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交流所学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及作用,学习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2.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
导语:古人说写文章要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铿锵有力,洒脱而自然,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有力。
由此可见,在一篇文章中,开头和结尾所占篇幅虽少,作用却不容小觑。
不信,同学们去读一读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好的开头和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回顾学过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读课本上所列的开头和结尾,结合所学的课文与同桌交流。
预设: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
交流示例:生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篇采用倒叙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
生2:《藏戏》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段,概括了藏戏的特点,表达方法新颖独特。
这样写的好处是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强烈推崇之情。
生3:《草原》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融情于景,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教师出示《匆匆》一课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来讨论交流。
(4)教师总结。
小结:①文章的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②文章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的情感,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指导学生掌握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1)指名说说写好文章开头的方法。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四(教案+反思)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交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多种形式,明白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咏物诗的特点,明确所咏之物和作者所抒之志的相关点。
3.体会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4.积累俗语。
[教学重难点]1.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妙用。
2.体会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摘录的文章开头和结尾)先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
2.“凤头豹尾”是人们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赞誉,也是大家作文时想要达到的一种高度。
好的开头犹如美丽的凤头,能给人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好的结尾则像豹子的尾巴,强劲有力,收束得当。
刚才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这几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写好在哪里?二、交流平台1.结合文章开头和结尾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文中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遇难的经过。
开头两句话点明了父亲李大钊的遇难日,表达了自己的深切缅怀。
结尾再次强调“4月28日”这个时间,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藏戏》开头用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段,不仅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突出特点,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作者对藏戏独特艺术魅力的无比惊叹。
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条理,便于大家的阅读。
(3)《草原》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无比热爱,让读者未到草原也已深深被吸引,使读者一读为快。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照应开头,表明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5)《匆匆》的结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6)《那个星期天》的结尾,作者用简笔勾画出一幅充满意境的画面,将作者第一次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最后落空的心情融入荒凉的景色中,韵味无穷,发人深思。
语文园地四(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内容涵盖对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多种文体的学习。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学生将深入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文学审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的含义,识别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升语文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可能较为晦涩难懂,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
2. 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识别文中的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课文资料:包括课文文本、相关背景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材料:如纸张、铅笔等,供学生在写作活动时使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词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修辞手法等,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相互评价,教师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板书将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通过图表、色块等形式,使板书清晰、有层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作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篇短文写作,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3. 研究作业: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如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等。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
①同桌交流这段结尾的特点。
②学生交流:通过侧面描写,如“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来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份如腊八粥一般甜蜜的浓浓亲情。
(3)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可以体现人物的精神内涵。
(4)富有哲理的诗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多积累。
板书设计:
蜜蜂 梅花 月亮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涉及的内容较多,本次教学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了以下两点:
1.注重学生的阅读。
本课有很多重要片段以及诗句和名言,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案序号:课题:语文园地四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3.回忆已学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4.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4)连一连。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百善孝为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存心想求得却得不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忠言利于自己进步。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要节约,不要浪费。
3.背诵名言警句。
2.查找利用资料帮助学习。
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有许多古诗及古文名言,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那么,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来了解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完美版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3.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4.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教学重难点1.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1.回忆人物形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本组课文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要点: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2.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1)请同学们观察一段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情节中找出不一样的汤姆?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教师归纳总结:学会从具体的情节中,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作品情节)3.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1)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文中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4)归纳总结: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本单元主要学习《语文园地四》中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草船借箭》、《景阳岗》、《七步诗》。
2.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单元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用法。
3. 写作练习: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难点: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PPT,生字词卡片,教学视频。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视频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情感等,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提供反馈。
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四》2. 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岗》、《七步诗》3. 生字词:列出本单元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让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生字词练习:对本单元的生字词进行复习和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一单元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与反思1.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
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1.点题式。
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
(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
(学生读)3.描写式。
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 教案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开头与结尾的重要性,初步感知形式美,体会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
2.积累古诗词,学习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学习古语,明白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开头与结尾的重要性,初步感知形式美,体会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学习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文章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以及古诗中咏物言志的手法,积累诗歌。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先朗读再分析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交流有什么发现,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
二、细读感悟1.学生朗读三句诗歌,同桌之间讨论理解诗意。
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2.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事物经常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3.老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咏物诗。
三、读一读,记一记学生读记这三句诗歌及拓展的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古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学生说一说外貌描写包括哪些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示作者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二、细品感悟1.逐句分析,回忆课文,思考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多媒体展示有外貌描写的内容和删掉外貌描写的内容,学生对比两部分内容,看看删掉外貌描写是否会影响文章表达效果。
3.老师拓展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注意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4.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使外貌描写更生动。
三、深入探究1.学生背一背之前学过的古语,说一说古语的含义。
2.多媒体展示古语,学生分小组讨论古语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语蕴含的人生哲理。
4.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下面属于作文结尾的好处是( )
A首尾呼应、激趣导入、点明题旨、意犹未尽
B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开门见山、意犹未尽
C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意犹未尽
D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开头点题、意犹未尽
二、根据开头,试着写一写结尾。
中国有句谚语:习惯成自然。同时,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优秀。”我想:我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吧!”
用生活的常见的事物导入,拉近古诗意向与我们的距离,孩子们也更能感受到诗歌意向之美。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7】学生展示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不同点是“物”的不同,“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出示课件8】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4】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结尾)
1、首尾呼应。
2、总结全文。
3、点明题旨。
4、意犹未尽。(板书)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5、6】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结尾: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导入
()分钟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2】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重点说明,引起兴趣,赏析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
【出示课件3】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
1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思。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
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2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学生读)
3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
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10-15文本资料和分析】读一读这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增广贤文》
解释:药虽然很苦,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诚恳的劝告、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教育子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
教学
难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板书:蜜蜂 梅花 月亮)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些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看到某些事物,就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有些诗人就把他们写进了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四、分析作用
师: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显得魅力无穷;现代散文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添加色。
【出示课件9:文本资料】
学生自主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答案】
一、C
二、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多半来自习惯,是习惯使身体自动地做,是习惯在打造人的第二天性。俗话说的好: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灭一个人没有习惯,就不能走向成功之巅。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在具体的文段中感受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三、总结方法,运用习作。
最后老师想说,写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
板书
内容
开头:1点题式、 2设问式、3描写式、4引用式
结尾:1首尾呼应、2总结全文、3点明题旨、4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