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综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导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益,我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由例1、例2和练习三组成。例1前,教材第12页呈现一幅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每份两瓶矿泉水、每份两块面包、每份3个橘子、每份……让学生感知每份同样多,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例1从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出发,呈现“应该每份同样多”的分配方案,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平均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2,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教材通过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情境图,呈现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通过对话展现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平均分活动的情境,显示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编写意图。最后教材还安排3道练习题,第1题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第2题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以此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第3题分梨活动,让学生看清题意,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演示法和尝试指导法;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教学流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

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同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我随之板书课题后,说:“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我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学生观察后能够回答出: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提问:把25颗糖果分给5个人,你认为怎么分?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这样分,他则是那样分,有的分得一样多,有的分得不一样多,要使大家都没意见的话应该怎样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不管怎样分都要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于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什么是平均分,我设计了一个判断练习的环节:

(判断: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自悟、会理解,还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把对“平均分”的领悟表达出来。同时在此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学生在通过以上的探索表述就很容易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再来说一下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提升新知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平均分学具活动。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