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这两年,课堂教学提倡少讲精讲,提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说实话,这的确是一个进步,尤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性方面有很明显的效果。

但我始终认为,语文课上该教师多讲的时候的仍须多讲。

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他课程,有些课文如果没有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没有教师逐词逐句的分析,学生是很难体会出文中语句的深意的,自然也就难以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巧妙了。

今天,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红楼梦》,介绍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可和前两节课不同的是,学生的发言明显不够积极,且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来对文章的理解很肤浅,并没有真正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

怎么办?硬要学生反复读、体会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我准备领着学生来分析体会文中语句。

从王熙凤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情的描写体会她的张扬放肆、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和炫耀权势。

逐词逐句的讲解,虽然讲的多了点,但从学生的神情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因为理解了课文的满足。

看来,我今天的做法是对的。

语文课当讲仍须讲。

听《“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反思

听《“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反思

听《“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反思今天,宁波市骨干教师黄铁成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首先从了解课文的结构着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比较与以往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发现《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有三个文章片断组成,都是描写人物的。

这样,学生对一组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初读板块中,黄老师让学生放声读文本,把认为难读之处划出来,多读几遍。

这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毕竟学生所学的是白话文,而这篇名著是古白话文,学生在阅读上是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也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学情。

最精彩的是黄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对王熙凤的外貌和语言的研读,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曹雪芹对人物刻画的独到写法。

在研读外貌板块中,黄老师首先出示一组描写王熙凤穿着打扮的词组,引导学生一层一层读,化解读的难点。

一读“髻——钗——圈——佩——袄——褂——裙”,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头上戴的,身上佩带的和穿在身上的服装;二读“攒珠髻——挂珠钗——璎珞圈——玫瑰佩——窄裉袄——银鼠褂——洋绉裙”让学生明白前一个词是用来修饰这些服饰的;三读“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让学生明白前两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这些服饰的颜色和造型的。

在学生明白了这些描写是按一定的结构的词组来写的以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读,读出语言的范式,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曹雪芹大家外貌描写的独到之处。

接着,师生一起研读后一组的外貌描写,那是三对对偶语句,互相对对子,以一个“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问题让学生谈谈读书的感受。

在学生的交流中,黄老师说:“老师从‘三角眼’和‘吊梢眉’能读出很多……找原著读读吧!”黄老师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引领学生的阅读,并让学生去读读名著。

然后黄老师让学生拓展读,通过学生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读原著中描写贾宝玉的外貌描写,而且告诉学生原著中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有一段富有人物个性的精彩的描写。

这不仅是对学生前面所学的读的方法的一种学以致用,更是为学生打开名著阅读的一扇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文本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

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古代贵族女性形象。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并不熟悉,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虽略有修改,仍有许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存在难度;而且王熙凤语言话中有话,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更为不易。

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通过细致研读,自主探究,寻找真实的王熙凤,令一个泼辣张狂、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喜欢炫耀特权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从而获取与作者创作意图较为接近的解读,了解作者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用了两课时。

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通过老师范读,听录音读、小组赛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是结合图画,把课文中描写王熙凤穿着的那一部分内容读好,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第2课时,提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王熙凤的语句,谈谈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学生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人物的特点概括是较为准确的。

读到文中人物的穿着描写,体会到王熙凤在贾府中地位高,爱炫耀的特点。

读到王熙凤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到她特别会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对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这两个词,可能由于学生词汇量不丰富,不能概括。

但当学生说到她特别善于演戏,会奉承人时,教师就可以肯定,并适时引导学生积累“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等词。

在学生抓住这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对王熙凤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出示文中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评价的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王熙凤这个人物在众人心中的形象,体会间接描写的作用。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后反思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后反思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后反思
今天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充分让学生阅读的文本:早读的时候纠正第一自然段中读错的字音,上课时又齐读第一段,思考交流: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王熙凤?学生自由发言,由学生把自己概括出的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王熙凤的语言时,同样让学生自由阅读之后谈自己的感悟,教师只是在学生还没有发现的点上进行了点拨。

比如赵怡彤读到“……王熙凤说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孙女而不是外孙女时,这个孩子感悟到了王熙凤是一个会说话的人。

我顺势点拨:他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一来二去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这是一个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

正是在这种阅读、交流,教师点拨,畅谈感悟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步。

在课程结束部分,李元睿提出,为什么指代王熙凤的代词用的是单人旁他?我给予了解答。

看来,课堂上应该给孩子们留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环节。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内容的角度的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内容的角度的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内容的角度的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内容的反思第一部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品读人物的外貌、言行,通过读、思、议,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迁移描写方法课外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播放《枉凝眉》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里面的谁?这节课我们去去认识《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王熙凤,人称“凤辣子”。

3.人称“凤辣子”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去认识这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觉得不好读的地方请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2.检查读文情况。

3.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组内说说。

4.初步交流:读了课文,王熙凤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人物的什么描写中感受到的?三、品味词句,探究性格(一)品读人物的外貌。

出示句子: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2)用自己的话说说“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

(3)投影“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面相。

这种面相,让你感受到什么?(二)品读人物的言行1、课件出示句子:“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从后房门进来。

”(1)细读王熙凤的出场片断,你能体会到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2)组织学生交流,老师着重从以下方面点拨:①从王熙凤出场时与众人的表现作对比,体会她性格张扬放肆、在贾府的地位特殊。

②从“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体会到她在贾府的地位特殊。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与反思本文是关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

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王熙凤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1、剪辑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片断2、多媒体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流程一、简介《红楼梦》,了解故事背景《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

贾母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读文本2、初步感知形象(抓外貌)读了这段文字,你从这穿着打扮中感受到王熙凤有什么特点?(珠光宝气、华丽、雍容华贵、高贵……)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他的外貌?(出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唇未启笑先闻。

)4、读着读着,在你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出示人物画面)三、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抓语言)。

1、再读片段,还有哪些语句也让我们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把它划出来,找一处细细品味,做做批注,和同学交流。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听课反思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听课反思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听课反思今天,听了温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感受颇深,收获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1、一开课,温老师让学生把认为难读之处划出来,多读几遍。

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毕竟学生所学的是白话文,而这篇名著是古白话文,学生在阅读上是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也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学情。

2、在研读感受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时,“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温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其中会有一些偏差和错误,但通过细细阅读文本,他们的有些想法是跟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接近,跟前人和今人的绝大部分见解比较一致。

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是一个探究者,他们是在实行探究和创造的阅读。

温老师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通过阅读引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3、学生的“发现”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引导。

在这节课上,温老师对于学生指导很有层次性:初读:凤辣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情、泼辣等);二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凤辣子”的热情?(聚焦关键语段);三读:既是热情,她问了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讨好贾母、炫耀自己);四读:凤辣子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精明、有心机)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冲突:刚刚认为凤辣子是热情的,突然又感到“凤辣子”有可能别有用意。

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反思。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学生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乐此不疲地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探究,从偏差走向准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凤辣子的理解也逐渐准确和丰满起来。

4、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温老师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神,品其味,大胆引用原著中的语句作补充说明,通过原著的再现与课文中句子的比较,不但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激发了学生去看原著的浓厚兴趣。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红楼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红楼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红楼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尝试由读一篇节选课文到读整本书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我牵手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五年级(2)班的孩子们一起“穿越”,推开“贾府”大门,经历了一次有趣的“红楼”阅读之旅。

一、问题导向,回望经典,定位教学目标《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这毋庸置疑。

但是,前不久,一位专家指出,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不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

当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可是,书中精彩的人物对话,宏大的结构布局,神妙隽永的语言运用,就这么让孩子们错过,不是太可惜了吗?我很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决定从小说节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始,尝试通过节选内容的阅读教学,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进而开启阅读《红楼梦》之旅,实现由读一篇节选课文到读整部书的目标。

二、解读文本,直面经典,编者意图有了明确的目标,还得读懂教材、读懂编者意图,这是上好课的起点。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我认为其意旨有三:一是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二是尝试性接触古典名著《红楼梦》;三是进一步感受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美。

具体地说.本节选课文有以下特点:1.在人物形象方面,主要人物“凤辣子”泼辣张扬,极具个性,而林黛玉不言不语冷静淡然,贾母两次发声穿针引线,使情节颇有波澜。

2.在情节方面,简洁快捷,但非常独到。

以“林黛玉的视角”“映现”王熙凤,在林黛玉闻其声、见其人、感其行、听其言中,快速完成典型事件“初见”。

3.在语言文字方面,虽有生僻字词(尤其是描写“凤辣子”的外貌),但总体上浅白晓畅,而在描写“凤辣子”的话语时,却“话中有话”意味深长。

4.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正面描写即将人物置于典型事件中,画其外貌、状其行止、摩其言语,与侧面烘托即黛玉、贾母、众丫鬟的反应相结合,刻画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个性特点,使其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这两年,课堂教学提倡少讲精讲,提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说实话,这的确是一个进步,尤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性方面有很明显的效果。

但我始终认为,语文课上该教师多讲的时候的仍须多讲。

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他课程,有些课文如果没有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没有教师逐词逐句的分析,学生是很难体会出文中语句的深意的,自然也就难以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巧妙了。

今天,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红楼梦》,介绍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可和前两节课不同的是,学生的发言明显不够积极,且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来对文章的理解很肤浅,并没有真正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

怎么办?硬要学生反复读、体会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我准备领着学生来分析体会文中语句。

从王熙凤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情的描写体会她的张扬放肆、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和炫耀权势。

逐词逐句的讲解,虽然讲的多了点,但从学生的神情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因为理解了课文的满足。

看来,我今天的做法是对的。

语文课当讲仍须讲!今天,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红楼梦》,介绍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课上我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整体感知,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写了她的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二,由于课文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重点指导读好王熙凤衣着外貌的部分,先采用学生互相提醒和老师指出的办法给易读错的字正音,其次是读好文中的一些词语,接下来老师领读,以解决拗口难读,不会断句的问题。

由于人物穿戴学生不明白,如果助逐词逐句的解释会吃力而不讨好,并枝节了文字的整体感。

我就让学生凭着整体的感觉去感受王熙凤衣着的华丽,讲究,甚至奢侈。

三,本篇课文的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因此,我让学生读文,划句,想象,批注,说说王熙凤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汇报时与描写方法相结合的讲解,突出重点。

最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描写你周围的人,可以选择同学或老师,从而让学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四,在学生对文字有了理解基础之后,我给学生适时播放同名电视剧的片段,这个片段的情景与课文十分温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王熙凤的性格和为人很有帮助,这样形象的画面配上课文内容是学生再分角色朗读时,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王熙凤张扬泼辣,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人物形象挥之不去了。

《红楼梦》一书相较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三本小说,学生对其的了解不多,只能说只言片语。

怎么让学生通过这么一个片段描写去体会王熙凤这么一个经典的人物,是本课的重点。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去思考:“凤辣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说是美若天仙的人,有的说很华贵,有的说很大方,甚至有的说很豪爽、心直口快。

很显然,学生的这些认知都是极为表面的。

但这也是学生的一种直观的感受,我们不能立马去否决了,这肯定会打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于是我说:“看来,这王熙凤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把你们都给骗过去啦,真的很不简单!”听我这么一说,学生都睁大了眼睛,很好奇,难道自己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王熙凤吗?都很想一探究竟。

于是在精读课文阶段,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体会人物性格。

一是人物的外貌描写。

小说里对王熙凤的外貌真的可谓是不惜笔墨,浓墨重彩。

一身行头雍容华贵,耀眼夺目。

这段长长的描写让学生对照着课文插图去感受,然后让学生感受这光鲜的外表背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说,王熙凤权力很大,要是没这权力,她哪有这么多的钱?有学生补充说,肯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第二板块就是第三段的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

一笑,一拭,再转悲为喜,这活灵活现的表情让人物特点尽显无疑。

抓住神态的变化,再结合语言去体会人物的内心。

在此,我抓住学生先前说的“心直口快”问:“王熙凤真的是心直口快吗?她心里想的和她口里说的真的都一样吗?”然后让学生抓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

于是渐渐明白了,她说的这些话都是为了投“老祖宗”所好,有学生说就像变色龙一样,这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到此,王熙凤的形象才在我们面前显山露水。

不足:王熙凤出场的这一个描写也是经典之处,因为时间关系,最后草草收场。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刁钻泼辣、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分别采用外貌、语言、动作三方面描写,在教学中我也刻意从这三方面入手突破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语言的繁缛,又是古白话,学生对于王熙凤的服饰、外貌部分朗读时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布置了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好好的朗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易读错的音查字典予以批注,并利用早、午读的时间给学生正音,必要的时候示范朗读,句句教读。

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学生完成了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语文课,重在读,在读中感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才会有所获,自我感悟才会深刻。

在教学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给学生讲解了这个故事发生的缘由,文中各人物之间的关系。

知道了这些,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了解了引子,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就会得心应手一点。

然而,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学生对于王熙凤的外貌又夸又贬、穿着打扮的夸赞于厌恶,这种褒贬夹杂的语言所暗含的深意理解不透,甚至体会不出,这给教学无形中增添了难以行进的因素,所以,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是有些困难的。

2.语言不够干净。

过渡语、总结语过多,导致我在课堂上所占比重过大。

并且有一部分过渡语并没有发挥老师的总结提高作用。

3.我并没有融进课文。

教师要先感动课堂才能进一步感动自己。

在教学前要充分读文,把课文装到心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遍情感自现。

4.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邀请一名学生上台和我进行角色扮演,从中体会到凤辣子的虚情假意阿谀奉承。

但课后反思时,我想到如果由同桌互演,效果会更好,更能帮助学生体会凤辣子的性格。

5.《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名著《红楼梦》的一个选段,但我进行讲解时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十足的想象空间。

很多学生只是对凤辣子的一生感到兴趣,但并没有对这本名著产生兴趣。

这不得不算是名著教学中的一个败笔了。

名著之难,难于其深度和广度,不容易把握,讲得深了或浅了都不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悉心研读教材、分析教参,唯有自己吃透了,讲课时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今天参加了,由未央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关于开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推进EEPO 有效教学暨小学难点课上法研讨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十分有幸获得了于老师的指导,展示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

课后,我感想很多,借着刚刚上完课的新鲜劲儿,反思如下。

第一,我在本节课的优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推向课堂的中心,不抢戏,不代劳,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思考。

比如在品析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时,有这样有句话“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

”学生读后认为王熙凤没有迟到,因而品不出此时她在贾府地位的超然,对黛玉的炫耀。

我通过举例:老师观课的迟到,让学生看到并不是所有人迟到都会大笑着走进会场,只有地位很的人才会这样做,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在贾府这样的重要场合,王熙凤这样做就是为了炫耀自己。

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看到王熙凤衣着描写中有大量生字,所以制定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今天上课时,果然学生对该语段读的磕磕巴巴,我不着急,耐心的一步步,一句句给学生指点,直至读的正确、流利。

第二,本节课的缺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课堂节奏有些拖沓,学生沉默的.时间太长,没有及时调控;其实,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基本功不扎实,具体表现在课堂语言有些随意,不干净,书写没起到示范作用,这都是后期需要我好好总结,并认真练习的。

第三,针对以上缺点,如果能重新来过,我想我会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学情充分把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不一定非要设置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其次,运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让课堂紧凑起来。

第四,今后努力的方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其次,既然自己基本功不扎实,那就必须要让沉下心来,努力练习,我相信勤能补拙。

作为青年教师,能站在区级研讨课的舞台上我是幸福的,能得到于老师的当面指导我是幸运的。

有着这样的幸福与幸运,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于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我的感受颇深。

它着重写了王熙凤的衣着和语言,文字不多却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由于这个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其中语言跟现代有不少的距离,学生对于王熙凤的服饰、外貌部分理解有一定难度。

另外,理解王熙凤的美丽热情外表下真实的性格特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

在上课之前,我先下载了《红楼梦》中这一片段的连续剧给学生欣赏,他学生通过音频、影像的效果来体会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节中,主要对王熙凤的外貌进行描写,而且非常细致,写王熙凤的性格时,又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结合本文语言的繁缛,又是古白话的特点,学生对于王熙凤的服饰、外貌部分朗读时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好好的朗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易读错的音查字典予以批注,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学生完成了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语文课,重在读,在读中感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才会有所获,自我感悟才会深刻。

我想,如果我再上这个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经典片段,不细细读书,是咀嚼不出它独特的味道的。

所以,如果我再上这一个课,我要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一读、二读、三读、四读”这几个步骤。

”,在学生读熟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在这段话的描写中,作者不仅写得细致,而且还有一定的顺序,活脱脱一个泼辣张狂的形象。

告诉学生在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有特点,而且能体现人物的性格,那就要细写。

对于人物的语言则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写,而是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值得推敲的句子才能给文章增光添彩。

我带领学生饶有兴趣地分析人物形象。

相对于几次不同的“读”,围绕主干问题“凤辣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感受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点这一方面,学生的体会比较到位,能根据自己对小说背景的了解分析出王熙凤语言所反应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