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原理
人工影响天气ppt共16页

多年来 ,俄罗斯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一直是一个 世界强国。尤其在人工防雹、人工消云减雨、催化剂 检测和室内实验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架飞机 联合作业、多种催化剂联合使用、催化区域和催化体 积大,人工消云减雨试验和服务保障案例多,经验丰 富。
以色列的人工增雨试验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人工 增雨试验设计、催化作业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监测 技术、效果检验评估技术值得世界同行学习和借鉴。 近年来,以色列科学家在研究气溶胶对云和降水的影 响这一国际科学前沿热点问题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 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 。
几点总结
1、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还只是通过播撒人工 冰核和吸湿性核来实现预定目的。变化的是播撒量、 播撒区域和播撒时机。
2、发展新型催化剂 生物冰核 纳米冰核等(更高的成核率和更强的吸附能力)
3、加强云的宏、微物理观测,特别重视液态水探 测,云中的液态水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过冷水的 含量,而过冷水含量是衡量区域人工增雨潜力和增雨 作业条件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基本原理及手段 国外发展情况 几点总结
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使天 气过程向符合人类愿望的方向发展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雹,可以 扩展到人工消雨、消雾、防霜、人工引雷等方面。
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瑞典科学家贝吉龙等1933年提出,在大部分形成降水的混合 云中,降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云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冰晶,能否通 过冰水转化过程形成大水滴。到1946年,美国科学家雪佛尔和冯 纳格相继提出,可以在冷云中通过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的方法,适当 增加云中的冰晶数量,促使降水的形成。这些研究指出了人工增 雨的基本科学原理,开创了人工增雨作业的历史。
基本原理和手段
人工影响天气

它们来源丰富、价廉,食盐具有腐蚀性,剂量较大时对 农作物有损害,而硝酸铵、尿素既无腐蚀性又无毒性,还具 有一定肥效。
常用作吸湿性巨核催化剂的相对湿度
化合物 相对湿度
直到1946年美国谢弗尔在实验室中从干冰的显 著成冰作用出发获得了一些成功。
我国在1958年开始了人工降水试验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近年来发展很快, 特别是在防灾、减灾以及重大社会活动的 天气保障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人工影 响天气工作已成为气象部门一项重要的科 技服务手段。
N aCl 75~76
CaCl2 40~50
NH 4 NO3 40~62
NH2CONH 2
81
3、播散的方法(在云中上升气流处):飞机,高 射炮,火箭等
在我国夏季或南方局部地区长时间不降水,或 为某个国际性“节日”“比赛”使用。
第二部分 人工防雹
一、冰雹的定义: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二、冰雹的形成:在积雨云中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空气垂直运动的速度很强,云内充沛的水汽产生大量 的水滴和冰晶,而它们又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上下滚 动,使水滴和冰晶冻结增大,在云体中不断循环以上 过程,便形成冰雹。
播种在霜冻危害较轻的地方。 2、物理学防霜:依靠减弱夜间辐射冷却提高贴近地面
气层温度的一些措施。
方法一: 熏烟法: 利用烟粒物质堆在田地空间,借助烟幕来防止土壤和
植物表面很快散失热量,又使空气中水汽凝结而增加热量。 方法二 加温法:
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地面加温。这种方法用来保护 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 方法三 灌溉法:
第三章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1 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2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理论1、在过冷云中存在的冰晶,由于贝吉龙过程不断增长下降,降至O℃层以下,融化成雨滴,再与其它云滴碰并继续长大。
2、由于自然云内缺乏冰晶或较大的水滴,所以有些云降水能力很差,甚至完全不能降水。
3、这个缺陷可以通过往云里人工插撒干冰或碘化银而产生冰晶来弥补,或者通过引进小水滴或吸湿性核来弥补。
4、采用大剂量冰核的“过量播撒’,促使冰晶浓度加大,使降水元不能很快增长得很大并降落到地面上。
因此,这样的作业能迟缓或阻碍降水的发展,特别是可以抑制灾害性大冰雹的生长。
3人工防雹、增雨、消雾原理3.1人工防雹原理过量播撒催化剂:观测结果表明,冰雹云的中上部存在着过冷水含量很大的累积带,为冰雹生长区。
在累积带之上气流升速较小,温度又低,很容易产生雹胚,它们靠碰撞过冷水滴而长大。
在强烈上升气流的作用下,雹胚多次往返于液态水累积区增大而生成冰雹。
若在这个累积区大量引进人工冰雹胚胎,去争食有限水分,使冰雹不致长得太大,就可能抑制冰雹的生长或雹灾的形成。
云中爆炸:由于人雨弹在云中爆炸,可以产生两种效应。
一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产生震动效应,可以直接影响或干扰云中有组织的上升气流,进而阻止冰雹的继续增长,同时也可使冰雹受到强烈震动后变软。
二是爆炸也可能使过冷水滴冰晶化(目前,这种作用尚未完全证实),因而减少了云层中过冷却液态水的存在,也能起到抑制冰雹的生长或限制大冰雹形成的作用。
3.2人工增雨原理人工增雨,就是采用高炮和火箭等作业工具将携带有催化剂的炮弹或火箭弹送入云中爆炸、燃烧,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通过这些人工冰核与云中的水汽和过冷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降水。
在高炮炮弹和火箭弹中携带的催化剂为碘化银,碘化银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效率,每克催化剂可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这些人工冰核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参与云中的降水微物理过程,从而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人工影响天气ppt共16页文档

几点总结
1、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还只是通过播撒人工 冰核和吸湿性核来实现预定目的。变化的是播撒量、 播撒区域和播撒时机。
2、发展新型催化剂 生物冰核 纳米冰核等(更高的成核率和更强的吸附能力)
3、加强云的宏、微物理观测,特别重视液态水探 测,云中的液态水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过冷水的 含量,而过冷水含量是衡量区域人工增雨潜力和增雨 作业条件选择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致雨形成两个阶段
降水过程启始于云的出现,表明空气中的水汽已经达到饱 或过饱和,这就是成云阶段,这一过程是通过大气中气块被 抬升冷却引起的。水汽从地面被抬升到高空需要大量能量。 因此人工影响天气要在这个环节上有所作为是不现实
冷云催化---干冰、碘化银、液氮 暖云催化---吸湿性颗粒(食盐、氯化钙等)
谢谢大家!
目前催化作业的方式大体有四种:
一是地面布置AgI燃烧炉 二是高炮和火箭的地面作业。 三是飞机催化作业。 四是气球撒播催化剂
碘化银燃烧炉
国外发展情况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人工影响天气活 动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但始终未能拿出令科学界信 服的完全由播云作业产生的效果。由于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效果检验问题一直是一个国际性难题, 美国联 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减少对人工影响天气 活动的投入。尽管美国政府已不太支持人工影响天气 研究, 但美国国内仍有一些科学家致力于推进云降 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其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 仍然居世界前列。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基本原理及手段 国外发展情况 几点总结
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使天 气过程向符合人类愿望的方向发展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雹,可以 扩展到人工消雨、消雾、防霜、人工引雷等方面。
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原理

43
2019/3/11
暖云人工增雨
把盐质粒播撒到云底附近,以便提供形成云滴所必须的核。
44 2019/3/11源自452019/3/11
吸湿性凝结核
46
2019/3/11
小结
1. 大水滴的存在是暖云 降水得以发生的关键。 2. 播撒吸湿性巨核可以 增加暖云中大水滴数 浓度。 3. 吸湿性巨核在云底催 化,影响暖云核化过 程。
21 2019/3/11
云滴的凝结增长
– 对于所研究的云滴表面薄层,假设所有物理量均与 方向无关,即各向同性。
– 由D的定义式有
d v d v dM 2 AD 4 l D dt dl dl dM dl 2 4 Dd v dt l
22 2019/3/11
水滴通过水汽扩散产生凝结增长的半径变 化方程(Maxwell方程,1890)
25 2019/3/11
云滴的凝结增长
– 讨论
• 凝结增长正比于e-Ern • 半径增长率与r成反比,即随r的增大,r的增长率将减小
– 质量为10-12克(r=0.48μm)的NaCl核,在过饱和度ΔS=0.0005的 环境中长成半径r=50μm的水滴,需11.5小时
Lv Tr T s (Tr ) s (T ) s (T )( 1)( ) 2 RvT T
三个方程相结合,可以得到:
4 r[ v / s (T ) 1] dM 4 r[ S 1] Lv Lv Lv Lv 1 1 dt ( 1) ( 1) K aT RvT D s (T ) K aT RvT D s (T )
19
纯水
纯溶液滴
2019/3/11
云滴的凝结增长
人工影响天气原理

人工影响天气原理一、引言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手段,改变或控制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气象灾害的防治、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涉及到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气象动力学等多个学科,本文将从这些学科的角度,探讨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
二、云物理学与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学是研究云的形成、演变和降水过程的学科。
在人工影响天气中,云物理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人工影响天气方法之一是云雾消散,即通过释放人工催化剂或云中的颗粒物,改变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的大小和浓度,从而促使云雾消散。
这种方法利用了云物理学中的凝结、蒸发、降水等过程,通过改变云中微粒的特性,影响云的形成和稳定性,从而实现云的消散。
三、气象动力学与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动力学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学科。
在人工影响天气中,通过改变大气运动,可以影响天气的形成和演变。
例如,人工降雨是通过改变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运动等参数,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滴,并逐渐增长为降水粒子,从而实现增加降雨的目的。
这种方法利用了气象动力学中的大气稳定性、辐射传输、湍流等过程,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实现对天气的影响。
四、大气物理学与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性质和现象的学科。
在人工影响天气中,通过改变大气中的物理性质,能够影响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从而影响天气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人工增雪是通过在云中投放冰核,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为冰晶,进而形成降雪。
这种方法利用了大气物理学中的凝结过程,通过改变云中冰核的浓度和大小,从而实现增加降雪的目的。
五、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气象灾害防治方面,人工影响天气可以用于减轻干旱、抑制冰雹、防治霜冻等。
在农业生产中,人工影响天气可以用于增雨、增雪、抑制台风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人工影响天气可以用于调控降雨分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人工防雹和降雨

人工防雹和降雨摘要:由于科学知识有限,古人认为复杂的天气变化由“神仙”控制,因此,遇到干早天气常举行祈雨仪式。
如今,人类掌握了足够丰富的气象学知识,不仅可以及时预报天气,还能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一种措施。
关键词:人工增雨;防雹;农作物种植;影响前言:我国多数地区都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比如冰雹问题以及干旱问题等,对当地工业、农业以及林业等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相关部门而言,应增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重视,进行人工防雹可以有效减少冰雹对农作物的损害,从而减少农业损失,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1.雨和冰雹的形成雨水的形成要有充足的条件,必须有足够的水汽和流动的气流。
在干旱地区由于地理限制,降水量较少。
山西处于北方地区,常年降水量不足,因此农作物多以黍米、高粱、谷子等耐旱农作物为主,但是农作物生长仍然需要雨水的灌溉,所以,在干旱季节,采用人工增雨的方式可以缓解旱情。
降雨前,云中的水汽要凝集在一起,形成对流,才能实现降雨,人工降雨也是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增雨。
冰雹的形成大都在恶劣的极端天气,冰雹多为圆球形或者圆锥形的固态降水物,常出现在夏季,当天空出现积雨云时,顶层上部的温度会降低到-50℃~-30℃,上层云由冰晶组成,下层云中有冷水滴,在往下有0℃以上的温度,冰晶下降过程中,会经过冷水滴层,水在冰晶表层冻结,形成冰雹,然后降落到地面。
冰雹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会打落农作物的果实、枝叶、茎秆,严重的话,可能会毁坏农田,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
1.天气预报受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影响天气预报是借助近期天气发展的态势、结合大气变化的内在规律来预测未来特定时间段里天气的情况。
人们在分析卫星云图与天气图以后,与本地气候特征与地形地貌相结合,然后按照气象资料、实践经验来开展天气的综合性研究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理

⼈⼯影响天⽓基本原理第⼗⼀章⼈⼯影响天⽓基本原理⼈⼯影响天⽓和⽓候既是⼈类千百年来的古⽼愿望,⼜是今天迅速发展着的⼀门新兴学科。
⼀切⼈为影响(有意识的和⽆意识的)天⽓和⽓候的活动都属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
⼈⼯影响天⽓是建⽴在云降⽔物理学基础上的⼀门应⽤科学技术,在深⼊研究云动⼒学和微物理学特征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云降⽔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因势利导,施加⼈⼯影响,以便使天⽓状况向⼈们所希望的⽅向演化。
前⾯已经讲过,能否降⽔与云中微物理条件及过程有关,能否降⼤量降⽔则与云的宏观条件有关。
除了少数情况外,⼈⼯影响天⽓实际上就是⼈⼯影响云,⼀⽅⾯改变云中微物理条件及过程,另⼀⽅⾯通过第⼀⽅⾯的作⽤促使云中宏观动⼒过程产⽣相应变化。
现阶段⼈⼯影响天⽓主要致⼒于在适宜的地理背景和⾃然环境中,选择适当的云体部位进⾏⼈⼯催化作业,以达到(1)增(加降)⾬(雪);(2)消雾、消云,(3)抑制冰雹等⽬的。
尽管在⽅法技术上并不完全成熟,还处于科学研究和应⽤试验相结合的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定的成效。
有些国家已形成了⼈⼯增⾬、防雹和消雾的业务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类抗拒⾃然灾害有促进作⽤。
在过去的40多年中,播云技术作为增加降⾬量、抑制冰雹增长的⼀种⽅法得到了发展。
播云增加的⾬量是有⼀定⽐例的,在⽐较成功的地区,增加量约为5%⼀20%。
这些增加的⽔量降落在农⽥地区,对农业丰产丰收会有很⼤的帮助;如果降落在⼭区,则有利于⽔⼒发电和灌溉;在重要林区,⼈⼯增⾬为扑灭森林⽕灾起了关键作⽤。
我国先后有20个省、市、⾃治区开展⼈⼯防雹,多数地区取得了⼀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些有专业技术⼈员参加组织试验的防雹地区,初步统计资料分析表明,雹灾⾯积减少40%⼀80%。
然⽽必需认识,播云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应⽤时务必慎重决策。
下⾯简单介绍⼈⼯影响云、雾和降⽔的基本原理及⽅法。
1.增加降⽔当云中既有⾜够⼤的⽔滴或冰质粒,就有可能发⽣云⽔转化,产⽣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影响天气摘要
人工影响天气是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降水、人工降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入工防霜冻等。
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降水、人工降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入工防霜冻等。
人类活动无意识地使天气发生变化,如都市对天气的作用等,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而称为人类对大气的无意识影响。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利用云(雾)的微物理不稳定性。
例如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往往存在着大量未冻结的水滴,播撒成冰催化剂可使它们转化为冰晶以促进水滴的形成,释放的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结构,在不同场合下可以促进降水、减少冰雹、消云(雾)或者减小台风风力;在暖云(雾)中播撒大小适当的盐粉可以促进雨滴的生成,在不同场合下可以促进降雨或者消云(雾)。
从自然变化中把播云造成的变化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对于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效果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估价。
总之,除人工消除过冷雾的技术比较成熟,已在一些重要机场投入使用外,总的说来,人工影响天气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简史
从避雷针开始,到往云层里播撒食盐、干冰和碘化银,影响天气的尝试,几乎可以说古已有之。
首次有科学根据的人工增雨建议是气象经典著作《风暴原理》(1841)的作者美国埃斯皮(Espy,1839)
提出的,他认为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用烈火产生上升气流来造云致雨。
但是,真正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活动,应该始于1946年的美国。
那一年11月13日,谢弗(Schaefer)和冯内古特(Vonnegut)实施了人类首次在云中撒播干冰,5分钟后几乎整个云都转化成雪粒并形成雪幡,这次成功的试验开创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新时代。
1、从避雷针开始
人类最早影响天气的科学尝试,也许应该追溯到避雷针。
避雷针一般认为是富兰克林在1749年发明。
实际上首次有科学根据的人工影响天气建议是美国气象学者伊斯派于1839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用烈火产生上升气流来造云致雨。
2、不成功的尝试
使用炮击消除冰雹的做法到最近30年才普遍使用,但是最早的尝试是在1896年,一位意大利市长斯汀格使用一个2米高的大炮产生冲击波来消除冰雹,在实验的2年之内没有雹灾发生。
1918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液化气体的炮弹发射到空中。
1921年和1924年,美国科学家两次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沙粒,试图促使云层碰撞而降雨。
这些实验基本上都失败了。
3、朗缪尔-沙弗尔实验
历史上首次成功的人造雨雪发生在1946年11月13日,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的化学家艾尔文?朗缪尔设计实验,他的助手文森特?沙弗尔驾驶飞机,在马萨诸塞州格雷洛克山上空把2.7千克干冰倒在云层中,引发了一场暴风雪。
4、中国的第一次
中国最早做的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
这次作业用的是食盐,由空军二航校的飞行员周正驾驶一架杜-2型轰炸机,在云层播撒了将近200千克。
杜-2型轰炸机是当时解放军的主力机型,这次行动也是一次准军事行动。
5、引导天雷
最早的人工引雷实验应该是法国人做的。
但纽曼等人利用火箭拖导线技术,于1960年在美国最早实现了真正实用意义上的人工引雷。
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发现用红外或紫外激光也能实现引雷。
6、阻止飓风
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秘密启动了“风暴狂人”项目,试图在大西洋上使用人工降雨技术来改变飓风的生成规律。
这个计划只对少数的飓风进行了测试,因为资料还未解密,至今也不清楚该项目是否成功。
7、被禁止的气象武器
1967-1972年,美国曾进行过“中间人—爱国者行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的方法人工降雨,延长雨季,用于截断越南的“胡志明小道”。
这一行动先后出动2600架次飞机,造成山洪暴发,杀伤巨大。
1978年,一项国际条约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用于军事和敌对目的。
8、中国人的应用
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发射了降雨弹4700发,据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火势。
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兴趣开始减小。
2009年2月,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38年罕见的干旱,很多地方使用碘化银炮弹促使增加降水,使人工增雨在中国成为新话题。
方法
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方法是播云,即用飞机、火箭或地面发生器等手段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结构,使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发生改变。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人员在作业点将火箭发射架定位
按对象的性质不同,播云所用的催化剂也不同,其催化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冷云催化。
温度为0~-30°C的云中,往往存在过冷却水滴,若在这种云中播撒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等成冰催化剂,可以生成大量的人工冰晶。
这类催化剂的成冰效率很高,1克催化剂就可生成数量级为1万亿个的冰晶,使1立方公里云体内产生浓度为1个/升的冰晶。
在某些云中,人工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可形成降水,从而达到人工降水的目的。
在强对流云中,人工冰晶能长大成冰雹胚胎,同自然冰雹争夺水分,使各个冰雹都不能长成危害严重的大雹块,这样可达到防雹的目的。
在过冷云(雾)中,人工冰晶使云(雾)滴蒸发而自身长大下落,又可达到消云(雾)的目的。
在冷云催化过程中释放的巨大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过程,着力于这种动力效应的催化称为动力催化。
动力催化可使某些对流云的云体发展而增加降水。
在台风云系某些部位的动力催化,可能改变台风的环流结构而削弱其最大风力,从而减轻台风造成的灾害。
②暖云催化。
在云中播撒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它们同云滴碰并,长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
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约只能形成几百万个雨滴胚胎。
如果播撒大小适当的吸湿性盐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盐大约能形成几千万个雨滴胚胎,再通过碰并过程形成雨滴,此法可促使暖云增加降水。
在暖雾或某些暖云中播撒盐粒使雾滴或云滴蒸发,盐粒吸湿长大下落,也可达到消雾或消云的目的。
播云的手段有三种:
①地面播撒,通过空气运动,带入云中。
此法虽然简易,但催化剂从何处入云,能有多少入云,都很难掌握。
②将催化剂装入火箭弹头或高射炮弹内,发射到云中的预定部位。
此法虽迅速和直接,但是载量有限。
③用飞机将催化剂直接播入云内。
此法机动性强,载量也大,但有时受飞行安全的限制。
除播云方法外,用加热空气的方法消雾或防霜冻,也有一定效果。
但此法耗费很大,只能用于很小的范,如机场跑道的消雾和果园的防霜冻。
此外,用向上喷射的高温气流以促使空中或云中的局部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增加局地的水汽凝结和降水;改变地面状态或在空气中播撒碳黑微粒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改变局地空气的热力结构。
这些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人工影响天气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
它的理论基础是大气科学,特别是云和降水物理学。
它在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的成果。
在播云催化剂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结晶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催化剂在空中和云中的扩散,涉及了大气湍流和小尺度运动。
在观测技术方面,涉及气象要素和云中微粒的测量技术、气象雷达(包括多普勒雷达、双波长雷达)技术、微波探测技术、气象卫星测量以及示踪剂测量、超微量化学分析等。
在播云技术方面,涉及火箭、炮弹和烟火剂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
在数值模拟的进展方面,则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从另一方面说,人工影响天气的开展,也促进了大气科学及有关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