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合集下载

2020年旅游业深度分析报告

2020年旅游业深度分析报告

旅游业深度分析报告篇一:旅游行业分析报告(完美详细版)目录一、全球及国内旅游行业现状1、全球旅游行业现状(1)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2)全球游客旅游花费2、我国旅游行业现状(1)人均GDP增长标志着我国旅游业走向休闲度假游阶段(2)我国城乡居民告别生存型消费二、三游市场,此消彼长1、入境游2、出境游3、国内游三、传统旅游华丽变身,智慧的旅游层层深入1、传统旅游华丽变身(1)出行方式转身:自驾游引领旅游交通新业态(2)住宿习惯转身:酒店复苏,个性化民宿争奇斗艳(3)景区营收结构逐渐转身:综合服务提升碎片化管理(4)消费地自我觉醒:力引购物狂潮回国2、智慧的旅游层层深入(1)旅游信息获取(2)旅行费用支付日趋成熟(3)旅游导航(4)旅游营销四、“旅游+”催生新旅游综合体1、旅游+金融2、旅游+医疗3、旅游+房产20XX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为11.33亿人次,同比增加 4.3%, 20XX年中国国际游客到访量为5560万人次,同比下滑10%。

20XX 年前三季度,全国完成旅游投资5502.9亿元,同比增长29%,国内旅游稳步迈入休闲度假游阶段。

20XX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

传统旅游转向自驾游、休闲游、酒店游,各地积极打造智慧的旅游大平台。

旅游行业与金融、医疗、房地产等行业融合,创造多元化新旅游综合体。

一、全球及国内旅游行业现状1、全球旅游行业现状(1)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报告显示,20XX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为11.33亿人次,同比增加 4.3%,其中新兴目的地游客到访量占据45%。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1.政策环境分析(P)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稳定,逐步实现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向旅游大国的转变。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随着旅游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产业发展得到了更有利的保障。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业严重受创,很多旅游企业濒临倒闭,旅游业损失惨重,为了加快国内旅游业迅速复苏,全国发布了多项旅游扶持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2.经济环境分析(E)3.社会环境分析(S)居民旅游意愿增强促进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旅游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不再只是少数人的需求,更是一种大众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疫情期间,人们更加认同服务好、品质高的产品,倾向安全性高的景区。

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精细化,促使人们在旅游中的花费不断增长。

202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游客数量为18.71亿人次,人均花费872.3元。

我国人口众多,中老年人口占据较大比重,他们大多有稳定的收入,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又希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青年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旅游有着旺盛的需求。

2020年中国总人口数量为14.12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91亿人。

4.技术环境分析(T)(1)互联网方面2020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技术赋能旅游业的发展,在5G技术支持下,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开展产业融合,通过“互联网+旅游”的产业融合,实现了在线旅游消费、景区智慧运营、智能导游导览、VR沉浸式旅游等,完成旅游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和旅游管理效率的同步提升,推动旅游产业变革。

电子客票的普及也让人们在旅游途中更加方便,快捷。

(2)交通方面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生产技术改进及其成本的降低,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出行成本更低,从而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4.6万公里,较2015年增加了2.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为519.81万公里,较2015年增加了62.08万公里。

2023年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

2023年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

2023年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旅游景区行业分析报告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消费的必备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民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而景区作为旅游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着,那么2023年的景区行业会是什么样子呢?一、景区数量将大幅增长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景区将涌现出来,且景区数量将不断增加。

在未来的5年里,国家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将会增加,以更好地推动景区开发和建设。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国内,大量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工业遗址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未来中国的景区将会越来越多。

二、景区管理将更加规范随着景区数量不断增长,管理与监管将更加重要。

景区管理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管理,及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今后的景区运营中将更加严格和规范,依法依规开展旅游业务。

三、景区设计将大力创新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让游客在其中得到身心放松和愉悦。

在未来,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如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将会给景区的创新设计带来很大的便利,以近乎真实的体验,给游客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体验感受。

四、旅游消费将更加理性未来五年,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更加注重性价比的平衡。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游客对质量、品牌和服务的要求也会日益提高,三七开、小八开的消费模式将逐渐淡出市场。

景区应注重在吸引更多的中等收入人群的同时,更加充分地挖掘游客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提供更加优秀和贴心的服务,增强景区的优势,从而推动旅游消费的理性和健康发展。

五、国际化旅游市场将持续拓展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五年内国际旅游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

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游客到访境外景区,并对国内游客自己的景区有更多了解和对比。

这也是两国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契机。

六、景区文化和区域文化将进一步融合中国的景区文化和区域文化在未来将会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浅谈2020年旅游业发展前景

浅谈2020年旅游业发展前景

浅谈2020年旅游业发展前景[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旅游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正在被更多的人更多次地提上日程。

尽管旅游已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景,但仍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将在本文就目前的旅游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浅谈2020年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2020年首先,从相关数据来分析。

从绝对数字来看,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的入境游总人数已达到13240.53万人次,其中,香港同胞占了半壁江山,而台湾同胞的入境旅游人数是最少的,仅达到534.02万人次,这说明台湾人民来内地旅游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但是从增长率来看,无论是香港还是澳门,本年度同比增长都为负,只有台湾出现了正增长,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两岸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在三通的基础上,两岸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往来将会日渐频繁,两岸之间相互开放的城市和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来内地旅游的台湾游客也将会逐年上升,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到2020年,我认为台湾入境游客人数将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另外,2012年度外国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到约1/5,其中以亚太等邻近国家为主要客源市场。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度主要客源市场排名前十名中除了俄罗斯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而欧洲国家的出境旅游人数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

由此可见,欧洲市场将是我国接下来旅游业应该深入拓展的方向,欧洲人的出游意愿、消费能力、休闲时间等各方面都是位居前列的,他们有能力而且有意愿旅游,因此,中国旅游业应充分利用中国在国际上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用我国与欧洲截然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欧洲游客。

此外,从旅游目的上来看,欧洲的会议/商务占到了旅游总人数的近1/3,这也是笔者估计2020年将发生不小变化的一个方面。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2018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文旅融合开局顺利。

2018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不断优化。

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把出境旅游增长作为民生改善的巨大成就,释放鼓励消费积极信号,部署推进厕所革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等重点工作,国家、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多部门联合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全年国民旅游人数保持两位数增长,假日旅游消费成新民俗,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参与性大幅增长,红色旅游实现较快发展。

二、产业创新更加活跃。

美好生活日益成为优质旅游发展和产业创新的现实动能。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消费品质、对象、方式和行为出现结构升级。

世界银行称,截至2020年我国更富有的家庭将超过2亿个,这些人口将把约19%的年薪用于出国旅游。

以中产阶层人群为代表,追求优质产品、品质休闲和定制旅游正在成为热点。

旅游品质化消费诉求带动企业产品研发和业态创新。

纯玩无购物、高端酒店、专属导游、精致小团、定制游,成为2018年国内游关键词。

城市居民出游能力稳步提升,居民出游频次和花费不断向城市集中,都市休闲旅游快速崛起。

三、文旅融合助力产业投资。

旅游就业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增长趋势,与文化和旅游融合相关的投资并购不断涌现。

总投资逾100亿元的黄石旅游度假区落地四川巴中,华侨城4.8亿元收购剑门旅游80%股权。

以美团大众点评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服务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开始战略性进入旅游业。

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上海创图、精彩旅图等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商业技术,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休闲资源转化成群众喜爱的旅游产品。

四、景区引流作用继续增强。

全域旅游和门票价格下调大背景下,景区吸引客流,二次消费拉升,逐渐成为目的地发展的基础路径。

黄山旅游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进山游客148.14万人,同比下降9.94%。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出路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出路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出路一旅游行业的概况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的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

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

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

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所以说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29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近10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关系亿万“民生”的大产业。

不仅如此,旅游业还明显推动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和提升着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

据估计,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以及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

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

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

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依据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目录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旅游景点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竞争方面,旅游景点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旅游景点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要求,但是在一些旅游景点细分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本报告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投资者能够充分把握行业目前所处的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分析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对旅游景点行业总体市场的供求趋势及行业前景做出判断;明确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定位,把握市场特征,发掘价格规律,创新营销手段,提出旅游景点行业市场进入和市场开拓策略,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事业发展研究部门人员、市场投资人士、投行及咨询行业人士、投资专家等提供各行业丰富翔实的市场研究资料和商业竞争情报;为国内外的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行业市场研究、商业分析、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中国康养旅游行业迎来多重利好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康养旅游行业迎来多重利好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康养旅游行业迎来多重利好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可观显示,康养旅游又称为健康养生类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基础上,结合风景观赏、文化娱乐、身体检测、医学治疗、春观花、夏避暑、秋赏月、冬泡泉等形式,以达到放松身心、怡情养性、祛邪扶正、延年益寿等目的的深度旅游体验活动。

目前康养旅游主要包括生态养生康养旅游、运动休闲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医疗保健康养旅游、文化养生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是传统旅游产业的升级版。

与传统旅游形态相比,康养旅游具有滞留时间长、旅游节奏慢、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强身健体等特点,实现了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到满足体验地方文化、融入当地生活、追求健康养生、开阔视野等需求的升级转变。

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康养旅游的优势更加凸显。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需求的升级和旅游观念的转变,康养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康养旅游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全国多个地区已经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例如四川、山东、云南、黑龙江、江苏等地区。

与此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康养旅游已成为了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但作为新兴旅游产品,虽然发展已初具规模,中国康养旅游产业建设仍处于发展初期。

预计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未来中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张。

与此同时,康养旅游是中国政策鼓励的新型产业,前景广阔。

具体来看:中国大力鼓励发展康养旅游康养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从省到市到县再到风景区等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重要布局方向。

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和一些省份出台了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文件。

国家层面:例如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随后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MICE-Meetings(会议)、Incentives(奖励旅游)、Conferencing/Conventions(大型企业会议)、Exhibitions/Exposition(活动展览)和Event(节事活动)
©2020SHANGPUConsulting—Confidential
来源:尚普咨询产业研究院出品
©2020SHANGPUConsulting—Confidential
来源:尚普咨询产业研究院出品

长白山景区客源量—2015年客流量分布
P.4
砥砺前行
◼ 长白山景区客流量每年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度同比增长率为11%。 ◼ 长白山景区旅游市场淡旺季分明,5-10月旅游人次为191万,占全年总客流量的89%
300元以下
5%
300-500 10%
12%
500-700 18%
700-900
55%
900元以上

长白山景区客源属性—游客类型
砥砺前行
◼ 30岁以上、月收入6000元以上,平均日消费300元以上、以自驾、飞机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
年龄结构
20岁以下 20-30 31-40 41-50 51-60 60岁以上

10% 10%
20% 30%
15% 15%
消费水平(日平均)
自然风光 登山
休闲度假
旅游目的
30% 25%
⚫ 韩国游客到长白山地区出行目的是观
90%
光、登山,主题是“长白山朝圣”,
停留时间较短平均不到1天。与长白
山连线行程包括主题有“延吉朝鲜民
俗游”、“鸭绿江公路游”
其他 0%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20SHANGPUConsulting—Confidential
71.5
5.4%
8月 同比增长
120.0%
100.0%
80.0%
24.4 24.9%
9月
16.6 10.0% 2.7 -6.4%
10月
11月
60.0%
49.4%
40.0%
20.0%
4.8
0.0%
12月
-20.0%

长白山景区客源属性—客流结构
砥砺前行
◼ 北坡客流区域占比70%,团散比3:7,散客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消费能力较高的城市 ◼ 东三省之外游客占比超过50%,北京、上海、广东是主力省外散客来源地; ◼ 韩国客源占比18%,是区域入境游的主要来源国,以登山和朝圣为主。
来源:尚普咨询产业研究院出品

长白山景区客源属性—旅游类型
砥砺前行
◼ 观光型旅游停留时间短、花费低、对设施条件要求低,对到景区的通达性要求高 ◼ 度假型旅游停留时间长、花费高,对娱乐等配套设施要求高 ◼ MICE旅游一般在淡平季,以周边省份为主,停留时间较长、花费较高,对配套设施有要求
京, 8%
韩国, 18%
辽, 11%

长白山景区客源属性—游客偏好
砥砺前行
◼ 长白山景区的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90%的游客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目的 ◼ 25%的游客兼顾休闲度假需求,是某度假区的主要潜在目标客群(5-10月,约48万) ◼ 以观光+登山运动为目的的游客占比达到30%,登山主题游具有一定市场空间
旅游类型
形式 停留时间
观光游览
主要旅游类型分析 个人
散客、团客(包括到地组团)
度假
散客、团客
平均1天
平均2.5天
企业&组织 MICE
团体
平均2天
花费
花费较少,主要用于食宿行、门票,购物较少
基本花费,娱乐花费增加
整体花费较高
食宿要求
基本没有要求
对设施条件、配套有较高要求
对设施条件、配套有一定要求
数据来源:尚普咨询实地调研访问获取
2015年各月客流量(人次)
70
99.9%
55
82.6%
70.1%
40
52.5
25
36.7%
26.7% 18.3
10
4.9
7.9
1.9
2.2
7.6
4.1% 0.9%
-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长白山景区整体客流量
©2020SHANGPUConsulting—Confidential
来源:尚普咨询产业研究院出品
2014年各坡游客流量(人次)
2014年长白山景区游客-客源地结构
150
137
100
56 50
1 0
北坡 西坡 南坡
©2020SHANGPUConsulting—Confidential
来源:尚普咨询产业研究院出品
津, 2% 鲁, 2% 苏, 2%
浙, 2%
沪, 5%
其他, 11%
吉, 28%
粤, 5% 黑, 5%
尚普咨询: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调研项目
砥砺前行
2019年,根据尚普咨询对旅游景区行业的最新市场调研显示。随着时代转变,休假制度完善。不少景区受时间性影响, 年复一年上演“冰与火之歌”。对于景区项目来说,设计一个核心引爆项目容易,但是设计“一年四季+白天+夜晚”都能引 爆市场的项目却很难。
委托方的某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存在淡旺季客流差异明显,且与长白山景区客流存在错峰现象(5-10月,长白山景区接待 客源191万,全年占比89%)。本报告旨在调研区域的客流、产品线路、集散服务及渠道等情况,通过近年区域旅游数据,分 析长白山区域客流的错峰现象,针对委托方度假区淡季经营面临的机会及困难,给出相应的调研建议及意向。
砥砺前行
尚普咨询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调研项目
2020年
1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调研项目报告
编委会负责人:陈海峰 注册咨询师 高级经济师
编委会成员: 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
王超
曹颉 张津菁 周思维
注册咨询师 高级经济师 高级分析师 行业研究员 市场调研员
本报告目录: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发展环境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尚普咨询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对旅游景区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对该行业的运行状态和未来发展规律 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客流错峰现象的来源和原因,潜在市场的估算和无法开发潜在游客的痛点(交通、集散 、配套、产品等方面),核心旅游吸引物梳理和引流作用程度评价,周边旅游资源梳理和现阶段利用情况评价,区域旅游的路 线、产品梳理,以及开放合作情况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