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三说知识树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9世纪被多个军事势力进攻进攻 十字军东征攻打拜占庭一度灭亡,领土缩小,国势衰弱
14世纪初,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1--2世纪出现 百多个小国
第11课 古代日本
5世纪大和统一 日本 “大王”
南宋外贸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 1206年
蒙古灭西夏 1227年


蒙古灭金 1234年

南宋与蒙古灭对峙40多年


忽必烈 行汉法 行仁政 不嗜杀
元朝建立 1271年 忽必烈
元朝灭南宋 1276年 文天祥、陆秀夫 抗元
七年级历史下册1---21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2020年
建立与 统一
建立:581年 杨坚 长 安 统一全国:589年 灭 陈
隋隋
朝 的


繁荣 强盛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度 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


注重学识考试选才

灭 亡
隋 炀
开通大运河 沟通南北
巩 固 和
巩固西 北边疆
1.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设置伊犁将军


清朝
疆域
西--葱;西北--巴;北--西伯;西南--喜马 东北--外、库;东--太;东南--台及钓、赤;南-南海諸岛


农业

(1)耕地面积扩大 (2)水利兴修治理黄淮 (3)粮食种植推广玉米、甘薯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发展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思维导图:中国古代的历史一、夏商周时期A.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1.传说中的夏朝2.夏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夏朝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B.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商朝的起源和发展2.商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状况3.商代的文化和科技C.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1.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2.周朝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状况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二、秦汉时期A.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秦朝2.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秦朝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影响B.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西汉和东汉的兴起和发展2.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汉朝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1.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三国格局2.三国时期的政治动乱和社会状况3.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B.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1.晋朝的兴起和灭亡2.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3.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佛教兴起四、隋唐时期A.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1.隋文帝的统一战争和建立隋朝2.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B.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唐朝的兴起和盛世2.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五、宋元明清时期A.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1.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北宋和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3.宋代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B.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1.元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元朝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3.元朝的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C.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1.明朝的兴起和明太祖的统一战争2.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明朝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往D.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1.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清朝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3.清朝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改革六、近现代时期A.辛亥革命(1911年)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2.辛亥革命的中心人物和主要事件3.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后续发展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1.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共的统治2.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思维导图中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到近现代时期的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部编教材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教材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6版部编教材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的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 2.建立者:杨坚(隋文帝3.都城:长安4.隋统一时间:589年5.隋统一的意义a.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b.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6.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3)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起3.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

4.意义: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魏晋南北朝的选官方法:重门第,不重才能(九品中正制)2.科举制度的建立:1)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2)隋炀帝: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的正式确立3.科举制的意义:(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化(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3)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时间:618年结果:唐朝建立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都城:618年建立者:长安继任者:李世民(唐太宗)(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简历▪2、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步强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③广纳贤才,知人善任(3)唐太宗革新措施: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度(2)制定法律,减轻刑罚(3)科举考试科目,增设进士科(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生产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二、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的政绩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三、开元盛世1、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2、影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比较分析: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

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

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正文]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轨迹。

(一)原始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原始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的阶段,通常指的是靠狩猎、采集为生的社会形态。

其主要特征包括:人类进入定居生活的阶段、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人口数量较少、社会关系基于血缘关系等。

(二)原始社会的发展1. 石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提高了狩猎和采集的效率。

2. 定居生活的形成:人们逐渐从游牧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开始种植农作物。

3. 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兴起使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兴起古代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具有独特特征的文明体系。

(一)古代文明的定义与特征古代文明是指在历史上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文化体系,具有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城市化和人类文化的显著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代表1. 低线文明: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如埃及、苏美尔、印度河流域等。

这些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建立了强大的城市国家。

2. 高线文明: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如中国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3. 西亚文明:出现在古代的近东地区,如古波斯、希腊等。

这些文明在人类思想、法律和政治组织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时期,封建制度成为统治社会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时期,欧洲盛行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特征与运作封建制度是一种基于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等级制度。

该制度的特征包括: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地权与劳动权的不平等、封建领主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等。

(二)封建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导,农奴为领主提供劳动力,主要生产目标是自给自足。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前时期知识点:1.人类起源:介绍人类在史前时期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直立人和智人的演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2.中国史前时期的遗址:讲解中国史前时期的主要遗址,例如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分析这些遗址对于认识史前中国的重要性。

3.包括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在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展中的农桑经济和手工业。

4.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介绍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陶器、石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石器时代的特点:阐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比较不同地区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情况。

6.中国史前时期文化的多样性:介绍中国史前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

7.史前时期的社会结构:分析史前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探讨史前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8.史前时期的文化遗产:介绍史前时期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遗址、文化史实物和文化风俗等,探讨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史前时期的意义和影响。

9.史前时期的艺术和宗教:介绍史前时期的艺术和宗教,包括史前时期的艺术作品、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等,分析史前时期艺术和宗教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0.史前时期的文化传承:介绍史前时期的文化传承,包括史前时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探讨史前时期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这个历史单元中,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史前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

通过学习史前时期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了解古代中国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史前时期的文明和发展,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三说知识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三说知识树
国 家 的 产 生 和 社 会 的 变 革
170万年前
文明 文明 交汇 进步

统 一 国 家 的 建 立
权 分 立 与 民 族 融 合
文明 发展
繁 荣 与 开 放 的 社 会
文明 碰撞
经 济 重 心 的 南 移 和 民 族 关 系 的 发 展
文明 转型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巩 固 和 社 会 的 危 机
本学段 课标
理解热爱中 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
形成健全的 人格 健康的 审美情趣
历史新课标的注重点
要避免专业化 贴近学生生活 必备基本历史知识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和认知水平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改革课程内容
转变学习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信息传输 转变教学模式 转变师生关系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
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
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
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
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
盛行,了解盛唐的社
会气象 。

元 课
了解“安史之乱”导 致唐朝由盛转衰;知 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

国的局面。




说教材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重在培养 学生的学 习兴 趣
学习方法 学习技能
课程 资源 的开 发与 利用
已有知识 动态生成
青瓷、白瓷
和唐三彩 丝织技术高超
长安、洛阳、 扬州、成都
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发达
商业繁荣
水稻育秧、 蔬菜、茶叶
农业发展
盛世经济
坊、市 长安:各民族交往的 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完整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完整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梳理(1—3课)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五大水系。

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的暴政: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礼兵刑户工,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②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开创,唐完善,清末废除。

作用:实行后,用人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1)、原因: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③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3)、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武周政治:(1)称帝条件:①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代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②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政治才能。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武周政治”。

(2)统治措施:1残酷诛杀反对她的人2继承唐初的制度3推行科举制4任用贤人(3)、意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物产居唐朝 进口首位
日本
新罗
玄奘西游
天竺
《大唐西域记》
经济繁荣
4.唐朝 的中 外文 化交 流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的影响
黄巢起义与唐 朝灭亡
安史之乱 的背景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
政权更迭 与分立
5.安史 之乱与 唐朝衰

内容整合
和平交流
暴力冲突
手工业发展
商业的发展
编写 编写 特点 意图
编排
体例 内容
结构
教学
内容 标准
课标
教材
建议
建议
评价 建议
课程 目标
流程
说课标
形成丰富的 历史想象力 和知识迁移 能力
感知历史 积累历史 理解历史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 的历史技

知识与能力
注重探究式 学习 运用 历史分析问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掌握基本 的历史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知 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掌握中国 古代基本 的历史知 识
本册课 标
了解学习 历史知识 的基本技 能和方法
增强学习 历史的兴 趣激发民 族自豪感 树立民族 自尊心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 之治”、知道唐玄宗 和“开元盛世”,初 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 因。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 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 朝灭亡的原因。
主题页 主题课文 主题活动
说明、目 录 主题课文、 主题活动 附录构成
单元的结构 书的结构
教 材 的 体 例
导入框、 正文
相关史事 材料研读
课的结构
课后活动 知识拓展
唐朝的开 放
两宋 经济重 心的南移
隋唐时期
元:民族关系 的发展
辽宋夏金 元宋元时 期
明清时期
唐朝 的繁 荣
繁盛 一时 的隋 朝
本册 内容 结构
隋的建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科举制的诞生
隋炀帝正式 设进士科
581年
1.繁 盛一
隋的灭亡
影响
(618年)
时的
隋朝
长安
李渊 (唐高祖)
618年
吸取隋亡教训 “房谋杜断”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唐的建立
武则天
使唐朝社会 进一步发展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2.1“ 贞观 之治”
值观
转变
建立评价机制
课程功能 明确课程性质
建立能促进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 课,体现义务教育的普 及性、基础性和发展
素质全面发展、 激励教师积极进 取的评价体系
性.
阅读普及 性历史读 物
识读历史 图表,知 道古代纪 年方法
正确计算 历史年代 描述历史 事件
了解中国 古代历史 发展的基 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国 家 的 产 生 和 社 会 的 变 革
170万年前
文明 文明 交汇 进步

统 一 国 家 的 建 立
权 分 立 与 民 族 融 合
文明 发展
繁 荣 与 开 放 的 社 会
文明 碰撞
经 济 重 心 的 南 移 和 民 族 关 系 的 发 展
文明 转型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巩 固 和 社 会 的 危 机
主要国家
主要少数民族
农业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暴政与盛世
主要战争
重要人物
经济
重要制度 主要朝代
政治
外交
中 国 古 代 史
民族大融合
和平交流
民族
暴力冲突
思想 文化
主要朝代 思想控制
书法、绘画
科技与宗教
单元内容结构
设机构、联姻、 册封
隋朝大运河、曲 辕犁、筒车
民族关系方面
日本、新罗、天 竺等国家
经济方面
本学段 课标
理解热爱中 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
形成健全的 人格 健康的 审美情趣
历史新课标的注重点
要避免专业化 贴近学生生活 必备基本历史知识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和认知水平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改革课程内容
转变学习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信息传输 转变教学模式 转变师生关系
2.2. “开元 盛世”
妇女地位
和同为一家 社会充满活力
兼容并蓄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藏族的祖先
民族交往与 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诗
绘画
多彩的文学艺术
经济的繁荣
商业
书法
农业 手工业
3.盛 唐气 象
政治改革 创造文字 生活习俗 唐招提寺
“唐人”
长安、洛阳、 广州、扬州
外交至 亚、非、欧
概况
开明的对内 对外政策
课程 资源 的开 发与 利用
明清君权的 加强
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
社会危机
本单元内容结构
1
繁 荣2 与 开 放3 的 时4 代
5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从“贞观之治”到 “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 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表现
原因
南北重归统一 589年
隋的统一
目的
条件
隋初经济的繁荣 大运河的开通
端点 中心
作用
长安
杨坚 (隋文帝)
青瓷、白瓷
和唐三彩 丝织技术高超
长安、洛阳、 扬州、成都
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发达
商业繁荣
水稻育秧、 蔬菜、茶叶
农业发展
盛世经济
坊、市 长安:各民族交往的 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 前期
大型水利工程
的繁荣
“开元盛世”
政治清明, 经济空前繁荣
注重吏治
“开元之治”
唐朝进入 全盛时期
“历精为治” 唐玄宗
对外交往 方面
政治方面
贞观之治、开元 盛世、科举制
单 元
文化方面



建筑、印刷、诗

歌、书法、绘画、
石窟
知识技能立体整合
繁盛繁一盛一时时的的隋隋朝 朝
贞贞观观之之治 治
和同为一家
繁荣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开放
开元盛世 科举制的创立
对外友好往来
辉煌的隋唐文化
文明 开端
中 华 文 明 的 起 源
文明 标志
中国古代文明史 鸦片战争前
说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说 建 议
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
利用
·提倡教学形式的 多样化,积极探索 多种教学途径,组 织丰富多彩的教学 活动
注意教学 方法、教学手段 的多样化和 现代化。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 注重学生 学习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 建议
注重拓宽 历史课程的 情感教育功能
生动、完整地讲述历史 小故事或历史片段。
自编自演有关的 历史剧。 要求剧目情节完整 。
围绕某一主题 收集资料。 能解释材料与 主题的关系
评价 建议
评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视频资料 查阅资料
历史遗迹、 遗址
பைடு நூலகம்
博物馆、 纪念馆
档案馆等
核心资源
网络
生活
教材
学生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
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
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
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
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
盛行,了解盛唐的社
会气象 。

元 课
了解“安史之乱”导 致唐朝由盛转衰;知 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

国的局面。




说教材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重在培养 学生的学 习兴 趣
学习方法 学习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