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及标准
影响广东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影响广东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影响广东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发布时间:2006-11-3 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天气变化复杂,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出现频繁,一年四季均可产生,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因此人们很有必要对我们生活的大气空间内可能发生的天气灾害作一定的了解,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
现逐一介绍如下:(一)寒潮和冷空气根据广东省气象局制定的《广东省各类主要灾害性天气标准》的规定,受大范围冷空气侵袭,致使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一天内急剧下降8℃或以上、或两天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C或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c或以下,这种北方来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
其标准(见表8)。
影响广东的寒潮,以广州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出现0.7次左右;粤北出现的机会较多,南部沿海出现机会少。
它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出现,1月份出现次数最多。
寒潮入侵时,本地天气特点是气温骤降,气压急升,吹大北风,冷锋过境时有雨或雪;而后若受冷高压脊控制,辐射冷却剧烈常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如冷空气不断补充,会出现连阴雨天气,低温霜冻维持时间较长。
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大风和冻害。
冻害会给越冬各种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和水果,以及养殖业等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低温和霜冻根据本台的规定,低温定义:本省某预报片≥1/3站点日极端最低温度小于等于5℃,则称该片达到低温;某市日极端最低温度≤5℃,则称该市出现低温。
广州市历年最低温度:57年2月11日,0.0度。
霜冻定义:当某气象站某天观测到地面有白霜或地面最低温度≤+0℃或地面有结冰时,则称该地出现霜冻或结冰。
视霜的严重程度分轻霜和重霜。
低温霜冻是冷空气南下导致产主的,通常它主要在12月至次年2月出现。
主要造成冻害。
广州无霜期平均有330到359天,广州市为347天。
广州市历年平均有2.6天出现霜、初日为1月2日、终日为1月19日。
(三)低温阴雨本省定义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标:中南部2月1日起、北部2月21日起出现:(1)日平均气温≤12.0℃,且持续≥3天;(2)日平均气温≤15.0℃,日照≤2.0小时,且连续≥7天。
灾害种类术语解释

灾害种类术语解释1.洪涝灾害:指因降雨、融雪、冰凌、溃坝(堤)、风暴潮等造成的江河洪水、渍涝、山洪等,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包括江河洪水、山区洪水、冰凌洪水、融雪洪水、城镇内涝等亚灾种。
2.干旱灾害:指一个地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河流、湖泊等淡水资源总量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和吃粮)造成损失和影响的灾害。
3.台风灾害: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性涡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巨浪、暴雨、风暴潮等,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
台风编号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告的台风编号填写。
4.风雹灾害: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
包括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亚灾种。
5.低温冷冻灾害:指气温降低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绝收,或因低温雨雪造成结冰凝冻,致使电网、交通、通信等设施设备损坏或阻断,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
6.雪灾:指因降雪形成大范围积雪,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以及因降大雪造成交通中断,毁坏通信、输电等设施的自然灾害。
7.沙尘暴灾害:指强风卷起大量沙尘导致地面能见度小于1公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8.地震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功能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震震级采用中国地震局公告的地震震级填写。
9.地质灾害: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亚灾种。
10.海洋灾害: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在海上或海岸发生,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沙尘暴天气等级 标准

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天气现象,其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沙尘暴天气,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救灾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沙尘暴天气带来的危害。
一、中国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
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沙尘暴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管理办法》,根据沙尘暴的强度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沙尘暴天气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
其中,蓝色预警表示轻度沙尘暴,能见度在1000米至5000米之间;黄色预警表示中度沙尘暴,能见度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橙色预警表示重度沙尘暴,能见度在200米至500米之间;红色预警表示严重沙尘暴,能见度小于200米。
二、美国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
美国国家气象局将沙尘暴天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在1英里至2英里之间;中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在1/2英里至1英里之间;重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小于1/2英里。
三、澳大利亚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
澳大利亚气象局将沙尘暴天气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在1000米至5000米之间;中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在200米至1000米之间;重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小于200米。
四、沙特阿拉伯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
沙特阿拉伯气象局将沙尘暴天气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在1000米至5000米之间;中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在200米至1000米之间;重度沙尘暴指能见度小于200米。
五、对比分析。
通过对以上几个国家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国在划分沙尘暴天气等级时都是以能见度为主要标准。
同时,不同国家对于沙尘暴天气等级的划分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救灾措施,以减少沙尘暴天气带来的危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内涝、渍水;(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陷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918种;(2)森林虫害:5020种;(3)森林鼠害:160余种。
《2024年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范文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篇一一、引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气象灾害频发。
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运动引起的,能够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或气候现象。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对我国气象灾害进行科学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我国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暴雨洪涝灾害:由长时间连续降雨或短时间强降雨导致的洪水、积水等灾害。
2. 干旱灾害:长期无雨或降水量严重不足导致的土壤缺水、农作物受灾等。
3. 台风灾害:由台风引起的狂风、暴雨、洪水、风暴潮等灾害。
4. 低温冷冻灾害:包括寒潮、霜冻、雪灾等,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5. 高温热浪灾害:长时间高温天气导致的人体健康问题、农作物生长受阻等。
6. 雷电灾害:雷电引发的雷击、雷暴大风等灾害。
三、防灾减灾对策针对上述气象灾害,我们应采取以下防灾减灾对策:1. 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气象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防洪、抗旱、防台风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抗灾能力。
3.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公众能够正确应对气象灾害。
4. 实施综合防灾减灾策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制定综合防灾减灾策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5.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6.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7. 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环境的抗灾能力。
8.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气象灾害是指由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灾害,包括暴雨、干旱、暴风雪、冰雹等。
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防御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影响1. 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异常大的降雨天气,导致水稻、玉米等作物被淹没,甚至引发山洪泥石流,严重危害农田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干旱干旱是指降水量长期偏少或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天气现象,导致农作物长势不好,土壤缺水,影响农业生产。
3. 暴风雪暴风雪是指寒潮过境时,降温速度急剧并伴有强风和降雪天气,导致部分农作物被雪冻,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4. 冰雹冰雹是指直径在5毫米以上,具有一定透明度,在雨滴凝结而成的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降水物。
冰雹坠落时会对作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以上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粮食减产、草场受损、果园农作物冻害等问题,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 加强气象监测加强气象监测是预防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气象监测,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提前预警,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合理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耐旱、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品种对气象灾害的抵抗能力更强,能够减少损失。
3.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墒能力,预防暴雨冲刷,减轻暴雨对农田的危害。
4. 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对于容易积水的地区,在农田中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减少积水对农作物的损害。
5.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棚架、温室大棚等,提高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抵抗能力。
6. 采取适时的农业措施在暴雨来临之前及时收割农作物,挖排沟排水,随时关注气象预警,做好农业生产的防范措施。
三、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是应对气象灾害的一项重要举措。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

洪涝 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 台风 寒潮
另外:沙尘暴、干热风、焚风、雪 灾、冷冻、风灾、冰雹、浓雾等
干旱
洪涝灾害
寒潮 台风
沙尘暴
种类多
气 象 灾 害 的 特 点
范围广
频率高 灾情重 持续时间长 群发性 连锁反应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 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 灾害。
3.旱灾的特点:
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持续时 间长,影响范围广。 4.干旱灾害的发生机制 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 原因,主要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 变化不均。在正常的干季和少雨年,如果遇到 特殊的天气条件,就可能演变成旱灾。
5.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 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防止水土流失重点:
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都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
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
洪情况。
因此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 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干旱
1、干旱: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因气候干旱而造 成工农业生产出现损失 的状况。
(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 南和江淮地区,其中以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华北地区 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 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 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 性干旱。 人为原因:华北地区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 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
【学习目标】 1.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分析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 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 要性。 3.掌握我国常发且危害严重的几种主 要气象灾害 【重点、难点】 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 成原因
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

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产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每年由于洪涝、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的缺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吧!洪涝洪涝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导致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畜生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少等灾害。
洪涝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缺失相当严重。
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缺失达2000亿元。
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洪涝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
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进程,在地势低洼、地势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乃至会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缺失。
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产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台风台风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卑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因其造成的缺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缺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另外,“泰利”、“卡努”、“布拉万”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也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泰利”使福建省福州、南平、三明、漳州、龙岩等6市13个县(区、市)3.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布拉万”对东北地区影响最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及标准
暴雨(日雨量≥50mm);
大暴雨(日雨量≥100mm);
特大暴雨(日雨量≥200mm)
大风(瞬间极大风速≥16米/秒、7级以上称为大风);
强风(平均风速≥10、8米/称、6级以上的风);
飑(实发强风,出现时风向实变、风力实增、气温剧降,且常与雷暴、冰雹同时存在的天气,而产生以上天气的一条狭窄地带则称为飑线);
龙卷(积雨云底下垂的漏斗云接触地面,带来旋转风等剧烈天气的总称);
雷暴(积雨云放电的声光现象);
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对本地有影响是指本地范围内出现由热带气旋的直接环流引起的6级以上的强风和暴雨以上的降水);
干热风(多出现在春示夏初温暖季节的一种干而热的风一般取最高气温≥25℃,最小相对湿度30%,风速≥4~5米秒作为干热风标准,内陆常见,常见,本市少见);
冰雹9发展强盛且生命期长的积雨云等强风暴系统所产生的固态降水现象,本市极少见);
寒潮(受强准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一天内下降8℃以上,或两天内下降10℃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致电5℃以下的天气);
低温:极端最低气温≤5℃的天气;
霜(冰)冻出现水汽凝结成霜或水结或冰或地温≤0℃(天气);
低温阴雨过程:日平均气温≤12℃且持续≥3天;
高温:夏日最高气温≥36℃的天气,也有把最高气温≥35℃时称为高温天气;旱涝标准:一般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R作为评定降水量的偏少,偏多和旱涝轻重程度的指数 R`=
其中R 和R`分别为某地某时段的降水量和当年同期平均降水量、当R` ≥20%o 为有洪涝,当R时为有干旱;
春旱标准:夏秋连续下雨一日或数日累识雨量≥40mm为透雨以无透雨的连续天数作为划分春季旱情的标准。
具体分析按干旱标准进行。
秋旱标准:夏秋边疆下雨一日或数日累积雨量≥40mm为透雨以无透雨边疆天数作为划分旱情的标准。
具体分析按干旱标准进行。
雾;空气潮湿趋于饱和且近地面有水气凝结现象并影响能见度下降至1公里以内,多出现于潮湿无风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