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各章要点

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地理环境,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基本理论:代表性的人地关系理论,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3、分析应用: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4、拓展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综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实践意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基本概念: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环境感知2、基本理论: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实例分析某一地区文化(某一文化现象)的文化整合。
文化的层次结构以及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主要观点3、分析应用: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概念: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2、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基本概念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密度人种(种族)民族民俗二、基本理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民族的特征民族的形成、整合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影响民居的主要地理因素黄土窑洞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因素分析三、分析应用:分析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因素联系实际分析民俗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五章1、基本概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2、基本原理:传统农业类型及其各自特征现代农业类型及其各自特征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第六章工业类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七章1、基本概念:聚落城市化城市体系农村聚落体系城市景观城市感知2、基本原理: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化的三个进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与理论城市景观的体现3、应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实例分析村落形状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例分析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太原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条件)黄土窑洞民居的地理背景分析。
第2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

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在自然状态下,随着时间向四周传递,范围逐渐 扩大,并逐渐减弱并最后消失。
文化现象中,特别是些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除了
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外,还存在周期现象。 文化传承: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即不同文化区 (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化 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 传承、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二)文化结构
工具发展(物质文化) (新旧)石器文化 青铜文化 铁器文化
(二)文化结构
B 制度文化(社会文化)
内涵
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
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制度文化的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 得利益集团而言;
a.文化是行为模型;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 物。
B、评价 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功能特点。较为全面受到国际学者的广泛 赞誉。
(二)文化结构
(二)文化结构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 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精神文化。
汉方言分区图
(二)功能文化区 (二)功能文化区 内涵 的。 特征 (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 区、社区的影响)。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 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 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与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与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与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容繁多,碧玺之间以与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细致地分析题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与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
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
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 一个功能文化区。
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 系。
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 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遗传、纵向;学习、横向。
•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 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 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一、文化区——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研究
•
概念: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 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 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 诸形态。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 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苍龙
玄武
宇 宙 “ 四 象 ” 图
白虎
朱雀
北宋都城——东京城(开封)
明清北京城
神 意 的 模 型
番禺余荫山房
三、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等 评价:理论否定了西方中世纪神学中“上帝创造人 并主宰世界” 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但后来的
发展过于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走向另一个极
端,因而后来普遍受到各国学者的批评。
主要思想:
◦ 可能论认为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它们是否能 为人类利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因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 或然论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或者以地对人的影响为 主,或者以人对地的影响为主,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
b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OK

化行 区政 界区 线划
的 界 线 均 为 功 能 文
21
▪3、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
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
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 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乡土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 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表现:(1)感情
(2)符号
22
路
线
31
世界宗教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基督教扩展扩散路线 基督教前已扩展路线
伊斯兰教扩展扩散路线 伊斯兰教迁移扩散路线
佛教扩展扩散路线 佛教迁移扩散路线
32
思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向周边国 家的扩散属于那种类型?
试举例说明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33
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 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 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 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 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 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 发扬光大的问题。
有一种等级现象。
如:洋酒以及国产高档酒的传播。 某种新潮服装、新发型的传播。 超级市场的建立,先是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设立,逐 步传到中、小城市。
3、刺激扩散(也称激授扩散)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因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 存在,得到传播。
如:德语 不列颠 英语
36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代表性观点: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
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单向因果
直链型关系。即: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2章

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 尺度
25
(一)文化生态关系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 即: 自然环境对某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其主导作用
A
B
C
2、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弱”式文化生态关系
A
B
C
26
3、环境感知论—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地理学借助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理论 解释人地关系
如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国人,其居住文化、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宗教信仰、伦理等文化丛共同构成一个文化系 统——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系统的层次: 文化因子 文化丛
文化系统
16
(二)地域文化系统
1、文化区:从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们所居住的地域构成一 个文化区。 2、文化圈 一组相似或相关的文化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构成文化圈
22
2、迁移扩散
概念:某种文化随着人口迁移而扩散到另外的 地区 特点: 扩散较快 文化的变异较小 分布区具有不连续性
23
(二)文化扩散过程的特点
1、文化扩散的动因 1) 人类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使人们主动学习异域先进的文化 2) 文化的原创者、代表者对其文化的推崇、信仰 3) 商业利益 2、文化扩散的阻滞 自然阻滞:高山峡谷、海洋、大漠阻滞了文化的扩散
包括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
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构成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
5
(一)物质文化——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 物质文化是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它反映在工具、居住 场所、服饰、饮食等方面。
物质文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mal culture region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 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 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 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 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 的过渡带。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新的文化的产生 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 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二者的传递与继承的方式不同:生物特性是先天的,文化 适应是后天的。
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
一种变化,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 如:工具方面:从石器——铜器——铁器——近代劳动工具——现代智 能工具。技术方面:火的利用、水的利用等。组织形式:社会分工、男 女分工等。
2.二者的遗传和继承的方向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 文化特性的遗传是横向的。
3.二者取代的途径不同: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 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 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4.二者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生物受到自然环境的严格制约; 人类虽然也受人类社会的制约,但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与社会:1780-1950》)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就文化的广 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 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赫斯考维兹(M.J.Herskovits):文化即“环境的人为部 分”,文化地理学者倾向于这一定义。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二、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 Material objects (artifacts)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有物质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 特点。
2、制度文化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ociofacts)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 研究主题、基本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
章节安排
第一节 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文化的概念
▪ 据英国文化史学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考证, 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 义与用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时期以前,文化一 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 “人的培养过程”。 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 法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 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思想具 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 展的一般状态’。再后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 后,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 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Raymond Williams《文化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 其特性的稳定性。 生物适应的稳定性——(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后代 文化适应的稳定性——(通过)形成文化传统——(传给)
后代和其他人群。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两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 产权所有 决策层次 配置机制 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 公有 中央 计划
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 私有 分散 市场
按所有要素分配
两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的人文地理学
第一节文化概念、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 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即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
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历 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而 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3、精神文化 Ideas and beliefs (mentifacts)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 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 对于世界文化区,不同学者常划分出不同的方案 ❖ 如斯潘塞和托马斯的11个文化区方案
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 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 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 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 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 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 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 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 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文化区(空间)
1、概念 Culture region: a geographical unit based on human traits 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 的分布
2、类型 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