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底孔鱼缸自制虹吸溢流式底滤

合集下载

怎样自己制作鱼缸过滤器--自制鱼缸过滤器

怎样自己制作鱼缸过滤器--自制鱼缸过滤器

怎样自己制作鱼缸过滤器-自制鱼缸过滤器怎样自制鱼缸过滤器(最好有图片)需要的材料有:鱼缸1205560,水泵选用流量为4500升/小时的潜水泵。

滤材为过滤棉(物理过滤),活性炭(化学过滤),生化球(生物过滤),陶瓷环(生物过滤)。

豢养鱼种:罗汉鱼。

1、在鱼缸一侧18厘米处安排一块宽高是5252的玻璃,用于溢流,两边和下部用玻璃胶粘牢;玻璃左下角上打一孔,位置与水泵进水口持平;2、在溢流玻璃的外侧3cm处安排一块宽高5240的玻璃,用于阻水,两侧用玻璃胶粘牢;下部留出8.5厘米,用于配置格栅;3、当阻水玻璃沾牢后,在其上下各沾一个格栅。

格栅可到有机玻璃店,尺寸别离为:下部过水格栅5210,上部溢流格栅为526,格栅孔为50.5厘米;下部格栅打孔,尺寸与位置和水泵持平;用玻璃胶粘牢;4、安排水泵和进水出水管件;水泵安排在主缸内;进水管直经过议定滤器底部;出水管略低于水面,对角出水;5、用玻璃条把过滤槽部分根据需求分成3-4部分,粘牢后放入篦子;可用有机玻璃制作,孔径小和格栅雷同;篦子是可以拆卸的,不要沾在玻璃条或过滤器内;最下面一层在水泵进水管上面,最上面一层要低于溢流玻璃,预留空间可安排过滤棉;6、从下到上依次把玻璃环、生化球、活性炭、过滤棉安排好;鱼缸运行时,最高水位不得超出玻璃环上部篦子,最低水位不得少于玻璃环底部篦子;平常要注意查看,及时添加水,防备烧泵;7、润色边条或贴纸根据所必要的宽度和长度裁减好,并配置于水族箱的上、下部;如果为了雅观,最好把侧滤也一同遮挡起来。

就这样,鱼缸的侧过滤器和背部过滤器就制作好了。

自制鱼缸过滤器材料:矿泉水瓶、水等。

1、首线将雪碧瓶底去除,利用剪刀即可做到。

2、第二步选择培菌滤材中的较大体积中的一块做为第一块放入。

这样后续放入的滤材就不会掉落,也不会存在堵死出口的现象。

3、第三步在我们放好培菌滤材后,将准备好合适大小的生化棉放入。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增强培菌效果,二是可以让上部水流更好的均匀流过培菌滤材。

分享鱼友过滤改造案例-三个滴流盒的底滤

分享鱼友过滤改造案例-三个滴流盒的底滤

分享鱼友过滤改造案例-三个滴流盒的底滤这是他的鱼缸照和过滤照这是他始初的问题。

对于管路方面,硬管软管其实都一样效果。

不过硬管给人感觉好看一些归整一些。

而阀门方面不一定要求精度很高,特别现在很多鱼缸厂弄那个隔膜阀,其实是多余的,当然反正显得高级,有人愿意买单就行。

而这个过滤上面的只是一个溢流水槽,并没有什么沉淀作用,想利用起来也不难。

如果没有上面的干湿盒,这水槽只有第一格能当物理过滤。

中间格放生化滤材,最后一格只是下水没水位放不了滤材。

所以根据他这些要求,先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把过滤弄好了再考虑什么造浪吹便的事了,所以我给他想了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为他淘宝成品的干湿盒是可以完放在上面的过滤槽里,那就直接并排放三个。

这样能把上水槽第三格的下水区也利用上,上面加了干湿分离盒,水下来就形成滴流形式,放上生化滤材,就成了滴流过滤。

而管路上,三个滴流盒下水管要分流,肯定要用硬管配三通加阀门才能现实,由于原缸的四重溢流的下水管口是带角度,这个不太好配硬管,那就用软管做一个过渡一下。

再固定硬管在架子上。

下水管就顺利转成硬管,并且软管带点弯,就是U型结构。

所以初步的改造方案大概就是这样子,硬管分流三个干湿盒里,而由于空间限制问题,想要增加阀门去控制静音,就让管子走远一些,最后再分流。

开始是给了两个管路方案。

通过手动调整球阀控制三个干湿盒的水流,显然第一个方案更省空间,但不好调,第二个方案很好调节,但占空间。

但是因为过滤是靠背面,管路也靠背面,弯头出来接阀门不够空间。

第一个方案的空间也比较难实现。

最后就选择让主管道走到过滤前面,再分流进干湿盒,并且阀门都靠前,比较好调整。

为了更好的表达我的想法,就画了个示意图。

这样就清楚的整套管的走向了。

这基本上管路的方案确定下来,就开始往下面弄,他的过滤设计是双层溢流的形式,在底滤的上方再加一条溢流过滤槽。

分了三个格,有四块玻璃。

为了提升过滤效果,上面已经弄了三个干湿盒,而这么踒的水槽子,弄些水位也没啥意义,还要垫网格板,空间会进一步浪费。

关于无底孔鱼缸自制虹吸溢流式底滤范文

关于无底孔鱼缸自制虹吸溢流式底滤范文

关于无底孔鱼缸自制虹吸溢流式底滤我想很多喜欢养鱼的朋友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和烦恼,用老式鱼缸的顶式过滤器因为滤槽小,养的鱼又多,水始终不能达到清澈透明的良好水态,经常为清理滤槽和换水发愁,甚至为此精简鱼群,减少放养尾数来达到减少排泄,经常换水来提高水质。

所以您可能仍然很羡慕别人的底式过滤鱼缸,体积那么庞大的生化过滤器和水质保持效果。

因为带底滤的生化缸要很多玛尼,不符合DIY精神,下面介绍的是花费不足100元自己动手制作的《鱼缸外底式虹吸溢流生化过滤系统》,呵呵,名字有点大,还系统,不过它确实是套完整的鱼缸过滤系统,任何大中型无底孔的鱼缸都适用对于有动手能力和的朋友,您有福了。

不乱讲了,进入正题如下:设计原理如下图:介绍:网络资料有很多关于虹吸溢流的设计方案,这个系统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本系统对虹吸溢流原理扩展了一下,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在过滤系统中。

我可能讲的不是很明白,希望大家能看懂。

主要组成部分的介绍:深蓝色为主体管路,用来实现虹吸溢流。

它实现虹吸溢流主要靠A弯和B弯。

A管是用来做出现异常的一个保护,防止大量的水被抽到底滤槽里而溢出,流向地面。

B管是一般工作时平衡鱼缸内水位用的。

使鱼缸内的水位保持恒定在一个高度位置。

原理:(1)首先鱼缸内水位在最低水位时(红线),并且A弯处已经通过A管人工干预排空空气,A管在不回气的情况下管口插入水面以下。

B管管口处在水面以上正常水位高度。

则与大气连通,B弯处充满空气,那么缸内水面与B弯下部等高(绿线),鱼缸内外水压相等没有虹吸,进而也不会发生溢流。

(2)如此时潜水泵在工作,底滤槽里的水被源源不断的通过上水管抽到鱼缸里,鱼缸里的水面慢慢升高,鱼缸内水位会与缸外B弯处产生水位差,开始出现虹吸现象,因为水位差不大,所以虹吸流量很慢,虹吸出来的水通过B弯溢流出来进入出水管流入滤槽。

因为泵的流量远大于此时的虹吸流量,水位还在不断上升,直到水面达到B管口的高度。

(3)当水面把B管口淹没,超过了正常工作水位,那么空气无法再进入B弯,此时B 弯内就会很快被水填满,此时出水管内因为没有空气向上的反作用力,大量的水涌入出水管,鱼缸内外水面落差的参考位置就变了,缸内是正常工作水位,而缸外已经不是参照B弯了,而是底滤槽内的水位了,因为落差很大虹吸现象就达到了最大,而且不再显现溢流的效果。

超详细的超薄溢流鱼缸制作来了!(上)

超详细的超薄溢流鱼缸制作来了!(上)

超详细的超薄溢流鱼缸制作来了!(上)作者:带米做贼来源:龙鱼之巅设计篇前视图后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缸是1x1米的方缸考虑到准备放的魟鱼直径已将近50公分,如果中间有个“柱子”,那么魟鱼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不能平摊开了,不得已,只能考虑用溢流槽,三面观赏。

但是常规的溢流槽体积太大,会影响观赏,而且也不美观,想来想去,还是采用了“超薄溢流”的做法。

另外,为了节省空间,拉筋采用了整体拉筋。

以我目前的技术,4公分厚的溢流槽已经是极限了。

本人喜欢魟鱼翻沙的样子,所以缸底打算铺沙。

其实因为超薄溢流的特殊结构,缸底必须要有遮挡物,要么铺砖,要么铺沙(不能贴纸),不然会很难看。

因此下水口也要相应抬高起来。

超薄溢流的原理其实跟常规的是一样的,只不过结构做了一些变化。

由于是方缸,所以出水口做了两个,这样缸内水流方向会更合理。

如果缸是比较窄的,可以只做一个出水口。

超薄溢流的溢流槽内没有水管,所有的上下水都通过玻璃通道来实现。

经常有人问:溢流槽的溢流板与溢流挡板高度要怎么确定?我的做法就是:上部齐平,溢流板底部到底,溢流挡板底部离底三公分,如果要铺沙,就相应抬高。

接着就会有人问:那这样的话油膜孔不是跟溢流板一样高了?油膜孔是做在亚克力上的,在开孔的时候把孔开高点不就行了?在上水通道上开孔,塞个鸭嘴进去,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出水口。

也许又会有人问了:溢流槽上面没有东西盖着,上水不会从上面喷出来吗?别忘了,我们还有拉筋!拉筋直接压在溢流槽上的,还打了玻璃胶,水不可能从上面喷出来了。

由于尺寸的特殊,底缸也做成了接近正方形的。

考虑到要铺沙,魟鱼翻沙的时候会下水会把沙带到底缸,所以特别做了沉淀仓,这样翻下来的沙就会沉淀在这里。

雨淋板的防溢设计,这个以前也有提过。

虽然雨淋板堵的机会不会很大,但是这些安全措施还是必须有的。

由于缸的尺寸比较特殊,很难买到合适的灯,所以只能自己做了。

打算用铝型材做灯架,光源就采用贴片硬灯条,我追求的只要够亮就行了,什么诱色、光谱的,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

鱼缸虹吸过滤原理解析,底滤鱼缸虹吸关自制教程,养鱼新手可操作

鱼缸虹吸过滤原理解析,底滤鱼缸虹吸关自制教程,养鱼新手可操作

鱼缸虹吸过滤原理解析,底滤鱼缸虹吸关自制教程,养鱼新手可操作这篇文章并不是科普文,也不是教大家养鱼的,而是要让大家动起手来制作一个底滤虹吸管。

很多鱼友认为底滤的制作需要在鱼缸的底部打上一个孔,其实底滤也可以用虹吸管来制作,实现不用打孔的效果。

我们先来跟大家说一说虹吸的原理。

虹吸的大体原理概念。

虹吸原理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实现的。

用水装满一根软管,然后拿两个杯子,在其中一个杯子装水,一个杯子不装水。

装水的杯子放置在高处,无水的杯子放置位置必须要比装水杯子底,然后将装水管子连接两个杯子,你会发现装水的杯子的水会一直顺着管子来到无水杯子中,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一现象我们就将其称之为虹吸原理。

正式进入虹吸管子制作。

制作虹吸管难道就只需要拿一根管子一端放在滤槽里面,一端放在鱼缸中就好了吗?理论上这是可以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停电的时候,底滤水泵停止了抽水,那么虹吸管子还在继续放水,那是不是鱼缸的水会一直减少,滤槽的水会越来越多,直到溢出来,稍微娇贵点的鱼,比如龙鱼,很可能就会在这短暂的时间缺氧死亡。

所以这只适合家中有停电时可以应急供电的装置的鱼友们使用,不过缺陷还是很多的。

那么,如何制作一个,有电时运作,停电时停止虹吸的底滤管子呢?先给大家列举一下购物清单。

弯头*7,三通*1,球阀*1,至于PVC管子长度多少就得看你需要用多少了,最好多买一些回来备着。

当然还要一瓶专用的胶水。

下面附上草图。

这是正面的草图,下面是侧面鱼缸的草图。

我们来说说三通的位置。

三通的横向开口其实就决定了停电后水位下降的极限,超过那个极限,空气就会进入到进气口中,然后关闭虹吸口。

因此三通不能设的太高,也不能太低。

太高的话三通要吸走很多水,滤槽会装不下那么多水,就会溢出来。

这里就涉及到了进气管和底吸管,先说说进气管吧。

进气管的高度必须和底吸管高度持平,这样才能保证进气后启动正常。

不过我是说弯头设置位置要齐平,这样的话到时候要挂在鱼缸上叶比较方便,不容易掉。

新手养成记:底滤溢流图解教程

新手养成记:底滤溢流图解教程

新手养成记:底滤溢流图解教程写在前面在上一篇文章《三重溢流:大型鱼缸的福音》中,小编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三重溢流及三重溢流的基本作用原理。

很多读者评论说希望能够有水流示意图,并且有很多新人朋友关心底滤溢流的方式遇到断电啊、水泵损坏怎么办,咨询是否需要补水换水。

那么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略尽薄力,用自己的画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讲述下几种底滤溢流方式。

知识掌握难免欠缺和纰漏,欢迎朋友们留言评论。

首先放下面一张图,说明最基本的问题:1、无论是哪种溢流方式,都属于底滤系统的一种,是底滤的组成部分。

2、底滤鱼缸除了底滤仓为培养硝化细菌最好密闭不透明外,鱼缸部分用超白还是普通玻璃均可,这个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图中为网友DIY底滤形式,如果是成品缸,底滤通常在底滤柜中,外观是看不到的。

成品示意图,图中为三重溢流主要溢流形式目前最常见的溢流形式有三重溢流、直角溢流和三角溢流。

在总的过滤流程和工作原理上是一致的。

故虽然有如下不同,但大家还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三重溢流是比较常见的溢流方式,网友可利用pvc或亚克力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也可以去某宝购买。

它的优点是占用空间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缺点是时间长滋生藻类后清洗比较困难。

另外,由于筒状底部进水口较小,在吸粪便杂质方面,如果缸比较大,且缸内水流较慢,可能存在死角,这就要配合造浪泵了。

•直角溢流顾名思义,直角溢流因为由4块玻璃组成2个直角而得名。

如果是手工DIY,通常的做法是选择鱼缸的一个角,然后用4块玻璃竖直打胶粘贴好2个内外层直角,和鱼缸的角落刚好形成一个溢流空间。

该溢流的优点是占用空间不大,制作材料容易。

缺点是棱角明显,容易撞伤鱼类。

且玻璃打胶要求高密封性,制作难度大。

直角溢流•三角溢流三角溢流起名跟直角溢流一样,主要是因为挡板与鱼缸角落形成三角形状。

如果是手工制作,只需要2块玻璃就可。

所以它的优点就是材料容易,制作简单。

缺点是比其他两种溢流占用空间大一些,外观也不是很美观。

【推荐下载】水族箱过滤器制作方法与作用

【推荐下载】水族箱过滤器制作方法与作用

[键入文字]
水族箱过滤器制作方法与作用
自制鱼缸过滤器是用于养鱼器具中的净水补氧装置,其目的是:去除水中粪便等污物,保持水体清澈、氧气充足、没有有害物质、没有污染,适合鱼的生长。

 鱼缸内有了好的过滤装置,才能养好鱼并少换水。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水族箱过滤器制作的相关知识。

 一般来说,饲养龙鱼的龙缸比较适合底部过滤器,底滤的空间大,可以放置更多的滤材,过滤的面积、容积都很大,有利于硝化细菌的培养。

而且底滤可以根据龙缸的大小定制,非常的方便。

此外,底滤设置在缸架的内部,也比较美观。

 鱼缸过滤器制作需要用到许多鱼缸管件,如内外牙直接、由令活节等,这些管件在过滤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水流方向、控制水流大小等等。

 制作底滤时,还应当设置好溢流区,以防停电等特殊情况造成水泵停止工作,水族缸中的水溢出缸外,造成损失。

溢流区是利用两块上下错开的玻璃板设置而成的,一块紧贴缸底,另一块则抬高1cm左右,两块玻璃之间间隔1.5cm作用,从而形成溢流区。

 在鱼缸过滤器制作前,首先要了解一下过滤系统。

常见的过滤系统有上部过滤器、侧部过滤器、底部过滤器等,常用的过滤方式有物理过滤、生化过滤等。

1。

流氓解说底滤之溢流区的设计

流氓解说底滤之溢流区的设计

流氓解说底滤之溢流区的设计很多喜欢DIY的鱼友都会遇到这样⼀个问题。

我的底滤缸溢流区应该怎么设计?今天我就把我的经验和设计思路全分享出来。

就算你没有设计的能⼒,也能⾃⼰量出打孔的位置以及溢流区的尺⼨。

⼀,底滤溢流的原理有很多新⼿刚接触底滤时,都会担⼼停电⽔漫⾦⼭的问题。

其实⼀点都不需要担⼼。

你只是不懂原理,才会害怕。

就像电⼯不怕电的道理⼀样。

⽽底滤之所以停电后不会继续往底滤下流⽔,是因为有⼀个溢流区。

如图当停电时,⾼于溢流板(玻璃)的⽔会继续溢流到过滤⾥,直⾄鱼缸⽔位齐平于溢流板。

就像⼀个有缺⼝的⽔杯,永远装不满,⽔位会停⽌在缺⼝处。

当来电时,⽔泵上⽔,鱼缸⽔位升⾼。

当⽔位⾼于溢流板时,⽔会溢流出缸外。

这就是为什么底滤有了溢流区,停电后就不会⽔漫⾦⼭的原因。

但是这样并不能满⾜我们的使⽤要求,我们还要他把缸底的垃圾吸⾛。

所以还要加⼀块挡流板。

让⼤部分的⽔都从底部流⼊。

这是最基本的溢流原理组合。

⽆论哪⼀种溢流⽅式和结构,原理都是这样。

⼆,溢流区的分类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各种溢流的优缺点;1,四⾓溢流作为最常见的溢流⽅式,制作⽅式需要由两块玻璃粘合⽽成。

再加上档流,⼀共四块玻璃。

优点:占⽤空间⼩缺点:设计难度⾼,安装打胶难度⾼,2,三⾓溢流同样是最常见的溢流⽅式,制作⽅⾯只需要两块玻璃就能完成挡流的溢流的功能。

优点:制作简单,安装⽅便缺点:⽐四⾓溢流占⽤空间⼤⼀些。

外观看上去没四⾓的⾼⼤上3,三重溢流也是⽐较常见的溢流⽅式,可以⾃⼰⽤PVC管DIY制作(百度DIY三重溢流),也可以淘宝⼀套回来,直接安装使⽤。

优点:占⽤空间⼩,安装超⽅便,即装即⽤。

缺点:不适合养超⼤型鱼(海象),养龙鱼三条以下可以⽤,亚克⼒管的使⽤久了会长出藻,需要定期拆出来清洗。

4,侧溢流原理上和三⾓溢流⼀样,只需要两块玻璃制作,但占⽤的空间⽐较⼤,适合在⼀些⽐较长和宽度⽐较⼩的鱼缸⾥使⽤。

还有⼀些⼤缸(2⽶以上,宽度80以下)上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无底孔鱼缸自制虹吸溢流式底滤
我想很多喜欢养鱼的朋友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和烦恼,用老式鱼缸的顶式过滤器因为滤槽小,养的鱼又多,水始终不能达到清澈透明的良好水态,经常为清理滤槽和换水发愁,甚至为此精简鱼群,减少放养尾数来达到减少排泄,经常换水来提高水质。

所以您可能仍然很羡慕别人的底式过滤鱼缸,体积那么庞大的生化过滤器和水质保持效果。

因为带底滤的生化缸要很多玛尼,不符合DIY精神,下面介绍的是花费不足100元自己动手制作的《鱼缸外底式虹吸溢流生化过滤系统》,呵呵,名字有点大,还系统,不过它确实是套完整的鱼缸过滤系统,任何大中型无底孔的鱼缸都适用
对于有动手能力和的朋友,您有福了。

不乱讲了,进入正题如下:
设计原理如下图:
介绍:
网络资料有很多关于虹吸溢流的设计方案,这个系统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本系统对虹吸溢流原理扩展了一下,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在过滤系统中。

我可能讲的不是很明白,希望大家能看懂。

主要组成部分的介绍:
深蓝色为主体管路,用来实现虹吸溢流。

它实现虹吸溢流主要靠A弯和B弯。

A管是用来做出现异常的一个保护,防止大量的水被抽到底滤槽里而溢出,流向地面。

B管是一般工作时平衡鱼缸内水位用的。

使鱼缸内的水位保持恒定在一个高度位置。

原理:
(1)首先鱼缸内水位在最低水位时(红线),并且A弯处已经通过A管人工干预排空空气,A管在不回气的情况下管口插入水面以下。

B管管口处在水面以上正常水位高度。

则与大气连通,B弯处充满空气,那么缸内水面与B弯下部等高(绿线),鱼缸内外水压相等没有虹吸,进而也不会发生溢流。

(2)如果此时潜水泵在工作,底滤槽里的水被源源不断的通过上水管抽到鱼缸里,鱼缸里的水面慢慢升高,鱼缸内水位会与缸外B弯处产生水位差,开始出现虹吸现象,因为水位差不大,所以虹吸流量很慢,虹吸出来的水通过B弯溢流出来进入出水管流入滤槽。

因为泵的流量远大于此时的虹吸流量,水位还在不断上升,直到水面达到B管口的高度。

(3)当水面把B管口淹没,超过了正常工作水位,那么空气无法再进入B弯,此时B 弯内就会很快被水填满,此时出水管内因为没有空气向上的反作用力,大量的水涌入出水管,鱼缸内外水面落差的参考位置就变了,缸内是正常工作水位,而缸外已经不是参照B弯了,而是底滤槽内的水位了,因为落差很大虹吸现象就达到了最大,而且不再显现溢流的效果。

(4)这时鱼缸内的水被快速的抽出,并且超过了潜水泵的流量,那么鱼缸内的水位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因为虹吸的作用B管内呈现负大气压,B管内也会从鱼缸内往出水管里抽水,直到鱼缸内的水位把B管的端部管口露出一点儿时,因为负压的作用,开始有空气连同水被抽进B管并达到B弯处,这些空气也会以气泡的形式被水流带入出水管,它的浮力阻碍了虹吸的流量,使虹吸的流量得到控制,最终和潜水泵的流量自动达到平衡。

使鱼缸内的水位保持在工作水位(浅蓝线)。

(5)水泵坏、停电或关闭滤水系统的时候,水泵不在运转时,出现了启动时的逆向过程,鱼缸内的水位由快速虹吸,而后转变为慢速虹吸溢流,直到水位低于B弯的下部,也就是最低工作水位(红线),虹吸被阻断,不再有水从鱼缸内溢流出来。

再次来电或启动时水泵会开始循环,虹吸溢流系统也会自动开始重复前面的工作。

(6)异常的情况,B管被鱼食鱼鳞等杂物阻塞了,因为不能或很少有空气进入到B弯那么快速虹吸就不能停止,鱼缸里的水会慢慢下降,低于最低水位时也不能停止,直到把A 管的端头露出水面(橙线),空气进入A弯,这时虹吸被阻断,并且无法自动启动,这时没有水再从浴缸里流出,但是泵并没有停止工作,它会把底滤槽里的水都抽到鱼缸里。

直到滤槽里的水没有办法淹没泵的叶片,有大量的空气开始随着水流通过上水管向上顶,直到泵无法形成水压时,才不会有水进入鱼缸,此时鱼缸内水位已达到最高水位(橙线),但不会满出来,滤槽里的水泵还在运转,只是没有足够的水供它使用。

潜水泵是不可以干运转的,但现在的情况还可以,因为,大约有高过泵芯的水留在滤槽里,可以帮助水泵润滑和散热。

这种情况出现后,需要人工干预,清除异物后重新启动。

设计时需考虑的情况:
不同的鱼缸制作该系统原理都一样,但要考虑不同的流量,主要是因为虹吸落差决定的流量不同,原则是快速虹吸的流量一定要大于泵的流量,可以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得到,可以做一次虹吸流量的测试,准备做出水管的管子,钟表,重量计,等怎么做就不说了,测得流量后,去选择略小于这个虹吸流量的潜水泵。

B管的端部剪出20mm长的细豁口,形成栅条或套上栅罩,严防阻塞。

A、B管可以用内径10mm的软胶管,也可以细一点。

制作虹吸溢流管时可选用25mm直径的PVC电线管,有配套的接头,接头粘接要牢固,并且密封要好,A弯与B弯的下部连接弯的高度没有要求,只要在B弯的下面就可以了,主要考虑成型后B弯要正好在工作水位的高度。

A弯能跨过鱼缸的外沿即可。

上水管和出水管能连接即可。

把我做的过滤系统照片给大家参考一下:后上部虹吸溢流管的位置
整理箱和两个周转盒做的底滤槽顶部A、B管的位置
左侧冲水加氧
几个优点:
成本低,全部成本整理箱最贵,50元,周转盒15元*2,管与接头10元,不含成品泵。

过滤能力强,按本泵的流量,达到了3000升每时
过滤材料可以自行搭配,空间宽松,滤材的清洗方便,5分钟搞定
加热棒可以放在滤槽里,使鱼缸和鱼更安全。

生化材料做得好,可以使水质保持很长很长时间,达到轻微黄绿色好水,不必换水。

B管的吸气和出水口的冲水(左侧图)可以完全兼顾加氧功能
B管的吸气可以兼顾把水表面的膜质吸的非常干净
实践证明每天10小时运转可以达到3次足量投喂,而不会出现任何浑浊的迹象
用电量嘛要看集体情况,主要是泵的功率和运转时间,每天1度电是够的
缺点:
美中不足就是不要阻塞B管,否则有些麻烦,倒也不会出事,A、B管口的位置要按照原理调试好并固定。

如果A、B管用的比较细(建议内径不要小于5mm)要经常检查,因为内壁会结垢,如果真的A、B管都被堵塞,先声明我不负责任的。

鱼缸里的水会被抽干(也许会剩一点),然后拖鞋会漂起来。

总的来说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至少我用了一年没出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