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茎 教案
探究茎的结构:植物的茎教案

教案:探究茎的结构——植物的茎一、教学目标1.了解茎的定义和作用2.了解茎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3.掌握茎的分类方法4.理解茎的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二、教学重点1.茎的结构及其组成2.常见的茎的分类方法三、教学难点1.理解茎的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2.掌握不同类型的茎的特点及其生存环境四、教学内容1.茎的定义和作用茎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主要是起支撑、传输养分、水分和充实植物体的作用。
2.茎的结构及其组成(1)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有皮层、次生皮层、维管束、髓部。
(2)组成:皮层:有一层或几层,主要由表皮细胞和毛细管组成。
次生皮层: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分界层,由次生皮纤维组成。
维管束:包括导管和木质部,由多种细胞组成。
髓部:中央部分,由髓细胞组成。
3.茎的分类方法按功能:支持茎、传导茎和贮存茎。
按结构:正常茎和变异茎。
按生长方式:草本茎和木本茎。
按体系的位置:地上茎、地下茎和空中茎。
4.茎的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1)草本植物的生长方式:茎干伸长,维持着偏基础生长点,新的芽和叶片逐渐从旧的芽和叶片中间延伸出来。
(2)木本植物的生长方式:茎干伸长,拥有一个顶端生长点,在枝桠生长和侧芽萌发时,发展成分枝的部位也逐渐形成生长点,依次向顶端延伸。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具,系统地讲解茎的结构、分类方法和生长方式及生长规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物展示法:利用一些实物茎,如马铃薯、芹菜、木棒等,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摸索,以加深对茎的结构及其组成的理解。
3.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和解决茎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
六、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利用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茎。
2.实物解析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茎的结构及其组成。
3.茎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茎及其特点。
4.茎的生长讲解茎的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
5.小结梳理授课内容,加深学生对茎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经验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参与积极,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清晰有力。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茎》教案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茎》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学会使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植物茎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和切割植物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会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展示观察到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关注植物的生长和保护。
教学重点: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观察和比较植物茎的结构。
教学难点:植物茎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展示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准备:植物茎的实物样本。
放大镜、剪刀、尺子等观察工具。
思维导图模板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章:引入1. 导入:展示一片植物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茎的了解和疑问。
第二章:观察植物茎的外观1.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块植物茎样本。
2. 观察任务:用放大镜观察植物茎的外观,注意其颜色、形状和纹理等特征。
3. 讨论:每组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词汇描述植物茎的外观。
第三章:触摸和切割植物茎1. 触摸植物茎:学生用手触摸植物茎,感受其硬度和质感。
2. 切割植物茎:使用剪刀沿茎的横切面切割,观察切面特征。
3. 观察和描述:学生观察切割后的植物茎切面,描述其结构。
第四章:了解植物茎的结构1. 观察茎的横切面:用放大镜观察植物茎的横切面,引导学生识别茎的各个部分。
2. 学习茎的结构:介绍茎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如皮层、木质部和韧皮部等。
3. 思维导图: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模板,整理和展示观察到的茎的结构信息。
第五章:总结和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 拓展活动:邀请学生思考植物茎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功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触摸和切割植物茎,引导学生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小组合作和思维导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小学科学13《植物的茎》(教案)

小学科学13《植物的茎》(教案)植物的茎(教案)引言:茎是植物体的主要部位之一,承担着输送水分和养分、支撑植物体稳固生长的重要功能。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茎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茎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2)能够描述茎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2. 能力目标:(1)观察和描述植物茎的形态特征;(2)进行简单实践活动,探究植物茎的一些功能。
3.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2)观察和描述茎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简单易懂地介绍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呈现几张不同植物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简要介绍植物茎的结构。
包括茎的主要部位:茎尖、茎节、叶痕、侧生茎、地下茎等。
(2)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说明植物茎的功能:支撑植物、传输水分和养分。
3. 示范实验(20分钟)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如向日葵、黄豆等,进行茎的切割实验。
将茎切割横截面,并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茎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排列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茎的内部结构。
4. 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究植物茎的不同特点。
(1)在植物园或校园中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茎,记录下自己发现的茎的形态特征。
(2)用手轻轻触摸不同植物茎的表面,并描述触感的不同。
(3)观察茎的截面,比较不同植物茎的断面形态。
(4)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如直立茎的支撑力实验、叶痕观察实验等。
5.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回到教室,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和描述他们对植物茎的观察和实践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6. 拓展延伸(15分钟)展示一些其他特殊的茎,如马铃薯的地下茎、藻类植物的苔藓茎等。
科学植物茎教案5篇

科学植物的茎教案5篇随着新学期的开头,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信任老师肯定都提前制定教案了,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提早完成的书面表达,以下是范文社我细心为您推举的科学植物的茎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植物的茎教案篇1活动目标: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空气、肥料和阳光。
4、培育幼儿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爱好。
活动预备:1、多媒体课件。
2、每组幼儿一盘土壤。
(四人一组)3、试验用的酒精灯、铁架、杯子、连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头饰。
5、四袋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
(黑土、黄土、白土、红土)6、一袋泥土。
活动过程: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1、幼儿扮成各种植物,老师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导幼儿争论:植物生长离不开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知幼儿植物一般离开土壤会干枯)。
2、小结: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小鸟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我们植物爱的是土壤。
)植物的家是土壤,离开土壤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1、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是树叶、草等的腐烂物),和植物生长过程。
2、请幼儿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还是湿的,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3、请幼儿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发觉有什么?(空气)4、把土壤撒在石棉网上加热知道土壤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这就是肥料,它们能燃烧。
5、小结: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珍宝,它真像一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养分。
6、引导幼儿仿编儿歌:“鸟儿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植物爱的是土壤,土壤是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养分。
有了养分,幼儿仿照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1、幼儿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园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后出示黄土、白土、红土,原来土有几种颜色。
初中植物的茎教案

初中植物的茎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3.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茎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学重点:1. 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2.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 茎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 年轮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和显微镜片。
2.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茎样本。
3. 年轮的形成原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注意它们的茎。
2. 提问:你们对植物的茎有什么了解?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2. 讲解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茎样本。
2. 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茎的结构。
四、分析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析茎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 讨论年轮的形成原因。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强调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茎的结构和功能。
2. 邀请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在实验观察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茎的结构,并记录下来。
在分析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分析茎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讨论年轮的形成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植物的茎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植物的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植物茎结构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年轮形成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维管束概念的理解。
(2)年轮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茎有哪些结构吗?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呢?(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2)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初步认识茎的结构。
3. 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有何不同?它们各自的功能又是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4. 实验观察(1)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
(2)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茎的结构。
5. 讲解与总结(1)教师讲解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教师讲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年轮形成原因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合作探究、讲解与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了年轮形成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植物的茎教案

植物的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茎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观察植物茎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植物的茎,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茎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吗?2.探究活动一:观察茎的结构(1)分发不同植物的茎,让学生分组观察。
(2)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茎的横切面,描述其结构。
3.探究活动二:茎的功能(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茎有什么功能吗?(2)引导学生思考茎的输导功能,展示茎的输导组织图片。
(3)讲解茎的输导功能:筛管和导管。
(4)实验演示:将一段茎插入红色溶液中,观察红色溶液在茎中的输导现象。
4.探究活动三:茎的生长(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茎是如何生长的吗?(2)讲解茎的生长原理:细胞分裂和伸长。
(3)观察茎的顶端生长点,了解茎的生长特点。
(2)拓展活动: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植物的茎,了解不同植物茎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茎的结构、功能、生长原理。
2.观察身边植物的茎,了解不同植物茎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对茎的结构和功能的讲解要清晰,避免学生混淆。
2.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学生安全。
3.课后作业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六、教学资源1.植物茎的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放大镜、红色溶液、茎段等。
3.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准确描述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并分析不同植物茎的特点。
3.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能遵循实验规范,保证安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讨论,让学生直观理解茎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使用实验来演示茎的输导功能,让学生亲眼见证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植物的茎,并提出问题:“你们能告诉我这些茎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观察并回答。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茎》教案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植物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功能及生长情况。
2. 教学难点:植物茎的运输功能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茎的特征。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4.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茎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植物茎的图片、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茎的外观特征。
2. 基本特征:讲解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如形状、质地、生长方向等。
3. 比较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茎的标本,比较它们的异同。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5. 案例分析:分析植物茎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建筑、家具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茎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7. 作业:让学生绘制植物茎的图片,并简要描述其特征和功能。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茎,进行观察和比较,加深对植物茎特征的理解。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参观植物园或农田,观察植物茎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情况。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 强调植物茎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植物茎的漫画,展示其特征和功能。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十、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户外活动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茎
侯镇中心小学刘英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
—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解剖并观察植物的茎,知道里面有一根“导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桃树枝条,小刀,红墨水,放大镜,广口瓶
2、教师准备:在红墨水中浸过的枝条
3、学生实验:把一段桃树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
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当叶脉微红时,从瓶里
取出,用清水冲洗,留作课堂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二、开展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植物的叶和花的?
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猜想,并进行汇报)
(2)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大家认为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汇报,全班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法:先横切,再纵切。
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
观察时可借助放大镜观察剖面)
(3)下面请大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讨论:
1、横切枝条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回答)
横切后,能够发现横切面上有红色水点。
这是因为将运输水分的管子割断后造成的。
2、纵切后,先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植物体内的这种管子叫做“导管”。
茎内的这种“导管”与根部、叶部的“导管”是相通的。
小结: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
(4)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
意图吗?
(展示示意图,汇报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幅图)三、自由活动
老师手中有两幅图,一幅是环割前,一幅是环割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让同学回答)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树皮里有一种运输养料的细管叫筛管。
筛管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
在树上选取比较粗的枝条,把树皮环割,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过去了,积存在切口的上部,这个地方便会膨大起来。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对植物实施环割有哪些益处?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
植物的叶
导管:输送水分根茎叶
筛管:输送养料叶茎根
体会与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体现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由学生提出问题──科学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内容,并且了知道了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及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这样很容易就会想到,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子的?从而确定探究的主题。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我力求在动手之前,让学生对结果进行预测,从而明确探究的方向,猜想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猜想到的或猜想的理由,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问题的假设的思维方法。
因为平时生活中输送水分往往是用管子来输送的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了茎当中很可能也有一根输送水分的管子,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到底有没有这根管子?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胡乱猜想,是根据平时的经验合理的猜想,所以当学生说出不着边际的猜想时,我做了适当的引导。
从而让学生明确:猜想其实是合理的推想。
三、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其实更广泛的实验设计应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验器材,设计实验,但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这节课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中选择材料进行试验设计,这样就有了方向性,也起到的培养探究能力的作用。
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有:放大镜、三根芹菜茎,刀子,这个试验并不难,芹菜茎吸水的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课堂时间是不够用的所以我提前做好了吸水试验,直接让学生研究,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将1号插在水中,看看结果是不是和老师拿到课堂上来的这枝相同从而保证了真实性,2号和3号进行对比试验,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导管的存在。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实验方案,但不能标准的叙述,老师需要做一下说明。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能用小刀、放大镜对植物的茎进行解剖,并进行科学的、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对观察结果进行表述这是探究的核心。
我希望学生能自己探究发现结果,所以我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相对较长,近20分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利地运用横切、纵切的方法对茎进行解剖,并进行有效的观察,从而发现芹菜纵切后的样子,画出示意图,横切后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横切
纵切这个环节留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探究学习让孩子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增强了自信心,为自己的成功叫好,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叶制造的养料是怎样传递给根的,由于这项实验难度很大,所以采用让学生阅读资料卡的形式进行了解,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从而理解茎的运输功能。
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
只要科学教师坚持不懈,从每一节课入手,从每一次探究活动出发,不怕麻烦,就一定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人才,为了祖国的明天,科学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