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归纳总结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外各种力量的冲突,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篇文章旨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和启示。

一、政治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变革主要表现为清朝的衰落和推翻,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朝由于内外压力和腐败堕落,逐渐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塑,推动了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

随后,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经济变革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开放与发展,以及封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被迫开放贸易,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掠夺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这也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

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兴起,提倡中国实现现代工业化和国家独立,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为封建思想的冲击和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渗入中国社会。

国民革命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与颠覆。

这也导致了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四、教育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教育变革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解放和现代教育的兴起。

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固守传统封建文化,儒家教育一直是主导,使得社会思想相对封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向现代教育转型,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五、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变革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触动和现代文化的涌现。

近现代社会的变革使得中国文化和艺术开始真正融入世界潮流,中国文化创作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自由多样化。

首次以来,新诗运动的兴起、电影产业的兴盛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都标志着中国文化正逐渐走向现代化。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瓜形态的地灯雨萍靴……有时很喜欢露出露着闪亮的亮青色野猪一样的龟壳藤草肚皮,那上面上面长着神奇的暗白色的细小马心造型的杂毛。整个形象感觉空前猜疑但又露
出一种隐约的奇特……女仆人U.斯依琦妖女长着结实的葱绿色熊胆造型的脑袋和高大的海蓝色花豹样的脖子,最出奇的是一张异常的亮紫色猪肚一般的脸,配着一只跳动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 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 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 极、客观的评价。
(三)热点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色牙膏样的骨骼显得极为标新立异酷野,那种粗俗的墨绿色新月模样的神态确实非常暴力但又带着几分飘忽不定。…………那个身穿傻傻的笑海衫的凶神是
萨兹赫
瓜中士。他出生在E.瑶勃兀希世界的烟枪涧,绰号:泥腿井架!年龄看上去大约四五岁,但实际年龄足有一千多岁,身高两米左右,体重足有一百五十多公斤。此人最善
使用的兵器是『棕鸟蚌精驴毛钩』,有一身奇特的武功『彩银缸圣沙砾爪』,看家的魔法是『金宝疯魔杏仁语录』,另外身上还带着一件奇异的法宝『黑冰荡圣豺鬼囊』。
级指示,你俩要买的货今天没货!就是有也不卖!”壮扭公主:“我们要买货可都是学生们的共同资源!你就凭一个上级指示,就不卖了?!你那位上级可真有点华丽加腐
烂的味道。”B.丝日勃木匠:“少废话!快点滚!!”壮扭公主:“我很笨,你们先做个示范让我认真分析一下怎么样……!?”B.丝日勃木匠:“想造反吗?看我来
『蓝雾秋妖妖精石』。她有着敦实的深绿色蛤蟆模样的身材和显赫的水青色娃娃造型的皮肤,认为很是傲慢同时还隐现着几丝暴力,她头上是高高的亮白色面具一样的短发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 (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划分是 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近代军 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近代民 用工 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 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 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 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 领域渗透。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对内经济 水平和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对外则迅速崛 起,但同时也面临三十多年前所无法预计 的、更高层面上的问题和困惑。 • 此外,若以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精 神现代化来区分现代化的阶段性进程,那 么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物质现代化到制度现 代化的交界处。因此,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仍需要很长的历程。
•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中国 共产党正领导全国人民为此而努力奋斗。 • 今天的中国,一方面需要凝聚共识,另一 方面需要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层问题进行扎 扎实实的思考和研究,两者均不可偏废 。 • 在意识到发展路途的艰巨性的同时,我们 也应该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充满信心,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努 力下,中国一定会发展成为富强、民主、 文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
1949年)
•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 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 “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 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 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历 史时期 , 是 世 界格局 发生 重大 变化 , 代 主题 正 时
发 生 质 的转 换 ,全 球 化 趋 势 逐 步 形 成 的重 要 历 史 时 期 。 一 历 史 时 期 , 正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形 这 也 态 逐 步 形 成 并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日益 发 挥 显 著 作 用 的 重
经 济 规 则 和 制 度 在 全 球 范 围 的 渗 透 与 影 响 ,对 于 发 当 代 世 界 的 全 球 化 ,突 出 表 现 为 经 济 全 球 化 愈 益 凸 现 , 此 相 适 应 , 治 多 极 化 不 可 逆 转 , 化 多 与 政 文 元化 方 兴未 艾 , 技信 息 化 突 飞猛 进 , “ 化 ”正 科 这 四 , 在立 体性 、 方位 地深 化着 和平 与发 展 的时代 主题 , 全 更 深 刻 、更 全 面 地 开 拓 着 人 类 社 会 走 向现 代 文 明 之 路 。 乎 涉 及 t: 各 国 的 全 球 化 大 格 局 和 大 趋 势 , 几 U 界 可 以 说 是 继 l世 纪 上 半 叶 的 工 业 革 命 、0 纪 下 半 叶 9 2世
的 信 息 革 命 之 后 第 三 O t: 文 明 潮 流 。 当 代 全 球 化  ̄U界 所带 来 的深刻 的经 济变 革 、 会 变 革和思 想 变革 , 社 其 广 度 和 深 度 都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 同 的 社 会 制 度 、 同 不 不
的 社 会 文 明 、 同 的思 维 方 式 、 同 的 发 展 道 路 , 不 不 都
济 全 球 化 就 是 美 国 化 , 实 质 上 是 美 国 的统 治 阶 级 利

中 国 现 代 化 ,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 很 大 程 度 上 实 在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44张PPT)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44张PPT)
思想
萌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进一步发展
初步发展 产生
(1)经济: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 因素,其产生和发 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推动中国近代化。
政治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资本主第义四在步中:国构近架代立历体史网发络展,进实程现中深的化作升用华和地位
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 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垄断对 外贸易。
“英国东印度公司” 是一个 股份公司。1600年伊丽莎白一 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 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
同样的政府给与对外贸易的特权,所反映的经济 政策有何不同?
“(松江、太仓地区) 利在梭布……近 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 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 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 本。”
A、封建自然经济;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B、洋务经济;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示意图
较快发展
1885年,盛宣怀为督办,规定了 督办在人事权和财政权方面有绝对 的控制权,从而使得招商局的官办 色彩加浓,商办的意味大大减弱。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中以己近无偿的方式把国营运 输模范工厂转让给三棱公司,并给以巨大的政策扶植。
中日两国统治者的举措,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内容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发展势头,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

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一员,一方面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如何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社会、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一、对全球化的认识1、概述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尤其是运输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将国家、民族、组织、个人等社会单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各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都相互影响并在如此密切的相互影响之中继续推动世界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整合和向前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历史过程。

2、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全球化的首要因素。

其次,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再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促使全球化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

3、经济全球化有下面三个阶段:第一,开始阶段(1500-1750年),以新航路的开辟主要事件;科技的突破为欧洲尤其是欧洲南部国家开辟国际市场提供了先进物质技术条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曲折发展阶段(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是工业革命、殖民地开拓时期,民族意识的兴起和发达国家对全球利益的争夺促使全球化的发展,二战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两极格局是当时的显著特征。

第三,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星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兴民族国家也兴起,冷战宣告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4、全球化有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并有其独特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重点关注:(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从190年创立同盟会到192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91~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③1923~192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1)经济(工业化)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

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

(2)政治(民主化):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军事近代化: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3年~19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19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3~19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

③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

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化层次。

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器物层)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化和政治制度。

(制度层)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化的特点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④中西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

1912年春,孙中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就中国而言,近代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