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战 争 的 危 害

合集下载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思考: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
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资本主义迅速 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
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 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 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求,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内容
钱: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 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 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铁路沿线要地
危害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清政府成为“洋人 朝廷” 控制中国腹地
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情况对比表(背景)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情况对比表(背景)

政治



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军事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外交 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工业革命后,商品 需要更大的 经济发达 商品市场和
一组令人深思的数 据:1911年前后,全国 铁路总长的93%以上,长 江轮船航运总吨位的
83.8%以上,全国进出口
贸易的90%以上,全国机 械采煤的93%以上,全国 生铁生产和铁矿开采的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39—1945年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和日本的压制,引起
爆发 了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原因 (3)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刺激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4)催化因素:英、法等采取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 略野心日益膨胀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
【阶段特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 本 由 局 部 侵 华
(1)政治: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第二 (九一八 事变 )走
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 向全面侵华(七七
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势力
事变),中国进行
(1)概况: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
主要 走向 诺曼底 国诺诺曼曼底 进程 胜利 登陆 (2)底意义:开辟了欧洲第第二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
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战场
(1)概况: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 利,1945 年 2 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 雅雅尔尔塔塔召开会议 主要 走向 雅尔塔 (2)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 进程 胜利 会议 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决定战后成立联联合合国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影响: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确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雏形
最大 发;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
规模 (2)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
达到最大规模
(1)概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 《联合 美国首都华华盛盛顿签署《联联合合国国家宣家言宣》言 主要 走向 国家宣 (2)内容:签顿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 进程 联合 言》 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 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3)意义:标志着世世界界反反法西法斯西同斯盟的正式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年年
1933 年
1936 1937 年年
1938 年
1939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年 年 年 年年 年
墨索里尼 建立第一 个法西斯
墨索里尼 建立法西
斯政权
1929-1933年 经济大危机
欧亚战争 策源地形成
太平洋战争 爆发
两条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比较项
德国、意大利
日本
依靠 依靠法西斯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的
不 势力 法西斯专政

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
点 手段 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
结,增强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 实现法西斯化
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 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 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②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 展空间和活力;
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 ③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进行的局部调整
时代。
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
济危机。
【合作探究】 思考:为何这些国家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⑶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
产、实行公平竞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①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
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也称为大萧条,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

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

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危机概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近代中国反侵略

近代中国反侵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概述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列举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历次侵华的主要史实和影响;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掌握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运动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5)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本单元内容在教学模块体系中的地位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和近代中国人民掀起的历次反侵略、求民主的革命运动,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冲击以及中国对此作出的各种反应。

这一单元体现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和后面单元中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遥相呼应,是本书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从横的方面讲可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较,认识到西方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在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纵的方面说从纵的方面说近代中国人民的政治民主首先表现为民族的生存权和国家的独立权,只有进行民主革命,才能当家作主,这是现代中国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从理论与方法这个角度讲,学生应该清楚一个国家的政治运动既是对本国综合国情的反映,也受到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学会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学习本单元知识。

3、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中国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尤其是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理解并认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进程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不同阶层的主张与实践,初步学会运用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研究重大历史现象和类似历史事物。

描写战争凄烈的词语

描写战争凄烈的词语

描写战争凄烈的词语艰苦卓绝坚苦卓绝久经考验连天烽火马革裹尸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硝烟弥漫四面楚歌全民皆兵赤膊上阵风声鹤唳生灵涂炭腹背受敌背水一战枪林弹雨血肉横飞金戈铁马血战到底孤军奋战决一死战刀光剑影硝烟四起鲜血淋漓粉身碎骨视死如归慷慨就义舍生取义血肉之躯义无反顾杀声四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仰马翻人困马乏惨绝人寰旷日持久损失惨重气壮山河炮火纷飞杀声震天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溃不成军丢盔弃甲狼烟四起以身殉国碧血丹心轰轰烈烈燎原烈火烈火真金兴高采烈七贞九烈烈火干柴烈烈轰轰烈火轰雷礼贤下士身先士卒志士仁人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士农工商折节待士仁人志士徇国忘身徇情枉法徇私舞弊捐身徇义法不徇情重气徇命不徇私情贪夫徇财不可名状不务空名驰名中外臭名远扬臭名昭著大名鼎鼎盗名欺世为国捐躯死而后已舍身为鞠躬尽瘁铁骨铮铮满腔热血一心为国为国为民永垂不朽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坚强不屈豪情壮志宁死不屈众志成城临危不惧注意:有的成语有可能会重复描写战争激烈的成语:弹雨枪林弹下如雨,枪立如林。

形容战斗剧烈。

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隤,江城付动灰。

”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出处:《旧唐书·萧瑀传》:“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与贼肝髓流野,得复宗庙,遗老残民闻舆马音,流涕相欢。

”金鼓连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

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待我出门一看,便知端的。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他父子并唐僧在城楼上点札,旌旗蔽日,炮火连天。

”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

形容战斗激烈。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5)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
议,在新疆设立 行省 。 3.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
(1)策略正确。(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2)人民支持。(南进过程中得到各族人民支持) (3)外交灵活。(以抗俄军事基地为后盾进行外交谈判) 4.意义:维护了领土完整,巩固了祖国边疆。
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名师点拨 如何看待正面战场的抗战 (1)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2)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胜利过程
(1)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 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 和思想基础。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名师点拨] 日本侵华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九一八事 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中国抗战也经历了一个由局 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抗日民族运动兴起→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提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 立。
考点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1.1931年,日军发动 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中 国整个东北。 2.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 始全面侵华。 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二、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 京沦陷,日军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 。 2.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

新的征程上伟大斗争的对象、特点及战略方法

新的征程上伟大斗争的对象、特点及战略方法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总第132期)新的征程上伟大斗争的对象、特点及战略方法楚向红(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新的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的对象主要来自国际、国内和自然界三大范围,集中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和意识形态等领域,表现为结构性、局部性、颠覆性、复杂性、突发性等五个方面的特点。

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的战略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发扬斗争精神,抓好化险为夷的战略主动战;其次,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最后,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学会斗争。

[关键词]伟大斗争;风险挑战;战略方法[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1)06-0003-05. All Rights Reserved.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1]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奋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征程上伟大斗争对象、特点和战略方法,这对于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新的征程上伟大斗争的主要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2]新的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行伟大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战争的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现代的战争变成了高科技的战争。

现代战争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伤害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将远远超过以往的常规战争。

广岛上空的蘑菇云
1945年8月6日凌晨2时45分,在这一值得历史沉思的时刻,三架美国B——29大型轰炸机从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岛起飞,向距离3200公里的日本本土飞去。

其中一架飞机里运载着一名“贵客”,即“小男孩”。

“小男孩”全身乌黑,状如鲸鱼,打扮漂亮,身高3.05米,身径粗0.7米,是个超重量的家伙,足有4吨多重。

这就是以后闻名世界的一每颗原子弹。

它是由核装料铀-235组成。

这是“贵客”第一次乘机旅行。

飞机在闪烁的星空里飞到天亮。

“目标广岛”!领航员重复着机长的命令。

地处日本本州岛东南沿海的广岛,是当时日本第八大城市,全市人口36万,战争已使12万人撤散到农村。

尽管广岛是日本第二军司令部驻地,又是一个重要军港,但这个城市却一直未受到战火的损伤。


天前,美国飞机曾撒放传单说,日本必须投降,否则广岛将和其他日本城市一样被毁灭。

然而市民们对此并不理会。

运载“小男孩”的飞机上,机组人员穿上了防弹衣,投弹手眼睛贴在瞄准器上,9时15分,瞄准点进入瞄准器十字线的中心。

弹舱门自动打开了,细长的“炸弹”一头扎了下去。

“小男孩”的下投,使飞机重量减轻了4吨多,机身猛然上跳。

驾驶员操纵飞机做150度的急转变,立即加速地脱离爆炸区,机组人员全部戴上了护目镜。

与此同时,另一架飞机里飞出了3个降落伞,伞下面是一些试测仪器。

广岛的天空和地面非常平静,看见那三个降落伞的人们以为是敌机中弹,飞行员跳伞逃生,大部分日本人在这时仍然十分自信。

可是,天空中突然发出一道闪光,看见它的人无法说出它是什么颜色。

就在这一刹那,广岛几乎全部时钟都停止了,指针指在9时15分上。

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的高空爆炸,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球,火球发出的热变,使爆心附近千米范围内瞬时腾起浓烟大火。

广岛上空的大气被强大的冲击波搅动着,急速上升的原子云柱带上水蒸气在高空又凝结成雨点,夹杂
着放射性污染了的尘埃一块块落下来,天空下起了小雨,雨点落在烧作的皮肤上……曾是几十万人的熙熙攘攘、充满生命的城市,眼下却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这就是“小男孩”原子弹带来的灾难,人员死伤20多万,近6万所房屋被破坏,12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波及。

核轰炸广岛之后不久,1945年8月9日,另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弹落在了日本长崎,重演了广岛的灾难……
恐怖的化学武器
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当一些前线记者问及多国部队士兵,特别是美军士兵,他们最怕什么武器时,记者们得到的答案是:“既不怕飞机、大炮、也不怕地雷,而最害怕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进行化学战”。

化学战的早期名称是毒气战,又称瓦斯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比利时伊普尔展开激战时,同盟国的德国首先使用了毒气。

那是1915年4月22日,前线战场突然一片寂静,德国突然停止了大炮的轰击,法国的士兵得以从阴暗的战壕中走了出来,打算吸几口新鲜空气,舒展一下疲惫的身驱。

走出来的人中忽然发现德军阵地那边升起一团团黄绿色的烟雾,这一人来高的云团循着傍晚的微风向协约国的法国阵地徐徐吹来,谁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当氯气毒气烟雾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飘来时,大群大群的士兵很快被熏得东倒西歪,眼睛睁不开、鼻子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似的。

许多士兵满地打滚,另一些人则闭着眼睛狂叫乱跑。

一名军官难受得抓烂了自己的脖子。

士兵找不到上司,军官们找不到部下,卫生兵自顾不暇。

几分钟之内,长达几公里的阵地笼罩了一片恐怖。

协约国全线溃退,1万多人中毒,德国人乘胜前进了几公里。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第一次毒气战,它揭开了近代化学战的序幕。

此种有形的战场,无声的杀伤惨剧,给人类历史留下的是极其痛苦的回忆。

化学武器有五个特点:一是造价低廉。

有为计算过,杀伤1平方公里内的人员,使用枪炮等常规武器需要2000美元,使用核武器需要800美元,而使用化学武器只需600美元;二是化学武器原料来源方便,制造相对简单,只要具有一定的农药、石油化学工业基础,就能生产,某些化学毒剂的原料或中间物甚至从市场上就能买到,不像原子弹那样需要特殊的材料和专门的技术;三是化学武器杀伤威力大,例如当代神经性毒剂维埃克斯,人员只要吸收几十微克(即1毫克的百分之几)就可致死;四是化学武器杀伤途径多而难于防护,必须使用专门服装和面具;五是化学武器虽杀伤威力大,但又不破坏物资装备。

正因为化学武器属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为禁止这种残忍的杀人武器而不懈奋斗。

1925年的日内瓦议定书,在一些国家眼里形同废纸,人们几十年来致力新的条约。

1993年1月,在巴黎又签约了新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人们多么希望,在条约生效后撤底抛弃这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啊!
战争的简介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

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

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

战争与武装冲突相比,对抗形式,战争表现为,一是残酷性,双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击另外一方;二是毁灭性,对抗的时候以一方消灭另外一方为代价;三是目的性,直至对方屈服、达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规战争持续时间长达几年或者数十几年,现代的高科技战争持续数月到几年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花了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花了40000亿美元,朝鲜战争3400亿美元,越南战争7200亿美元,波斯湾战争1020亿美元,第四次阿以战争21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1160亿美元,两伊战争1500亿美元,美国对南斯拉夫科索沃空袭费用是25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场上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约为1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1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灾难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

这个定义不仅给出了灾难的范围,也给出了灾难的判断标准。

灾难不只包括自然灾难,也包括人为的灾难。

一场灾难是影响一个自然或人为制造的危险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或环境。

灾害发生时,危害大罢工,脆弱的地区。

灾害一般都比较有限,在规模比世界末日的事件,全球的影响,这将威胁到一个大的比例,地球上的生命。

字灾难的根是从占星术:这意味着,当颗星是在一个坏的立场,一个坏的事件会发生。

自然灾难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难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难;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难;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难。

这些自然灾难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雪灾、龙卷风、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