中量的逐渐变化会导致质的变化。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袭于黑格尔自然哲学,他不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但是认为自然辩证法只有建立在黑格尔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才成立。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评价:爱因斯坦缘何出错-自然辩证法史学习札记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评价:爱因斯坦缘何出错-自然辩证法史学习札记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评价:爱因斯坦缘何出错-自然辩
证法史学习札记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评价:爱因斯坦缘何出错-自然辩证法史学习札记
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的评价缘何出错?前苏联的几代学者都认为,原因就在于爱因斯坦并没有看到《自然辩证法》手稿全文,他的评价并不是针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全文而作出的。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从客现存在的事实出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和理性分析,认为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本文从新的视角分析了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作出错误评价的原因,认为:首先是因为爱因斯坦在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方面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严重错误;其次是在客观上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本身难读、难懂有关;再次是与爱因斯坦本人的哲学倾向有直接的关系。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引出某些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作者:吴伯田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刊名: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0 25(1) 分类号: N031 关键词:爱因斯坦评价《自然辩证法》。

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吴国盛)

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吴国盛)

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吴国盛)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斯、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

鉴于《自然辩证法》一书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很有必要对这部未完成著作作深入地研究,其中包括考证写作过程、注释述评全书内容、追寻理论目的以及确立理论前提。

过去,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在前两个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后两方面引起人们注意,本文对此提些看法。

主题意图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ZW(1〗参见董光壁;“究竟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4期。

〖ZW)〗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

〖Z W(〗参见《国外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研究》,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5页。

〖ZW)〗如果说,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目的在于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来表述这种自然界的辩证法,那么,这两种意思就没有什么不一致之处,如果前一种观点的意思是,在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理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有别于辩证法又有别于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规律,《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找出这种一般规律,那么,这肯定不能认为是恩格斯本人的意图。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写道:“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的科学就是多余的了。

爱因斯坦缘何出错--自然辩证法学习扎记

爱因斯坦缘何出错--自然辩证法学习扎记
证法 》 稿全文吗? 手
为什 么爱因斯坦对恩 格斯《 自然辩证法 》 手
.2 .
联学者那种认为伯恩施 坦交给爱因斯坦看的并不 是恩格斯 的《 自然辩 证法》 的全部手稿 , 而不过 是
万方数据
关于《 的那个片断的观 特地强调 爱德华 信等悄况 。 电》 点, 说: 然而, 14 年到 15 年爱因斯坦逝 从 9。 95
《 然辩证法》 自 手稿作出正确的评价。 为什么像爱 生 的巨大指导作 用。然 而, 因斯坦对恩格斯《 爱 自
十 分重要的地位 , ① 尽管这是一部 尚 未完成, 在思
格斯生前也未 曾发表的著作 。 然而从 12 95年公开 出版后在 全世界所产生的 巨大影响表 明,自然辩 ‘
收 摘日翔 :98-2一2 19 -1 4 作密 蔺介 吴伯 田〔9 6 J4-
20 年第 I 00 期
第 2 5卷 ( 第 13期 ) 总 0
渐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F HE I O Z JANG NORM AL UNI RSTY VE I (oc l in e) S i S ecs a c
N0 Ge e a n rl
N1 10 ,0 o3 20
Vo. l2 5
对 格 《 然 证 》 稿 价: 因 坦 何出 恩 斯 食 辫 法手 评 爱 斯 缘 错
— 自然辩证 法 史学 习札记
吴伯 田
( 浙江师范大 学科 李技术 哲李研 究析. 浙江 全华 3 10 ) 204 摘 共: 爱因斯坦对忍格斯《自想拼证法) 手鹅的评价妹柯 出错?前 苏联 的几代学者都认为, 因鱿在 原 于爱 因斯 坦并没有淆到《 自然抖 证法》 手稿 全丈. 他的评价 并不是针 对忍格斯《 自然并征法 》 手鹅 全丈 而作 出的。本丈这用马克忍主 义仰证 分析的方法 , 从客砚 存在的事实 出友 , 通过对这一 问题 的历史考察和理性 分析, 认为前 苏联李者的观点足饮 乏根 括的。本文从断的视角分析 了爱因斯坦对恩格斯《 自然抖证法》 手稿 作 出播误评 价的原 因, 认为 : 首先是 因为爱 因斯坦 在评价 角度 和评价 标准方 面 出砚 了不客忽视 的产重材

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评价

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评价

试析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的评价厚宇德1摘要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评价的给出,主要源于两个人各自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知识差异以及各自所关心问题的错位。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相对论;量子力学。

1924年爱因斯坦在回答E·伯恩施坦征求他关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下简称手稿)的意见时说:“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末我就不建议把它付印,因为无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看,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

”[1]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一个绝对的世纪伟人,以其卓越的科学贡献,诚挚的人类良知以及高尚的情操品格不仅征服了20世纪的科学界思想界,也充分赢得了诸多中国人尤其一些学者的好感与爱戴。

但他却对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一做如此评价,这无论如何至少给中国学术界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爱因斯坦因为什么对手稿做出这样令人困惑的“盖棺论定”呢?文献[1]的编译者认为:“爱因斯坦囿于资产阶级偏见,根本不理解《自然辩证法》这部辉煌文献的深刻内容和伟大意义,结果作出了完全错误的评论。

”[1]这样的结论符合事实、客观公允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对爱因斯坦的思考角度以及手稿内容本身两个方面的分析开始。

1.爱因斯坦的哲学造诣及影响爱因斯坦是个极具哲学天份的人。

在他仅仅12岁时,通过自己的思索,作为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对世俗宗教的信仰“就突然中断了。

”[2]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阅读并与人深入讨论过康德、斯宾诺莎、休谟、马赫、彭加莱等人的诸多哲学论著,从而形成了其可谓博大精深但同时又比较复杂的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是由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主义、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构成的兼容兼蓄的统一综合体。

这些不同的乃至异质的哲学思想,既相互限定又彼此砥砺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从而显得气象万千。

”[3]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完整版)为什么爱因斯坦反对自然辩证法(知乎)

(完整版)为什么爱因斯坦反对自然辩证法(知乎)

(完整版)为什么爱因斯坦反对自然辩证法(知乎)为什么爱因斯坦反对《自然辨证法》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

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

”以上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为什么爱因斯坦这么激烈的反对《自然辨证法》呢?这和爱因斯坦相信“上帝不掷骰子”,反对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关系。

爱因斯坦虽然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却仍然坚持牛顿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完全是确定的,必然性的,没有偶然性,不确定性。

量子力学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宏观的必然性是大量微观的偶然性的总和,这就是量子力学的辨证法,必然性是大量偶然性的总和,必然性不能脱离偶然性。

恩格斯说:“力学(当时的牛顿力学)的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

因为匀速直线运动没有变化,惯性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化的运动,相反,非惯性运动是运动状态变化的运动。

实际上任何物体都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作不确定的量子运动,位置越确定,动量就越不确定,越是微观的尺度这种不确定的量子运动越激烈,到了10-33厘米的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最小的长度单位,没有比普朗克长度更短的长度,任何物体的长度都是普朗克长度的整数倍),运动会变得极其激烈,不仅具有极其巨大的动量和能量,而且动量还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

由于位置和动量这对物质固有的基本矛盾,物质不仅永远运动不能静止,而且运动状态也不断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爱因斯坦反对《自然辨证法》
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

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


以上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为什么爱因斯坦这么激烈的反对《自然辨证法》呢?这和爱因斯坦相信“上帝不掷骰子”,反对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关系。

爱因斯坦虽然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却仍然坚持牛顿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完全是确定的,必然性的,没有偶然性,不确定性。

量子力学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宏观的必然性是大量微观的偶然性的总和,这就是量子力学的辨证法,必然性是大量偶然性的总和,必然性不能脱离偶然性。

恩格斯说:“力学(当时的牛顿力学)的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

因为匀速直线运动没有变化,惯性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化的运动,相反,非惯性运动是运动状态变化的运动。

实际上任何物体都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作不确定的量子运动,位置越确定,动量就越不确定,越是微观的尺度这种不确定的量子运动越激烈,到了10-33厘米的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最小的长度单位,没有比普朗克长度更短的长度,任何物体的长度都是普朗克长度的整数倍),运动会变得极其激烈,不仅具有极其巨大的动量和能量,而且动量还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

由于位置和动量这对物质固有的基本矛盾,物质不仅永远运动不能静止,而且运动状态也不断变化。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辨证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仍然是一经典理论,出发点仍然是牛顿力学的惯性。

爱因斯坦的出发点仍然是牛顿力学的惯性运动,他一直坚持牛顿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完全是确定的,必然性的,没有偶然性,不确定性。

一直反对量子力学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量子力学在他眼里是那样的疯狂,难怪他要说《自然辨证法》是“疯人之言”了。

哲学与科学,同样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极其运动规律性的认识。

科学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哲学则是对科学认识的再认识。

因此哲学较之科学更具有前瞻性和一般性。

水位不等促成水流-电位不等促成电流-温度不等促成热流等等,由此哲学总结出了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思维都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

这或许就是哲学的价值所在。

但是,哲学家的观点往往超前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恩格斯著《自然辨证法》,都超前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在当时是很难被人们理解的。

德谟克利特在道尔顿之前就提出了原子论,恩格斯在爱因斯坦之前就开始质疑绝对时空,在玻尔之前就开始质疑机
械决定论。

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中还有一些观点至今尚未得到科学的验证,比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写道:“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

”这个观点是用来反驳“热寂说”的,但至今尚未的到科学的验证。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是超验的,也就是说,哲学理论是超前于实践的,是以假设为基础的。

而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哲学的正确性有待于科学实践的检验。

物理学在以前是主要是哲学,这是因为那时科技水平还不发达,很多实验做不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逐渐由哲学转变为科学。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被实践检验以前是哲学,当被实践检验以后,就不再是哲学,而是科学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原子论也就逐渐被现代科学原子论所代替了。

《自然辨证法》在被实践检验以前是哲学,当被实践检验以后,就不再是哲学,而是科学了,《自然辨证法》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哲学观点也就被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科学观点所代替了。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写道:“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

”这个观点是用来反驳“热寂说”的。

怎么“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呢?这可以用大爆炸理论来解释,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收缩,于是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热又会重新集结起来,但由于物质有普朗克长度的最基本单元,所以不能无限收缩一个无限小的点,而是收缩到极其微小的尺度后再次膨胀,于是重新集结起来的热又会重新活动起来。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写道:“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宇宙是在大爆炸中产生的,自然也会在大收缩中灭亡。

但物质是不灭的,宇宙不断的膨胀和收缩,但物质在宇宙膨胀和收缩的过程中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只会分散和聚集。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写道:“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虽然宇宙大收缩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人类,但宇宙再次大爆炸后又会人类又会在某个时候重新出现。

由于物质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消失,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永远死亡,而是会在另外的某个时候再次出生。

宇宙是大爆炸和大收缩的循环,而人则是生与死的循环。

但是,恒星,行星,星系都是产生与灭亡的循环。

但普朗克长度的物质最基本单元,却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而只会通过永不停息的不确定性运动不断的产生和消灭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由于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曲闭空间,没有边界和中心,所以在刚收缩时并不会导致偏离平衡态,并不会导致与热二定律相反的熵减过程。

但当宇宙收缩到十分微小的尺度时,量子涨落会十分激烈,于是会导致与热二定律相反的熵减过程。

当宇宙收缩的极其微小的尺度时,根据圈量子引力理论,这时宇宙就会出现大反弹,于是又开始了新的一次大爆炸,当宇宙膨胀到十分巨大的尺度时,宇宙又会按照热二定律向熵增演化,但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再次收缩,正是大爆炸和大收缩的循环,才使宇宙不至于热寂。

如果宇宙无限膨胀,最后将不可避免的热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

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

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

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

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

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直到无限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热寂宇宙。

当然,宇宙不可能无限膨胀,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再次收缩,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热又会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然后宇宙会出现大反弹,于是又开始了新的一次大爆
炸,这样循环往复,宇宙永远不会热寂。

在爱因斯坦看来自然只不过是数学观念的表现而已,这是一种观念决定存在的先验论的认识方式,这和《自然辨证法》的存在决定观念的唯物反映论的认识方式是相反的,爱因斯坦相信通过纯粹的数学演绎,而不通过观察和实验就能够认识自然,因此他的后半生都试图通过纯粹的数学演绎,去建立能够统一整个物理学的终极理论,直到他去世时,才对他的认识方法才有所醒悟,并消毁了其遗稿,从这一点看,爱因斯坦具备一种科学家所具备的自省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