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2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免疫应答(五) 固有免疫

第九章 免疫应答(五) 固有免疫

生理屏障 消化道、呼吸道 、眼等粘膜屏障
及皮肤屏障
血脑
屏障
胎盘 屏障
血-胸腺屏障
血-眼屏障
二、 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P26-29)
主要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γδT细胞和B-1B细胞、NKT细胞、 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等
(一) 吞噬细胞(P28、P121、P128)
(二)、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 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共同组成。
2.胎盘屏障
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 共同组成,能够有效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代 谢产物进入胎儿体内。
3.其它屏障
人体的胸腺、睾丸、附睾以及胃粘膜等部位存在 屏障结构。
种系发育,进化形成 生来具备,应答迅速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概念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 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构成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 侵的第一道防线。
是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的生理性排斥反应 作用的特点是没有特异性。
第六节 固有免疫系统 及其应答
(innate immunity)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先天免疫 (Native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四)溶菌酶
1、来源于吞噬细胞,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广泛 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 2、能够裂解革兰氏阳性菌。 3、革兰氏阴性菌由于在其肽聚糖外还有LPS和脂蛋白包裹, 所以对溶菌酶不敏感,但在相应抗体或补体存在的条件下, 也可被溶菌酶溶解破坏。

免疫2015课件固有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

免疫2015课件固有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

杀伤清除病原体
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细胞
参与炎症
抗原提呈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
2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形态学呈现多分枝形状
22
树突状细胞的分类
• 根据来源
经典DC(conventional DC, cDC)
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 pDC)
指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衰老、损伤、畸 变细胞等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抗 原性异物,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过程。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 组织屏障
• 固有免疫细胞:细胞应答
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NKT、T、 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
30
DC的抗原提呈作用
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31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概念:
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
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
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分 类
•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 组成性表达MHC 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 子以及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的功 能。DC、 M 、B细胞 •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PC ) 多种细胞通常情况下不或低表达MHC II类分子,但在某 些因素(炎症或CK)作用下,可被诱导表达MHC II类分子、 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加工提呈抗原的能力较弱。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胞内病原体感染或发生突变的细胞,降解、加工内源性抗 原并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 CD8+T细胞。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

(D)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 提呈作用
吞噬并杀伤 病原微生物
伤口修复
细胞因子 IL-1 IL-6 IL-12 TNF-a IL-8
GM-CSF
分泌
杀伤 肿瘤细胞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 赖氨酸酶 酯酶 胶原蛋白酶 弹性纤维蛋白酶
其它因子
前列腺素 白三烯 补体成分 纤维蛋白 结合蛋白 凝血因子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
固有免疫的识别受体 ,MR、SR、TLR等, 胚系基因编码,较少多样性,识别病原体或宿
主凋亡细胞表面的共有特定分子结构 (PAMP);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
组成: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体液 中的抑菌/杀菌成分
(1)屏障结构
皮肤黏膜屏障 机械性阻挡病原体的入侵(体表物理屏障) 分泌抑菌物质(体表化学屏障) 正常菌群(体表微生物屏障)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
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 血胎屏障(Blood Placental Barrier)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
养层细胞共同构成。
(2)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NK T细胞、γδ T细胞、B1细

1)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phagocytes)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A) 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作用
巨噬细胞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 (PRR)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共同 表达的和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 面呈现的特定分子结构 -病原相关分子 模式(PAMP)。

免疫学@9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和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学@9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和固有免疫应答

调,故提呈抗原和激发IR能力很强。 – c.包括淋巴组织T细胞区的IDC、和B细胞区 的FDC。
2.功能
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抗原提呈和免疫激活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

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 A.肥大细胞 C.巨噬细胞 E.上皮细胞 B.B1细胞 D.树突状细胞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某些病原体或其产
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 的特定分子。
主要PAMP:
G-菌脂多糖,G+菌肽聚糖和磷壁酸,分支杆菌和螺旋 体的脂蛋白,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细菌和病毒的 核酸等。
适应性免疫应 答诱导ຫໍສະໝຸດ 段0-4h 4-96h屏障,吞噬细胞、 补体
吞噬细胞、B1、 NK、 NKT、γδT、CK、炎 症介质
>96h
APC
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0-4h)
皮肤黏膜屏障
突破表面屏障
局部巨噬细胞
活化补体旁路途径
MAC
C3b、C4b
调理作用
C3a、C5a 作用肥大 细胞
中性粒 细胞
(三)抗菌肽及酶类物质
防御素 溶菌酶 乙型溶素
P147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的识别及应答特点
1. 非特异的 2. 未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 2. 不产生免疫记忆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时相 时间 参与成分
瞬时固有免疫 应答阶段 早期固有免疫 应答阶段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
1. IgE-Ag 同FcεRⅠ交叉连接; 2. 同过敏毒素C3a和C5a结合。

[免疫学]固有免疫及其应答

[免疫学]固有免疫及其应答

IL-10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一、清除、杀伤病原体
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三、杀伤靶细胞 四、加工、提呈抗原 五、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二、树突状细胞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因有许多分枝样
突起而得名,数量少,但分布广泛。
Physical resistance
Skin defense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 化学屏障:
---汗液(sweat) – 泪液(tears)
– 胃肠液(stomach acid)
– 尿液(urine)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 微生物屏障:Microbial
2.识别非HLAⅠ类分子的活化性受体 (1)NKG2D (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①酸性pH值 3.5-4.0 ②溶菌酶 破坏G+菌胞壁肽聚糖 ③防御素 由阳离子蛋白和多肽组成,可在细菌
脂质双层中形成“离子通道”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3)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消化和清除 • 在吞噬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
酶、脂酶和磷酸酶作用下,进一步消化降解。
• 大部分胞吐的方式排除胞外。 • 小部分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
溶酶体酶降解
•残渣排出胞外 •小部分形成肽
-MHC复合物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2)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1、趋化作用 MIP-1α/β、、TNF- α、IL-6。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固有免疫应答(第15章

固有免疫应答(第15章
固有免疫应答不仅构成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
道防线,也在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畸变细胞,维持自身 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7/27
4
固有免疫
外部屏障:皮肤和粘膜 组织屏障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NK、γδT、B1、NKT、肥大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防御素
2021/7/27
5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 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物理屏障
*分泌杀菌物质
化学屏障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屏障
2021/7/27
6
2021/7/27
7
2021/7/27
8
二、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2021/7/27
9
2021/7/27
外周血细胞
10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抗菌肽及酶类物质
2021/7/27
11
第二节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Mφ、 DC→MHCI、MHCII→递呈Ag→T淋巴细胞
2.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2)Th1细胞:
Th1→IFN-r、CD40L → 活化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杀伤 功/27
15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 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0~4小时内; ▽依靠屏障、吞噬细胞、补体激活等起作用。 ▽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时相。

《免疫学》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免疫学》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α螺旋区
SRCR,scavenger receptor cysteine rich domain
TLR家族
模式识别受体及其相应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PRR)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
膜型PRR TLR2与TLR6/TLR1 CD14与TLR4 TLR3 TLR5 TLR7/TLR8 TLR9 甘露糖受体(MR) 清道夫受体(SR) 分泌型PRR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 C反应蛋白(CRP)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G+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等 G-脂多糖、热休克蛋白 病毒双股RNA G-细菌的鞭毛蛋白 病毒或非病毒性单股RNA 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CpGDNA 细菌甘露糖、岩藻糖 G+磷壁酸、 G-脂多糖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 细菌细胞壁磷酰胆碱 G-脂多糖
( neutrophils)
单核吞噬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es)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
(一)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60%~70%) • 分叶核(2~5叶,常见 3叶) • 胞质中含有两种颗粒: 初级颗粒和次级颗粒
• 是机体抵抗化脓性细菌 和真菌感染的主要效应 细胞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 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巨 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右)。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分化和分布 骨 髓
多能干细胞
血 液
单核细胞


髓样干细胞
单核母细胞
胞外的富含半胱氨酸区域
Ⅱ型纤连蛋白重复区域
甘 露 糖 受 体

医学免疫学(第7版)PPT课件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7版)PPT课件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7版)
1.NKT细胞 • 分布:骨髓、肝脏、胸腺,少量存在于脾、淋巴结和外周血。 • 识别特点:TCR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不受MHC限制。可识别靶细胞CD1分子提呈
的磷脂和糖脂类抗原。 • 功能:通过分泌穿孔素和表达FasL发挥杀伤肿瘤、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7版)
病原体相关模式病分子(PAMP)
胞膜型PRR
甘露糖受体(MR)
细菌或真菌甘露糖/岩藻糖残基
清道夫受体(SR)
G+菌脂磷壁酸、G-菌脂多糖
TLR2/TLR6 或 TLR2/TLR1 异 二 G+菌肽聚糖/脂磷壁酸,细菌或支原体脂蛋白/脂肽、酵母
聚体
菌的酵母多糖
TLR4同源二聚体
G-菌脂多糖
TLR5同源二聚体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
作者 : 王炜 安云庆
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概述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
重点难点
掌握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固有免疫细胞的分类。
熟悉 模式识别受体的概念、种类及其识别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及其主要作用;NK细胞识别杀伤病 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肥大细胞、B1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作用。
1型巨噬细胞和2型巨噬细胞的形成及其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7版)
(二)巨噬细胞
• 巨噬细胞由定居和游走两类细胞组成:定居在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有不同的命名,如 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该系统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 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 ,亦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并参与 适应性免疫应答。
天然免疫系统—— “免疫军”的常规部队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 Nobel Prize in 1908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皮肤粘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物理屏障(机械阻挡、纤毛运动) 化学屏障(分泌杀菌物质) 微生物屏障(菌群拮抗作用)
2、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
质细胞) 血胎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野战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常住边防细胞)
杀伤 肿瘤细胞
其它因子 前列腺素 白三烯 补体成分 纤维蛋白 结合蛋白 凝血因子
病原菌的吞噬与杀伤
识别
吞噬
消化
N
吞噬细胞通过调理素受体和特征受体识别细菌(左),随之 细胞表面隆起的胞膜将细菌包裹,形成吞噬体(中),与溶酶体 结合为吞噬溶酶体{右},其中的细菌随后被消化。
Natural Killer cells (NK 细胞)
➢一、补体系 统
补体(complement)是最为重要的—类天然免 疫分子。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当病原体特异性抗体产生后,侵人 体内的病原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 形成MAC ,产生溶菌和促进病原体清除等抗感 染免疫效应。
➢二、细胞因子
➢介导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介导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 ➢介导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
两 种 NKCR 的 不 同 功 能
(A)
MHC-I+ 细胞
(B)
MHC-I细胞
MHC-I
不 杀 伤

KIR

NK
NK
(2)杀伤细胞凝集素 样受体(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KLR):CD94 本身无转导信号的功能 。 CD94/NKG2A (胞浆内 含ITIM基序)异二聚体 可转导抑制性信号。 CD94/NKG2C可通过 NKG2C可与含ITAM基 序的DAP-l2同源二聚体 分子非共价结合,而实 现对活化信号的转导。
定居的巨噬细胞
库普弗细胞 小胶质细胞 破骨细胞 被膜下窦巨噬细胞 髓样巨噬细胞 胸腺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游走的巨噬细胞
1、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 识别的配体 (1)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指单核/ M和DC等固有免疫细胞表 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 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的 受体。 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 体、Toll样受体。 血清中还存在分泌型模式识 别受体(sPRR),主要包 括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BL)和C-反应蛋白( CRP)等急性期蛋白。
TNF+靶细胞(I型TNF受体)结合→形成TNF-R三 聚体 →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激活caspase8→导 致靶细胞凋亡。
1.识别HLA-I类分子的活化或抑 制性受体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 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 KIR2DL和KIR3DL,含免疫受 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属抑 制性受体,可转导活化抑制信号 KIR2DS和KIR3DS,其胞浆区可 与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TAM)的DAP-12同源二聚体分 子非共价结合,属活化性受体。
细菌表面共有的TI-2型多糖抗原,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G-菌表面共有的TI-1型多糖抗原,如脂多糖
某些变性的自身抗原,如变性Ig、ssDNA
粒细胞(Granulocyte)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嗜硷性粒细胞 (Basophil)
肥大细胞(mast cells)
存在于皮肤组织、阴道/尿道粘膜组织及肠粘膜组 织中的γδT细胞群体各具单一特异性抗原受体, 它们只对某种共同抗原产生应答。因此,就功能 而言, γδT细胞应属非特异免疫细胞,而不是特 异性免疫细胞。
γδ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表达TCRγδ (T cell receptor,TCR) –缺乏多样性
• 多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 • 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 杀伤机制与CD8+αβT细胞基本相同
IL-4 TH2
嗜酸性粒细胞 IL- 4
IL-4 IL-5 IL-6 IL-
IL-4
13 IL-10 TGF-b
IL-4
B
IL- 6
内皮细胞
NK1+T
三、抗菌肽及酶类物质
➢溶菌酶
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 质,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能够裂解G+菌细胞壁 中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 糖苷键,使细胞壁的重要组分肽聚糖破坏,从而 导致菌细胞溶解破坏。
2、树突状细胞(工程兵细胞) 3、自然杀伤细胞 (机动兵细胞) 4、NKT细胞 5、γδT细胞 6、B-1细胞 7、肥大细胞(哨兵部队) 8、嗜碱性粒细胞 9、嗜酸性粒细胞
分类
吞噬细胞
血液 : 单核细胞 (monocytes)
单核吞噬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es)
组织器官 :巨噬细胞 ( macrophages)
(2)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
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 物共同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主要包括G-菌的脂多糖、G+菌的脂磷壁酸和 肽聚糖、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细菌或病毒 非甲基化CpG DNA和病毒双股/单股RNA等 。
heat-shock protein ( HSP )
TCRγδ
脂类抗原 病毒蛋白
Target cell
分枝杆菌非肽分子
B1细胞
主要分布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中 抗原识别谱狭窄 产生的抗体,可对多种细菌和多种变性自身抗原起作用,缺乏严
格特异性 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和维持自身稳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D5+ mIgM
识别的配体是糖脂及脂类抗原(CD1呈递) 存在着胸腺内和胸腺外(肝脏)两种发育途径 功能:细胞毒、免疫调节
γδT细胞
主要分布:粘膜和上皮组织中 –人类肠粘膜IEL中γδT细胞约占10-37% (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
• 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外周血中仅占CD3+T细胞的1-5%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2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生物在长期 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又称天然 免疫(natrual 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主要 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2、Fas/FasL途径
活化后NK细胞(FasL)+靶细胞(Fas)→形成Fas三聚体 →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DD)相聚成簇→与Fas相关死亡结构域 蛋白(FADD)结合→募集和激活caspase8 →caspase8级联反应导 致靶细胞凋亡。
3、TNF-α/TNFR-1途径
天然免疫系统的可溶性分子举例
————————————————————————————————————————————————————
天然免疫分子
识别对象
效应
———————————————————————————————
溶菌酶
细菌胞壁的糖肽
甘露糖结合蛋白(MBP) 富含甘露糖的糖
also known as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 (LGL)
kill infected and malignant cells are ident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CD56 & CD16 and absence of CD3 activated by IL2 and IFN-γ to become LAK cells 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吞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作用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参与免疫调节
抗原 呈递作用
吞噬并杀伤 病原微生物
伤口修复
细胞因子 IL-1 IL-6 IL-12 TNF- a IL-8 GM-CSF
分泌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 赖氨酸酶 酯酶 胶原蛋白酶 弹性纤维蛋白酶
下丘脑
造血干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内皮细胞 纤维母细胞
IL-1 IL-6 TNF-a
IL-1 IL6 IL-11 TNF-a GM-CSF G-CMF M-CSF
单核细胞
IL-1 IL6 IL-7 SCF
IL- 4
中性粒细胞 Mj
NK 细胞
IL-2
TH1
IL-2 IFN-g
Tc
IL-2 IFN-g IL-10 IL-13 IL-4
①甘露糖受体(mammose receptors£¬MR):能与广泛表达 于病原体(如分枝杆菌等)细胞 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 糖和岩藻糖残基结合,介导吞噬 或胞吞作用。 ②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SR):可识别乙酰化 低密度脂蛋白、G-脂多糖(LPS )、G+菌磷壁酸及磷脂酰丝氨酸 (凋亡细胞重要表面标志),从 而参与对某些病原体、衰老红细 胞和凋亡细胞的清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