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发布时间:2014-12-1610:00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批发和零售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国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281.1万个,从业人员33 14.9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00.4%和75.3%。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62.1%,零售业占37.9%。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58%,零售业占42%(详见表3-1)。
图3-1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结构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7%。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股份有限公司占1.1%,有限责任公司占17.4%,私营企业占70.1%。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4.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7%,外商投资企业占3.2%(详见表3-2)。
(二)资产总计201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4.2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181.5%。
其中,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7万亿元,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2万亿元,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81.1%和182.9%(详见表3-3)。
图3-2 按行业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结构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国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25.2万个,从业人员1247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61.1%和25.7%。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外商投资企业占0.8%。
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4-26 12:29:40来源:成都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T|T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 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一、上级整体布置和安排经济普查作业五年一次。
建国以来,我国已先后于2003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经济普查,本年展开的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方针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的悉数法人单位、工业活动单位和个别运营户。
意图是全面查询了解我国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的展开规划及布局,了解我国工业安排、工业结构、工业技能的现状以及各出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工业和小微企业的展开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掩盖国民经济各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根底信息数据库和计算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办法是全面选用信息化手法,许多引证手持电子数据收集设备(PDA),对经济普查对像进行现场摄影、数据现场互联网录入,树立全面掩盖普查区的电子地图,进一步进步联网直报系统的使用水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刻点是20xx年xx月31日,普查时期材料为20xx 年年度材料,普查时刻由20xx年至2015年历时三年,详细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预备阶段(20xx年xx月31日前)。
首要作业是:建立普查安排、执行普查经费;举行普查作业会议,安排展开社会宣扬发动;依照普查计划,拟定普查施行计划、归纳试点计划、数据处理计划和数据质量操控预案等;展开好普查归纳试点;制作普查电子地图,区分普查区域;选配好普查辅导员、普查员,训练好普查作业部队;“地毯式”对普查区域进行清查了解,摸清普查方针总量及散布状况;做好普查数据处理的条件预备作业,弥补有必要的数据处理设备。
二是普查挂号、数据处理与发布、总结赞誉阶段(2014年1月—xx月)。
首要作业是:做好普查现场挂号、复查作业;完结普查编码、数据录入、上报、审阅和检验作业;安排展开数据质量检查,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保护好电子地图信息,树立好计算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研讨公报发布,发布普查首要数据;安排展开先进评选活动,举行总结赞誉会议。
三是材料开发、更新保护阶段(2015年1月—2015年xx月)。
成都发布

作者机构: 中共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出版物刊名: 先锋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摘要:<正>成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出炉近日,成都首次以信息化普查方式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已于日前正式出炉。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据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普查发现,成都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9.58万个,比2008。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https://img.taocdn.com/s3/m/a5ea3f0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9.png)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精神,结合四川实际,现就我省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对象、范围、内容、时间及进度安排(一)普查对象。
我省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二)普查范围。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内容。
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及主要资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四)普查时间及进度。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我省工作进度安排:2013年底前,落实普查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和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名录库、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强化普查员选聘培训、物资准备和宣传动员工作;2014年1月至5月,完成普查登记、审核及资料整理工作;2014年6月至12月,完成普查数据处理、评估发XXX总结表彰工作; 2015年1月至12月,完成普查报告、专题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汇编、经济普查数据库和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各项工作。
公务员网络培训--政府决策机制解读考试答案

1党中央决策体现在()。
(3.0分)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
(3.0分)A.国务院3.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上少有的()。
(3.0分)C.高增长、稳增长、低通胀4.2015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三个双”,其中不包括()。
(3.0分)A.“双增长”:即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最重要会议制度。
(3.0分)B.党中央决策6.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增长转向()增长。
(3.0分)D.高速;中高速7.中国经济决策制度创造了“三大奇迹”,其中不包括()。
(3.0分)C.创新奇迹8.每年()月是中国的“政治民主月”。
(3.0分)A.39.关于中国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3.0分)B.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10.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为“三稳”,其中不包括()。
(3.0分)D.出口稳.中国经济决策制度“三步曲”,即()。
B.党中央决策C.国务院决策D.全国人大决策2.下列从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4.0分)A.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B.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首位C.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D.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3.如果对2014年政府工作进行评价,那么评价的依据包括()。
(4.0分)A.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B.《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C.《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4.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
(4.0分)A.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B.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C.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D.居民收入占比上升5.中国发展新常态的本质表现包括()。
(4.0分)A.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B.增长速度从9.9%到7%左右C.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700)向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迈进D.劳动生产率:从传统到新兴;从劳动密集型、私人密集型到高新技术、新型产业、装备制造业6.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表现之一是“三个爆炸性增长”,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图1-1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结构情况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642.7万个,占5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78.6万个,占26.8%;住宿和餐饮业240.8万个,占7.3%(详见表1-2)。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作者:来源:《中国经贸》2015年第0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5602.3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290.8万人,增长30.4%。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9013.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18万人,增长10%。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2515.1万人,占35.2%;建筑业5320.6万人,占14.9%;批发和零售业3315万人,占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成府发〔2013〕3号)要求,我市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全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各区(市)县的数据质量抽查,普查数据质量达到方案规定标准。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成都市统计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9.58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2.31万个,增长31.9%;产业活动单位11.91万个,增加3.12万个,增长35.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61万个(详见表1-1)。
表1-1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单位数(个)比重(%)一、法人单位95788 100.0企业法人76710 80.1机关、事业法人6207 6.5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12871 13.4二、产业活动单位119082 100.0第二产业22924 19.3第三产业96158 80.7三、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6137 100.0第二产业9616 2.9第三产业316521 97.1图1-1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结构情况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24万个,占23.3%;制造业1.65万个,占1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万个,占13.2%。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4.91万个,占4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62万个,占32.6%;住宿和餐饮业2.60万个,占8.0%(详见表1-2)。
表1-2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法人单位(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个)合计95788 326137 采矿业116 14 制造业16545 943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92 101 建筑业4432 594 批发和零售业22360 1491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92 106214 住宿和餐饮业3310 2601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367 700 金融业357房地产业4695 22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31 307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711 85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75 5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243 21836 教育4541 437 卫生和社会工作1535 231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881 292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8366注:表中法人单位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739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195个。
图1-2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7.67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1.80万个,增长30.8%。
其中,内资企业占98.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1.1%。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1%,私营企业占44.2%(详见表1-3)。
表1-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企业法人单位(个)合计76710 内资企业75427 国有企业832集体企业904股份合作企业584联营企业167 有限责任公司34161 股份有限公司1577 私营企业33939 其他企业3263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81 外商投资企业802 图1-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及结构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89.16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40.23万人,增长40.2%。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84.03万人。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26.35万人,占25.8%;建筑业98.40万人,占20.1%;批发和零售业41.48万人,占8.5%。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6.48万人,占43.4%;住宿和餐饮业14.74万人,占1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96万人,占15.4%(详见表1-4)。
表1-4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万人)合计489.16 84.03 采矿业 4.85 0.02 制造业126.35 7.2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05 0.03 建筑业98.40 0.23 批发和零售业41.48 36.4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3.00 12.96 住宿和餐饮业15.09 14.7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73 0.22 金融业 2.78房地产业19.24 0.4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22 0.9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88 0.2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46 0.02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81 8.16教育25.11 0.22 卫生和社会工作14.19 0.8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36 1.1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3.73注:表中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1.43万人;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0.04万人。
图1-4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三、企业资产总计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111359.14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19.6%,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80.4%。
四、小微企业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12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2.9%。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1.66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1.6%;批发业1.32万个,占17.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93万个,占12.1%。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50.39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6.1%。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58.9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4.1%;建筑业18.72万人,占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16万人,占3.2%。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517.69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6.5%。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862.74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1%;房地产开发经营5636.97亿元,占5.1%;工业4118.53亿元,占3.7%(详见表1-5)。
表1-5 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资产总计企业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资产总计(亿元)合计71245 150.39 29517.69 工业16563 58.94 4118.53 建筑业3917 18.72 3853.17 交通运输业2249 4.77 2405.63 仓储业197 0.34 95.45 邮政业105 0.23 3.81 信息传输业273 0.41 19.4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80 5.07 385.65 批发业13200 12.39 1678.36 零售业8003 6.88 425.28 住宿业1172 3.34 132.31 餐饮业1930 6.05 115.17 房地产开发经营1338 2.94 5636.97 物业管理1354 5.79 218.8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309 13.16 7862.74 其他未列明行业8498 10.93 2493.66 注:表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法人单位257个,从业人员0.41万人,资产总计72.70亿元。
图1-5 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结构五、主要经济结构变化情况2013年末,在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占80.1%,比2008年末下降了0.8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6.5%,下降了2.0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13.4%,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5.2%,提高了2.3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10.7%,下降了2.8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4.1%,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在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占22.5%,比2008年末下降了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77.5%,提高了6.0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8.5%,比2008年末下降了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51.5%,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全市法人单位分布以武侯区、金牛区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武侯区、金牛区法人单位共有2.24万个,占23.4%。
法人单位数前10位的依次是:武侯区、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郫县、成都高新区、成华区、双流县,占全市的72.1%;从业人员前10位的依次是: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郫县、成都高新区、锦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成华区,占全市的78.5%(详见表1-6)。
表1-6 区(市)县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个)比重(%)数量(万人)比重(%)合计95788 100.0 489.16 100.0成都高新区5165 5.4 36.82 7.5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1495 1.6 6.44 1.3锦江区6190 6.5 36.67 7.5青羊区8534 8.9 52.56 10.7金牛区10109 10.6 56.98 11.6武侯区12265 12.8 54.80 11.2成华区4920 5.1 23.74 4.9龙泉驿区4043 4.2 26.33 5.4青白江区2302 2.4 12.17 2.5新都区6010 6.3 31.75 6.5温江区3022 3.2 13.60 2.8金堂县2287 2.4 8.42 1.7双流县4153 4.3 26.17 5.3郫县5846 6.1 38.17 7.8大邑县2294 2.4 8.84 1.8蒲江县1433 1.5 3.74 0.8新津县1875 2.0 7.95 1.6都江堰市5867 6.1 12.79 2.6彭州市2936 3.1 9.95 2.0邛崃市2362 2.5 9.39 1.9崇州市2680 2.8 11.91 2.4图1-6 区(市)县法人单位分布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第二产业占2.9%,比2008年末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97.1%,提高了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