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互作用
研究有机物对微生物群落结 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微生物 群落对有机物降解的反馈作

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降解的分子机制
通过基因组学手段分析参与有机物生物降解的 关键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有机物生物降解过程 中的关键酶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有机物生物降解 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原理,为深入理解有机物 生物降解过程提供分子层面的证据
生物降解的过程
溶解
有机物首先溶解在水中,以便微生 物接触并分解。
分解
微生物分泌的酶将有机物分解成小 分子。
吸收
微生物将分解后的小分子吸收到细 胞内,进一步分解或利用。
排泄
微生物将分解后的无机物排出体外 ,完成生物降解过程。
03
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有机酸和醇的生物降解
氧化反应
有机酸和醇可被氧化为相应的 酮或醌,涉及的酶是醇氧化酶
05
生物降解的应用
水处理和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
生物降解是废水处理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可以去除废水中 的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处理
生物降解技术也可用于水处理,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有效去除水体中的 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
有机废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物进行分解代谢,实现有机废物的减量 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和过氧化酶。
还原反应
某些有机酸和醇可在还原酶的作 用下被还原为烷烃或醇。
水解反应
某些有机酸和醇可发生水解反应, 产生无机酸和醇。
有机酯的生物降解
水解反应
有机酯可在酯酶的作用下水解 为醇和酸。
氧化反应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在自然界,各种转化作用很少是孤立地发生的。通常, 光解或水解反应使化合物分子变小,从而使生物降解容 易进行。
在自然界,完全的生物降解可能是由于混合种群的 作用而非单一菌种的活性。必须注意,在实验室条 件下可降解的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未必能降解, 反之亦然。
生物降解过程可能产生顽固的中间体,在环境中长 期滞留,有的可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威 胁人体健康,尽管这种情况是例外而不是规律。
Bacteria have evolv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to be able to get energy and nutrients from chemicals, in a process called biodegradation.
Bacteria grow by breaking down chemicals into smaller compounds, nutrients and water.
卤代作用能抗生物降解,卤素取代基愈多,抗性 愈强。
官能团的位置也影响化合物的降解性,如两个取 代基的苯化物,间位异构体往住最能抵抗微生物 的攻击,降解最慢。
(三)、温度
温度支配着酶反应动力学、微生物生长速度以及化 合物的溶解度等,因而对控制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起 着关键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地理和季节的变化能对微生物降解转 化污染物的速度和程度起支配作用。
It is nature's way of getting rid of wastes by breaking down organic matter into nutrients that can be used by other organisms.
As a result, the ability of a chemical to biodegrade 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ny risk posed by that chemical on the environment.

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关系解析与实验验证

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关系解析与实验验证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化学物质和生物降解菌株
实验过程: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和条件
实验结论和讨论
化学物质生物降解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关系解析
5
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生物降解可以减少化学物质的毒性,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生物降解可以促进化学物质的自然循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降解可以改善土壤和水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高效、环保、低成本、易操作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自然生物降解到人工生物降解,再到现在的高效生物降解技术
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污水处理到土壤修复、空气净化等领域
未来展望:生物降解技术将在环境污染控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生物降解的定义和原理
生物降解:指微生物将化学物质分解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原理:微生物通过分泌酶,将化学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然后吸收利用
生物降解的重要性: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种类、环境条件、化学物质性质等
生物降解的途径和过程
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
温度: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影响生物降解的速度
生物降解前景:绿色环保,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生物降解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生物降解原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
生物降解技术:包括生物过滤、生物洗涤、生物吸附等
生物降解在空气净化中的作用: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生物降解技术的优生物降解效果
4
实验设计和方法
生物降解可以降低化学物质的残留量,减少对生物体的危害
生物降解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1

第二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1

速度 =
kc − dc = 1 dt k2 + c
第二节 微生物降解动力学
二、双曲线速度模型
速度直接取决于浓度,同时取决于浓度与它项之和。 速度直接取决于浓度,同时取决于浓度与它项之和。 双曲线速度模型适用于通过表面吸附或表面与催化分子复 合而进行的催化反应。 合而进行的催化反应。
第二节 微生物降解动力学
第三节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
一、降解机理 (一)烷烃 (二)烯烃 (三)脂环烃类 (四)芳香烃 (五)多环芳烃 二、影响石油降解的因素
第三节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机理
(一)烷烃 微生物对烷烃分解的一般过程是逐步氧化,生成相应的醇、 微生物对烷烃分解的一般过程是逐步氧化,生成相应的醇、 醛和酸,而后经β 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分解成CO 醛和酸,而后经β-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分解成CO2 最常见的氧化是烷烃末端甲基氧化; 和H2O。最常见的氧化是烷烃末端甲基氧化;此外还有两 端甲基氧化形成二羧酸,次末端氧化生成酮类。 端甲基氧化形成二羧酸,次末端氧化生成酮类。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
四、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 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 繁殖快 由于微生物繁殖快,数量多, 由于微生物繁殖快,数量多,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 变异的后代,对进入环境的“陌生”污染物, 变异的后代,对进入环境的“陌生”污染物,微生物可通 过突变,改变原来的代谢类型而适应、降解之。最为人所 过突变,改变原来的代谢类型而适应、降解之。 熟知的例子,是微生物产与赖药性的变异,当微 生物经常与次致死剂量的抑菌或杀菌物质接触后, 生物经常与次致死剂量的抑菌或杀菌物质接触后,先是经 过自然突变改变了代谢类型,对该药物产生了抗性, 过自然突变改变了代谢类型,对该药物产生了抗性,进而 可能对该药物完全产生依赖性,本来对菌体有毒的药物, 可能对该药物完全产生依赖性,本来对菌体有毒的药物, 却变为该菌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却变为该菌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例如野生型的大肠埃 希氏菌变为链霉素依赖突变型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解析及影响因素综合调控策略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解析及影响因素综合调控策略

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解析及影响因素综合调控策略在当代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调控策略,旨在进一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1. 迁移规律: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表水流、大气扩散、土壤渗透等。

不同环境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对于污染物的迁移速度和路径起到决定性作用。

2. 转化规律:环境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包括降解、吸附、挥发、溶解等。

这些转化过程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浓度,进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1. 环境介质特性:地表水、土壤和大气等介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地表水的流速和流向、土壤的孔隙结构和含水量、大气的风向和风速等因素会对污染物的迁移具有直接影响。

2. 污染物特性:不同的环境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稳定性,这决定了它们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

一些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亲脂性,容易通过大气和水体传播,而无机污染物的行为则更加复杂。

3. 生态系统特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微生物群落和植被覆盖等因素也会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产生影响。

生物降解和生物吸附等生物过程对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调控策略1. 源头治理: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废水的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

采用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活性炭吸附等,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2. 介质调控:有效管理和保护地表水、土壤和大气等介质,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累积和扩散。

优化农田水利设施,控制土壤侵蚀,避免农药和化肥的渗漏。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物的治理,以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3. 转化调控:针对不同污染物的特点,开展转化调控措施。

对于有机污染物,可以利用生物降解、光催化等技术进行处理;对于重金属和无机污染物,可以采用吸附、沉淀等技术进行去除。

影响污染物降解的生物因素

影响污染物降解的生物因素

影响污染物降解的生物因素影响污染物降解的生物因素可以大体从三方面分析下:一、有机物结构与生物可降解性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难易程度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有机物生物降解的机理是:1、水中溶解的有机物能否扩散穿过细胞壁,是由分子的大小和溶解度决定的。

目前认为低于12个碳原子的分子一般可以进入细胞。

至于有机物分子的溶解度则由亲水基和疏水基决定的,当亲水基比疏水基占优势时,其溶解度就大。

2、不溶于水的有机质,其疏水基比亲水基占优势,代谢反应只限于生物能接触的水和烃的界面处。

尾端的疏水基溶进细胞的脂肪部分并进行β-氧化。

有机物以这种形式从水和烃的界面处被逐步拉入细胞中并被代谢。

微生物和不溶的有机物之间的有限接触面,妨碍了不溶解化合物的代谢速度。

3、有机物分子中碳支链对代谢作用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碳支链能够阻碍微生物代谢的速度,如正碳化合物比仲碳化合物容易被微生物代谢,叔碳化合物则不易被微生物代谢。

这是因为微生物自身的酶须适应链的结构,在其分子支链处裂解,其中最简单的分子先被代谢。

叔碳化合物有一对支链,这就要把分子作多次的裂解。

具体来说,结构简单的有机物一般先降解,结构复杂的一般后降解。

二、共代谢作用共代谢的概念:有一类物质称为外生物质或异生物质,是指一些天然条件下并不存在的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例如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其中许多有易被各种细菌或真菌降解,有些则需添加一些有机物作为初级能源后才能降解,这一现象称为共代谢。

共代谢过程不但提出了一种新的代谢现象 ,而且已被作为一种生化技术在芳香族化合物生物解研究中得到应用。

G ihon等以共代谢为手段 ,分离和确定了卤代苯和对氯甲苯的假单胞菌的氧化产物 ,这有助于研究氧进入芳香环的机制。

F ocht和Alexander等应用共代谢技术建立了 DDT的环断裂机制。

Horvath 利用共代谢反应步骤少的优点 ,分别确定了 2 ,3 ,6 —三氯苯甲酸降解过程中所含的氧化、脱氢和脱卤反应 ,从而发现了无色杆菌代谢2 ,3 ,6 —三氯苯甲酸的途径。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1]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1]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一.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能力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适应能力及降解潜力生物降解:复杂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

终极降解:有机物彻底分解至释放出无机产物CO2与H2O 的过程。

生物转化:通过微生物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变、生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物质的化学结构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难易程度首先取决于生物本身的特性,同时也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有关。

共代谢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常通过共代谢而获降解;尤其对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污染物更是如此。

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包括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通气情况、酸碱度、温度、水分、光照和毒物等,均会影响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范围与速度。

中间体或终产物可能变成更复杂的物质,或者毒性增加,比原始污染物更为有害。

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自于生物体的每一种天然的无毒有机物几乎都有相对应的降解微生物。

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微生物就可以沿着一定的途径降解这些有机物。

1.多糖类的生物降解途径多糖类有机物是异养微生物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细胞重要的结构物质和贮藏物质。

这类有机物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尸体及废料中。

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果胶质等。

多糖类的生物降解途径:纤维素的降解途径、淀粉的降解途径、半纤维素的降解途径、果胶质的降解途径2.半纤维素的降解途径3.木质素的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十分缓慢,玉米秸秆进入土壤后6个月,木质素仅减少1/3,在厌氧的条件下降解得更慢。

真菌降解木质素的速度比细菌要快。

真菌中担子菌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最强,另外有木霉、曲霉、镰孢霉的某些种。

细菌中有假单胞菌等个别的种类能分解木质素。

4.脂类的生物降解脂肪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酯,在环境中微生物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较快。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和固醇,蜡质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单元醇化合而成,这两者必须有特殊的脂酶才能降解,所以在环境中分解较慢。

环境微生物-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环境微生物-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3、测定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耗氧速率就是单位微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相对耗氧速率是指活性污泥对某浓度有机物的耗氧速率与 该浓度的内源耗氧速率之比。生物量可用微生物的重量、 浓度或含氮量来表示,如果测定时生物量不变,改变底物 浓度,便可测定某种有机物在不同浓度下的耗氧速率,把 它们与内源呼吸耗氧速率相比较,就可得出相应浓度下的 相对耗氧速率,据此可作出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已知降解不同芳香烃的细菌类别
微生物 名称
苯类 酚类



荧光假单胞 铜 绿 色 假 单 胞 菲 杆 荧光假单胞
菌 、 铜 绿 色 菌、溶条假单胞 菌、菲 菌和铜绿色
假 单 胞 菌 及 菌、诺卡氏菌、 芽孢杆 假单胞菌、
苯杆菌
球形小球菌、无 菌
小球菌及大
色杆菌及分枝杆
肠埃希氏菌

苯和酚的代谢
• 苯、萘、菲、蒽的降解为如下图所示 苯的代谢
(2)生化呼吸线与内源呼吸线几乎重叠平行,这 说明该有机物不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因为微生物 只进行内源呼吸,没有利用基质,同时也说明该有 机物基质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3)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以下,说明该 有机物不仅难于生物降解,而且对微生物产生了 抑制作用,使微生物的内源呼吸受到了影响,生 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抑制作用就越大。
5、测COD30 取一定量的待测废水,接种少量活性污泥,
连续曝气,测起始CODcr(即COD0)和第30天 的CODcr(即COD30)。废水经生化处理后COD 的最高去除率大致为:
COD去除率(%) COD0 COD30 100% COD0
据此可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及估计用生化 法处理可能得到的最高CODcr去除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节 生物降解的遗传基础及工程菌
一. 生物降解与降解质粒
抗药性质粒、降解性质粒和载体质粒
70年代,从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
细菌中发现降解质粒
降解质粒编码降解酶
许多可诱导生物降解酶系均是由质粒编码
降解质粒的种类与特征
二. 降解性质粒(根据功能可分为四类) 1.石油降解质粒( Pseudomonas ) 编码降解石油、及衍生物如樟脑、辛烷、 奈、水杨酸盐、甲苯和二甲苯等 2. 农药降解质粒,如降解2,4-D,六六六等 3. 工业化工污染物的降解质粒 氯联苯和尼龙低聚体降解质粒 4. 抗重金属离子的质粒 有些降解质粒具有结合转移的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意义


5. 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量及碳链长短
影响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
• 二. 有机物结构影响生物降解性的原因 1. 空间阻碍: 胞外酶难以接触到易降解部分 2. 毒性抑制
不同取代基团具有不同毒性
3. 增加反应步骤
支链的增加会降低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4. 有机物吸收、运输到细胞内方式
• 三. 微生物混合培养与生物降解 1. 混合菌株之间的协同作用 好氧菌之间、厌氧菌之间、细菌之间 细菌与真菌之间 工业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
给受体菌,使之在0 °C 能降解甲苯
2. 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微生物营养盐 微生物生长繁殖营养要求 而污染物只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土壤、地下水,氮、磷限制因素 添加营养物:合适的形式(能够利用) 适合的比例
2) 电子受体 种类和浓度 主要有三类电子受体 氧 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 无机酸根如硝酸根和硫酸根
2. 湿度
在土壤中湿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1)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水
2)湿度可控制氧的水平
水充满土壤微孔的80~90%时 土壤从好氧条件转变为厌氧条件
3. 溶解氧
好氧细菌:有氧呼吸的电子受体
好氧性异养菌:以有机污染物为底物
好氧性自养菌:以还原态的无机物为底物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好氧微生物降解
好氧生物处理
一.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欧美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 治理大面积污染的一种有价值方法 1. 环境影响小,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2. 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 3. 应用范围有独特优势,地下,建筑物下等地 4. 可同时处理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5. 费用低
二. 综合科学 1. 工程科学:为微生物提供最合适微环境 并促进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接触 2. 微生物学: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三. 工程菌的构建 针对某些特定的污染物构建基因工程菌 直接分离的菌种降解活性水平一般较低 遗传改造,定向选育超级工程菌 利用降解性质粒的相容性 把降解不同底物的质粒组合到一个菌株中 使之能够降解多种污染物
1. 构建带有多个质粒的新菌株 将降解萘(NAH)、水杨酸(SAL) 辛烷(OCT)和樟脑(CAM)的质粒组合 到一个Pseudomonas sp., 构建降解脂肪烃、芳烃、萜和多环芳烃菌株 超级细菌降解石油的速度快、效率高
混合菌更具价值
• 2. 单一微生物容易产生有毒的末端产物


这种毒物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氧化甲烷的微生物群落由四种菌组成
• Pseudomonas sp 将甲烷氧化甲醇 (抑制生长)
• 生丝微菌属成员利用甲醇作为生长基质
• 其他两种微生物的作用还不清楚
• 这四种类型的微生物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 四.混合菌培养的机制
第八节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 被降解化合物的种类及浓度
微生物群体的活性,如群体的相互作用 直接控制反应速度的环境因素
• 一. 有机物结构与生物可降解性 • 1. 链烃比环烃易生物降解 • • 2. 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分解 3. 主链上个别碳原子被其他元素所取代


会增加对生物氧化的抵抗力
4. 碳支链对代谢作用有一定影响
氧化速率高,必须满足微生物对氧的需要
兼性厌氧细菌: 有氧时有氧呼吸 无氧时进行发酵 电子受体:氧 电子受体:有机物
反硝化细菌(硝酸盐还原细菌) 有氧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
当缺氧时无氧呼吸氧化葡萄糖等
NO3-本身被还原为分子氮,污水除碳与脱氮
厌氧细菌 不需要氧 有氧条件产生阴离子自由基,对细胞有毒害
四. 生物修复应用实例 1989年4.2104原油泄漏在阿拉斯加海岸 在受污染海滩添加两种亲油的微生物营养成分
分析效果
结果:异养菌、石油降解菌增加1~2个数量级
石油污染物降解速度提高了2~3倍
净化过程加快了两个月


2)外来微生物(foreign microorganisms) 向污染环境接种一些降解污染物的高效菌 受到土engineering microorganism)
降解基因能有效地降解污染物
将甲苯降解基因从Pseudomonas putida中转移
污染物降解的生化过程
3. 测试和分析方法:精确判断修复程度
4. 生物毒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毒性分析
有毒污染物降解、转化过程中毒性问题
三. 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1.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 1)土著微生物(native microorganisms) 降解污染物的潜力最大 外来微生物在环境中难以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 工程菌的应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化学物品的降解是分步进行的 需要多种酶和多种微生物的参与
几小时内能降解海上溢油的2/3的烃类
而自然消除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超级质粒的构建过程 在选择性培养基上 通过接合使质粒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 2. 降解性质粒DNA的体外重组 从供体细胞基因组中分离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重组质粒转移到受体菌 目的基因表达
E. coli是广泛使用的受体菌
遗传背景最基础、致病性弱、容易培养
提高复杂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
对多种污染物进行降解
1. 互生机制
单独均可降解 混合培养增加效率
芳环类化合物的降解需要多种酶
不同微生物产生的酶有差异
共同的作用提高了降解效率
• 2. 共生机制
单独不能降解,共同培养可降解
对方提供: 生长因子、能利用的碳源 消除有毒中间产物、保持pH平衡 消除反馈抑制等
• 五. 影响微生物生物降解的环境因素
容易在环境中检测、适宜作为污水处理菌 将尼龙降解质粒(pOAD2)和pBR322 分别用Hind III酶切后连接 将重组质粒转移到 E.coli
第十节
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
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污染物现场降解转化 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 天然微生物自然降解转化过程很慢 自然条件下: 溶解氧不足,营养盐缺乏 缺乏高效降解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生长缓慢等因素
鼓气、翻土、向土壤中添加产氧剂 (如双氧水、固体过氧化物)
3)共代谢基质 一株 Pseudomonas sp. 以甲苯作为生长基质时, 可以对三氯已烯共代谢降解
4)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淋失与吸附、溶解性、挥发、生物降解
化学反应等方面
5)污染现场和土壤板结 土壤空隙大小、连续度、气水比例 影响污染物的迁移 土壤特性和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影响污染物在气水两相的相对活性 无机颗粒能吸附有机污染物 提供一个反应表面 有机固体能吸附阻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1. 温度 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速率
嗜冷菌(psychrophiles)最适温度15 °C以下
耐冷菌(psychrotroph)最适温度15~20 °C
中温菌(mesophiles)最适温度20~40 °C
嗜热菌( thermophiles )最适温度45 °C以上 超嗜热菌(hyperthermophiles)最适温度80 °C 影响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固相液,溶解度
缺少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产甲烷细菌
厌氧条件降解废水有机物产生甲烷
4. 酸碱度 不同 pH 环境存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物 酸性环境: 真菌 中性和碱性环境: 细菌和放线菌 pH 不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溶解状态 5. 盐度 嗜盐菌和耐盐菌,不同环境微生物的适应性 6. 吸附作用和沉积物 污染物被其他物质所吸附形成络和物 影响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